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封“神”的荣誉更高了,巴菲特以其卓越的投资业绩,被世人敬为“股神”,可见其在投资界的地位。晚年的巴菲特以神的姿态云游世界,开始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而不局限于美国本土,中国的中石油,比亚迪有幸进入神的法眼。
这两只股票的巨大收益,让中国人见证了眼皮底下的投资传奇。
1.泡沫破裂旁观者
对于美国来说,新世纪开端是那么地不顺利。
2000年春,纳斯达克指数继续昂起牛头往前冲高。作为高科技云集的资本市场,纳斯达克以其活力与现代备受世人瞩目。从1995年开始,股指的上升趋势不断加强,1995年7月,指数突破1000点,这一涨就是五年,所有投资网络股的人都挣了钱。
阳春三月,美国的土地上也是新绿绽放,一派生机,然而,在这温暖的春天资本市场杀机突现,纳斯达克股指创下了5048.62点的最高记录后,吹大的泡沫最终破裂了,随后,纳斯达克指数便一泻千里,从5000多的高点一路跌到2002年9月份的1172.06点,一共跌去市值的77%,这便是纳斯达克股灾。
在这场股灾中,无数的公司倒闭破产,无数的投资者血本无归。时至今日,十多年过去了,依然没有恢复到原高点,指数徘徊在2000多点。
在这场泡沫破裂之前,在这段非理性的繁荣时期,1999年与2000年的巴菲特是非常寂寞的,也是职业生涯中最难熬的一段时间。伦敦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写道:“巴菲特一直不关注科技行业的作风似乎让自己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
但是巴菲特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当别人向他提起微软与英特尔,巴菲特呐呐地说:“我不知道微软与英特尔10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软件行业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了解的是棒棒糖,而不是软件。”
对于巴菲特这样的解释,伯克希尔的股东不干了,他们批评巴菲特把几十亿的资金闲置在家,投资那些回报很低的债券。
《华尔街日报》报道了一个IT退休员工的话,因为他投资了一只科技股股票,获得了一年35%以上的回报,他对人说出了一句这样的话,“谢天谢地,这只股票的投资人确实不是沃伦·巴菲特。”因此,《华尔街日报》批评道:“人人都通过科技股票赚钱,只有顽固而吝啬的巴菲特不在其中,他的股票已经下跌了48%。”
巴菲特的股票确实在跌,伯克希尔公司1999年的净利润从上一年的28亿美元骤降到15.6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巴菲特的重仓股表现差劲:他持有的可口可乐也从最多的175亿美元跌到了87.5亿美元。美国最大的乳制品公司之一DairyQueen公司、保险公司,迪士尼和美国运通。这些股票在1999年的表现只能用“恶心”来形容,在科技股疯涨100%的年代,它们却在下跌。1999年初,伯克希尔的股价曾到达80300美元,到了2000年初却只有50900美元,下跌近40%。
难怪1999年夏天,《时代》周刊公然在封面上羞辱巴菲特,用了一个大大的标题写道:“沃伦,究竟哪儿出了问题?”
巴菲特真的错了吗?连他坚定的追随者都觉得巴菲特已经廉颇老矣,纷纷离价值投资而去,转向买网络股。
2000年3月11日,伯克希尔公布了年度报告,因投资失败,巴菲特给股东们写了一封信,承认自己作为伯克希尔公司的CEO的业绩不甚理想。巴菲特在这封一年一度的信中自我批评道:“我唯一的功课是资本配置,而1999年我这门功课的成绩是D。”但是,他没有说自己不买科技股是一个错误。
这年的股东大会上,像往常一样,股东们可以向巴菲特提问,有人提到了科技股的问题,质疑巴菲特为什么不买?巴菲特说:“我不希望参与科技股的投机,任何时候爆发投机都会得到纠正。”之后,巴菲特把科技市场比做连锁邮件与庞氏骗局,华而不实,表面富足。
接下来,老搭档芒格用更为苛刻的言辞来评价科技股市场,说道:“如果把葡萄干和狗屎混合在一起,那还是狗屎。”
观众听了芒格的话之后,惊呆了,他说科技股是狗屎?凭什么说科技股是狗屎?科技股一飞冲天,而可口可乐有气无力地在折腾。
对于芒格激烈的语言,大会骚动了很久才平息了下来。
显然,这是巴菲特与伯克希尔一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正如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高潮与回落,卓越的巴菲特也避不开,遭遇到了生命中最为低落的时期,然而,往往在最低落的时候也就是曙光来到的时候。
在他承认错误后的第二个星期一,纳斯达克就掉头向下。3月17日,举世瞩目的大崩溃来临,现在没人有闲心嘲笑巴菲特了,因为他们急于抛售科技股以自保。
网络股泡沫破裂以后,从2000年3月10日至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价上涨141%,每股价格为10000美元。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只价格达到六位数的个股。同期,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了大约50%。也就是说,巴菲特超越了科技股市场191%。《华尔街日报》和《时代周刊》重新开始吹捧巴菲特为股神。
从巴菲特不买科技股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巴菲特是如何坚定地执行自己的信念,如何坚定地执行自己的操作系统,这在投资过程中是值得加以注意的,作为一个投资人来说,学习的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如何拒绝机会,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机会与诱惑每天都有,学会拒绝是一门必修课。
关于巴菲特不买科技股的问题,有更深入地探讨。事实上,巴菲特第一次见到IT之神比尔·盖茨是在1991年7月,从那时到1999年底,微软股价上涨38倍。但巴菲特并没有买入,相当于错过了一只8年38倍的超级大牛股。
如果巴菲特在微软上市的第一个月就买入,即从1986年3月底到1999年底,能够赚500倍。但巴菲特却没有买入,相当于错过了一只13年588倍的超级大牛股。
为什么巴菲特和盖茨认识如此之早,关系如此之好,以至于有人说巴菲特把盖茨看作自己的第三个儿子,他本人如此精通于股权投资和发现超级明星公司,怎么没有重仓微软股票呢,而只是出于朋友情谊掏钱买了100股微软股票。
在2010年9月29日,巴菲特和盖茨因慈善事业来到中国,两人一起接受央视《对话》栏目访问,交流的时候,巴菲特回答了这个问题。
主持人问道:“您介不介意我再提出一个在我们很多人眼中可能是您犯下的一个错误:微软公司的股票从1986年到2000年最高涨幅已经超过了500倍,但是这个雪球您从来没有碰过,是不是比尔·盖茨先生说,您千万别买我们公司的股票?”
满头银发的巴菲特回答说:“不是的,比尔·盖茨从来没有跟我说过买不买微软股票这方面的建议。实际上当时买了他的股票我会赚很多钱,但是我没买,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我跟比尔·盖茨认识很久了,我们1991年就认识了,但是在当时,我看不清楚IT这个行业的未来,其实很多东西我都不是很了解。比如说我不知道明年可口可乐的股票价格会涨到多少,其实我不懂的东西很多。如果一个企业我不了解,那我就不去买他的股票,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他是有极限的,康菲石油就是一个错误的例子。没有一个人是全知全能的,我一直尽我最大的努力对那些我不理解的事情退避三舍。如果我不理解微软这样的行业,我就不买他的股票,当我说我了解一个行业,是指我知道他10年以后会怎么样,比如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我是了解的。我也知道铁路行业未来10年会怎么样,但是我不知道微软10年以后会怎么样,所以我不买微软的股票,因为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我把确定性看得非常重……只要能够找到确定性,那些关于风险因素的所有考虑对我就无所谓了。承受重大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你事先没有考虑好确定性。”
注重确定性,投资自己能把握的事,这是巴菲特信守的投资信条。相信巴菲特在中央电视台的回答会给很多投资者以启发。
2.中国石油的七年之痒
2007年11月20日,在百度知道里,上证指数处于6000多点高位的时候,有一个叫gyc11的新股民好奇地问道:“巴菲特12元就把中国石油全抛了,为什么A股43元,还有人抢着买?”
一个网友被狂热的市场情绪冲昏了头脑,说道:“管他呢,把自己管好就可以了。股指上冲一万点。”
2000年,中国石油(简称中石油)在香港上市的时候,每股发行价格只有1.27港元,上市不久,遇到了不好的市况,中石油跌破了发行价,最低到1.10港元,由于盘子巨大,中石油一直在1~1.5港元之间波动。
中石油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它与中国石化统治了中国的油气资源,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中排名第7位。中国石油集团每天为社会提供超过219万桶原油和28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加工原油180万桶。2006年,中国石油集团油气投资业务扩展到全球26个国家,由于他的垄断地位,中石油被称之为“亚洲最挣钱的公司”。
一个偶然的机会,巴菲特在读财报的时候,无意中读到了中石油2001年4月公布的年报,发现了中石油是一只好股,不由地兴奋起来了。
根据年报,巴菲特惊奇地发现,中石油的规模是埃克森石油的八成,当年差不多赚了120亿美元,能赚这么多钱的公司全世界也没几家,而此时中石油的市值也就350亿美元,也就是说买进股票的时候其市盈率才三倍,由于上市公司的年报向来是公开的,如此绝佳的投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发现,但很多人竟然没看到。除此之外,中石油每年的股息也很高,高得令人心动,总而言之,这笔买卖是非常稳的。
于是巴菲特马上指挥手下悄然吃进中石油的股票,价位1.1港元左右。原本,他想多买一些,但香港证券交易部门当时规定,如果某人持有流通股超过10%,就要发布公告,在巴菲特吃够了10%的时候,巴菲特的行动不得不公开了。
香港的股民听到股神买眼皮底下的中石油,如梦般醒来,所有人都一齐动手买中石油,价格一下子就涨了上去,见价格涨了,巴菲特反而不买了,因为他觉得似乎不合算。
从巴菲特的交易来看,他以1.10港元到1.20港元之间的价格买进11.09亿股中石油H股;随后又以1.61港元至1.67港元不等的价格增持8.58亿股中石油H股,持股量增至23.48亿股,成为了中石油的第三大股东。
在投资的过程中,巴菲特仅根据年报来确定,即没有见过管理层,也没有看过分析人员的报告,完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巴菲特买入中石油以后,有挣的时候也有被套的时候,最不景气的时候,套过两三年,但是巴菲特胸有成竹,一直不理不睬。
一晃七年过去了,时间来到了2007年,中国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大牛市,上涨如同浪潮一样一浪接一浪。伴随着国际油价飙升,中石油股价一飞冲天。
看着加速上涨的股价,巴菲特决定开始抛售股票。7月12日,巴菲特发出指令,开始抛售中石油。
由于实施分批减持,每一次减持,都是冲高后抛出,9月27日,巴菲特把持股量降至9.14亿股,持股比例占4.33%,每股平均价为13.89港元,涉及资金32.52亿港元。这是巴菲特第7次申报减持中石油,而根据联交所条例,当股东持股量低于5%,便不用对其权益变动作出披露。
10月19日,巴菲特向外界表示,已把手上全部中石油股份出清。不过看到抛售后中石油股票还在上涨。
清空中石油股票后,巴菲特挣了40亿美元,高兴的巴菲特给中石油写了一封信,巴菲特对记者说:“感谢他们对股东所做的贡献,中石油的记录比任何世界上的石油企业都要好,我很感谢,所以我给他们写了一封信。”
巴菲特抛售中石油股票的时候,正离中石油回归A股时期不远,而在中国A股市场,发行价达到了16.7元,市盈率为20多倍,即使这样的发行价,还引起了股民的疯抢,与巴菲特在12.23港元清仓的均价相比,疯狂与理性的反衬格外明显。中石油上市后,冲高到48元,后来的走势无疑证明这是一场恶梦,伴随着2008的崩溃,中石油毫无抵抗力地跌到了9元多钱,从此,中国股市多了一句悲伤的名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
然而,对于巴菲特来说,中石油是他投资生涯中的一个美梦。
巴菲特清仓中石油以后,中石油开始了更为猛烈地上涨,从巴菲特第一次开始减持中石油开始计算,中石油的累积升幅达35%,他因此少赚了至少128亿港元。国内的媒体开始嘲笑巴菲特,说:“这一次股神失算了!”
一个姓薛的人直截了当地说道:“巴老不适合中国股市!”
“巴菲特这个人虽然是投资巨匠,但是他的投资理念很可能不适合于中国股市。当然,也可能不合适现在的香港股市。”
“我估计中石化下一步将会稳固在22~23元,甚至更高的价位。按照这个比价关系,中石油上市以后的定位应该在30元左右。如果机构在这个价位修完仓,再去拉升的话,一定会带动H股的中石油继续往上涨,所以未来H股的中石油继续往上涨一点不奇异。”
有趣的事,2007年10月,上证指数在6000点的时候,央视栏目《经济半小时》采访了巴菲特,节目过程中,巴菲特表示了对资本市场过快上涨的担忧,节目结束的时候,主持人说道:“我们更愿意把这种担心当成是一种短期的风险提醒,从长期而言,相信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不会认为6000点就是中国股市的顶点。”
“在中石油的减持问题上,巴菲特显然犯了错误,不知道他所在公司的董事会会不会对他进行质询,而这件事情也足以证明巴菲特对于中国概念的陌生。所以巴菲特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看法,我们应该仅仅把它当做一家之言,理性分析、客观判断,没必要对这位大洋彼岸的股神言听计从,顶礼膜拜。”
显然,中国股市当时处于一种群体的癫狂之中,即使主持人听了投资大师诚实的声音,也觉得大师犯了错误。
巴菲特犯了错吗?他为什么要清仓中石油呢?巴菲特在接受美国《FoxBusinessNetwork》访问时,回答了抛售中石油的原因,他强调,这完全是出于对股价的考虑,与其他一些外界压力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