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敢想敢干的超人胆识
8818800000044

第44章 敢放:放开手脚造就能人(1)

“人才梯队”的重要性,对于李嘉诚来说是考虑的重点。他在平时就善于给自己看准的人提一个广阔的平台,他们成长和发展。他这种放开手脚造就能人的做法,是站在管理前沿的角度,去制定人才战略计划。

物色能托起大财富的人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任何事业要想后继有人。不断发扬光大,都需要大力培养人才。尤其是要大力培养接班人。也只有把事业交给能够光大门楣的人,才算尽到了自己的全力。因此,李嘉诚的用人之道的一个显著的特色。是注重培养后继人。如何让自己的财富金字塔继续稳固呢?李嘉诚思考过这样的重要问题。历史上许多名门望族。虽然显赫一时。却富贵不过三代。甚至不过第二代,其原因何在?这是李嘉诚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思考越来越多的一个问题。

李嘉诚曾多次声称,他素来不主张古老的家族性统治,更看重西方公众公司的一套。公司首脑由董事股东选举产生,而非父传子承,这样方可保持活力。如果我的儿子不行,我不会考虑让他们接班,我不在乎家族内和家族外的人秉掌大权。

但是,大凡任何中国人,皆“亲情难舍”。香港另一位商界巨人包玉刚有无子之憾,在离世前作好让其女婿接班的安排,一块心病才算落地。在香港,曾有不少“二世祖”照样克绍箕裘。他们或浪子回头,奋发图强;或有负父训,落得一败涂地。作为含着银匙出生的世家弟子,难免都会沾有纨绔之气。据接触过李家两公子泽矩、泽楷的人称,李家公子毫无纨绔之气。不过,他们能否担当庞大基业的重任,就是其老爸李嘉诚,也不敢下结论。

李超,人是血肉之人,在接班问题上,同样表现出“亲情难舍”。

李嘉诚、庄月明夫妇,在接班人培养上,可谓煞费苦心,深谋远虑,而绝不溺爱。

温室里的幼苗是不能够茁壮成长的。他常带儿子去看外面的困难,领会人生的艰辛;带他们坐电车坐巴士,又跑到,路边报纸摊档,看那个一边卖报纸一边还在温习功课的小女孩,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求学态度。他希望两个儿子,从身边大众身上去接受、领悟人世的坎坷,去品味该如何去做,人。

李泽揩在国外上大学时,李嘉诚前往探望那日下着雨,他远远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大背囊,踏着自行车,在车辆之间左穿右插。李嘉诚心想,“这么危险。”等到走近了,再看清楚一点,这才发现原来是泽楷。

当初,他送两兄弟到国外读书,李嘉诚没打算给他们买汽车,只买了两辆自行车给他们代步。自那次目睹险境后,他才放弃了这种磨炼儿子的方法。

李泽楷不满14岁赴北美读大学预备学校。同学不论出身富家或平民,皆有很强的独立意识。目睹耳染,李泽楷很快习惯了独立生存。父亲去看儿子,发现泽楷假日在网球场拾球赚钱。李嘉诚回港后对夫人庄月明高兴地道:“泽楷学会勤工俭学,将来准有出息。”

李嘉诚谈起教子经验时说:“沙地里长出来的树,要拔起来,你说有多难呢?”

儿子在家时,每当星期天,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必定会跟父亲出海畅游。这已是多年的老习惯了,像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也许大家会感到奇怪,不就出海吗?人人都会,人人都去。但是,他们出海畅游的目的,在于他们要协力上演一幕“压轴好戏”。

据李嘉诚所言:“每次出海时,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那种,解释给他们听,然后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亦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有人说,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大相径庭,水火不融。但成为商界巨子的李嘉诚,却能将这两者很好地融为一体。在香港这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他体现出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传统美德,确实难能可贵。

做人跟做生意一样,李嘉诚有自己坚守的原则。他常对儿子讲:“有些生意,给多少钱让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都不做。”在滚滚红尘当中,可以辟一处地方安顿好自己的良心,身心亦较舒坦。

李嘉诚对儿子的培养,还不仅限于此。在泽钜、泽楷兄弟俩不满10岁时,李嘉诚就在长实会议室配有“专席”,让他的两位公子出席董事会议,接受最早的商业训练。

这件事,过了好多年后才被披露出来,不然,当时就要被传媒炒得沸沸扬扬。有人不禁纳闷,不满10岁的孩子懂得什么?其实李嘉诚并不计较他们听懂了什么,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商业氛围中受到熏陶。正如要培养一名音乐家,在襁褓时就要让他听曲子;造就一个航海家,在他学步之时就要让他到舢艇里颠簸一样。

李嘉诚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李嘉诚给儿子们的“最高指示”,是凡事要低调,不可大张旗鼓,大肆渲染。

当儿子们逐步有些业绩时,在一些适当的场合里,他也会做一些巧妙的安排,让他们曝光亮相。比如在1990年万博豪园推出预售之前,长实集团公关精心安排,让当时的集团执行董事李泽钜出现在媒体面前,接受两本杂志的访问。但是在一些无关大局的场面里,他总不让儿子袒面于众,以,免树大招风,无助于心理成长。

1992的年4月,李嘉诚亲自携两个儿子,在北京中南海的古典建筑物前,与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见面,这一镜头出现在了香港的电视屏幕上。

同年7月,新任港督彭定康参观葵涌四号货柜码头,李嘉诚亲率众人前往迎接。那天泽钜、泽楷两人,和父亲一样佩带公司名牌,上面简单地写着本人的名字。彭定康受到长实集团的隆重欢迎,李嘉诚遂将两位公子介绍给新港督。

1992年10月,港督与商界名流举行午餐聚会,被称为“小超人”的李泽楷也应邀参加。过了几日,港督彭定康宣布“总督商务委员会”名单,李泽钜榜上有名。

历来“总督商委会”有港府“商政局”之说,其地位权势声望之显,不言而喻。商委会共包括18名商界人士和3名非政府议员,只有李泽钜最年轻(28岁);这显然是本当由超人李嘉诚出任的公职“禅让”给其子的缘故。

李泽钜就任总督商委三个月之后,他便在长实集团荣升为副董事总经理,取代长实“老臣子”周千和的位置,而在年前,李泽钜已趁父亲辞去汇丰董事之时,顺水推舟,进入汇丰银行的董事局内。

两项新委任,有没有关联?无论如何,让李泽钜取代追随父亲打江山的老臣子在公司的地位,则应该说是李嘉诚精心部署的一着。

李嘉诚素以念旧著称,周千和因年老而退下来,但仍继续担任长实非执行董事,于是变相担当起了“师傅”的角色,以便世侄李泽钜好时时向他请教。

此时,周千和之子周年茂早已经是李氏的重臣了,他在李氏集团里,主要负责处理有关地产发展的问题。多年来他也是李泽钜的“指导员”,特别是在集团的重量级业务地产方面。

尽管1993年2月,李泽钜出任长实集团的副董事总经理,但身边仍有“师傅”与“指导员”在指导他的行一为,而总司令李嘉诚仍稳稳地坐在决策者的位置上,并没有丝毫放权之意。

对于在和记大厦办公的李泽楷,李嘉诚由于“鞭长莫及”,只好放手让他打理卫视。尽管如此,他仍亲自担任卫星广播有限公司主席,对小儿子实行“遥控”。

李嘉诚再次对李泽楷重申“最高指示”——“凡事要保持低调”。但搞电视及大众传媒业的,本身就是需要“曝光”的行业,因此要执行父命,确实乏李泽楷颇费心机。

李泽钜、李泽楷兄弟二人,自出道以来,由于处事的“高姿态”而受到老父的责骂、教训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曾有一次,用来迎送贵宾的劳斯莱斯车,李泽钜受父亲交代,在车内装置一台镭射碟机,却由于差少许未做足一百分,而被“俄”了两句。即使是对于这样的小事,李嘉诚依然毫不放过,足见其教子之严。

其实,李泽钜本人处事一贯低调,不会像弟弟泽楷那样张扬。他“曝光”机会也不多,而且上镜表情也十分严肃。这大概是李泽钜从乃父身上,察感“树大招风”、“人言可畏”,故而尽可能保持低调,风头较其弟李泽楷小得多。

而身负“千亿王国”香港首富继承人的千斤重担,以“而立”之年,委实只有“超人”方能承受得住这种压力。

李泽钜多次说,他最忌讳“接班”一词,最不愿听到的词,就是“接班人”。

李泽钜又说:“一个人完成学业,就需要工作。请不要把我们兄弟在父亲公司里工作,与接父亲的班混为一谈。”

此话锋芒不露,颇为得体。作为香港首席华资财团,其。继承权问题可谓是八方瞩目。李泽钜深觉压力重大,害怕“接班”实属真言。

舆论普遍认为,李泽钜的害怕,并非懦夫心理,而是自知之明。他会努力奋斗,以期来日不负此任。

李嘉诚对两个儿子总的态度是既严格又开明,既寄予愿望又给予自由。1993年8月底,身任和黄集团执行董事的李泽楷,被提升为和黄副主席。大公子泽矩坐镇全系大本营长实集团,二公子泽楷将任全系主力舰和黄集团的舵手。李嘉诚安排儿子接班的趋势已十分明朗。

此时,二公子李泽楷正好27岁。

泽楷从少年起,就似乎与其兄泽钜不一样。回港后,李泽楷在父亲的监督下过了一段俭朴而寂寞的日子,独居普通屋村,以日本小房车代步,与打工族无异。但没过多久,李泽楷显露出“吊带公子”的德性,父亲批评他时,他反驳道:“是花我自己赚的钱。”

美国《华盛顿邮报》1994年1月24日刊出一篇关于李泽楷的文章,开篇说道:

“莫看香港只是个繁荣的小都市,当中不乏自命不凡的年青才俊。在芸芸众子中,最瞩目而又最惹众人羡慕的,当算是香港首富李嘉诚27岁的次子李泽楷。这位身材瘦小,神情紧张,头发修剪得极短的富家子弟,讲英语时带着极夸张的腔调,使他本身看来像富贵圈中骄纵的小公子。”

针对二公子的性格特点,李嘉诚郑重送给李泽楷两条忠告,除“树大招风,保持低调”外,另一条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

李嘉诚的箴言,不仅是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也是他从商一辈子的经验处事准则。

就是这个简单不过的原则,让李嘉诚结交了无数商界朋友,赢得了广大股东和职员的信赖和支持,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为他赢来了无数的财富,并一举登上香港首富、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满招损,谦受益”,讲究“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懂得“以和为贵”、“财不外露”。

利益共享也是中国式经商的行动准则。如果违反这一游戏规则,失去的绝不只是合作者这一个对象。口口相传,失去的将是你的整个商业信誉,继而危及你的整个商业地位。

但是如果把事情反过来考虑呢?如果按照李嘉诚所说的少拿一点,你得到的又绝非仅仅是合作的一方,而且还将包括人们对你的无限信赖和尊敬、无穷的商业机会、少拿的1%的百倍,甚至是千倍、万倍。

显然,李嘉诚一生培养和教导教导儿子的,与其说是经商的知识,还不如说是做人的学问。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做人乃是经商之本,只有首先务这个本,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商人。李嘉诚本人是一个儒商,他希望儿子以后也成为义利相,兼、德才兼备的儒商。

应当指出,李嘉诚的做法对于大陆的商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一方面,做人是做一切事业之本;另一方面,今后的商场日益没有那些见利忘义的狡诈之徒的容身之地,只有先辈合法手段进行正当竞争,才能成大事。

像李嘉诚那样做一个遵纪守法、集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于一身的现代儒商,是今后商人的根本方向。

凡是经不起磨砺的商人,注定会失败的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成功与失败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凡是成功者都要经受住磨砺,并从中获得成功的资本:凡是经不起磨砺的商人,注定会失败的。李嘉诚坚信。人才不能在温室里成长,只有在大风大浪中。才能培养和锻练出出类拔萃的人才。他对自己两个儿子的培养过程。就是他这一见解的体现。

一般的父母对儿女总难免有所溺爱,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李嘉诚却咬紧牙关,让他们吃苦以体会人生,受累以磨练意志。李嘉诚有一句名言:

“为了孩子要舍得。”

让我们首先看一看,李嘉诚是怎样磨练他的长子李泽钜的。

李泽钜1964年8月出生,小学和中学就读于香港名校圣保罗英文书院。中三时,在父亲的安排下,远涉重洋到加拿大继续中学学业。中学毕业后,考入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念土木工程系——这也是父亲的意愿。房地产是家族基业的基石,是香港最具潜力的产业。李嘉诚初涉地产,常为专业知识之贫乏而分外苦恼,他非常羡慕留洋获得土木工程学位的胡应湘、陈曾熙等人。

在李嘉诚大举进军加拿大前,他已作了巧妙的安排,让两位公子加入加拿大国籍(1983年)。80年代中,李泽钜获得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回港,在父亲的公司里任普通职员。

李嘉诚不想让他一步登天,曾有董事提议让泽钜进董事局,遭到李嘉诚拒绝。李嘉诚年富力强,儿子接班,将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真正使李泽钜脱颖而出的,是他参与世博会旧址发展项目。

1986年,世界博览会在温哥华举办。落幕之后,各国的临时展厅或拆卸,或废弃。旧址为靠海的长形地带,发展前景良好,地皮为省政府的公产,可以较优惠的价格购得。

生活在温哥华的李泽钜,以他土木专业的眼光看好这幅地皮,将可发展综合性商业住宅区。于是,他积极向父亲建议,理由如下:

一、世博会旧址附近都已开发,社区设施、交通等已有良好基础:

二、温哥华这一区域,和一般大都市不同,并无高架公路,市容美观;

三、旧址位于市区边缘,有市郊的便利而无市区的弊端,无论往返市区和郊区,同样便利;

四、位置临海,景色怡人,海景住宅当然昂贵;

五、香港移民源源不断开赴枫叶国(加拿大),对饱受市区嘈杂拥挤之苦而又嫌郊区偏远冷寂的港人来说,这样的海景住宅有相当的吸引力。

李嘉诚同意了儿子的“狂想”,认为最后一点尤显商业眼光。

说这是“狂想”,一点不夸张。整幅地皮,大致相当于港岛的整个湾仔区,外加铜锣湾。迄今为止,香港有哪个地产商,在这么开阔的地段发展浩大的综合物业?这在加国建筑史上,也将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投资之巨大(后来确定的投资额达170亿港元),非长一实集团所能承担。李嘉诚拉他同业好友李兆基、郑裕彤加盟,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共同开发。决策为各大股东(李嘉诚个人及集团占50%股权,另50%为各股东分占),具体操作为李泽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