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讲述了历史上一连串的奋发勤学取得成就的人物故事,勉励儿童努力学习,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虽然其指导思想是“学而优则仕”、“显亲扬名”、“光前裕后”等一套封建主义的人生哲学。可是所讲的故事多具有启发性,不无鼓舞儿童奋发向上的作用,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如: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筒。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
把识字教育同知识、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是我国编写蒙学教材的好传统。《三字经》既是蒙学里启蒙识字的课本,同时又担负了向儿童进行知识和思想教育的任务。从知识和思想教育来说,知识教学占的比重更大一些。思想教育内容,除了进行儒家一般的三纲五常、九族十义的宣传外,主要是进行勤勉读书、学习做人的教育,同本书识字和知识教育的任务结合紧密,适合初入蒙学儿童的特点。宋代理学盛行,南宋理宗以后,理学被奉为官方正统思想,朱熹被捧了出来。纵观《三字经》全书,无一语搀入理学性命天理,主敬灭欲的说教,显得比较亲切,这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无论就内容论,或就语言论,《三字经》的编写都是十分高明的。《三字经》作为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蒙学书,同样属于封建文化的范围,其局限性和落后性自不能免。但无论如何,它绝不比庙堂之文、大雅之作更加局限和落后。它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其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等形式方面,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是不能也不应一笔抹杀的。仅仅在这一点上,即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
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江西婺源人,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卒缢太师,封信固公,改徽国公。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