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工作都是一种工作,那就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
1.营销之战,攻心为上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案例:说,如果有一天可口可乐的工厂被烧掉了,请问可口可乐还在不在了?
一样在。
为什么?
第一,被烧掉的工厂不是它的,只是为它做代加工的厂子。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可口可乐的分公司,都有它的工厂。我们中国也有许多公司叫可口可乐公司,但这些公司绝对不是“可口可乐”,它是我们中国的公司跟“可口可乐”合作的产物。
耐克球鞋所有的工厂也都不是它的,它只有标志和品牌,这叫做虚拟经营。未来的优秀企业都是这样的:不要工厂,虚拟经营——只做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因为只有你站在整个产业链的上游,才能获取最大的收益,如果只是在下游采购原料、生产产品,那你的利润率会很低。
第二,可口可乐的品牌不在市场上,而在客户的心里,所以它无法烧掉——任何优秀的品牌都是在人心里。
所以,营销之战的终极市场在哪里呢?
美国营销大师杰克?特劳特说:“商战是在现有客户和预期客户的心智中展开,那里是你取胜的地方,也是你落败的地方。”
但很多人自认为拥有质量最好的产品,觉得笑到最后的人一定非自己莫属,于是满怀信心地只身带着产品开往“前线”。在商战中经过一次次殊死搏斗,最终却没能杀出一条血路,只得丢盔弃甲、黯然离场……
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客户心智之争,而非市场之争!在市场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营销的重点各不相同:
在工厂时代,企业竞争的实质是生产能力的高低,是产品之争,比如在我国的商品短缺时期,只要你能够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那时候是供不应求;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于是我们到了市场时代,这时的竞争焦点,是在解决产品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市场资源,占据市场和渠道(只要你能够把货“铺出去”,一般就不愁卖)。那时候是供求平衡;
最后,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我们一脚迈进了营销之战的终极阶段——“心智时代”,这时候,企业掌握生产、掌握市场都已无法确保赢得客户,竞争已进入到直接争夺客户心智资源的阶段——因为这时候,供大于求。
心智时代的企业战略,主要围绕两大步骤展开:
第一, 将产品铺到市场中;
第二, 将产品铺到客户心中。
能否进入客户的心中,成为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但由于很多企业家没能摸准这一时代脉搏,结果使得许多企业全然忽视了这一课题。到最后,大量质量完全没问题的产品从工厂中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进入了流通环节——市场。但客户看着一排排摆满了同类产品的货架,挑花了眼。那些始终无法进入客户心中的产品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生产这些无人问津的产品的企业,终于由于营销战略的失败“关门大吉”了。
我们都知道商场如战场,都懂得战争中“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道理,那为什么不在发展自己企业的时候,推销自己产品的时候,运用上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呢?!
企业的营销决策,通常都会涉及资金、技术、人才、渠道等有形资源的评估,但是常常忽视了对一个极其重要的资产的评估,那就是客户的“心智资源”。要知道,在营销世界里没有客观现实,也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一样东西——客户心智中的认知,认知即现实,其他皆为虚幻!
经营一家企业、一个品牌,就是经营客户的心智资源。营销,不是要琢磨产品,而是要对预期客户心目中的想法下工夫。
所谓好的产品,很多时候并不意味着是质量最好的产品,而是最被客户认可的产品。在当今这个同类产品泛滥成灾、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后消费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彻底成为过去式了。现在这个时代,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无论你是卖豆汁焦圈、飞机导弹等有形的产品,还是提供桑拿按摩、修脚理发等无形的服务),否则,您只有歇菜的份儿了!
所以,在“后消费时代”,客户就是上帝,您必须把这位“上帝”伺候好了,赢得他的“芳心”——抢人心胜过抢市场。
任何企业要想有所发展,必须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只有你先摸准了客户的心思,让他满意了,你才会有钱赚。所以,营销不在“我”的心里,不是企业家、当老板的说了算;现在是客户“当家做主”的时代,做生意可不能闭门造车。
其实有很多企业家天天忙着“闭关修炼”,自己一门心思琢磨产品怎么卖,却不考虑客户是怎么想的,这犯了商家的大忌。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营白酒厂,厂里有一个营销总监,非常善于做营销。后来他看中国的经济形势不错,一片飘红,于是就想凭着自己几十年磨炼出的“一身本领”,自己创一个品牌、自己做老板,捞笔大的!
所谓“想到不如做到”,有了这个好主意,他立马骑着那辆跟着老婆陪嫁过来的“永久”到了厂子里。刚进厂,正好碰见脑满肠肥的团委书记挺着“怀孕”的肚子往外走。一见书记这副嘴脸,他就气不打一处来,想道:既然要离开了,还有什么好顾忌的——都顾忌了大半辈子,也该“孙子变老子”啦!
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之后,他吹着口哨翘腿上车,颠儿了。只剩下一头雾水的书记站在厂子的铁门前,几十年来,他哪里受过这样的特殊待遇,几乎要流下两行“铁窗泪”了……
这位营销总监志得意满地回到家里,正好看到有一个电视剧非常火,叫《水浒传》。里面有一首歌,刘欢唱的《好汉歌》,里面有一句歌词,刘欢唱得很是强悍——“路见不平一声吼呀”。
“梁山好汉喝了一碗酒,然后是一声吼……”灵感来了,这个人就用“一声吼”三个字注册了一个商标,搞了一个“一声吼”牌白酒。
然后他就马上找钱、找人、找厂房,一年之后,连开厂带出产品,酒终于出来了。这个人欣喜若狂,心想终于可以往回敛钱了。这种激动、忐忑的心情,就跟经过十个月的漫长岁月,终于可以等待将来的某一天会有人叫自己“爹”了一样。
“一声吼”牌白酒生产出来之后,他等啊等,盼啊盼,结果,一瓶都没有卖出去。到最后,厂子关了、钱没了、风韵不再的老婆也跑了,这人见这种情况有点像他厂里那位书记被他骂了之后那样——逻辑停顿了。在他的观念里,这样超现实的事情是根本不会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
结果一激动,在短暂几秒钟的抑郁之后,他的神经彻底崩溃了——傻了,天天在大街上“一声吼、一声吼”地吼着……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人光是自己琢磨产品,从来不做市场调研,等过了一年酒出来以后,这首歌早就过时了,没人记得了,更别提他的“一声吼”牌白酒了!
所以呢,我们通过这个真实的例子可以总结出一条经验:市场不在你自己心里,在客户心里。不仅是故事当中的这个人得了抑郁症,我们周围很多企业家都得抑郁症,为什么?因为他们摸不着做企业的门道。
像房地产业讲究位置一样,企业定位的关键也是位置!!只不过这个位置是在客户的心里罢了。
2.营销“窥心术”:洞察客户内心的真实需求
既然抢占客户心智,获得其认可如此重要,那么,如果我们知道了客户心智的特点,知道了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岂不是就可以闻风而动、对症下药了?
一说需求,好像我们大家都知道,不就是客户愿不愿意买嘛!
需求,真的这么简单,只是由收入、产品性价比等客观因素决定的?
要了解客户的需求,真的是做做市场调查,看看调查问卷,总结、整理一下就可以了吗?
完全按照客户的意见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客户就一定会买单吗?
某食品企业为了打击低端竞争对手,同时又不影响企业形象,决定把原来畅销的某产品降价不降质推向市场。无论是做客户调查还是做市场测试,结果都大受客户欢迎。
降价不降质,客户能不欢迎吗!
但事实证明,客户真的不欢迎,结果呢,弄得很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呢?原因是这家食品企业不懂客户的心理:对客户而言,只要产品以低价入市,他们就想当然地把产品当做低档货了,根本不可能得出“降价不降质”的结论!
那他们为什么又在调查问卷上撒谎呢?
这就是人的心理机制的问题了:当单纯地思考时,我们用的是理性思维;当真正行动时,我们会把潜在的感性需求不自觉地加进去。比如美国一直喊“种族平等”,但这个远大理想恐怕在现在这位黑人总统的任期内,也只能保持在“理想状态”——可望而不可即。
人,往往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客户也是人,所以我们就不能对他们“另眼相看”。客户的“言行不一”,这已经是个普遍现象。一项统计表明,如果企业只是根据各种调研结论进行生产和营销,90%都失败了,成功率只有10%。
客户调研通常隐含着一个重要前提:客户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其实,这个前提是无法成立的。客户也许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外在的需求,但他根本无法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潜在的需求。
正像每个人在恋爱时都有自己的标准,但这种标准总也说不出来,或者不能完整地说出来,就像一句诗说道:“不能说,不能说,一说就错。”直到有一天,一刹那的邂逅,让我们将秘密吐露:就是他(她)!
客户只能表达用他能理解的(或者用调研者引导的)语言和概念,来表述自己的需求。但是,由于客户的营销语言和概念极其有限,这不足以让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真实需求。
比如,客户说想买便宜商品,其实是要买占便宜的商品。前一个概念是客户能够表述的,后一个概念是客户不能够表述的。
可是,客户调研的理论基础恰恰是“客户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是客户调查问卷不可信的核心问题之一。
客户在表述自己的需求时,经常隐含着很多前提条件。比如客户说要购买10万元以下的经济型轿车,这仅仅是已经表述出来的需求,还有很多没有表述出来的。比如,必须是“三厢车”、“时尚车”、“蓝色车”……只有当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时,客户才会产生购买行为。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很多客户购买轿车时,通常比他们计划的支出多花10%~30%的钱。反正十几万都花了,还怕多花两三万吗?只要朋友或导购员不断推波助澜,客户很容易改变主意。
而这种行为是无法通过对客户的调研发现的,只有营销现场的氛围能够改变客户。只要洞察客户购买大件商品的心理路程,就可以发现这是客户购买奢侈品的一贯行为。
客户经常“言行不一”,嘴里说的经常与消费行为不一致。人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动物,自己并不能清楚地解释自己的行为,更不用说用语言表达了。所以,企业在做客户调查问卷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上述问题,进而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才有可能问出客户的心里话。
接下来,在到街上采访客户之前,让我们先看看客户的心智有什么特点。知道了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才能透过层层“语言陷阱”,洞察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然后在推销的时候采取相应的、克敌制胜的对策。
第一,心智有限,营销要“七上八下”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人的心智就好像一个不大的杯子,可以容下的信息极其有限。它只会简单地记住某一个产品的某一种特性,然后会把所需要的产品做一个分类。
一般情况下客户对于某一个品类的产品,只能记住七到八种,而趋势是逐渐减少到两个相对立的品牌。如想起可乐,就会想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往往很难再想到其他的可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