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坚定不移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存在的被动局面得到有效扭转,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牢固。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国内外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意识形态领域并非风平浪静,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历史虚无主义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干扰和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及时把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变化,充分认知其社会危害,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一、改革开放史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歪曲攻击的重点对象
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着力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对这样的历史性进步,有些人并不认同,且时常抛出中国发展“糟得很”的惊人之语,其判断中国发展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全盘西化”是否成为现实,即中国是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种改革开放观错判历史与现实,希冀改变我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实际上是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及其伟大成就的否定,其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影响大、危害深,严重破坏学科生态,严重污染育人环境。这种改革开放观对历史与现实的错误认知源于其唯心主义方法论,即用主观意志扭曲客观实践,具体表现为歪曲历史进程、否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内涵,妄言“历史倒退”、否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盲崇“西式民主”、否定改革开放的政治基础。
(一)歪曲历史进程,否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内涵
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起始于1978年,至今已经整整40年,其基本内涵是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以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个改革开放的根本,极大焕发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日益彰显。而有些人认为,改革开放就是推动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体系”,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放弃党的领导。这就根本改变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内涵,背离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为了否定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内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大“创造”是通过扭曲历史,将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都说成是“改革开放”,并称这个过程就是“加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经过这样的历史改造,“改革开放”被完全抽象化,“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就被割裂了。有人提出,通常所谓“改革开放”,表征一种文明更张与政治转型的历史运动,构成了现代中国的主流政治意志与历史意识。中国之加入现代世界体系,起自“改革开放”,就发生在此现代世界展开之际,而成为现代秩序建构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这个尚未终结的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回眸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中国已然有过三波“改革开放”,它们延绵接续,回应着这个现代世界与世界体系进程。第一波大约起自1860年,终于1895年,整整35年。其以洋务运动为旗帜,昭示着一个“古今中西”的时代降临华夏,中国由此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历程。第二波启自1902年清末变法,至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止,又一个35年。在此时段,清末王朝、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制,三阶段,政体虽殊,理路则一,接续前行,而统贯为一大整体。举凡民族国家建构、市场经济、社会改良、立宪代议体制、现代程序主义法制,以及教育、新闻传播和思想市场建设,均有所尝试,均有所建树。1978年底至今,将近四十年,其中主要是截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段,实为第三波“改革开放”……以向中国近代历史的主流政治意志和世界普世文明的致意与皈依,汇入世界历史潮流,重新开始中国文明的复兴与中国制度主体的建构历程。
上述这个“三波改革开放论”为“改革开放”铺陈了一个貌似宏大的历史背景,在这里,“改革开放”已有近160年的历史,前两波“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1978年以来的所谓“第三波改革开放”成了向“世界普世文明的致意与皈依”,并称这种“致意与皈依”是“现代中国的主流政治意志与历史意识”。“三波改革开放论”貌似具有历史依据,然而主观主义化的“历史碎片”不能成为任何理论的立论基础。
第一,将不同性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同质化,其实质是用主观意志扭曲客观实践。“三波改革开放论”只看到并不存在的“现代中国的主流政治意志与历史意识”,并将这种虚构的“政治意志与历史意识”夸大、冒充为永恒真理,以为只要不停晃动这面“永恒真理”大旗,就站到了评判历史的制高点。这种唯心主义历史目的论的方法就是用观念史代替客观的历史进程,历史成了观念的工具和玩偶。马克思对蒲鲁东的一种“怪论”的批判完全适用于“三波改革开放论”,“蒲鲁东先生无法探索出历史的实在进程,他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套怪论,一套妄图充当辩证怪论的怪论。他觉得没有必要谈到17、18和19世纪,因为他的历史是在想象的云雾中发生并高高超越于时间和空间的。一句话,这是黑格尔式的废物,这不是历史,不是世俗的历史——人类的历史,而是神圣的历史——观念的历史。在他看来,人不过是观念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工具”。[29]
第二,“三波改革开放论”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伟大成就,根本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三波改革开放论”将改革开放抽象为向“世界普世文明的致意与皈依”的历史进程,通过“重写”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将改革开放界定为向资本主义文明的“复归”。这样,“改革开放”就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实践过程,“三波改革开放论”企图用主观意志否定这个过程及其必然性,说明自由主义改革开放观“始终停留在纯粹思维的范围之中,而这种思维仿佛顺利地消化了甚至最顽强的事实”[30]。看来,唯心主义思维的消化能力似乎很强大,因为这种思维可以不顾事实,企图用想象消化一切客观历史进程。
第三,虽然“三波改革开放论”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方法论特征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的目的并不局限和满足于思维领域。“三波改革开放论”中的历史唯心主义服务于其改变历史的“善良意志”,但是这种“善良意志”在中国不可能结出善果,历史和现实都不可能为这样的“善良意志”提供实践支撑。有人提出:“放眼百年中国转型历史,可以看出,相较于1911年和1949年的两次易帜,它并非属于‘另起炉灶重开张’的开天辟地的创举,毋宁,如主事者所言,旨在‘拨乱反正’,通过告别革命的去政治化与奉行‘发展是硬道理’的世俗化努力,接续清末以还开启、两度中断的与世界主流文明‘接轨’的进程,继续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实现百年未竟的华夏复兴梦想,彻底解决‘中国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改革开放观的“善良意志”,就是中国必须与所谓“世界主流文明”即资本主义文明接轨,一切历史进程都服务于这个“善良意志”。这样的“善良意志”当休矣,因为自掘坟墓式的改革只会使中国四分五裂,只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中断,只会使中华民族丧失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
(二)妄言“历史倒退”,否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历史虚无主义改革开放观基于偏执的主观意志和主观标准,即以是否与所谓“世界主流文明”即资本主义文明接轨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是前进还是倒退的唯一标准。
我国40年改革开放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判断的标准不是主观意志和主观标准,而是社会实践本身。40年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突出。这些历史性成就是客观的,也是我们评判改革开放的客观标准。历史虚无主义改革开放观罔顾这些客观标准,用主观意愿代替客观实际,必然得出荒腔走板的结论。
历史虚无主义极力美化所谓“世界主流文明”即资本主义文明,其方法论错误是明显的。第一,历史虚无主义不能指出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性,特别是不能指出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局限性,而是将资本主义文明永恒化、终极化。第二,历史虚无主义不能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病症与资本主义文明内在地联系起来,将资本主义文明抽象化、神圣化。第三,历史虚无主义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道德等“因素”“诗意般地混杂”在一起,对经济、政治、道德等“因素”相互关系的理解必然陷入混乱,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认知就必然陷入碎片化、表面化。所以说,历史虚无主义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理解是错误的,将其美化为“当代世界主流文明”显然是荒谬的。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表现出优越于资本主义文明的制度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妄言我们“必须与资本主义文明接轨”,这有悖于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
邓小平曾经指出,对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和文化不能盲目地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更不能不对资本主义的腐蚀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现在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31]。现在,所谓“世界主流”即西方发达国家并不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它们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历史虚无主义改革开放观的解释是我们没有向所谓“世界主流”主动示好,没有将自己主动转化为“世界主流”的文明样式。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天真幻想,似乎世界历史发展都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但是,幻想终究是幻想,它不可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精神向导,改革开放依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伟力。
(三)盲崇“西式民主”,否定改革开放的政治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改革开放观提出,改革开放就是“向英美所主导的大西洋文明时代的世界体系低头致意”,也就是向“世界普世文明的致意与皈依”。那么,完成这种“致意”和“皈依”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中国放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行“西式民主”,即所谓“宪政民主”。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改革开放观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标,目的是否定和改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政治基础,借此在中国完成“颜色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人把改革开放定义为往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政治体制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开放。这是曲解我们的改革开放。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我们不能邯郸学步。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32]
原声再现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长期坚持,决不动摇。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自由主义理论中,民主只有一种,只有资本主义民主才是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不叫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根本没有民主。有人根据这一民主理论提出,当代中国“现在所缺的,是民主和法治”;“当下中国,转型历史正在爬坡,需要的是助力‘推一把’;民主政治正在敲门,缺的是‘临门一脚’。对于富于理想并且深谙政治本质的政治家来说,可谓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种观点完全无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完全无视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缺陷,完全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当代世界的先进性。
有些人只相信一点,就是中国必须移植“西式民主”即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因为这样的民主制度是万能的,是最先进的,是人类终极民主制度,自由主义民主制度必将在中国“落地”。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我们有些人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
总体看,历史虚无主义改革开放观是一个用学术话语包装起来的空话体系,历史虚无主义改革开放论者就是列宁曾经批判过的“主观哲学家”,制造理论上的污泥浊水是他们的“天职”,“我们的主观哲学家一试图由空话转到具体事实,就立刻滚到泥坑里去了。他在这个不很干净的地方,大概感到很舒服:安然坐着,收拾打扮,弄得污泥浊水四溅”[33]。为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改革开放观的“空话”泛滥成灾,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涤荡“主观哲学家们”制造的污泥浊水是完全必要的。否则,我们的理论生态就会恶化。纵观人类历史,在特定社会条件下,谬误的迷雾也会遮蔽真理的光辉,捍卫真理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特别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的原因所在。
二、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社会危害
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在这里,批驳谬误主要指的是批驳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内的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的思想政治共识,以唯心主义认识论、历史观、人性论为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它的传播和泛滥必然造成思想混乱,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至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助于辨明其意识形态本质和政治倾向,提高政治鉴别力与政治敏锐性,更好地引领社会思潮。
(一)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政治观误导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思潮和学术思潮,一般的文化思潮和学术思潮没有明确的政治诉求,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政治诉求十分明确。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都有非常一致的政治目标,就是它们在思想理论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在政治制度上反对以共产党领导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政治标识,也是我们区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思潮和学术思潮的重要依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用自由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二是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外来的社会思潮,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是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曲折发展特别是局部失败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上的有效性,宣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失败论。
原声再现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它们往往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歪曲和否定的主要对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惯用的基本手法是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视为普遍适用的制度,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因此,将资本主义制度普世化、永恒化,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比如,有人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贴上所谓“一般市场经济”或“纯粹市场经济”的标签,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其实质是否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政治企图就是改变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一种危险的误导。1986年4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深刻指出:“对于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当时国际舆论特别是西方世界的舆论,以为我们是搞资本主义,或者以为我们这样搞最终要走到资本主义。经过这几年改革的实践,他们慢慢懂得了,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如果十亿人的中国不坚持和平政策,不反对霸权主义,或者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己搞霸权主义,那对世界也是一个灾难,也是历史的倒退。十亿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就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
(二)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识论误导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割裂、颠倒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力图用多元论、折中论的历史观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历史观。普列汉诺夫指出:“在反对唯物主义的斗争中,主要的堡垒是各色各样的康德主义。在社会科学方面,人们常常把康德主义应用于这个目的,把它当作二元主义的学说,即分裂存在与思维联系的学说。”割裂思维和存在的联系,思维就成了超越存在并凌驾于存在之上的东西,这种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相互关系的思维就是虚假意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看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从原则、观点出发,但是错误社会思潮都是从主观思想、主观愿望出发,从思想材料出发,脱离客观实际,于是事实在它那里就变成了被随意拿捏的“小面团”,历史就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女孩”。
历史虚无主义总是从一些错误的观念出发来认识历史和评判现实,比如“革命是违背人性、人道的”,“西方资本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是普世的”,“改革就是要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等。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三)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革命观”误导
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的客观现象,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历来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也就是说,社会革命的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否定革命”在历史观上属于主观主义历史观。在“否定革命”理论中,有的用“救亡压倒启蒙论”否定革命,有的用“社会转型论”“政党转型论”否定革命,有的用“现代化史观”否定革命。这些错误思想“否定革命”的实质是用唯心主义多元史观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合理性,否定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为“资本主义永恒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否定革命论”的否定是选择性否定,错误社会思潮对英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从不质疑和批判,但是他们对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总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这种选择性批判充分说明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政治本质。
(四)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人性论误导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抽象人性论为其重要思想基础。抽象人性论是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存在的人的某些特性视为“一般人性”“普遍人性”。抽象人性论将私有制条件下形成的人的自私性、利己性视为不变的人性,并认为这样的人性是最真实、最重要的人性。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为,人的自私性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私观念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私有制的产物,也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失。自私的人、利己的人,是历史的产物,而不是当今历史的方向。在当代世界的文化舞台上,抽象人性论呈泛滥之势,它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破坏作用十分巨大。抽象人性论是西方意识形态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否定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武器。这种唯心主义人性论在精神生产、文化研究中大量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都以这种抽象人性论为思想基础,因而是我们批判和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重点和难点。
先进的社会思潮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错误的社会思潮会误导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扰乱社会思想,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运用马克思主义客观辩证地分析当代各种社会思潮,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领社会思潮,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的能力,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价值共识。
三、做好做强唯物史观教育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严重泛滥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多年的积累和沉淀,错误社会思潮的存在将是长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错误社会思潮的斗争也必然是长期的,其间我们仍会遇到种种矛盾和困难。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错误社会思潮的重要理论特点,辨识和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应紧紧抓住这一重点,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透过纷繁芜杂的理论表象看清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
(一)正确把握虚假意识的颠倒性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方法论上的一大特点是不顾社会存在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即割裂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有机统一。一旦割裂思维和存在的联系,思维就成了超越存在并凌驾于存在之上的东西,这种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相互关系的思维就是虚假意识。
恩格斯在1893年7月14日致梅林的信中,深刻揭示了虚假意识的发生学原理:“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因为这是思维过程,所以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他从纯粹的思维中——不是从他自己的思维中,就是从他的先辈的思维中引出的。他只和思想材料打交道,他毫不迟疑地认为这种材料是由思维产生的,而不去进一步研究这些材料的较远的、不从属于思维的根源。而且他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他看来,一切行动既然都以思维为中介,最终似乎都以思维为基础。”[34]在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恩格斯所揭示的这种理论现象即“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在这里,某种思想被独立化、抽象化和普世化。比如,“经济关系反映为法的原则,同样必然是一种头足倒置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活动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法学家以为他是凭着先验的原理来活动的,然而这只不过是经济的反映而已。这样一来,一切都头足倒置了”。[35]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一些人为了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研究西方宪政民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与实践基础,不研究西方宪政民主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相应的政治制度的内在关系,一味强调西方宪政民主的“普世性”。近代以来,中国走上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形成了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而所谓西方宪政民主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与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当然,属于本领域或其他领域的外部事实对这种发展可能共同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事实本身又被默认为只是思维过程的果实,于是我们便始终停留在纯粹思维的范围之中,而这种思维仿佛顺利地消化了甚至最顽强的事实。正是国家制度、法的体系、各个不同领域的意识形态观念的独立历史这种外观,首先迷惑了大多数人”[36]。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是“始终停留在纯粹思维的范围之中”,它们“完全不越出思维领域”,本应是出发点的社会存在成了它们随时消化的对象,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必然导致思维错乱,必然导致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互关系上的认知错乱。在当代中国,一些人之所以会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津津乐道,就是颠倒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正确把握历史创造的条件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创造历史的理论严格贯彻了这一基本观点。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22日致布洛赫的信中,对历史创造的条件性作了科学阐述:“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37]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我们创造历史的前提和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以一定的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经济因素。那些信仰错误社会思潮的人,也想创造历史,但是他们是想在脱离前提和条件的情况下创造历史。具体到当代中国,就表现为脱离中国国情创造历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力图脱离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创造历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的前提条件,否定这个前提条件就谈不上任何发展和进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之上,这也是我们创造当代中国历史的基础。自由主义思潮在经济上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否定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是“全盘西化”的核心内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有学者把我国40年的改革开放归结为就是实施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方案的结果,并认为我国当前的改革偏离了“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改革开放’路线”。这种认识显然是完全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力图脱离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传统创造历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和灵魂,否定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传统,意味着否定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但是,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完全否定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传统的实践意义,它们通过否定“中国特色”,否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传统。例如,有学者就说:“正如没有中国特色的物理学、数学一样,也不可能有中国独有的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史学。”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否定正确的东西来主张错误的东西,核心是用自由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其理论方法的错误就是否定历史创造的条件性。
在当代中国,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条件是确定的、客观的,它包括一定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客观条件不能任意取消或改变。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奋进,这一奋斗进程就是不断创造历史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了坚持四个自信的重大意义: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们要坚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在这里,自信也是条件,它是创造历史的必要条件,而丧失信心就意味着失败。
(三)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性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38]”据此可以看出:第一,历史发展的方向不以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发展方向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第二,每个人的意志不是任意的,它基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但是,仅仅满足于这样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理解如果不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结合起来,“历史合力论”也可能被人错误理解为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唯意志论。而所有错误社会思潮共有的一大理论特点正是片面强调个体价值、否定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鼓吹极端个人主义和唯意志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决定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各种力量中最强大、最有决定性意义。比如,在政治上,没有人民群众的努力和斗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形成和社会主义新型国家的建立。因此,人民至上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也必然成为人民群众不断发展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基础和政治保障。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民主问题上的主张看,一旦离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否定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对民主问题的思考必然陷入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必然看不到实行人民民主的历史必然性和强大生命力。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看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人民群众的力量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这一工作的任何懈怠和失误都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招致失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全党必须坚决捍卫党的基本路线,对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对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考察识别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首先看是否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当人民利益受到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受到破坏、党的执政地位受到威胁时,要挺身而出、亮明态度,主动坚决开展斗争;对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没有立场、没有态度、无动于衷、置身事外,在错误言行面前不抵制、不斗争,明哲保身、当老好人等政治不合格的坚决不用,已在领导岗位的要坚决调整,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这些规定要求我们必须从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不断增强同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斗争的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恶化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态。要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科学的历史认知,自觉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现实影响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泛滥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态。具体表现为:第一,一些人在历史认知问题上主观主义化,不能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进程。第二,在本应形成共识的历史问题上,产生比较严重的学术认知分裂,产生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第三,一些人挑战已有的历史定论,对在党的决议中已经确定的历史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污染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环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实现好高等教育的这些重要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歪曲和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使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环境受到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立德树人的整体合力难以形成,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在某些地方、某些环节被虚化弱化。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削弱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但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歪曲和否定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说什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缺乏效率和公平”,“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违背人类历史发展潮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合人类理性常识”等。这些错误观点的广泛传播,严重影响政治认同特别是制度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从具体内容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论花样如何繁杂,它的基本特征是根本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说,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淡化、弱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的根源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会始终杜而不绝、批而不倒,始终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拓展阅读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第3版。
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问题》,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梁柱、龚书铎主编:《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执笔人:姜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