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分为陆地、湿地和海洋三大生态系统,这三大生态系统类群各自又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次级生态系统,例如,陆地生态系统包含有森林、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而这些次级生态系统还可以区分为更次一级的类型,而且还可以再进一步区分。所以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复杂多样。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田、村镇、城市的面积日益扩大,于是农田和城市形成了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即人工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郁郁葱葱
什么是森林呢?从生态学角度说,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和草本植物,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一种植物群落。森林与有关动物、微生物群落以及所在地的环境条件相结合,就形成了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
我们知道,湿度是树木生长的重要生态因素,森林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地区,在湿度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难以存在,被草原和荒漠代替。
在湿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的高低、生长季节的长短,又决定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速率以及生物生产量的高低。根据这些特征,森林生态系统可以划出一系列不同的类型。
在赤道及其邻近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植物全年可以生长,形成了高大茂密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南北纬25°~35°的地区,最冷月气温仍在0℃以上,出现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到了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冰冻期,在冰冻期内植物停止活动,进入休眠状态,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和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在高纬度亚寒带,冬季漫长,温度又低,出现了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在近极地地区,虽然那里的湿度大,终因气温过低,风力过强,林木已不能生长,形成了环绕极地的冻原生态系统。
以上所说的,仅是森林生态系统一系列大的类型,但已经可以看到它的类型众多。至于进一步划分出更低一级的类型,更是多种多样。例如,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仅在北京地区,就分布有栓皮栎林、柞栎林、蒙古栎林、白桦林、山杨林等生态系统,可见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异常丰富。
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
这类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和小兴安岭等地区。
植物群落(生产者)本类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具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的地上垂直结构。
乔木层的优势种是红松,与红松伴生的阔叶树种主要有水曲柳、胡桃楸、黄檗、紫椴、糠椴、春榆、枫桦等。
红松是松科松属植物,常绿大乔木。它植株高大,气势轩昂,苍翠的树冠直插云霄,当地居民称它为树中之王。红松寿命可达300~400年,树高能达到30~40米,树干最大直径能达到1米左右。世界上的松树有80多种,其中以红松的用途最大,而在红松的各种用途中,又以木材的用途最为突出。红松的材质轻软,纹理通直,耐腐朽,抗压力强,不易反翘变形,而且色泽美观,气味芳香。因此在建筑、交通、器具制造及国防工业方面,被广泛应用。自古以来,历代王朝修筑宫殿时,都用红松充当栋梁。用红松建造的沈阳故宫,已过300多年,至今仍很完好。另外,红松的种子是林内松鼠、花鼠等啮齿动物的主要食粮。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不但美味好吃,而且有很大的滋补价值。现在我国市场上出售的松籽,就是红松的种子。
红松植株外形
红松针阔叶混交林中的阔叶树种水曲柳、胡桃楸和黄檗,是东北地区著名的三大硬木阔叶树种。在植物分类上,水曲柳属于木犀科丰岑属;胡桃楸又名核桃楸,属于胡桃科胡桃属;黄檗又名黄波罗,属于芸香科黄檗属。这3种树木都具有材质坚硬、组织细密,色泽纹理美观的特点,是制作枪托、飞机、车箱和高级家具的重要木材。
灌木层的种类比较丰富,而且常常形成两个亚层。第一亚层的高度可达2~5米。灌木层中灌木大多属于中性耐荫类型,如毛榛、刺五加,以及忍冬属、花楸属、卫矛属、山梅花属的一些种类。
草木层的种类较多,而且郁闭度较大。其中,既有大叶高草种类,如荫地乌头、升麻等,也有各种蕨类和苔草,还有不少耐荫小草如酢浆草、舞鹤草等。
在各层之间,还攀援、缠绕着许多藤本植物,如五味子、山葡萄和各种猕猴桃等。
动物群落(消费者)本类生态系统的动物群落中,植食性动物的种类很多,个体数量也很大,主要有草食性昆虫、榛鸡、环颈雉、松鼠、花鼠、林姬鼠、东北兔、梅花鹿、马鹿和狍子等,它们采食叶簇和种子。
榛鸡
松鼠和花鼠
林内肉食动物种类也很多,主要有各种食虫鸟、黄鼬(黄鼠狼)、紫貂、猞猁和蛇等。
杂食动物有黑熊和野猪等。
上述各种动物中,以紫貂的名气最大。紫貂属于食肉目,身体比黄鼬大不了多少,是混交林中体态最小但又最灵敏、最勇敢、最善于捕杀的一种猛兽。紫貂的捕食对象主要是各种小型啮齿类动物,如松鼠之类,也常偷袭小鸟和鸟卵。它捕食时,在树上如履平地,上窜下跳,动作迅速敏捷。然而紫貂的皮毛给它招来了杀身之祸。它的皮毛的绒毛丰厚,细软轻柔,保温性能极强。有人曾做过试验:寒冬腊月,倒一杯冷水用紫貂皮包住,放在露天野外,经久不结冰。用貂皮做的裘衣,穿在身上不仅光泽美观,而且温暖异常。有人形容它“见风愈暖,落雪则融,遇水不濡,拂面如焰”,被视为皮毛中的珍品,因而名贵非凡,被列为“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之一,历来是人们极力捕猎的对象。在清代康熙初年,东北林区居民到林外换取一口铁锅,需要用满满一铁锅的貂皮。这既说明了林内铁锅稀少,也说明当时紫貂的数量很多。后来,由于狂捕滥猎,紫貂的数量锐减,到了20世纪40年代,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现在紫貂已被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营养结构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了多条食物链,并互相联结成复杂的食物网。
红松针阔叶混交林中一个简化的食物网
草原生态系统——一望无际
什么是草原呢?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草原是由耐寒和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它和有关动物、微生物群落以及所在地环境条件相结合,便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美中部、南美南部、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其中欧亚大陆的草原面积最大,它自匈牙利中部开始,向东经中亚细亚、西伯利亚、蒙古到我国的内蒙古及东北大平原,形成了一条宽阔的草原带。
草原地区的大陆性气候较强,降雨量少,一般在250~450毫米,并且变率比较大。草原地区的水分蒸发量往往超过降水量的几倍。但是,晴朗天气多,太阳辐射总量较大,这就为草类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草原生态系统的类型
全球的草原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稀树干草原生态系统和干草原生态系统。前者主要分布于热带,又称热带草原生态系统;后者分布于温带,又称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上述草原生态系统的两大类型,根据草原水热条件的差异和生物群落的特点,各自又可区分出许多次级类型。例如我国温带草原生态系统,自东往西,区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等生态系统类型。这些次一级的类型,根据其植物群落建群种的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区分出更次一级的类型,例如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可以区分出羊草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和白羊草草原等生态系统。所以草原生态系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非常丰富。
植物群落(生产者)温带草原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年降雨量较少,而且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冬季严寒少雪。这种气候特点,虽然不能生长树木,但喜旱耐寒的草本植物却相当发达。
温带草原的植物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并有一定数量的变态根变态茎植物、一年生草本和半灌木种类。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多年生的禾本科植物,如异针茅、羊茅、羊草、冰草和芨芨草等。除禾本科植物外,莎草科、豆科、菊科、藜科等科植物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各种苔草、野豌豆、冷蒿(如衅)、盐蒿等。
上述各种草本植物,大多是茎叶肥嫩,营养丰富,是草原上草食动物喜食的种类,尤其是其中的芨芨草,更是出类拔萃。芨芨草又叫积机草,它的叶片坚韧,纵向卷折,生命力特别顽强,不怕冷,不怕旱,不怕碱,因而它的生长区域非常广阔,我国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的草原都有它的分布。由于抗寒能力很强,每年春天刚到,别的草还没萌动,芨芨草就萌芽了。它的幼苗鲜嫩可口,有蹄类动物最喜欢吃。因为它的分蘖能力强,出土的幼苗被吃掉后,又能很快长出新苗。芨芨草的茎秆能长得很高,最高能长到2.5米。它的茎秆密集成丛,一丛能有几十棵茎秆,又直又密,而且一丛接一丛地生长在草原上,常常绵延几十千米,成为草原有蹄类躲避大风时的天然屏障。所以,草原上人们常说:“芨芨草是个宝,草原牛羊离不了。”
温带草原植物群落的结构一般分为3层,即高草层、中草层和矮草层(下层)。植物的地下部分强烈发育,其郁闭度和层次结构远远超过地上部分。
草原到了秋天,有一种很特殊的植物景观,就是风滚草。一些植物种类如刺藜、猪毛菜、叉分蓼和防风等,随着秋天的到来,枝条开始向内弯曲,卷成一个大球,茎的基部开始变脆,大风一吹,就会折断,于是,缩成圆球的植物体就脱离根部,在开阔的大草原上,随风到处滚动,形成一个个风滚草,风滚草在滚动中传播种子。
风滚草
动物群落(消费者)温带草原的动物种类相当丰富,个体数量往往很大。除了有许许多多昆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外,在脊椎动物方面,主要有两个优势类群,一个是成群生活的大型有蹄类,如黄羊、野驴、野马等;另一个是穴居的啮齿类,如黄鼠、田鼠、旱獭、鼠兔、鼢鼠。此外,野兔也是常见种类。
在草原的各种有蹄类中,黄羊是我国内蒙古草原上典型代表动物。它们喜群栖,特别在繁殖季节,常聚集成达几千只一群。这种集群的习性有利于抵御肉食兽的袭击。新生羔羊就能跟随母羊行动。羊群在移动时,左右彼此照顾,前后接踵而行;中间是幼羊,四周由亲羊担负警卫,以保护弱小者的安全。这种群栖行为,是对草原生活的一种生态适应。黄羊奔跑的速度很快,据报道,最快每小时可达75千米,每跑跃一步,可达5米之远。这种快速奔跑也是黄羊对开阔草原生活的一种适应性,因为只有快速奔跑,才能避开敌害的追捕。
苍鹰
除了有蹄类和啮齿类这两个优势类群外,草原上也有很多肉食动物,如狼、狐、鼬、鹰、猫头鹰、雕、鹞等,它们都以有蹄类和啮齿类动物为食。草原上的爬行类和两栖类比较少。食虫鸟和食草籽的鸟也有相当多的种类,如云雀、百灵、黄胸鹀、毛腿沙鸡和地甫鸟等。有些草原鸟类栖居于鼠洞之中,构成了有名的“鸟鼠同穴”现象。
云雀鸟鼠同穴
温带草原动物生态季相变化十分明显。例如,大多数草原鸟类,冬季都向南方迁移;旱獭、黄鼠等典型啮齿类在冬季进入冬眠;也有些种类在炎热夏季进入夏眠。
营养结构在温带草原,种类丰富的各级消费者,组成了多条食物链。例如,黄羊、兔、鼠等草食动物,经常被肉食动物狼、狐等所捕食,而狐狸吃野兔又吃田鼠,鼠类啃草根也吃草籽,斑蟊吸吮草汁,蝗虫吃草,蛙吃蝗虫,蛇吃蛙,鹰吃蛇等等。多条食物链交织成复杂的食物网。
温带草原一个简化的食物网
荒漠生态系统
提到荒漠,人们首先会想到瀚海无垠、寸草不生、动物绝迹的荒凉景象。然而并不完全这样,荒漠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到生物。生态学上的荒漠,是指那些降水稀少、蒸发强盛、极端干旱、生物稀少甚至无生命的地区。荒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干旱、风沙、盐碱、粗瘠、植被稀疏和动物稀少。
荒漠生态系统遍及地球各处,根据形成的原因不同,可以区分为沙漠、盐碱土荒漠、冻荒漠、流沙荒漠、岩下荒漠和岩面荒漠等6类,其中以沙漠和盐碱土荒漠最为常见。
沙漠生态系统
沙漠的基质是干燥的沙粒,环境异常干旱,所以又称为干荒漠。
世界上沙漠面积很大,在旧大陆从大西洋岸的非洲北部起(撒哈拉大沙漠),经阿拉伯、伊朗、中亚细亚连接我国新疆,一直绵延到大兴安岭西部,并连接到蒙古,形成一片地球上最大的沙漠。另外,在印度、大洋洲、北美洲等地,也有面积很大的沙漠。在整个荒漠系统中,沙漠的面积最大。
环境特点沙漠地带雨量特别稀少,年降雨量不超过300毫米,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我国新疆南疆的诺羌,年降雨量只有5毫米,南疆有些地方时常连续几年不降雨,然而沙漠的水分蒸发量超过降水量的十几倍至几十倍。例如,在利比亚的沙漠上,相隔4~5年才降一次雨,而年蒸发量却达到了4000毫米,因而形成了沙漠地带。
沙漠地带由于雨量少,蒸发大,空气湿度就非常低,而且日射强烈,白天气温非常高,到了夜间迅速散热又异常寒冷,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我国西北沙漠地区流行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很生动地表现出沙漠中气温一天变化的情况。
沙漠中风多而且强烈,常常突然发生。由于雨水不足,土壤中经常含有大量盐碱。
植物群落(生产者)沙漠中的植被分布极其稀疏,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形成层片,甚至走上很长一段路,见不到一株植物。沙漠中有水或地下水位高的地方,虽然常生有成片的梭梭和胡杨,但它们像一叶叶小舟似的,散布在浩翰的沙海之中,整个沙漠呈现一片荒凉景象。
沙漠植物基本上都是被子植物,而且绝大多数是草本,只有极少数种类是灌木和乔木,如上面提到的梭梭和胡杨。这些沙生植物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耐干旱的旱生植物,都是多年生的;另一类是逃避干旱的短生植物和短生季植物,前者是一年生,后者是多年生植物,生有地下变态茎。
在适应沙漠严酷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沙漠植物“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形成了各种各样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很多沙漠植物,叶子极度退化,有的退化成针刺状,有的退化成不明显的小鳞片。它们用这种方式,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适应雨水稀少、强烈蒸发的沙漠环境,例如刺叶、草麻黄等。
刺叶的叶片变成刺
草麻黄(叶退化成小鳞片状)
有些沙漠植物,叶片并不缩小,而是用增多根系的方式,适应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它们利用异常发达的根系,拼命增加吸水量,保证水分供应,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例如骆驼刺(这种植物因骆驼爱吃而得名),地上茎叶只有几厘米高,而地下根系却深达15米,扩展的范围达62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