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兵圣——韩信
8837400000010

第10章 攻心为上 平楚灭羽

公元前202年,由于韩信占领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彭越又在梁地不断骚乱,使楚军供应困难,形势对项羽越来越不利。而汉军方面,萧何不断从关中运送兵员和粮草,支援前线,刘邦兵足粮足,在荥阳以西稳住了阵脚。这时胜利的天平已然倾向了汉王刘邦这一边,韩信没有选择自立为王、三分天下,保得汉王自家后院没有起火,上下一心共同出击项羽,此消彼长,项羽那边明显落了下风。从楚王项羽心理变化上也能看出答案,一贯极端自负、刚毅不屈、坚信以武力征服一切的项羽,这时竟然想通过外交游说韩信背离刘邦,以期获取战场上他难以得到的东西,可见他当时的处境已经到了何等岌岌可危的程度。最后一役虽还没有打响,但楚汉战争的结局由此已经初见端倪。

汉四年九月,项羽拔营东归,准备固守楚地,回兵彭城。这年十月,刘邦见围歼项羽的时机已经成熟,便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率兵出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同时传令各路诸侯率军西向,在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会师。不久,韩信、彭越、英布等诸路兵马先后到达,从成皋到荥阳一路相连数百里,人马跃动,震天动地。刘邦见诸路兵马如期而至,心中大喜,当下命韩信为总统帅,指挥各路大军;又命萧何、夏侯婴运输粮草,供应前方。

汉五年十一月,刘邦率兵进入楚地,围攻寿春(今安徽寿县)。又派人诱使驻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的楚国大司马周殷叛楚降汉,以舒县兵屠破六(县名)县。到了十二月,终于将项羽围困于回奔彭城的路上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的濠城)。

项羽兵至垓下时,登高西望,只见汹涌扑来的汉兵像蚂蚁一样多,不禁仰天长叹道:“我悔不该当初不杀刘邦,竟受他欺骗,与他议和。如今他背约发兵,太无信义了!”项羽虽怒不可遏,但是知道自己还有翻盘取胜的机会,命十万将士就地扎营,布兵列阵,准备与汉军决战,准备于乱军之中斩杀刘邦,借汉军统帅被杀、群龙无首之时来个绝地反击。这样的安排虽然属于上策,但是又显然不符合项羽的个性,对于这样骄傲的王者来说,向来是以气吞山河、勇往直前取胜的,当年虽兵力不济,也要“破釜沉舟”挥兵直插敌营,可见在项羽这个统帅骨子里就只有进攻,他认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在此绝境下,项羽虽一反常态地打起防守战,韩信却看出了他的弱点。

韩信向刘邦请命,希望由自己指挥这场最后的大决战,刘邦亲自将韩信送出军营,说:“我将在此等待将军凯旋的消息。”一时间,这对君臣仿佛又回到了当日拜将的时刻,韩信知道他要做的是什么。韩信受命汉军总统领之后,对项羽阵营进行了分析,知道此战凶险,项羽有力拔千钧之势,号为“西楚霸王”,勇冠三军,又值此危难时刻,定会全力以赴。况且楚军列下阵势,以逸待劳,自己与之硬拼,胜负之数就未可知了。于是韩信设计,将三十万人马分成十队,布置了十面埋伏阵,四环接应。由他自己亲率三万人马上前挑战,诱敌深入,变被动为主动。士兵按韩信命令,冲着楚营高喊:“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归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本该固守营盘,以逸待劳的项羽听到这些,再也忍耐不住,把自己先前的计划抛之脑后,率众冲杀出去。

两军相接,交战几个回合,韩信且战且走,把项羽引进了包围圈。楚将虞子期怕中埋伏,打马追上项羽。劝道:“韩信多谋,汉军势众,主公不必急于追杀,待我江东援兵赶到,汉兵粮草空虚,再杀他也不迟。”此时项羽已怒不可遏,如何能听进这些话,他狠狠瞪了虞子期一眼,全不把汉军放在眼里,一直杀奔过去。

忽然杀声四起,汉军伏兵两路杀出。两军鏖战一阵,项羽冲开汉军,直追韩信。没追出多远,又有两路伏兵杀出,截住项羽,再度厮杀,不多时,又被项羽冲破。项羽气得血往上涌,一心要抓住韩信,径直追去。伏兵接连四起,十面埋伏,一起杀出,将楚军团团围住。项羽方知中计,余气未消,身心俱惫,只得奋力杀开一条血路,带领残部退回垓下大营。

十万楚军经过几番厮杀,剩下的已不足两三万人,垓下被围,动弹不得!一晃几日过去,粮草断绝,外无援兵,不禁陷入一筹莫展的苦境。时值隆冬,寒风刺骨,雪飞冰凝,楚军将士忍饥受冻,多有怨声。这天夜里,寒风凄凄,忽高忽低,像是怒号,又像是哭泣。随着凄切的风声,四面隐约地传来楚歌,低沉凄怆,如泣如诉:“寒月深冬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坚执锐兮,孤立山冈。虽有田园兮,谁与之守?邻家酒热兮,谁与之尝?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终生在外兮,何时反省?妻子何堪兮,独宿空房。一旦交兵兮,蹈刃而死,骨肉为泥兮,衰草沓茫。魂魄幽幽兮,不知所往,壮士寥寥兮,付之荒唐……”项羽听了,暗暗吃惊,对身边的爱妃虞姬说:“莫非汉军已把楚地全占了吗?为什么汉军里有那么多楚人呢?”楚军将士也被这歌声引动了思乡之情,无心再战,纷纷逃散,连跟随项羽征战多年的将军们,也暗地里不辞而别,就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偷偷离去了。军心大乱,一夜之间,项羽身边只剩下了千余人。项羽愁眉不展,坐卧不安,连声叹息。次日凌晨,项羽别虞姬突围,几经转战,只身来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江岸的乌江浦)边,见前有滔滔江水,后有汉将灌婴率兵紧追不舍,心灰意冷,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便拔剑自刎了。一代悲剧英雄,就这样血洒乌江之滨,时年31岁。自此,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终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此役韩信充分分析了楚王的优劣势所在,楚王的优势在于其固守之地离江东大营不远,如其谋士所说:“待江东援兵赶到,汉兵粮草空虚,再与之交战也不迟。”所以此役的关键在于争取时间,在项羽援兵尚未赶到之时结束战争。楚王项羽的另一个优势所在就是,自己只需要固守阵地,等待时机,待到攻击一方损失惨重、士气低沉之际再主动出击,插入汉营斩杀刘邦也不迟。可惜占据这些优势的项羽却没有利用这些优势,不是他不想用,只因韩信明白楚王的弱点,那就是绝对的自信与不冷静的头脑。而这些正是由于项羽本身打过胜仗无数,而这些胜仗都来源于自己勇猛的进攻,这才导致了他敢于放弃防守优势,投入正面的冲杀、追击韩信。而就是这样不冷静的举动,才使得他一步一步地将自己的军队带进了包围圈。而后韩信再用“四面楚歌”之法,致使项羽的八千子弟思乡心切,战斗力荡然无存。垓下本该是项羽临近故乡,等待援兵的有利位置,却被韩信瞬间转化为楚军逃亡的地理劣势,可以说,这是韩信采用的心理战略的成功,充分显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看到这里,读者会想为什么韩信的心理战术用在项羽身上会屡屡建功。其实很简单,项羽也许不是个骄傲自负的人,但他的地位身居项王、号令天下,岂能容忍一个“胯下小儿”的挑衅。面对项羽这样一个强劲的对手,既然不能用兵强取,那就只好用些非常手段了。也许韩信在对待项羽这样的豪杰时,用计将其活活逼死是有些不大光彩,但是作为一名战场上的军事统帅,只顾及颜面而不管士兵的生死,这似乎更不应该。而韩信在结束了这场战役后,也彻底完成了汉王授予他的军事使命,不愧当年轻狂少年受封大将军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