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及养护
8807200000009

第9章 心理健康养护(3)

第三要将个性管理寓于学生的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的能力训练活动;也可以是结合学校某中心工作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的活动;还可以是为大学生的成功设计开办的有步骤、有系统的专题讲座、研讨。只要对各类实践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指导、有反馈、有强化,学生就会通过学习实践,逐渐感受自己个性心理的进步。

最后要将个性管理寓于学生的文化娱乐中。凡是能伴随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形式,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个性管理的好方法。如美术、体育、文艺、手工艺等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他们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的利用意识、崇尚真善美的成就意识,从而真正使自己的个性完美起来、成功起来。

总之,只要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能够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一套管理策略和具体措施,使之规范化、经常化;并把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那么,大学生将走出个性心理的误区,真正成为合格的跨世纪人才。

(九)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智商高

眼下时兴顾家爱孩子的“新男性”,这不但是妇女之福,孩子也受惠。美国耶鲁大学精神科临床教授普鲁厄特说,当父亲与孩子很亲密时,孩子会很有安全感。

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雷丹说,父亲和母亲接触孩子的方式不同,父亲倾向与孩子玩耍、做体能活动、引进新奇有趣且令人兴奋的打仗游戏。母亲多半以温柔、情感内敛的方式抱着孩子并和孩子说话。另外,母亲会挤捏发声玩具并对孩子轻声细语,父亲则是对婴儿搔痒,并把孩子向空中举起。

小儿科医生布拉哲顿观察到孩子在3个月大时,对父母的反应有别,当父亲靠近时,他耸肩并挑眉,就好像期待玩耍似的。当听到母亲的声音时,他的目光到处搜寻,脸部柔和下来,双足双肘移动的速度也会放松,似乎期待喂养、抱抚。

因此,双亲不同的育儿方式,给予婴儿不同的刺激,且扩大其经验范围,不但会塑造出孩子日后的独特性格,也对儿童健康有平衡作用。

研究显示,父亲对孩子有下列影响:

独立感。孩子生下来的前几周,多半由母亲照顾,这时父亲成为婴孩生活中的“最重要他人”,透过父亲,孩子才体验到转换、分离、来来去去。

儿童常规父亲为“刺激冒险的来源”,在和父亲玩游戏时,儿童学会冒险,解决体能问题,强化他对外在世界的控制感觉。

社交应酬能力。和双亲联系良好的婴孩,较只和母亲紧密联系的婴孩,对新奇的事物更有兴趣。常和父亲在一起的婴孩,社交能力较高——较常发出声音、爱玩游戏且更急于要人抱。

自信心及弹性。和父亲一起的儿童,较易适应新环境。

心智发展。雷丹研究显示,敏感且感情丰富的父亲,其孩子智力测验的成绩比父亲冷淡权威的孩子高。和父亲亲近的女儿,其数学成绩比较高。

这是一种“仿效行为”,如果儿童希望像爸爸,也会仿效爸爸的行为及思考方式,亦即父亲解决问题的方式,使用的语汇及追求目标的努力。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特质。和父亲相处时间愈多的孩子,长大后也愈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如果父亲敏感又会照顾人,孩子也能起而效法。

研究显示,父亲鼓励女儿参与体能活动及其竞争性,女儿的成就也较高。另外,父亲如果教导女儿从事传统的男性活动,那么父亲无异在帮女儿发展自信心及拓宽女性本质的定义。

此外,社会学家普雷克发现,投资愈多时间在孩子身上的父亲,也愈快乐、生活愈完整。

(陈坪松摘自《青年参考》)

(十)假如这样运用你的大脑

许多青年学生经常抱怨自己记忆力差,不能应付学校繁重的功课。一般人也经常对自己的记忆力失去信心。其实,人脑是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的。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人的记忆容量非常惊人,平常人们在有生之年只使用百分之十以下,你如果能用上百分之三十,那么,你一定是个一个举世无双的天才。所以别小看大脑,就算你的课程再艰深十倍,大脑的应付能力也是绰绰有余的。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记忆功能呢?科学家们提醒你注意以下几点:

1.自信

如果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没有信心时,脑细胞的活动能力无形中就会受到压抑,其作用也随之低落。因此,在记忆前,一定要充满信心:“我的脑子记忆容量很大,一定能记住。”

2.决心

只要立下决心,自然什么都能记住。强烈的意志作用,可使脑细胞活动速度加快,同时排除了主要心理障碍,方便记忆。

3.兴趣

一般人都相信“记忆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并把它视为生理上的必然结果。其实不然,主要是年龄大的人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相对降低的缘故。当我们对一件事物缺乏兴趣时,头脑的反应就非常迟钝。相反,兴趣愈高昂,头脑的活动就愈灵活。

4.理解

要先“理解”再“记忆”,记忆才会持久。“死记硬背”之所以效果最差,是由于“死记硬背”者对记忆对象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当某事对你有特殊意义时,你的印象一定很深刻。反之,要记住一件毫无意义的事物,真是难上加难。所以,记忆的关键在于理解。

5.观察

细心观察要记忆的事物,留意它的特征,可帮助记忆,原因是:当一个人观察事物时,头脑也同时在工作,忙着吸收新情报,并维持其活泼的程度,无形中就把事物记住了。

6.多用感官

尽可能运用更多感官去感受事物。比如大声朗读要背诵的课文,这样大脑可以同时接收视觉和听觉的信息,在脑海中留下更深的印象。再如阅读时,可以边看边做笔记,以便大脑接受视觉和触觉的刺激,使记忆的时效更持久。

7.形象化

把要记忆的东西经过理解后,化成脑海中的影像。比如读《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时,可想象郑和在行程中的所见所闻,像看电视一样浮现在眼前。

8.选择

选择重要的东西来记忆。比如,老师经常提到的资料,通常是比较重要的,要特别留意,再如,参加高考的学生可以参考以往各年的高考题,找出较为重要的部分。此外,阅读时要留意标题以及标题有关的部分。

9.打稳基础

基本的东西要学好。如果基础打不好,往下的东西就很难弄懂,当然也就记不住了。

10.第一次

第一次的印象通常是最强列的。所以,一旦学了一些错误东西,以后就很难纠正过来。因此,遇有不肯定的事情,要尽快向书本或老师询问,然后把正确的资料记下来。(戴文琪供稿)

(十一)不公平感的自我调节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总会碰到不公平的事,以致产生不公平感。不公平感会产生十分有害的消极作用,它压抑了一个人健康向上的良好心境,使人一蹶不振,扼杀了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的发挥。因此必须积极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不公平感的自我调节方法有如下几种:

1.瞻前法

即平时所说的“向前看”的意思。这可以使人用理智战胜情感,振奋精神,从不公平心理的阴影中走出来。

2.横向低比法

将自己与条件相当,但待遇比自己更差的人比,这会使人产生一种“我并不是最不幸”的感觉,从而达到“自我安慰”,降低不公平感的心理效果。

3.纵向自比法

即将自己的现状与自己的过去比。通过这样比较,自己会发现在物质待遇等方面还是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从而产生一种知足心理,这样也可以冲淡不公平感的心理效果。

4.自我激励法

即自己勉励自己奋发进取,争创佳绩,相信下次一次会好。这种方法可使人从患得患失的心境中开脱出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使不公平感在工作的热情中消融。

(李伏忠摘自《大众心理学》)

(十二)疏导“中等生”心理障碍的若干尝试

美国心理学家克龙巴齐提出:“学生的任何行为型的形成,在客观方面乃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结果,差异于常态的则需追溯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否适当。”

这里讲的心理障碍,实际上都是外因条件下,加剧了已有的心理障碍的极端表现。因此,要疏通这些障碍,使学生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就必须搞清外因及内因的个体差异,才能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达到预期教育效果,以清除“中等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内部原因,扭转心理变态。

按人数比例划分,“中等生”各种心理障碍以精神欲求不足为主,各种心理变态中以自卑心理为主,因此应把树立“自信心”作为主攻目标,把增强“自我意识”作为突破口,下面谈两点具体做法:

1.发挥优势,打开局面,培养自信

进学校按分划线,分班级按分划,等级森严,一般学校的中等班学生也因此没精打采了。

时效论的观点认为,“均匀地分布在钟表针盘如日历、年历上的时间,在现实中都始终保持着瞬时值和非均匀的本质,”也就是说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可以获得较大教育效果的一段时间或一种机遇。教育者必须抓住这最佳教育时机。当然“优势”一定要摸准,局面才能打开,最佳教育时机也可获取,这就是靠班主任的基本功了。

2.有的放矢,具体帮助,热烈期待

“中等生”这个“中”字,既说明了他们在各方面有一定基础、教育起点不低,又说明了还存在各式各样的差距,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付出艰苦的劳动。

对偏科现象严重的要求制订短期目标,逐步把弱科补上;对学习凭借小聪明、学习态度敷衍者则要求制订学习计划并争取家长配合,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意志品质较差、成绩波动较大的同学则要求坚持写自检自查日记逐步学会自我的约束;对学习方法欠缺的则加强指导与交流等等。在整个工作中,强调两个字即“自”与“查”。“自”是指自订目标,自定步调,自定计划,意在启发自我教育,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查”是指具体帮助、随时指导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不断激励,促其升华,意在充分发挥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热爱之心,对学生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学生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情绪。班主任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对差生的教育在短期内比较容易见效(当然还会出现反复),因为他们差,所以他们能做到诸如不迟到、不旷课、上课遵守纪律等就是一个进步,学习成绩由0分上升到20分、30分比由60分上升到65分、70分要容易。因此,对“中等生”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除具体帮助、严格要求外,还要热切地期待,期待中善于体谅、同情和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暂时还没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善于体察宽慰并帮助学生消除在老师面前的手足无措、紧张不安的自责感,这样学生就会不失信心地继续努力。

摘自《教学基本功》(个性培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