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唐诗三百首(部编版语文教材配套阅读名著书系)
88512700000004

第4章 专题探究

●●●专题一:唐诗的特点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晚唐三个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请简要概括出各阶段诗歌的共性和个性。

唐诗代表中国古典诗的黄金时代,其共同点为:

1.数量众多:清代康熙年间编定《全唐诗》,收诗48900多首。唐代书籍主要靠手抄,八个世纪后尚有五万余首作品传世,说明这些作品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

2.作者广泛: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和释道倡优;上自几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甚至还有外国作者。明朝时有人统计,有个人专集传世的便有691家。

3.题材多样:政治、经济、战争、宗教、宫廷、吏治、科举、婚姻、亲情、友谊、羁旅、怀古、山水、田园、动植物等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唐诗都写到了。正如闻一多所说:“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4.体制齐备:乐府、古诗(包括五言、七言和杂言、四言)、绝句、律诗等在唐朝都已发展成熟,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有些诗孕育着“词”的体裁。

5.成就辉煌:唐诗创造了很多完美的艺术手法,而且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流派,如百花盛开,异彩纷呈。

唐诗每个阶段各自的特点为: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初唐统治者对文艺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他们的创作多数是歌功颂德、宫苑游宴的内容。

盛唐是唐朝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晚唐的前三十年为晚唐前期,这一时期唐王朝进一步走向衰败,诗坛上已经缺少了盛唐、中唐时期的那种盛世卓绝的气势。晚唐的后五十年为晚唐后期,是唐王朝全面崩溃的时期,这一时期没有出现能够在唐诗史上占有一流地位的大诗人,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

●●●专题二:古诗中的意象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抒情通常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先通过一些外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进行铺垫,渲染气氛。诗人有时候会借一种客观物象,融入自己主观性的情感活动,创造出一种艺术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意象”。请总结一下古人喜欢用到的一些“意象”,研究他们是如何借物抒怀的。

古诗的意象,大都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

(一)树木类

1.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诗人常以松柏勉励众人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2.竹子: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同时竹子、竹林也深为隐者所喜爱。

3.杨柳:“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4.梧桐:(1)在先秦典故里,梧桐与美好的人格息息相通,象征着君子高尚的人格品质,不随意苟同于俗世。(2)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感怀。悲秋的主题也常常离不开梧桐,烘托出一种萧瑟冷寂的氛围。

(二)花草类

1.芳草:由芳草年年生长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另外,芳草还可以喻离恨,或喻所思之人。

2.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3.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

4.落花: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代表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5.菊花:作为傲霜之花,菊花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另外还有很多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象征诗人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6.梅花:梅花在寒冬中傲然开放,因此它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们的敬仰与赞颂。诗人常借梅花来比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三)鸟兽类

1.杜鹃:古诗中的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杜鹃凄厉的鸣叫,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诗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深沉的乡思。

2.鹧鸪: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们的离愁别绪和对旅途艰险的联想。

3.寒蝉: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

4.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已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比较普遍。

5.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经》中记载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见到使者,都开始倾诉,如鸿雁哀鸣,声音不绝。后来以“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6.沙鸥: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7.燕子:燕子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

(四)自然类

1.夕阳:(1)夕阳残照,能引起人无穷的思绪,如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等。这些思绪往往错综交织,让人感慨万千。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2)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之情。借“夕阳”来渲染男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

2.明月:明月蕴涵思乡之愁。诗人见到明月,常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明月是情感的寄托,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3.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世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4.雨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5.流水:(1)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感叹。(2)水流的持续不断会给人以无奈的感觉,故也用流水比喻愁绪绵长。

●●●专题三:炼字的艺术

古人作诗,受字数、句数的限制,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阅读《唐诗三百首》,探讨诗人的炼字技巧和作用,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诗歌中要炼的字,就是一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是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

1.动词: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所以,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2.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为动词。

3.活用词:词性改变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4.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2)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