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五年(1879年),严复从英国留学毕业回国,先在马尾船政学堂任教,后到天津水师学堂任总教习,以后升为总办,领四品“选用道员”衔,但满肚子富国强兵的学问都没有受到重用。因此他还想回过头来参加科举考试,以图有实现抱负的机会,但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严酷的现实,砸破严复的幻想,他觉得机遇不能错过,时间不能等待,便丢掉幻想,掣起如椽大笔,用中国古文翻译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一书,按书中的内容,取名《天演论》。其主要的内容是有关演化中宇宙过程的自然力量与伦理过程中人的力量相互激扬、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根本问题,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警醒国人,阐明“天道变化,不立故常”,“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物各争存,宜者自立”,“保群进化,与天争胜”等论点。在当时来说,这些崭新的观点和语言,对中国的思想界确实是大大开拓了眼界。梁启超最早读到《天演论》的译稿,他十分为严复的思想所折服,自觉地进行大量的宣传。并且身体力行,根据《天演论》的观点写文章。尽管康有为当时目空一切,但他从梁启超处读到《天演论》的译稿,也不得不承认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此外夏曾佑说他“佩钦至不可言喻”。胡适说:“(《天演论》)是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民国元老胡汉民说:“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族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之后,《天演论》思想的传播,也哺育了新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如鲁迅、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都受到熏陶,然后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总之《天演论》的影响、价值和生命都是那个世纪的最强音。这是严复本身都始料不及的。
严复除了翻译《天演论》之外,还接二连三翻译密克的《支那教案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名学》、甄克思的《社会通铨》、孟德斯鸠的《法意》、耶芳斯的《名学浅说》和瓦西琴的《中国教育议》等十余部著作,此外他还撰文《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上光绪皇帝书》等大量的维新言论,参加维新改革活动,特别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光绪对他“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方略感到十分兴趣,关照他要早早的送上来。
总之,严复作为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从《天演论》开始,第一个把西方的进化论思想,成系列的介绍到中国来,震醒了中国的民族和人民,开始一场波澜壮阔的维新改革运动,挽救了中国,也挽救了中国人民,因此说严复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划时代人物。
三、“筹安会”之后严复闭门修过,拒绝袁世凯的诱惑,保持“人生一世”的晚节。
正当中国改革的蓝图被严复等人推上了历史的地平线,东方美丽的太阳就要喷薄而出的时候,严复失败了,中国维新改革也随着慈禧太后发动的宫廷政变而宣告破产。“维新六君子”被杀,严复也上了太后党的黑名单。此后他东奔西走,几至于颠沛流离,但仍然顽强地翻译西方的书,写他的文章,还参加上海的“自立国会”,被选为副会长。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高等外交顾问。但袁世凯等人瞒着严复等人搞复辟帝制的阴谋,曾经三次派杨度来严复家里来,请严复参加“筹安会”。严复拂不过朋友的情面,没有坚持原则,只是“虚与委蛇”。可是杨度竟以先下手造成已成事实,把严复的名字列入“筹安会”宣言的名单见报,于是此后严复变成袁世凯的走狗,成了众矢之的。严复慑于袁世凯的权势,无可奈何只好以病为借口,躲在家里闭门修过。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有错误了。当袁世凯特派公府内史夏寿田拿4万元的支票到严复家,请严复写一篇称颂帝制的文章时,严复没有接受。因此严复“终洪宪之世,独未尝有只字称扬帝制”,力保晚节,也因此得到中国人民的谅解。所以,民国政府以“人才难得”赦免严复参加“筹安会”的罪名。民国十年(1921年),严复在福州郎官巷病逝,弥留之际遗嘱曰:“中国必不灭,旧法可损益,而不可叛;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一世,宜励业益知;两害相权,己轻群重。”表达他对前途、伦理、处世坚定的信念。
严复毕竟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活动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系统地介绍西学——找到了一个支点,使西方的文明和东方的文明溶于一片明净的天空,以至于后来不断衍发着明丽的光辉,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在这一片光辉底下,创造人类的文明。因此,我们不能忘记,也没有忘记我们的先贤——严复先生,愿以他的思想为动力,创造条件,走向他思想的更高的高峰。
为天下人谋永福
你到过座落在福州杨桥路上的林觉民故居吗?你见过闽江南岸仓前公园里的林觉民塑像吗?或是在华林路上走过时,你见过“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名人名言灯箱广告吗?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说“没有”,但却不可能没有读过课文《与妻书》,那是震聋发聩,堪称千古绝唱的不朽文字。
林觉民——这个响遏行云,令人兴奋颤栗的名字。从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英烈像赞》上看,前有堪称燕赵英豪刺杀清五大臣的吴樾,后有策动安庆绍兴起义的鉴湖女侠秋瑾,照片上的林觉民眉清目秀,是典型的美少年,牺牲时仅24岁。他死在倾覆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前夜,这不免使人叹惋,益增怀念。孙中山这样评价林觉民和他的战友,“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拥壑,不可揭抑。不半载而武昌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同寿。”19世纪末的中国,风雨如磐,长夜难明赤县天。
1887年,林觉民诞生于福州南后街,他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为子,林孝颖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后受聘为全闽大学堂教习。
少年时代的林觉民就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13岁那年,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掷笔而去。
1902年,林觉民考入全闽大学堂文科。那时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思想已传入中国,青年学生大都沉醉于自由平等的理想,林觉民自号“抖飞”,寄寓其意。他生性诙谐,擅长言词,开始初步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思想,并参与组建了福建学生联合会,领导组织了许多反满暴政活动。学堂总教习很喜欢他,曾对林孝颖说:“是儿不凡,曷不宽假,以养其刚大浩然之气。”林觉民关心时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次,他在城内七星君庙作“挽救垂亡之中国”的演说,听者无不动容。刚好学堂某学监也在场,事后曾对人说:“亡清者,必此辈也。”1907年林觉民负笈东渡日本。当时日本是中国反清志士逋逃之渊薮,群雄聚风云际会之地,林觉民加入了同盟会,成为第十四支部的重要骨干。林孝颖对处异国他乡的儿子很担心,写信要他多留心。他复信说:“大人所不安者,恐儿学非所用,将有杀身之祸。今习文科,文科主心理、伦理诸学,岂有学心理、伦理之人而祸者?”借此来安慰林孝颖。此时的林觉民已经抱定毕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的信念。他在东京寓所“田野居”悬挂有华盛顿、拿破仑绣像,常对同学说“华盛顿哥哥,拿破仑弟弟”说明他已具有浓厚的民权平等思想。
当时留日学生常常聚在一起,谈及列强凌迫、生灵涂炭,个个痛哭流涕。林觉民愀然变色,疾呼道:“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人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顿时满场皆惊。
1910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于是年11月召开槟榔屿会议,制定了辛亥年于广州举义计划,决定依靠同盟会自身力量单独举事,同时命在日贸学生、华侨等全部出动。当林觉民到达香港跑马地35号同盟会起义总指挥部统筹部机关时,黄兴大喜道:“意洞来,天助我也,运筹帏幄,何可一日无君。”黄兴当即交给林觉民回闽策应广州起义的任务,并嘱多动员一些人来聚义。
当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以后,林觉民的心情却是难以平静。
林觉民夫妻感情十分融洽,他结婚后写过一篇记录自己夫妻缱绻的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说:“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友人看了文章后也说:“读大作《原爱》理义公正,情词并茂,乃知文学家亦有真也!”林觉民夫妻的居所是一座二层小楼,叫双栖楼。楼前植蕉梅,陈意映与林觉民的信笺落款常署“双栖楼主”。林觉民参加革命,陈意映是知道的,平时林觉民去下渡十锦祠福建支部开会,陈意映常在外望风。其它如运送枪械弹药也是夫妻俩结伴同行,但这一次,林觉民却不愿妻子知道。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君言为是,而亦无言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呼!谁知我卒率先汝而死乎!”这是何等诚挚缠绵的夫妻情爱呀!
“吾真不以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推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逃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既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得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面对怀孕八月即将临盆的爱妻,面对五岁的稚儿和日渐哀老的老父,面对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煎熬的四万万中国人,林觉民只能选择后者,这就是一个青年殉道者向我们敞露的心扉。
山雨欲来风满楼。4月24日晚林觉民与林尹民等人同宿于香港滨江楼,待战友们入睡后,他独自挑灯作绝笔书,直至破晓。《与妻书》是写在一块白色正方形手帕上,婉转千余字,字字情真意切,熔真挚情爱与革命理想于一炉。文中这样写道: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最后说:“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字里行间,情如杜鹃泣血文如黄钟大吕,读之断肠催人泪下。又从网篮中取出一张英文作业纸,写道:“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廖廖数语,表现了林觉民舍小家取大义而杀身成仁的决心。
一个革命者明知此行必死而义无反顾地选择死,此时他的心情虽逐渐澄明起来,但对亲人仍然有些难离难舍。翌日清晨,在进入广州的渡轮上,浪花涛涛,林觉民对郑烈说:“念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唯一之手段,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今试以余论,家非有龙钟老父、庶母、幼弟、少妇稚儿者耶,顾肯从容就死,心之摧、割肠之寸断,木石有知,亦当为我坠泪,况人乎。推之诸君,家族情况莫不类此,甚至身死而父母、兄弟、妻子不免冻馁者亦有之。故谓吾辈死同胞不醒者,吾绝不信也。”又对其他战友说:“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这是何等远大的目光,何等坚定的殉道者。
4月27日早,林觉民与黄花冈义士福建十杰林文、陈更新、林尹民等人一同编入黄兴统率的第一路先锋队。当日黄昏,残阳如血,林觉民偕林文、方声洞、陈更新等随黄兴直扑两广总督署。署内不见总督张鸣歧,革命党遂犁庭扫穴,将督署付之一炬。由于陈炯明等人中途撤出,起义实际只有一路发难,故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失败了。义士们的鲜血染红了红棉花,林觉民也在枪战后被俘。当时报载抓获一“乱党美少年”,指的就是他。
督署大堂上,两广总督张鸣歧和广州水师提督亲自审讯林觉民。林觉民“侃侃而谈”,综述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并以笔代言,“立尽两纸”洋洋数千言……“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怒斥清王朝腐败。写罢又在分堂发表演说,宣传革命,奉劝清朝官员洗心革面,革除暴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
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张鸣歧对林觉民网开一面,张鸣歧凶鸷地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
“死刑就这么决定了。
临刑前,林觉民泰然自若,时年仅24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亲爱的同学们,林觉民生活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百年魔怪舞翩跹的历史已不重演。我们今天的青少年肩负着将先烈们的事业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的使命,我们一定要为建设强大的祖国竭精殚智。同时,我们也要永远牢记烈士的血泪之言”为天下人谋福“,在国家,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当我们乘车从福州出发要去厦门,途经集美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一排排高楼,这就是集美学村的校舍。看到这些院校,就令人想起它的创办人——著名的南洋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
陈嘉庚先生1874年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今属厦门市集美镇),9岁入私塾,17岁时,就辍学出洋经商。长期侨居新加坡,从事橡胶等行业。1910年在新加坡参加同盟会。1911年任福建保安会会长。曾募款资助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活动。陈嘉庚热心兴办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与公益事业。1931年开始,他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和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1921年在厦门创办厦门大学。他历尽艰辛,倾资兴办教育事业,中外闻名。他热爱祖国,积极带领南洋华侨投身抗日救国事业,事迹同样是十分感人的。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嘉庚就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通过致电欧洲日内瓦国际联盟会,谴责日本的侵略罪行,要求维持世界和平,否则导火线自此发生……并提出侨胞出钱出力,抵制日货,进行救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