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敢想敢干的超人胆识
8818800000042

第42章 敢奉:做明白人,把利润回报大家(2)

邓小平很快对此作了批示。国家教委马上落实了邓小平的批示,鼓励汕大进行改革,允许汕大开放办学,并先后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许多高校抽调了一批学科带头人、系主任和骨干教师支援汕大。

1986年10月7日,李嘉诚在第四次莅临汕大时动情地说:

“我把一生的心血放在汕大上了……说句心里话,汕大是我一生最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为了汕大我付出了不少心血,为了汕大我破釜沉舟……”

在汕头大学的筹建过程中,李嘉诚多次追加捐款,从1980年9月的3000万港元增加到1989年10月的3.7亿港元,一个月后又增至5.7亿港元。前后相比,所赠款项竟比原计划多出近20倍。

李嘉诚还亲自确立了“立足粤东、面向全省、顾及全国、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一心要把汕头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名的高等学府。为此,付出再大的资金与精力的代价,他也毫不吝惜。

之后,李嘉诚在海外组建“李嘉诚汕头大学基金会有限公司”,参与投资在汕头市兴办的一个10万千瓦的年发电量5亿度的火力发电厂。李嘉诚汕头大学基金会有限公司除了对这一项目投资1000万美元外,还负责代汕头向国外筹借5000万美元。

汕头大学基金会是一个不图利润的组织,其目的在于保证汕头大学和汕头医院的后续资金支持,它的本金及其获得的利息和利润将全部用于此。

李嘉诚不是专业教育家,但他以其治理企业、开拓李氏王国所具有的独特理念,潜心经营汕头大学。李嘉诚认为,一所大学要敢于创新,积极进取,决不能墨守陈规。正如他经营企业时十分重视搜集全面、准确的信息一样,李嘉诚也会在日理万机中抽出时间来搜集有关教育方面的信息,为汕头大学的发展提供先进的办学经验。

巨额的捐献,无数的善行义举,特别是独资创办汕头大学,为李嘉诚和他的企业赢得了极大的声誉,更使他的企业产生了震撼大地的品牌效应。80年代在向海外的拓展中引起世界瞩目,1992年4月27日分别受到江泽民、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此后又在进军内地过程中令人难以望其项背,无不与此有关。

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一个有良知的商人总能赢得社会的尊教。在李嘉诚看来。抱有爱心,去经营商业的人,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李嘉诚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对于这个称号,李嘉诚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不仅一生捐献无数,而且无不出自一片至诚。

说起香港富豪的捐赠,各人有各人的做法,世间亦各人有各人的评判。

如不是1991年华东大水灾,香港市民一定不会知道本埠还有个叫何英杰的大富翁。自从李嘉诚倡议市民捐赠服灾后,一笔1亿港元的破纪录巨款惊得市民目瞪口呆,这位隐者善翁何许人也?忙坏了各报记者。后来才知是一位名叫何英杰的90老翁,早年是上海的烟草商,1949年来港创办香港烟草公司,早已退休隐居。

何翁从1983年起创办良友慈善基金会,透过基金会及其他渠道捐出多笔善款。国际奥比斯眼科飞行医院,曾收到香港一位隐姓慈善家捐赠的大型喷气飞机,飞行医院曾使千万个眼疾患者重见光明,这些感恩戴德者,既不知捐赠者的尊姓大名,更无法目睹这位善翁的真面目。

南丰集团的陈廷骅也是个为善不为名的大施主。1970年,还未成巨富的陈氏就成立一间慈善基金会,每年捐款予香港及海外的慈善团体,近10多年还捐赠给内地。无人知道何地的慈善团体得其恩泽,更不知他累计捐出多少,只是估算要以亿计算。基金会的管理人称,陈先生捐钱的条件是姓名不能见报,否则下次就再得不到捐助。

影视大王邵逸夫对内地教育的捐赠,迄今已逾10亿港元,他仅指定作教育用途,用于何地何校,则一概不管。有人深表惋惜,这么多的钱,蛮可以像陈嘉庚、包玉刚、李嘉诚那样,集中创办一所大学,就叫“逸夫艺术学院”该多好。

据说有人夸奖六叔(邵逸夫)热心内地教育的高风亮节。邵氏道,我都快90岁的人了,钱再多又带不走,不捐几个出去做什么?

一件非常高尚的行为,经他这般一说,不免有几分“庸俗”之嫌。邵逸夫一生待人极为悭啬,他年迈才对巨大的财富有所“顿悟”,或许说的是大实话吧。

赌王何某的巨大财富基本来自澳门赌业。澳门基本法仿照香港基本法,保留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却没有载明葡国还政后可否开赌,赌王为此心绪不宁。

赌王也是内地人士心目中的大慈善家,捐款以亿计算。相传有人说他到内地大撒银纸,赌王道,湿湿碎(小意思)啦,还是破点小财好,到时中共接管澳门,说一声禁赌,我一蚊(元)都赚不到。若真如此,赌王赤裸裸的表白,算得上一类为留后路而捐赠者的代表吧。

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嘉诚谈及他捐赠的情况:“一个人生活其实很简单,需要的钱不是很多的,最近国内有人问我一共捐出了多少钱,我一向没统计,结果用了三四个星期去查支票本,结果发现总共捐了22亿港元给香港和内地,可能没人信。”

李嘉诚捐赠,不论款多款少,往往会对公众或传媒,说一席爱国爱港、利国利民的话,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有人说他沽名钓誉,亦或是最终是为其商业利益。对李嘉诚捐赠的了解,大概非梁茜琪莫属,梁是李嘉诚专职负责捐赠事宜的私人秘书,梁茜琪深有感触地说:

“李先生捐款与别人不一样,他的捐赠是真正发自内心的。

“李先生不是那种捐出100万、200万,只要有自己的名字就可以的人,他是真心实意去解决这些问题……

“李先生的捐款与别人完全不一样,他的不一样在于别人在捐出款项以后,所考虑的和关心的仅仅是其善举为不为社会所知;而李先生考虑的是捐出款项之后,是否解决了问题。”

潮汕的人士说,李嘉诚所捐赠修建的各种建筑物,均拒绝以他本人和亲人的名字命名;他在汕大,不是扔下一亿两亿了事,连教学安排、图书资料、师生食宿等细微问题,他都要一一关照到,并勉力解决。要知道,李嘉诚的一天时间,价值几百万,乃至几千万。谁也计算不清,他在汕大耗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

香港富豪郭鹤年,同时又是大马首富,大马与新加坡毗邻,60年代新加坡曾一度并人马来西亚。1986年,郭氏的朋友陈群川在新加坡受审,郭氏前往旁听,在场的大马星洲记者竟无一人认出他就是如雷贯耳的郭鹤年。1988年,郭氏父子斥资20亿购入港视(无线)股权,轰动全港,原以为郭氏父子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却令记者好生失望,难看真颜。

陈曾熙也是一位巨富隐者,他是恒隆创始人,1972年上市的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1979年,陈氏以3.27亿元投得榕庆大厦,某记者好不容易在一次偶然场合与陈相聚一起,记者问他这样高价是否值得,他答道:“值得。”便无他话,令记者索然无趣。陈氏从不接待记者,亦不曝光。香港出版《富豪列传》,每位富豪都配一帧照片,陈曾熙惟有一张模糊不清的尊照。出版者无奈之下,便用其弟照片代之。

此类富豪,人们只知他旗下公司重大商务活动,有关个人的一切蒙在云里雾中。打个比方,若他们真要“不轨”,挽个艳女舰妹,从铜锣湾一直走到中环,也不会惊动好事的记者。

李嘉诚自言“我喜欢看书,现代的、古代的都看,时时看到深夜两三点钟,看完就去睡觉,不敢看钟。因为如果只剩下两三个钟头,心就会很怯。”他有感而发,“在看苏东坡的故事后,就知道什么叫无故受伤害。苏东坡没有野心,但就是给人陷害;他弟弟说得对:‘我哥哥错在出名,错在出高调。’这个真是很无奈的过失。”

李嘉诚为人谦虚谨慎,但他又做不了彻底的隐士。他不是一架赚钱机器,有情感、有理想、有信念。因此,他在公众与记者面前,会自觉不自觉地宣传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也许正是为此,他的巨额捐献才会招致那么多的怀疑和非议吧?事情究竟如何,不妨让历史去做结论,我们只要把看作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也就是了!

在事业的顶峰,求一个“淡”字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为人处世须有淡泊之心。这就是说,应该对功利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善于放心自我。许多成功的大商人,在事业的顶峰,都求一个“淡”字,这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李嘉诚就是一个千金买义的人。只不过。他买义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得人心的支持。以便使自己的事业更加辉煌。

他在事业顶峰,求得一个“淡”字。李嘉诚在股市纵横驰骋取得不凡的业绩后,又逐渐淡出股市。从1984年起,他先后实行了三次私有化。

这里所说的“私有化”是一个专门名词,是指改变原上市公司的公众性质,使之成为一家私有公司。

作为上市公司,长实从股市筹集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与此同时,长实必须按上市公司的规则运作,接受证交所和证监会的管理及监督,向证交所提交由独立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上市公司的公众持股量必须在25%以上;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必须向公众股东公开;重大决策,必须经董事局甚至股东大会通过……这些规则,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企业大股东和经营者的手脚,是经营者所不希望的。因此,在企业获得长足发展,资金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李嘉诚决定将长实逐步淡出股市。

根据证券条例的规定,公司上市必须拨出25%以上的股份向公众发售,即使是一家家族性的上市公司,本质上也是公众公司。

公司上市、收购公司以及供股集资,都被称作“进取”,而将公司私有化,取消其挂牌的上市地位,即是“淡出”。

其实,“淡出”也是一种收购形式,只不过取消挂牌后的私有公司,不能再从社会集资,也不再具有以小博大、以少控多的优势。

李嘉诚将长实旗下部分公司实行私有化,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目前李嘉诚所控的长实系集团够庞大了,仅以长实、和黄、港灯三家巨型公司的规模而言,已足以获准浩大的集资计划。因此,将部分公司私有化,并不影响长实日后的集资扩张。

其次,私有化以后的公司,将重新变为不受公众股东和证监会制约监督的公司,因而有利于保存商业机密,也不必再像公众公司那样向公众公布财务经营状况。

当然,要实行私有化,还有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骑牛上市,借熊退市是许多股票投资者奉行的法则。股价低迷、股价下落时退市,自然大大有利于向小股东收购股票的大股东。道理谁都懂,要真正掌握好时机,并非那么简单;而要显出大度来,避免小股东的怨恨,则更不容易。而李嘉诚在实行私有化时,却兼顾了这两点,再一次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魅力。

1984年,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后,香港投资气候转睛,股市开始上扬。1985年10月,李嘉诚宣布将国际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出价1.1港元,较市价高出一成,亦较该公司上市时的发售价高出0.1港元。

对于这种价格,小股东自然是大喜过望,纷纷接受收购。李嘉诚这次提出私有化,正在牛市之时,付出了较高的收购价格。如果是赶在两年前或等到两年后的熊市之时,再进行私有化,就能够实现低价收购。

对此,有人认为一贯善于把握时机的李嘉诚看走了眼,没有抓住实行私有化的最有利时机。其实,李嘉诚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照顾小股东的利益。他说,我们不是没想过借熊退市,但趁淡市以太低的价钱收购,对小股东来说不公平。

1988年10月,长江实业接着宣布将青洲英泥私有化。

长实控有青洲英泥44.6%股权,在私有化过程中,以20元一股的价格进行全面收购,收购价比市价17.7元溢价13%,自然让小股东们笑逐颜开。

收购过程进展顺利,到12月30日收购截止期,长实已购得九成半股权,从而可以强制收购完成私有化。

当初全资控有的青洲英泥是长实系的全资附属上市公司,现在申请摘牌,就变成长实旗下的私有公司了。

李嘉诚在收购嘉宏国际时,却是一波三折,远不如收购国际城市、青洲英泥那么顺利。

嘉宏是长实系四大上市公司之一,综合资产净值为44.57亿港元。在全面收购前,市值为155.09亿港元。

1991年2月4日,长实宣布将嘉宏私有化时,决定以每股4.1港元的价格收购。收购价比市价溢价7.2%,低于全面收购国际城市和青洲英泥的溢价,让小股东们感到有点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