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基础。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然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带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提供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能够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程度。在人类社会历史形态中,要确保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具备特定的前提条件,而这些前提条件需要人类自身去创造和准备。人类创造条件和准备条件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人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在创造各种基本条件的过程中,需要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研究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现实条件,从而找到了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
1.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产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生产力”,是指“人类在改造和影响自然的过程中的一种能力”[1],它是确保人类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谈不上社会的进步。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够不断积累确保实现社会发展的财富,才能够不断改善人类的社会生活,才能够确保人类的生存发展。马克思曾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明确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确保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这是因为,首先,只有社会生产力才能够创造出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才能够创造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只有物质资料丰富了,才能够确保社会能够满足人自身发展的多层次需要。人只有在能够维持自己生命的前提下,才能够提出更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够追求自身全面的发展,才能够使自身全面发展的程度更高。其次,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能够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充裕的自由时间。因为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劳动产品的极为丰富,能够使劳动者拥有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在这些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里,人们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去充分挖掘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从而根据自己的意愿与社会的需要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把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全面结合起来,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这是人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再次,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际。无论在任何时代条件下,人要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都必须立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社会生产力是推动人全面发展的终极动力因素,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劳动者体质与智力的综合发展,必然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样,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也必然能够开阔劳动者的视野,促使劳动者实现更高程度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的需要的发展。人来自于自然界,人要生存必须首先解决维持自己生命的最低层次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自己的生存需要,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当人们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时候,根本谈不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了,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社会财富,才能够在满足人的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们在参与社会劳动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还使得自身体质与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促进。最后,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使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是构成社会群体的细胞,人在社会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能脱离社会而发展,如果人的发展脱离社会群体,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而社会的发展必然立足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使人能够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自身独特性的发展,使人能够有时间从事文学艺术的研究以及精神财富的创造;从而能够创造满足人类自身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使人的个性的独特性发展,也促使社会关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能够作用于社会,能够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私有制、旧式分工的消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在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因为私有制的存在,社会财富往往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不可能拥有实现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条件,甚至不能够拥有平等生存的权利。在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社会分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社会分工的存在作为一支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着、驾驭着个人,个人因为不占有生产资料,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屈服于旧式社会分工的安排。这就使人屈服于社会生产力,屈服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安排,以至于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给劳动者带来的一系列危害的情况下,明确地指出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畸形发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指出私有制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人片面发展的根源。马克思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要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辩证统一,就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用社会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建设未来的大同社会。只有用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私有制社会,才能使全体社会民众拥有生产资料,才能消灭剥削与私有制,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会成为可能。马克思所指的“旧式分工”,是指“社会劳动主体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被固定在一定的活动范围中且从事固定的劳动形态,从而使人片面、畸形发展的一种分工形式”[2]。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旧式社会分工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无产阶级被严格划分在特定的工作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只对自身特定的工作领域比较熟悉,而对其他工作领域却是一无所知。在这种旧式分工条件的制约下,工人为了生存必然只能够重复单一的、片面的工作,而不可能成为掌握社会化大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人。这种旧式分工的存在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使工人丧失了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基本权利。虽然旧式的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但这种社会发展是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合理分工是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存在着社会分工,在未来的大同理想社会中也存在着社会分工。马克思根据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主要是提出了消灭私有制条件下的旧式社会分工,消除旧式社会分工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并不是消灭分工本身。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现象,是永远存在的。通过“合理分工”,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消灭私有制与旧式分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逐步用全面发展的个人代替承担局部职能的个人,这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
3.充足的自由时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唯物史观认为,时间是衡量人自身发展的积极存在,是人自身发展的空间。马克思根据唯物史观的理论,从确保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把人的时间划分为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并认为自由时间是确保实现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关键,只有自由时间充裕了,人才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对于足够的自由时间的充分支配是确保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没有自由时间,根本就谈不上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提高。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裕的时间和条件,就必须不断发展生产力,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减少物质劳动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自由劳动时间。要增加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时间,根本途径就是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才能够生产充裕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才能够不断满足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挤出相对宽裕的时间。在充分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里,人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各种科学知识与生活技能,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提高。但这种理想的能够实现人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只有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才能获得。在未来的理想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最大程度地缩减,劳动的强度已经大大降低,且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高,社会物质财富极为丰富,劳动已经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们的自觉性活动,人们拥有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获得了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充裕的自由时间,从而为确保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4.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尺
社会关系实质上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彼此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纽带关系。社会关系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确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一方面,社会关系是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决定着人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也决定着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人的能力的实现程度。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从而对自身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个人能力发展的实现程度必然有着形式上、本质上的区别。例如,有的人处于有权力、有金钱的占统治性的社会关系中,利用权力、金钱等有利条件,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能够促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在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相对较少,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相反,有的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相对贫穷、弱势的地位,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其所能利用的社会条件相对缺乏,自身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个人能力的综合发展会遇到许多困难,无法顾及自身个性的独特性发展。因此,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需要的满足与能力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能力的发挥和实现程度。社会关系是始终处于发展之中的,不同的社会关系必然对人们能力的全面发挥带来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人们能力的实现方式也必然会有所不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人能力在社会关系中的综合体现与扩展延伸,社会关系的发展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能力的发展状况:在社会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或取得统治地位的人,必然能够掌握更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能够利用各种社会有利资源来推动自身能力的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发挥必然相对顺利,其能力的实现程度也必然是相对较高的;而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劣势与被动地位的人,其所掌握的资源与条件相对缺乏,其能力的发挥必然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必然会遇到各种障碍与阻力。
5.教育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每个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自然属性的人,而随着人们的逐渐长大,社会关系与社会环境促使人由自然属性的人逐渐演变成为社会属性的人。在人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教育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的生长发展过程离不开教育的熏陶,人们通过教育获得社会知识和科学知识,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非常重视教育在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把教育视作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原理》两本著作中,全面阐述了教育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工人要发挥一定的劳动能力,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就必须受到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即基础教育”[3]。恩格斯也指出,“通过教育,可使年轻人快速熟悉并掌握整个生产系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爱好,在一个部门和另一个部门之间定期转换。因此,教育就促使他们摆脱分工造成的个人的片面性”[4]。他们认为,教育是从社会生活中单独分离出来的相对特殊的社会活动,教育不仅使人们能够掌握前人积累的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并掌握特定的生活技能与社会技能,还可以促使人的体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并能够促进人的个性的独特性发展。教育活动不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的加深,也实现了人类科学知识的代际传播,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本质上也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化程度。那么,究竟应当如何通过教育活动全面促进人的体力与智力的综合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通过分析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两条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对策。一方面,主张从青少年时期培养具备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方位人才,指出“未来教育对于所有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是生产劳动与智商和体育的融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5]。另一方面,主张学校教育与社会劳动全面结合,学校教育不能够脱离社会实践。马克思认为,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的方法”[6]。从以上可以看出,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任何方式都不能代替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最大化,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突出作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和重视程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把教育的发展规律与人自身成长的规律全面结合起来,并促进教育与社会劳动的全面结合,从而发挥社会与教育的合力,以确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提炼和挖掘了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注释:
[1]王展飞,李毅,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9.
[2]秦庆武.论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J].哲学研究,198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