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人才造就
8836800000009

第9章 教育与成才(3)

二、启发比较。每个同学都有着自己的不同经历和体会。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启发他们回顾、比较、辩析,从而认识到研究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生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比较,从中领悟到研究和运用符合学习规律的最优方法的好处,提高他们研究学习方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传授学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光能使学生按照学习规律,有效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巩固学习成果,并且要能激发学生自己主动思考与改进学习方法。教“历史朝代顺序歌”,指导学生记忆历史年代,学生便会自动把地理中各省的简称也编成顺口溜,以便记忆。

实践说明,教师只要能带头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授之以法,学生便可以在“怎样听好课”、“怎样记课堂笔记”、“怎样搞好预习和复习”等方面创造出适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来。

四、鼓励探索。中小学学生都是有创造力和富于创造精神的。我们要鼓励他们在学习方法方面大胆探索。当学生探索失败或遇挫折时,要帮助找原因,鼓励其继续思考;当学生在研究学习方法上有所得时,马上给予肯定,使他们看到自己有了成果,进而增强信心,让获得的成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五、帮助完善。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时,由于生活基础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有的并不完善,甚至很不科学。教师不仅要鼓励他们探索,而且一旦发现他们有所创造就应设法帮助他们完善。

六、指导总结。同学们虽然有过不少因学法不同而效果不同的体会,但却很少能把这种体会提到理论的高度或使之系统化,说不出什么道理。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总结。这样就便于学生各自根据不同条件,自我分析。自我改进,不断提高复习质量。

七、组织交流。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可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1、平时提倡同学间随时交流“学法一得”;2、班上的“学习园地”或墙报可开辟“学生谈学法”专栏,为大家进行书面交流提供条件;3、每学期组织1-2次学习方法交流会或研讨会,以便汇集经验共大家博采众长,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同学们参加交流的准备过程,就是自我总结提高的过程,每一交流都会推出不少好的学习方法,起到“一花引来万花开”的作用。

八、分类引导。这项工作要贯穿于各个环节的始终。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研究学法的重要性的理解以及探索和总结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研究方法的问题上,必须始终坚持因人而异、分类指导,对不同条件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应试教育弊端十种

纵观应试教育的弊端,大致有如下十种:①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应试教育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层次上成为被淘汰的对象。②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应试教育造成教师围着分数教,学生围着分数学的现象,一切以升学为杠杆。

凡与考试无关的学习内容统统放弃了。③教学内容上的表面性。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过程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由于一切围着分数转,所以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死记硬背几乎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④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为了应考而暗渡陈仓,用老师的能力代替学生的水平。⑤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数这根指挥棒下,学生疲于完成大量的作业和一次次应考,使本来能够很有趣味的学习内容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⑥应试教育冲击了德、体、美、劳各方面。由于德育的欠缺,一些学生甚至不了解做人的起码准则,如有的学生为了攀比摆阔,竟将家里的彩电送去典当,以换取买呼机的钱。由于忽视劳动教育,加上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社会上追求奢靡之风的影响,中华民族勤劳的传统美德在学生身上正在被削弱。如不少学生甚至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出现了“会钢琴的手不会系鞋带儿”的怪现象。有的已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中午竟还要家长到学校去喂饭。⑦只注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智育好像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其实也是被扭曲了的,它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由于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心理承受力脆弱已成为这一代青少年的普遍特征。学生缺乏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学习或生活中小有不顺,便会导致自卑、灰心丧气,以致走向极端。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唯课本和老师的讲授是从,即便遇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切跟着“标准”答案走。⑨学校只强调文化素质实质上是把考试分数当作“敲门砖”,以期用它来敲开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之门。“敲开门”成了唯一的目的。因此,凡与敲门砖无关的大可不管。有这样一件事:有个孩子捡到一元钱,于是高兴地对家长说,这下可好了,可以加分了。还有的孩子干脆直接向家长要钱交老师换分。分数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已根深蒂固,在他们的心目中,多得分比“拾金不昧”行为本身更有意义。在许多孩子的心灵里“助人为乐”即意味着捐钱、捐物,金钱即等于爱心。⑩过分注重掌握知识的数量,不够注重掌握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结果,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重。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

围绕素质教育实施这一主题,现阶段的教学改革将对教学活动的诸多方面作出新的调整。主要包括:

1、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面向结果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使学生取得令人满意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学的直接意义。面向过程的教学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并体验这一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从主动学习的角度看,面向过程会给学生主体带来一种更高价值。

2、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接受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探究学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在认识和实践中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它们都是不可缺少的。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在教学活动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传授和学习知识经验的过程中是相互统一的。但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各自的发展并非是自发地齐头并进的。听其自然,往往会使它们其中的某一方面变得更加成熟,而另一方面则处于发展的落后状态,两者的真正统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作出专门的努力。

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现代教学重视学生主体的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特殊性,提倡每一个学生都依据自身的条件和客观需要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因此,教学活动中统一的模式与个体在目标、结构、课堂、环境等因素上的自由选择都必须占据相当的位置。

5、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的境地,这不仅是终身教育的要求,而且只有学会学习,学生主体才能具有一种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

6、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式并重能力培养是现代教学目标的重心,创造性是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份。教师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较全面的提高的同时,应该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给予特别关注。

此外,调整的内容还包括科学文化基础的形成与品德培养并重等等。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改革应以一种切合实际的辩证的眼光来考察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相关要素,克服和减少改革中的固执一端而带来的负面效应。

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个性教育

在基础教育的诸多问题中,忽视个性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传授知识。

这种课堂教学又常常使得很多教师习惯于手执教鞭在教学中搞“一言堂”,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一刀切”,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地位。这种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无视学生的个性、“天赋”和个别差异。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性及本应得到充分发展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都在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中丧失殆尽。没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良好个性不可能形成。这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促成学生畸形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他们个性中的缺陷——依赖性强,奋斗性差,唯唯诺诺,听凭摆布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抓住“个性发展”这一重要环节,注意培养完善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既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当前,人们普遍接受了“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个观点,以及教育学揭示的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教育要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素质教育要重视发展学生良好个性正是对“培养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是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客观反映。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一切工作应围绕着如何有效地发展和形成学生的个性,如何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反映教育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加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只有个性的丰富才能带来社会的丰富发展与提高,进而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确保学生个性发展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第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认为只有上大学,当专家,才算得是人才,于是盲目地在分数、学习、知识、智力、大学、成材之间划等号。这样,教育的功能被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培养考高分、升大学的人。事实上,能够升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而能否升大学又主要取决于文化考试成绩,这种以考试成绩衡量、评价学生的检测手段,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略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利于人才的全面成长。为此,素质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的思想。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以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第二,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个性特征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并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每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生活环境、教育的不同,在个性特点上有一定的差异。至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就更千差万别了。承认并重视个性差异,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个人的兴趣特长,因材施教,逐渐培养完善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我价值、奋发向上,增加独立性和创造性。

第三,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活动课程素质教育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前提。人的身心发展表现出共性和个性两方面的规律,素质教育应兼顾人的身心发展这两个方面的规律。在课程结构方面要多样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而有所差别。在这方面,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将课程分为学科课和活动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前者有利于从共性入手发展人的素质,后者则从个性入手发展人的素质,这种从单一的学科必修课程设置变为多元结构,必修选修结合的新课程设置模式,为发展个性特长创造了基本条件。

第四,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师“满堂灌”,家长搞“陪读”,请“家教”,侵占学生的“自由”时间。于是,学生完全丧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个性发展被压抑。而自由活动则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

在自由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活动,自主选择,自我教育。并能开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以后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独立地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自由活动尤其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性格、抱负各不相同的学生都在自己爱好的活动中发挥特长。

第五,要提高教师的个性素质教师的个性素质指教师的个性品质。教师的品质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智能的发展,而且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塑造。

因为素质教育是个性教育,要使学生个性素质得到很好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个性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个性素质,素质教育才能以个性教育为出发点,达到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目的。

合作·探索·成功——小学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探索

湖北宜昌市铁路坎小学提出了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构想——“合作·探索·成功”,已取得初步成效。这种模式可以描述为:从创建新型的学校人际关系——合作式关系入手,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在这种合力牵引下,师生共同探索自然,探索社会、探索人生,在探索中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双重体验;在不断探索、不断成功的循环往复中,得到自我激励,即以成功激励新的探索、以成功激励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这一模式中,关键词“合作”、“探索”、“成功”包含了它的思想精髓。

合作思想的提出,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一个主动发展的人,他探索自然、探索社会、探索人生的意愿和心灵一定是自由的,而这自由又必然在以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为前提。

因此,该校是把“合作”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并把这种理念转化为通俗的、可以操作的行为模式,诸如合作办学、合作管理、合作学习等。

探索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之一,无论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作为,还是主观世界的反思,人总是作为活动主体置身其间的。

如果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他就会不断地探究、思索、发现,同时也不断地体验着怀疑、惊讶、自豪、成功的喜悦等情感。如果处于被动状态,则只会重复机械的认知动作和单调烦燥的消极情感体验。为唤起学生积极探索,该校重点从三方面入手:

①优化探索环境;②导引探索方向;③教给探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