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运通的运营状况有所好转,但是在信用卡业务上依然徘徊不前。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美国运通不断推陈出新,力图拓展自己的市场占有率。然而美国运通和新款信用卡上市后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万事达的执行总裁尤根·洛克哈得说:“美国运通根本无法与万事达和维萨同场竞技。我们的产品不但品质优良,而且价格很低。”洛克哈得说的是事实,多年来,由于美国运通信用卡服务收费繁多,一直背负着“贪婪的北极熊”的骂名。美国电视曾报道过,波士顿一家餐馆老板因不满美国运通的昂贵收费,一怒之下用餐刀把美国运通的格林卡切成了两半。
巴菲特对这家公司的发展潜力究竟有多大感到怀疑:美国运通的竞争对手是维萨领导的众多信用卡发行商,竞争非常激烈残酷。权衡前后,巴菲特总觉得美国运通难以难以胜出,他倾向于卖出。
好在当时的信用卡市场依然潜力巨大,格鲁布还有翻盘的机会。1994年全美信用卡融资6110亿美元,即每个美国人使用信用卡购物的平均金额为2336美元。这一数字比1993年增长了23个百分点。而这6110亿美元还不足全美购物消费总额的1/10。可见信用卡市场还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格鲁布打出了品牌战略的牌。他给美国运通的定位是成为世界最受推崇的品牌,将品牌内涵定义为:信心、安全感、可靠、声誉和优质服务。正是由于运通重视其品牌战略,在坚定品牌管理核心标准的前提下对包括主要产品在内的品牌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才使运通公司的成功有了基础性的保障。1997年,运通品牌被评为最为公众接受的品牌之一,其品牌的无形价值达到170亿美元,这也是运通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被广为接受的重要原因。
为了达到公司的战略目标,从营运初始,运通便将自己的细分市场定位于高收入的人群,为他们提供各种相关的支付产品。据统计调查,全球500家大规模的机构,其中七成以上使用美国运通公司卡。与其他主要信用卡持有人比较,运通卡会员每月收入为普通市民平均收入的两倍;在亚太地区,同其他信用卡持卡人相比,其持卡人的平均消费额高出49%。由于核心持卡人的消费能力普遍较强,且其消费对象又是一些弹性较高的商品,因此商家愿意在扣率较高的情况下,依然接受运通卡。也正是因为这些高端的持卡人,使得运通卡的发卡量虽然相对较小,但却在消费市场中占有相当的份额。
为了改变被动的市场局面,运通及时调整营销策略,适时推出了自己的信用卡新产品Optima(即通常所称的运显卡),与万事达和维萨在低档信用卡市场一争高下。同时,运通在营销初期对于其信用卡产品赋予了比维萨、万事达更为优厚的奖励计划和服务项目及便利,使消费者更乐意选择运通的产品。除了运显卡之外,运通还推出了诸多针对不同层次客户的中低端产品,如打折卡、低利卡、免费卡等,甚至还有一种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信用卡,这种制作精美的塑料保值卡,面值从25美元到100美元不等,学生们可以用它在校园里给家里打电话,在咖啡馆进餐,在书店买书,甚至能在宿舍洗衣房里洗衣物。
为了解决低端产品给运通一贯推行高端路线的高档品牌形象带来损害,运通运用子品牌策略使两者平衡发展。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运显卡只是一个附属商标,采用附属商标的营销手段既能让大众接受,又能保证主打品牌的特殊地位不受损失。但关键是两种信用卡要有显着的区别特征,这也是运显卡采用蓝色而不是通常绿色的原因。通过附属品牌策略,高端持卡人不会因此而感到有损脸面,低端持卡人也会基于费用、便利及优惠等原因对此加以接受。而运通的产品体系也得以进一步丰富,从而形成了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较为完整的产品链,使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运通卡建立了约四五千人的大规模客户服务中心,全天24小时为持卡人提供各项服务。其客户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好、有待改进、不满等五个级别。在其日常的营运中,优秀和良好的比例占总数的80%以上,足见其持卡人服务质量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外,运通通过签订优质服务、便利提供商,设定持卡人可享受的服务、便利等手段,为持卡人提供间接服务,使持卡人在所选择运通卡产品的同时,就得到了获取相应优质服务的承诺。正是这种对持卡人服务的强调,使得运通卡已从一种纯粹的支付工具上升为某种服务模式或客户消费偏好的象征。
在已经做出卖出决策但还没有到期真正卖出的那个月,巴菲特碰巧与赫兹(Hertz)公司的CEO弗兰克·奥尔森一起打高尔夫。弗兰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经理人,精通信用卡业务。因此从第一杆开球区开始,巴菲特就不停问他,对信用卡行业怎么看,对这三家发卡公司怎么看。当他们走到第二块草坪的时候,一路上听了弗兰克的话,巴菲特就已经明白,美国运通公司的卡相对于竞争对手有一种惊人的垄断经营权。运通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长期稳定的业务。美国运通公司业务主要是提供旅游及相关服务,包括发行运通信用卡和运通旅行支票和旅游代理服务,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而且有着125年的经营历史。
第二,持续竞争的优势。运通卡是富人和企业的第一选择也往往是唯一的选择。因为美国运通公司的强大实力、专家咨询、独特性服务创造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对客户来说是意味着声望和地位。运通的强大品牌和优质服务使其在这个高端细分市场占据了绝对的领先地位。
第三,高端客户创造高利润。目前全球500强的企业中70%以上使用运通卡。由于运通卡持有者多为富人与企业,所以运通卡非常受商家青睐,而高度专业化经营也创造了持续的高盈利。
因此巴菲特决定继续持股。等到后面的第9洞时,巴菲特对美国运通公司的长期发展前景变得非常看好,以至于巴菲特从最初的准备全部卖出转变成了准备大量买入。
巴菲特马上将这部分可转换优先股转换成了1400万普通股,同年巴菲特又投资4.24亿美元买入1.38亿普通股。1995年巴菲特再次增持,投资6.69亿美元再买入2.17亿普通股,总持股数达到了4945.69万股。1998年巴菲特又小幅增持108万股,总持股数达到5053.69万股。2000年由于美国运通公司进行股票分割,巴菲特所持股份总数变为15161.07万股。至2004年底巴菲特所持有股份总数为15161.07万股,买入成本为14.70亿美元,总市值为85.46亿美元。巴菲特投资11年总盈利70.76亿美元,投资收益率高达4.81倍以上。
6.霸占世界1/3的白银
和黄金一样,白银也分为工业需求和投资需求两大类,白银的工业需求较黄金广阔,主要用于感光材料、电子电气工业、银制品及首饰、化学试剂及化工材料等方面,而在投资需求上,白银显然弱于黄金,大部分投资者的眼光都紧盯黄金,而白银明显被边缘化。
其实,白银的价格波动远比黄金更为剧烈,如果把握得当,投资白银能够获得比黄金更高的回报,所以,在业界也有“黄金适合投资,白银适合投机”之说。在1976~1980年的大牛市中,黄金从100美元/盎司上涨至850美元/盎司,涨幅7.5倍,而白银从4美元/盎司上涨至50美元/盎司,涨幅为11倍多,远远超过黄金的涨幅。在过去5年内,黄金价格从350美元/盎司最高上涨至835美元/盎司,涨幅138%,白银价格从4.5美元/盎司最高上涨到15.8美元,涨幅251%。
白银和黄金的比价曾经一度稳定在1∶16左右,国际市场白银价格与黄金价格比价为1∶56。白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以及有限的产量,使其成为一些大资金的理想操纵对象,所以,白银的价格波动远远大于黄金。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亨特兄弟操纵国际白银市场而终至破产,成为期货历史上的经典案例。20世纪70年代初期,白银价格在2美元/盎司徘徊,亨特兄弟联合沙特的石油大亨们大量购入白银,1979年底,他们控制了1.2亿盎司现货和0.5亿盎司期货,而当时全球白银交易量也不过每年2000万盎司,亨特兄弟控制的白银远远超过任何一个中央银行的白银储备。1980年,当黄金价格飙升至850美元的历史高价时,亨特兄弟也将白银推向了50美元/盎司的天价。亨特兄弟明目张胆地垄断和操纵终于招致管理层出手,芝加哥交易委员会大幅提高白银合约保证金,纽约商品交易所宣布禁止建立新的白银期货合约,加之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决定大幅紧缩银根。所有这些措施终于将强势的亨特兄弟压垮,白银价格从最高50美元跳水,瞬间跌至10美元附近,亨特兄弟最后只能申请破产保护,白银也进入长达20多年的大熊市。
股市震荡加剧之时,很多资金会寻求安全的避风港,将一些贵金属加入自己的投资组合,黄金无疑是很多人的首选。但是巴菲特另辟蹊径,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世界都在热炒互联网概念,就在大熊市的底部巴菲特开始持续买入大量白银。
1999年初,巴菲特就买入了1.3亿盎司的白银,在白银价格达到7.18美元/盎司的高位后,他又在白银的回调中不断加仓。据市场人士测算,其白银的平均成本约为5美元/盎司左右,最多时其头寸占到差不多世界一年的白银总产量,期货市场白银总持仓量的1/4,白银价格从5美元/盎司上涨至15美元/盎司。
2006年5月11日就在ETF上市不久之际,在国际白银市场上又突然传来沃伦·巴菲特将了结白银头寸的消息。巴菲特发表言论说,他相信“目前金属价格的上涨是受投机买盘的推动,而不是基本面情况在起作用”,鉴于价格走势和基本面乖离率过甚,对此他“将不再保留白银期货头寸”。8年3倍,年复合收益率大约是15%,巴菲特在白银市场的获利不输于股市。
后来巴菲特总结其白银投资说:“我们一度曾持有大量的白银,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了。我最初的决定是——基于白银的生产和回收总量约1亿盎司——低于其消费量。目前的消费需求已大幅降低,比如以照相行业为例,该行业同时提供了大量的白银回收,因而也起到了抵消供应不足的作用。白银的供需关系曾经是失衡的,但是由于累计开采出来的量很大,并且原本其他用途的需求量释放出来转做他用——这增加了供应,这些就是Hunt兄弟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试图在白银市场囤积居奇时发生的变化。纯银矿非常少,大多数白银是其他采掘过程的副产品,因此产能不易扩张。我认为白银会变得紧俏,我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而买入。当然,卖出得也很早。”
亨特兄弟的惨败和巴菲特完胜,内在逻辑令每一个投资人深思。
亨特兄弟买入的时机并不比巴菲特差,买入的理由也一样充分,从每盎司2美元到50美元,买到最低点炒到最高点,无比的强势,无限的风光,最高的市值达100亿美元,这还是在80年代初。但亨特兄弟从买入的一刻起就想左右操纵市场,与希特勒式的大独裁者想操纵世界一样,结果是悲惨的下场。
在白银近20年的大熊市后,亨特兄弟买入白银悲惨的下场还在人们的深刻记忆里,大众对白银投资存在恐惧心理,白银的价值被市场低估,被市场冷落,被市场误解,甚至被遗弃,此时的巴菲特对热火朝天的科技股视而不见,慧眼识珠,发现白银的投资价值,在大熊市的底部,开始持续买入大量白银,的确符合商业原则,是投资的正道和精髓,1999年初,巴菲特就买入了1.3亿盎司的白银,他又在白银的回调中不断加仓。直至八年后的2006年5~6月间清空了所有的头寸,八年白银期货战役完美收关。
但就其过程而言,巴菲特买的并非最低价,卖的更非最高价,途中曾有过近20%的亏损,过程的曲折、时间的漫长、意志的考验,更使没涉足期货的人无法理解,巴菲特似二战时的罗斯福,做对的事情并坚持做,道路虽曲折,但留下了历史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