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及养护
8807200000013

第13章 常见问题(4)

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十分复杂。日本学者北屋伦彦、桥本重冶等曾列举出12项导致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①未能充分获得基础性知识、技能及必须理解的事物;②知识的适应性差;③情绪、态度上不适应;④注意力涣散、意志薄弱等性格上的原因;⑤感官、发声器官等存在缺陷;⑥疾病、虚弱、营养失调等身体障碍;⑦课程、指导方法、设备等教学设施不当;⑧生活水准、双亲教育程度、文化设施等家庭因素;⑨社区环境不良等社会因素;频繁的迁居或转学、缺课;学习的基本经验不足;未确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学生的学业不良,就问题的形式来说反映在学习成绩上,但其根源却广泛存在于学生个体的身心因素,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中。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业不良问题进行指导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探明导致学生学业不良的主客观原因,以便根据这些原因对症下药,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就学生学业不良的具体指导工作来说,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应指导教师注重各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尤其应抓好读、写、算基本技能的训练。

②教师和家长应注意端正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③切实加强对经常缺课或新转入学的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

④适当创造条件,多给学业不良学生一些成功的机会,以增加他们的信心。

⑤不要在集体场合无意或有意地将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优秀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以防学业不良学生自卑感的增强和嫉妒心的加剧。

⑥加强对学业不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逐步纠正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建立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⑦强化学校同家庭的联系和合作。教师和家长应定期研讨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问题,共同制定家庭和学校的帮助措施。

⑧教师和家长不可对学业不良学生表露出拒绝、轻视和责罚的态度,而应满腔热情,关怀体贴,耐心帮助,这样才有助于学业不良学生情感上的接纳和学习行为的改变。

摘自《学生心理咨询》

(十)成绩好不等于心理健康——关于“成就焦虑”问题

一个学生如果学习成绩特别差,一般地说,就会引起家长和学校的关注,就要考虑采取某些措施。

一个学生如果学习成绩特别好,考上了大学,家长的心血就算有结果了吗?学校的教育就算成功了吗?

据报载,北京海淀区31所大专院校372名学生休学、退学的原因,占第1位的是神经症,大多伴有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及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障碍。而这些考上大学的学生,在原毕业的中学,多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个事实说明,成绩优秀不是学校以及家庭教育追求的唯一目标。

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问题。谈到焦虑的原因,人们会首先想到考试。长期以来,由于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也是升学、获得职业的必经步骤,因此担心考试失败可能确实是学生焦虑的最主要原因。但我们也注意到这样的事实:有些应付考试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在考试中始终保持高分的学生,情绪也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这些学生担心的不是考试失败,而是担心不能在考试中超过他人,获得更高名次;或者担心自己所保持的名次被他人超过。这种焦虑在非考试情境下也仍然存在。例如,担心不能在课堂表现上或在活动中保持突出的地位,担心不被老师重视,担心不能保持在同学中的威信等。还可发现,他们把自己活动的范围,限于那些能使自己“拔尖”的项目;他们一般学习努力,但又不愿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来等等。以上描述的现象,都不属于考试焦虑的范围。

可以看出,上述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1.有担心不能超越他人或担心被他人超越的忧虑。

2.情绪持续处在一种紧张、不愉快状态。3.超越的手段是取得成就,在学校来说,主要就是取得或保持较高的名次。我们把这种因需要超越他人或担心被他人超越所引起的持续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体验命名为“成就焦虑”。

(十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1.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1)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①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②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③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②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③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3)青春期心理问题

①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②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即使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但表面上却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在碰到父母或老师时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③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分,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4)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2.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等心理调节手段。

(2)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3)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