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注意力难以集中、活动过度、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上课扰乱课堂纪律、思维存在障碍或由于智能方面难以适应教学的要求而引起怠学、厌学、弃学等行为。
2.品德方面的心理问题
主要是指不能遵照社会行为准则或群体行为规范的越轨行为。一般表现为:偷窃、说谎、逃学、骂人、经常打骂与攻击别人、恶作剧、破坏公物或别人的东西、行为粗暴、不守纪律、与同学不能友好相处等等。
3.情绪与性格方面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情绪极为不稳定和性格不良,如恐惧、敏感、狭隘、多疑、焦虑、偏激、畏怯、冷漠、孤僻、固执、自卑、依赖、任性、暴躁、过分冲动与逞能、不考虑行为后果等。
4.不良习惯方面的心理问题
这些不良习惯主要表现为:口吃、吮指、咬指甲、挖鼻孔、反复洗手、挑食、厌食、习惯性多动、遗尿、吸烟、喝酒等等。这些不良习惯通过家长密切配合教育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可以逐渐改掉的。
5.性心理方面的问题
这是伴随着青春期的发育而又对性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所导致的。主要表现有手淫、早恋、性敏感、对月经或遗精的恐惧与不安,以及一些严重的性意识交错产生的性变态行为。
6.病理性方面的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大脑神经紊乱或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产生的。表现为神经性失声、歇斯底里、睡眠失调、学习困难、智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分裂等和其他神经性疾病。
(二)学生常见的身心疾病
张伯源教授与陈仲庚教授编著的《变态心理学》中认为:身心疾病的致病因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有躯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因素,如遗传素质常常构成某种身心疾病的易患性;又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如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张的生活事件对身心疾病所起的激发作用;还有心理学方面的因素,如人格特征、早期的生活经验和当前的心理状态,既可构成身心疾病的发病基础,又可参与对身心疾病的激发作用。总之,身心疾病是由生理、社会文化和心理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身心疾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于那些与情绪联系特别密切、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系统、胃肠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几个器官系统最易罹患身心疾病。另外,有些身心疾病也发生在皮肤、肌肉、骨骼等部位。身心疾病的种类很多,在学生时期主要有以下几种:
1.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头痛,主要表现为一侧跳动性复发性头痛,可蔓延到头、舌、颈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半侧前额、一侧太阳穴或眼眶周围。发作前或发作期间伴有恶心、视力模糊、食欲不振、对光和声响极端过敏及情绪变化等。人格特征常表现为敏感多疑、固执己见、谨小慎微、极易烦恼,习惯把愤怒、不满、敌意或怨恨压抑在心里。这种想说但又憋着不说的内心冲突,往往会激发偏头痛发作。
2.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少女常见的心身疾病,以食欲不振、进食不足、进食后呕吐、消瘦、闭经等为主要特点。厌食严重者还可出现脱发现象,时间过长则会造成代谢功能紊乱和相应的心理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患者的人格特征常表现为孤僻、任性、好幻想、固执、虚荣、敏感、疑虑和癔症性格等。
3.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也叫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综合症。一般男生发病率高于女生。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持续时间短、易受外界干扰;活动过多、自制力差、易冲动;学习困难、违反课堂纪律;打架、平衡共济运动不协调等。
4.口吃
口吃是儿童期常见的言语障碍之一,有时成年人也患有口吃。口吃主要表现为说话吃力;声音、音节或单词重复或延长;同时伴有跺脚、摇头、拍腿、上身摇或嘴唇颤动等动作。
5.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习惯性痉挛,是指某些肌肉群不自然的刻板运动。一般多见于眼部、面部与颈部。这种抽动无一定的目的,只是一种神经质的习惯。主要表现为过度眨眼、挤眉、皱额、吸鼻、咂嘴、伸脖、缩颏、耸肩、肢体抽动和模仿怪相等。
6.排尿障碍
排尿障碍多发生在小学生中,有时也可延缓至青年。主要有遗尿、尿频、尿痛或尿失禁等症状。产生排尿障碍的原因既有大脑皮质发育不成熟,皮下对排尿机制失控、营养不良等生物因素;也有养育方式不当、缺乏卫生习惯训练或精神因素引起的神经功能失调等生理因素。
7.月经失调或痛经
月经失调或痛经主要发生在女生身上,是指月经来潮的周期紊乱或失去规律性,以及行经时的疼痛症状。此症主要是由于惊吓、烦躁、紧张的学习、压抑的生活气氛及对月经的恐惧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
8.经前期紧张症
此症为青春期女性常见的一种身心疾病,症状一般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出现,经前两、三天症状加重,行经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主要症状表现为月经前烦躁、易怒、乏力、失眠头痛、思想不易集中、乳房胀痛、腹部有膨胀感、身体浮肿等。
(三)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1.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而又确实有心理异常表现,甚至表现得相当严重。它主要是由于各种精神因素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致使大脑机能活动暂时失调而造成的一组疾病的总称。神经官能症主要包括:神经衰弱、癔病、强迫病、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疑病症等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理疾病。心理创伤是神经官能症的主要症因。学生时期患的神经官能症主要是由于长期精神紧张造成的。
(1)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最常见的神经官能症。其发生多开始于初中阶段,一般女生比男生多,高中生比初中生发病率高。它是由心因性障碍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过度紧张造成的,由于抑制过程的弱化、兴奋性和易变性的增加,便产生了一系列全身不适应症状。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头痛、头晕、身体乏力、记忆力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性情烦躁、好怒、易冲动;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不稳,胆子极小,白天害怕声音和强光,对响声常发生心悸等等。
(2)癔病
癔病又称歇斯底里,它有可能在少年期发生,但多见于青年期,一般以女生为多。常由于心事创伤导致大脑机能失调,呈现各种不同的变态心理症状,另外与人的一些不良性格也有关,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障碍和情感失调,意识模糊,心理活动范围缩小,集中在与发病因素的有关的某些概念或情感体验上;情感极不稳定,常大喊大叫、骂人吵闹、时哭时笑;反应强烈,好抓头发、撕衣服、就地打滚等;有时行为发生障碍,四肢发挺、说不出话来等等。
(3)强迫症
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最早发病在十一、二岁,男性比女性多有:(1)强迫观念,是强迫症状在认识上的表现。
主要包括强迫性怀疑、回忆、联想、思维等范畴,如“椅子为什么有四条腿?”的强迫性思维。(2)强迫行为,主要表现为强迫性计数、洗手、检查、咳嗽、程式化动作等等。强迫行为是强迫观念转变为行动的表现,强迫行为的基本要素在于患者重复完成某一动作本身所衍生出来的满足感。例如,强迫性洗手是为了解除自身直接的不安感或压力。
(4)焦虑性神经症
此症主要有三种形式:(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其典型表现是突然处于一种暂时性的莫名其妙的惊恐状态,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心悸、呼吸急促等生理变比,患者感到头晕、恶心、胸痛、四肢发麻,严重时会有“大祸临头”、“心脏快要跳出来了”的感觉。(2)慢性焦虑,是一组缓慢发展持续存在的焦虑症状。主要表现为时常不安、害怕、担忧,明知是主观上的原因,仍无法克服;神经过敏,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下降;并伴有口干、恶心、心悸、尿频、多汗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现象;另外,还有不宁、易乏、失眠或梦魇等运动症状和睡眠障碍。(3)疑病焦虑,是指长期担心自己会生病,总觉得个人身体不好,并因预料到自己将来会得病而感到不安。
(5)恐怖性神经症
这种神经症表现为某种特定事物、情境或人际交往所产生的强烈恐惧及其主动回避。空间恐怖、疾病恐怖、死亡恐怖、社交恐怖等是恐怖症常见的表现形态。此外,还有一些与具体的恐怖对象有关的特异恐怖,如对坐飞机、登高、陌生人的恐怖。
2.躁狂抑郁症
这是以情感活动过分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心理疾病,故又称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和抑郁是正好相反的两种情绪障碍,有时交替出现。这种心理疾病一般多发生在二十至三十岁,也见于十三、四岁,所以在学生中也有案例发生。主要表现为:在情感高涨时异常兴奋,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幸福感,睡眠很少、精力充沛、不知疲劳、话多而常常没有主题;在情感低落时忧伤失望、丧失信心,有一种“绝望感”。
3.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发病多在青春期,是青少年中常见的心理疾病,发病可急可缓,发病年龄较早的,起病多缓慢,症状也多表现为阵发性加剧;发病急骤的,病症发展则较快,常在短期内达到高潮,发病期间,思维紊乱,语句不连贯,喃喃自语,难与之深入交谈;情感波动较大,情感色彩明显,时哭时笑,人格解体;行为退化,动作毫无意义;不爱清洁,生活不能处理;幻觉丰富,以幻听、幻视居多;妄想荒谬,零乱而不固定。
4.与学习直接有关的心理疾病
(1)学校恐怖症
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适应不良综合症。主要症状是害怕上学,一进校门就恐惧不安,想尽办法逃避上学,严重者则逃学、旷课、并伴有一系列生理上的异常反应,如呕吐、发热、恶心、多汗、失眠、做噩梦、夜游、腹痛、腹泻等。
(2)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
这是学习障碍在学生心理与行为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尽管患者有学习的动机,学习十分用功,但由于心身因素或心理不适应的影响,造成对学校生活适应上极大困难。如学习成绩差,经常头晕、脑胀、失眠、情绪紧张、心慌、厌烦、食欲不振等,结果常不得不中断学业。学样适应不良综合症的发生同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体心身疾患的制约有关。
(3)学习困难综合症
学习困难综合症多发生在年龄小的学生中。主要症状表现有:智力正常但缺乏学习技能或动机,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缺乏数的概念;不能正确掌握空间概念;绘画困难;交往困难等。
但要注意与儿童多动症的区别。学习困难也是儿童多动症的一种表现,但儿童多动症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好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和行为障碍所造成的。患学习困难综合症的学生,则没有上述多动症状表现,他们在个性发展上是健康的,不存在多动症儿童所表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4)厌学症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学生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其症状表现为:讨厌学习,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学习成绩不佳;对家长或教师有不满情绪,兼有品德问题。严重时会发生旷课、逃学等现象。
(5)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较复杂的习得条件反射性的情绪反应,这是在一定考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以及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开始表现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出汗、紧张、手脚发抖、坐立不安、头昏眼花、思维停止、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症状。随后出现诸如东张西望、无心考试、早离考场或晕倒在考场等逃避行为。这些强烈的焦虑反应和逃避行为在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后,学生会把这种心理体验与个体已有的体验一并带到下次考试中,产生消极作用。经恶性循环,产生更为强烈的考试焦虑反应。
摘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一词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失常的统称。学生的心理障碍指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适应状况,属于轻度的心理障碍,不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和儿童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发育障碍在内。心理障碍有轻重之分,重者将导致心理疾病,轻者主要包括一些适应不良的心理行为。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1.学习障碍
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好。学习障碍的儿童常常被老师误认为是不用功而受到老师的斥责。事实上,这类儿童并非不用功,也没有明显的智力缺陷。老师对这类儿童如不加以帮助,将使儿童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引起儿童学习无能的原因,大致可归为如下三方面:
(1)器质性因素
由于儿童脑部受到损伤使其脑组织的发育受到影响,脑的某些特殊功能未正常发育,或相对的延缓、不成熟,儿童在视觉、听觉、知觉转换上发生障碍,如对b和d、上和下分辨困难,听觉辨别力差等。
(2)心理性因素
儿童心理上的矛盾、紧张和忧虑是造成学习无能的重要原因。儿童不良的心理品质常常会破坏儿童主动学习的愿望,影响选择注意、记忆及认知过程,造成学习无能。
(3)环境因素
各种不良的环境因素,如父母离婚、家庭气氛紧张、家庭和学校不适当的教育、父母对学习的压力,学习负担过重的压力等,都可以直接影响儿童学习潜力的发挥,导致儿童出现学习障碍。
【病例】男,8岁半,二年级学生,因进入小学以来成绩一直不佳来诊治。
患儿从小学一年级起,学习成绩不佳,写字常常错漏笔画或反转,如常将拼音字母“d”写成“b”,把“天”写成“夫”,“知”
写成“唉”,虽经反复纠正,仍常常写错。可以跟着老师诵读课文,但抄写能力差,算术成绩也不好。开始念书时,还能跟上班,但以后每况愈下,一年级语、数均在70分左右,二年级则常常不及格。
患儿爱好体育课,不喜欢图画课,无品行问题,老师反映他上课时注意力集中,不搞小动作,做作业比较认真。父母均系干部,对他的学习很关心,要求也比较高。
2.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多见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男生多于女生。多动症儿童典型的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能集中,感情不稳定,做事总是半途而废,学习成绩也较差。有的人认为多动症儿童不需特别治疗,到青春期会自行消失。但另外有些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认为,严重多动症的儿童约有一半继续表现出一些有关的障碍迹象。对于本症的病因还没有一致的意见。1962年,各国儿童神经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牛津聚会讨论,将本病暂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美国1980年公布的美国情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强调,这类患儿的主要问题是注意障碍,把它称之为“注意障碍性疾病”,简称ADD。笔者曾在某幼儿园进行智力测验时,发现过一多动症儿童,现列举如下。
【病例】女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