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好股票并不是时时会有安全边际出来,对于安全边际的出现,只有两个字:等待。市场的无效性总会带来价值低估的机会,这时就是你出手的时机,就如非洲草原的狮子,它在没有猎物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草丛中慢慢地等,很有耐心地观察周围情况,直到猎物进入伏击范围才迅疾出手。
3.市场波动
证券市场每天都在波动,波动既造成诱惑又设置陷阱。
波动是人心的反映。关于市场的价格波动,格雷厄姆有一个着名的“市场先生”的寓言:如果你是一个股民,你可以设想自己在与一个叫市场先生的人进行股票交易,“市场先生”的特点是情绪很不稳定。在他高兴的日子里,他会报出较高的价格;相反,懊恼时,就会报出很低的价格。
巴菲特说:“他的情绪越低落,对你就越有利。”一个出色的价值投资者会充分利用这种市场情绪,而不是被市场情绪所影响。如果被市场情绪所影响,那将会是灾难性的后果,不少股民追涨套在山顶上,割肉割在地板上,就是受到了市场情绪的影响。
4.成长性原则
这是来自费雪的一个原则,如果说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投资原则是巴菲特投资策略的基础,那么,费雪的优秀公司成长股投资策略则是巴菲特能够获得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利润率的主要原因,这使他取得了远远超出其他价值投资策略投资人的投资收益水平。有趣的是,巴菲特奉行的投资原则与华尔街名言“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有异曲同工之妙。
什么样的公司股票具有的高成长性呢?答案是公司股本要小,业务蒸蒸日上,管理良好,利润丰厚,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公司股票。优秀的成长型企业一般具有如下特征:成长股公司的利润应在每个经济周期的高涨期间都达到新的高峰,而且一次比一次高;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的能力强;行业内的竞争不激烈;公司拥有优秀的负责任的管理班子。
以上四点思想都是继承大师格雷厄姆与费雪的思想,构成了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他在几十年的投资过程中,一直恪守这样的投资原则,没有任何改变。
下面来说一说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创新和发展部分。
在活学活用格雷厄姆与费雪理论的时候,巴菲特精炼并完善了价值投资理论、成长股理论,并且把价值投资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融入了很多新的观点,如巴菲特很重视管理层的团队。他说,“你不必等到企业降至谷底再去购买它的股票。所选企业股票的售价要低于你所认为的它的价值,并且企业要由诚实而有能力的人经营。但是,你若能以低于企业目前所值的价钱买进它的股份,你对它的管理有信心,同时你又买进了一批类似于该企业的股份,那你赚钱就指日可待了。”
这一点是格雷厄姆所没有提到过的,这是巴菲特在长期的投资生涯中发现的,把全部投资交给一家公司,实际上就是交给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来经营管理,当然会希望他们是一群精明而会挣钱的人,他们能用好每一分钱,为股东创造丰厚的回报。
投资资本城/美国广播公司则是巴菲特式思想的一个典型体现,资本城/美国广播公司是一家创办于1954年的企业,在之后的30年间,董事长托马斯·墨菲先后从事过30多次广播及出版收购行动。巴菲特非常佩服以他为首的公司管理层,凭着这一点,他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购买资本城/美国广播公司的股票。
客观地说,如果巴菲特坚持过去的一贯标准是不会收购这只股票的。因为巴菲特从墨菲手中买入的股票价格偏高,算不上便宜。如果按照格雷厄姆的公式测算,这只股票的价格还得降一降,但是巴菲特没有犹豫,大举买入。
巴菲特斥巨资收购资本城/美国广播公司股票消息传出后,业内人士一片震惊,看不懂巴菲特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知道,他过去的一贯做法是,购买股票的价格要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2/3。这明明是违反巴菲特自己原则的。
更让业内人士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即使在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大跌期间,巴菲特手中基本上只剩下3只股票时,其中就有资本城/美国广播公司的股票,而且它所占的投资份额最大,价值10亿美元,占投资组合的50%。
对此,巴菲特承认,在对待资本城/美国广播公司股票投资上,他确实违反了过去一贯的收购风格,但是,后来他又解释道,之所以他对过去的收购风格做了改变,主要是出于这样一种特别考虑,那就是为了该公司“聪明而精明”的管理层而投资。
公司最终是要靠人来经营发展的,优秀的人自然会有优秀的公司,像杰克·韦尔奇一样,让通用的市值达到了4500亿美元。某只股票能否为投资者带来高回报,与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是否“精明而聪明”关系极大。不难想象,如果你把投资交给缺乏道德、能力不强的人打理,结果会怎样?
后来的事实证明,巴菲特的这一投资决策完全正确。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资本城/美国广播公司的毛利率高达一般美国企业的3倍,股东报酬率一直维持在5%~7%,超过了工业指数。
可见,在了解巴菲特投资思想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习格雷厄姆与费雪的思想,但是,如果你认为掌握了这二位大师的思想也就掌握了巴菲特的投资思想,那就犯了一个错误。巴菲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风格,格雷厄姆与费雪两位大师的思想只不过是其巴氏思想的组成部分而已。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地运用两位大师的思想。中国古语道“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巴菲特的投资已经是在不离其宗的基础上,达到了万变的境界。
那么,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思想创新与发展的部分在哪里呢?与两位大师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
1.投资于自己懂得的领域
买股票要买自己看得懂的股票,自己搞不懂的不买。这是巴菲特买股的基本原则,他也一直践行这一条理论,不懂的不买,不熟的不做。
1999年,在新千年即将来临之日,巴菲特成为《巴伦》周刊的封面人物,大标题是:“沃伦,你怎么了?”封面文章写道,巴菲特在高科技股上狠狠地摔了一个跟头。
巴菲特遭到嘲笑的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高科技股爆炸的时代,纳斯达克(NASDAQ)则BLAST突破了4000点大关,不可思议地上涨了86%。1999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年底收盘上涨了25%。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股票则下跌到56100美元/股。过去几年的领先地位被大大动摇了。于是,一些金融人士与报纸媒体,对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发出了嘲笑与质疑。
对于嘲笑,巴菲特只字未提,也未做任何回应。他选择让时间来作证。
临近1999年底的时候,价值投资遭遇到了普遍质疑,即使是众多跟随巴菲特风格的长期“价值投资者”要么结束了自己的公司或业务,要么放弃了“价值投资”,买了IT类股票。
但是,巴菲特没有这么做,他看不懂高科技股,所以一股也没有买。
进入2000年,巴菲特就因为自己的坚持避免了一场大的灾难,高科技泡沫破裂,NASDAQ指数跌得一塌糊涂,市场重新审视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获得了更高的评价。
如果根据费雪的成长股理论,费雪是会买高科技股的。而格雷厄姆也会捡起高科技股票的“烟蒂屁股”狠狠地吸上两口。巴菲特没有这么做,恰好证明了他的理论有所创新和发展,比他的老师更加符合市场。
2.集中投资原则
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集中投资就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巴菲特说:“你要学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并小心地看好这个篮子。”
而格雷厄姆买股票却不会这样,格氏做股票正像他的花心一样,喜欢买各种不同的价值低估的股票,虽然都能涨,但涨幅不一,平均下来,收益率显然没有一只绩优的价值低估股好,但格雷厄姆乐此不疲。
重仓自己喜欢的一只股票,是巴菲特经常用的手法,如他投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即是如此。
当巴菲特还是格氏弟子的时候,得知格雷厄姆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担任董事,便利用周末学校放假的机会,特地去华盛顿特区拜访这家保险公司。
门卫把他引见给当天唯一的一位值班经理,巴菲特向这位值班经理请教了许多问题。而值班经理也很耐心地用5个小时时间,给巴菲特详细讲解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有关情况和业务操作过程。
这次拜访给了巴菲特很深的印象,巴菲特掏出1万美元购买了这只股票,约占他当时所有资金的三分之二,可谓是“重仓持有”了。
之后,通过购买和拥有这些保险公司的股票,巴菲特进一步了解到了保险公司是怎样运作、怎样赚钱的。这种由点到面的深入了解,反过来又大大增强了他购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的信心。
后来,这只股票给了巴菲特丰厚的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跟巴菲特操作风格迥然不同的索罗斯也是一个喜欢集中投资的人。索罗斯接管量子基金不久以后,他的副手德鲁肯米勒开始依靠德国马克做空美元,当交易显示快要盈利的时候,索罗斯问:“你的头寸有多大?”
“10亿美元。”
“这也叫头寸?”
接着索罗斯告诉德鲁肯米勒,“当你对一笔交易有十足信心时,你必须全力出击,持有大头寸需要勇气,用巨额杠杆攫取利润需要勇气,但你对某件事件判断正确,拥有多少都不算多。”
后来这一段对话成为华尔街的经典对白,德鲁肯米勒的10亿美元不算头寸,也成为了一段笑谈。
巴菲特说:“分散化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手段,对那些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的人来说,它几乎毫无意义。”
当很多人把分散化作为分化风险的手段时,投资大师的话一语中的,值得深思。
3.永不谈论你在做的事
一个真正的投资大师,从不对任何人说他在做什么事,对于他人的评价没兴趣也不太关心。他们总是觉得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美国金融家洛温斯坦在一次访谈中有趣地说道:“巴菲特明言他害怕在床上说话,因为他的妻子可能会听到。”
有的人倒不这样做,对于自己的投资标的总是喜欢津津乐道,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也是这样的人。格氏经常在哥伦比亚大学讲课的时候讲他买的股票,以此为例证明所购股票是多么地便宜。以至于学生一下课就争先恐后出门去买股票,当然,大多数人都挣钱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因此交了上学的学费。
虽然对于恩师充满敬佩之情,但对于格雷厄姆的这一做法,巴菲特还是不赞同的,他投资的时候拒绝给任何人透露消息。
比如他在1956年办合伙公司的时候,对一些投资者说,“我会把你们的钱当成我的钱来用,我会承担一部分损失和利润,但是我不会告诉你们我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