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88597400000002

第2章 序

2012年10月,南京大学发起并组织了一场关于让·鲍德里亚思想的研讨会,会议聚集了来自中国和欧洲的多位学者,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这次研讨会以令人愉快的方式赞赏了我们彼此间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特别具有产出力,让很早便表现出的对于中国思想的兴趣已然证明了这一点。

最令他感兴趣的是庄子。他并非研究庄子的专家——专家的言论并不为他所看重——也没有专门以庄子作为其思想的来源,如果这样认为,那就太流于事物的浅表了。这位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同荷尔德林(H?lderin)、兰波(Rimbaud)、尼采(Nietzsche)抑或阿尔托(Artaud)一样,阅读其著作对让而言具有关键意义,却并未因此成为他必然的参照。

让任由这种阅读慢慢地渗入自身,化作其思想的组成部分,如生命体新陈代谢般从中汲取养分,重新梳理自己的思想……却很少再提及昔日读过的内容(事实上他什么也没忘!)。然而这种阅读却帮助他思考,帮助他摆脱一切非本质的东西,并且颇具悖论意味地帮助他消除一切印迹。

这里涉及他从独特的角度加以思考的那个宏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占据了他生命中的部分时光,直至去世。《为何一切尚未消失?》(Pourquoi tout n'a-t-il pas déjà disparu?),这一将本文集所收录的三篇文章联系起来的重要设问,被我们选定为文集的标题。

对我们而言,此行的与众不同之处,同时也是特别令人感动之处,是观察到中国学者以一种极度的细腻去面对这一独特的思想——既清晰明澈又迷雾重重,既明白易懂又晦涩难解,既凸显意义又消解意义。

我们在南京以圆桌会议的方式,围绕一些并不总是学术性的话题侃侃而谈时(为何我回想起这些时刻便总觉得意犹未尽?),已经默默认同了让·鲍德里亚思想的根本活力之一,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活力,在于——尽管学者们围绕其理论的方方面面相继发表博学的见解——它所蕴含的秘密。

我们没有觉得中国的东道主们试图破解让的著作——过多的阐释也许会抵消其力量——或是将其同某种思潮抑或某种业已得到公认的影响联系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如实地对待让的著作,尊重其形式和其间的一字一句,它们所蕴含的秘密也正在于此。

海德格尔有言,思考即感谢——中国的东道主们让我们有机会经历这样一段令人身心愉悦的时光,怎能不对他们道一声谢谢呢?

玛琳·鲍德里亚[4]

2016年8月20日于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