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饮食
8859800000009

第9章 中国菜宴文化(2)

亦称彩碟、花色菜、看盘。是以各种食物为原料,经过艺术加工制成的菜肴。它集味觉艺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于一身,使自然美与艺术美巧妙结合,形态美与质地美和谐统一。若构图别致、神形兼备、香气宜人、味道鲜美则可达到“观之者动容,味之者无极”的效果。工艺菜的造型方法很多,有雕刻法、塑造法、拼摆法、堆砌法、模压法、酿制法、卷制法、纤花法、贴制法等。

宫廷菜

即历代王朝的宫廷菜肴。它源于民间,素有北味、南味之别。历代宫廷菜的形式、内容、风格特点都不尽相同,其中清代宫廷菜堪称集以往历代宫廷佳肴之大成于一身,所以更具代表性。目前流行的宫廷菜也多出自清廷,其主要特点是:选料上精细、珍贵:不仅注意选用各种原料的精细部分,而且在博天下之万物中选取稀中之珍为烹调原料,对原料的产地、规格等要求也极为严格,如:“一品麒麟面”以麋鹿(四不象)的鼻子做主料;“凤冠鹿茸”以长白山梅花鹿茸做主料。又如鲥鱼必镇江,燕窝必悔南等等。刀法上注重技巧:宫廷菜要求自成形态,因此刀工必须玲珑剔透、技法多变。既要考虑人味、造型的要求,又要考虑原料的性质及菜肴的特色。调味上讲究细腻多变,宫廷菜的调味有“九九八十一口”之说。在调味上的分类十分细腻严格,以复合味居多,如“干烧鱼”,入口先感甜、后感咸,后又感有辣味。

图案造型上追求典雅华贵:其造型手段主要是围、配、镶、酿等。围,即以素围荤,以小围大,主料高于围料,色泽美观,有荤有素;配,即配菜的原料需成双成对,搭配协调;镶,即以一种经过加工的原料点缀于另一种原料之中;酿,即将各种原料加工成的茸、泥、粒等抹入(或装在)成形的原料托或壳体内,如苹果壳、冬瓜盅等,使菜肴形象完整饱满。此外,宫廷菜对所用餐具尤为重视,俗称“美食不如美器”,在宫廷菜中,“色、香、味、形、器”缺一不可。清代宫廷的餐具更是华贵浩繁,有金、银、象牙、玉石等诸多品种,有的仿青铜器时代的饮食器具,有的饰以各种篆字,有的镶有珠宝玛瑙,有的雕有诗词花卉,使其华贵中见古雅,奇特中见诗情。宫廷菜的命名吉祥富丽,以福禄喜寿者居多,如“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言筒意赅,富有诗情画意。宫廷菜的代表作有:白银如意、鹤鹿同春、雪夜桃花、宫门献鱼、豌豆黄等等。

四大菜系

一般所讲的菜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受特定的物产、气候、饮食习俗的影响,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烹饪技艺体系,并为各地所认同。现在人们基本公认的四大菜系,主要是指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这些地方菜系的形成,有各自深远的历史地理渊源。各个菜系都是在自己所在地域的内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形成的。比如粤菜的发祥地是广州。将近2000年来,这个城市一直是我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以来的历朝中原人都有落籍岭南者,由此,岭南菜融入了中原和华东菜的风格;与此同时,闽越人士不断向潮州一带移民,黄河流域也有汉人逐渐迁徙到南方,长期落户而成客家人,他们都带来了自己的拿手菜和饮食习俗;明清开海禁后,广州又吸引了不少海外定居者,他们将国外饮食习俗带进来,由此,形成了集南北风格于一炉,融中西烹饪于一体的粤菜风格。然而,四大菜系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还在于它们本身所处的特有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饮食资源。以鲁菜为例,山东地处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粮油畜禽、时蔬瓜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烟台苹果、莱阳梨、苍山大蒜等都闻名中外。由于东临大海,渔业发达,海产品因此十分丰富。鱼翅、对虾、鲍鱼、干贝等,质优量多。再加上境内湖泊星布,水产品取之不尽。

同鲁菜一样,其他三大菜系也各自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当然,尽管四大菜系天各一方,但所具有的共性大体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调味基调的大体相同。所有的菜式,都离不开清鲜和浓香两种基调。纵然菜的品种可以很多,但都是从这两个基调中变出来的。清鲜的菜大体都用鲜活的材料,如活鱼、活蟹、活虾、括鸡等。做法大都是清蒸、清煮等。浓香型的菜,来料比较广泛,做法也相当多。仅香型就可分为酥香、奶香、熏香、油香、麻辣香、椰香、焦香、辛香、霉香、辣香等。

那么,四大菜系,除共性外又各有什么特色呢?我们先看鲁菜。鲁菜特别讲究烹调技艺,有爆、摊、扒等,刀工精细,“爆”时急火快攻,突出菜肴的鲜、嫩、脆、香。鲁菜还精于制汤,注重清汤、奶汤的调制、选料,烹调中有提鲜用汤不用味精的要求。鲁菜还擅长海鲜品的调制,其中海珍品和小海味菜肴的烹制堪称一绝。川菜的特点是烹制方法的丰富多彩,如炒、煎、腌、卤、泡、炖、爆、贴、糟、焖、烩、蒸、煮、煸、烘等,尤其擅长小煎小炒、干煸干烧。川菜的最大特点就是调味变化的多样性,以口味多、广、厚着称,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川菜对辣味的运用尤有独到之处,具有不燥、有层次、有韵味等独有风格。苏菜的特点主要是口味适中,四季分明,善用鱼虾。很注重调汤,汤清则要求见底,浓则求色泽乳白。力求保持原汁,注重本味,一菜呈一味,一物呈一味,浓而不腻,淡而不薄。苏菜还擅长烹制河鲜、湖虾等。盐水鸭、叫花子鸡、凤尾虾、无锡肉骨头、葫芦鸡、松鼠鳜鱼等都是苏菜中的着名菜肴。关于粤菜,温热的气候环境决定了这一菜系注重清鲜、爽滑、脆嫩、喜生的特点。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粤菜烹调的技法也有独到之处。如煲、泡、烤等,而有些则是从西菜中借鉴过来的。粤菜有很多独特的调料,像蚝油、鱼露、沙茶酱、西汁、糖醋、咖喱粉、柠檬汁、酸梅酱等。蚝油牛肉、烤乳猪、猴脑汤、糖醋咕噜肉等,都是粤菜中有影响的菜。

鲁菜与粤菜

鲁菜是中国着名的烹饪流派之一,被推崇为黄河流域烹妊文化的代表。

但近几年,先是川菜风靡全国,继而粤菜迅猛北伐,传统的鲁菜面临严峻的挑战。经验人士说,鲁菜与粤菜的差距,一是风味特点很难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而粤菜“生猛海鲜”的招牌就很形象生动。二是“拳头”产品不突出,鲁菜中不乏名菜,如油焖大虾、葱烧海参、烩乌鱼蛋、水晶肘子等,但是多而杂,不如粤菜基围虾、三蛇羹、狗肉煲、龙虎斗、烤乳猪等深入人心。这既有宣传上的不足,也有质量上的不规范、不稳定造成声誉下降。三是菜品单一,缺乏创新。北京山东风味的餐馆菜单大同小异,有人说前几年在丰泽园吃什么菜,现在还是那些菜,而且全聚德、北京饭店都一样,留给人吃腻了的感觉。在人才培养上山东馆盛行师傅带徒弟,千古不变。师傅怎么教,你就怎么干,培养一位“高徒”要花上15年,一换环境还晕头转向。

而粤莱厨师三五年就可以只身闯京都,适应能力极强。在操作上,鲁菜速度慢,五六个灶眼一天卖一万元以上就很紧张,顾客坐等上菜,意见很大。而粤菜三个灶眼一天可卖几万元。有些人认为“老广”水里煮煮,上屉蒸蒸不叫手艺,似乎鲁菜传统方法才叫国粹。许多外国着名大饭店不经营中餐,就是认为中国菜虽好,但用人太多,制作繁琐,速度太慢。在这方面山东菜尤为典型。

中国菜名拾趣

数字菜名:一品锅、四喜肉、五味羹;水果菜名:樱桃肉、石榴虾、荔枝带鱼;人名菜名:宫爆肉丁、东坡肉、麻婆豆腐;动物菜名:鸳鸯蛋、蝴蝶肉、凤凰腿;地名菜名:北京烤鸭、金陵丸子、西湖醋鱼;物产菜名:琥珀核桃、翡翠银芽、珊瑚白菜:

多味菜名:五香牛肉、辣子鸡丁、咖喱土豆;喜庆菜名:全家福、长生果、八保如意莱;乐器菜名:琵琶鸭、炸响铃、花鼓干贝:

花卉菜名:玫瑰锅炸、菊花火锅、牡丹桂鱼。

此外,还有反映人们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的命名:

玉树金钱——冬菇菜心龙凤相会——鸡丝鱼卷雪映红梅——银耳肾球寿星拄拐棍——黄豆芽拌开洋凤人竹林——竹笋鸡丝乌龙戏珠——海参鸽蛋仙姑睡牙床——蛏仁酿鸡茸掌上明珠——鸭掌酿鸽蛋花好月圆——虾仁鸽蛋虾兵蟹将——蟹粉虾仁三世发财——三丝发菜海底捞月——海蜇鸽蛋汤月宫仙女——鸽蛋菜心游龙戏凤——鱿鱼鸡片龙游月宫——鸽蛋鳝鱼凤爪龙珠——鸡爪虾丸汤“天下第一菜”

苏州的名菜佳肴多得很,可是“锅巴汤”为什么被冠以“天下第一菜”

的美名呢?

据说有一年,清朝的巡抚宋牧仕,游览苏州城西南的邓尉山,被山上的景色所迷,特别是那山前山后的梅树,花开时节,繁花似雪,暗香浮动,微风过处,香飘数里。于是,在邓尉山的崖壁上,巡抚题了3个大字:“香雪”。

此事传到康熙皇帝耳中,他顿时游兴大发。这年一开春,康熙即来到苏州。他卸去龙袍,换上微服,带了几个随从直奔邓尉山。康熙皇帝是个贪玩之人,一会儿的功夫就消失在梅花盛开的世界之中,把随从抛得远远的了。

时近中午,康熙这才感到饥肠辘辘。可是,他东转西钻仍是出不了梅林。这时,已饥渴难忍的康熙朝一个方向拼命走去。终于看见远处有一个小村落。走进小村庄,他遇见一个中年农妇,便迫不及待地闻道:“妇人,可有东西充饥?”

农妇见康熙饥渴难忍之状,就将他领进屋内替他找吃的。可是,午饭后已是饭光菜尽了。农妇想了想,便摘下一只饭篮,取出几块黑乎乎的锅巴,锅内放一些油,待油沸,就将锅巴往锅里一扔。只听“嚓啦”一声响后,妇人随手将一些剩菜汤倒入。转眼间,农妇已将锅中之物盛给康熙吃了。

谁料,饥不择食的康熙吃后竟赞赏不已,一时兴发,便将此菜题名为“天下第一菜”。于是,很不起眼的锅巴汤就这样被称作“天下第一菜”而扬名天下了。

中国菜名的智慧

中国菜举世闻名,而菜名更是逗趣谐谑,妙趣横生,充满中国式的人生智慧。很多菜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吉祥喜庆之气,诸如把豆苗比作“龙须”,鸡蛋美名“芙蓉”或“凤凰”,鸡脚易称“凤爪”,豆腐叫成“白玉”等。不少菜名豪奢气派,美不可言,像有种汤名叫“珍珠玛瑙翡翠汤”,只是豆腐蕃茄加青菜,有道菜“金钩挂玉牌”,原来是把黄豆芽放在豆腐上,蛇鸡一块炖烧变成“龙凤呈祥”,加上一尾鱼就叫“海陆空”。一些含有祝贺或象征吉祥的莱名,如竹笋炒猪天梯(排骨)是“步步高升”,发菜炖猪蹄“发财到手”,冬菇摆在青菜上就成了“金钱满地”。有些菜名采用的是成语,如鱿鱼炒鸡片“游龙戏凤”,苦瓜炒鸡肝鸭肉“苦凤怜鸾”,菠菜炒蕃茄“翠柳啼红”,黄豆上面放置猪血或鸭血“碧雪黄沙”,萝卜丝上放只鲜红辣椒“踏雪寻梅”。还有把松花皮蛋、咸鸭蛋、茶鸡蛋等各种蛋合放在一起,叫做“丹凤朝阳”,将7片莲藕孔眼灌入江米,再切5片胡萝卜刻成梅花,竟然是“梅花欢喜漫天雪”。

长长的菜名

通常菜名仅3字、4字或5个字,6个字的就少一些;如湖北的“红菜苔炒腊肉”、上海的“青鱼下巴甩水”和浙江的“砂锅鱼头豆腐”。

7个字的更少,如广东的“杏元鸡脚炖海狗”、江苏的“清炖蟹粉狮子头”、江南的家常菜“小白菜炒豆腐衣”。

8至9字以上的罕见,如广东的“金华糯米酒炖蚬鸭”为8字,广东的“冬虫夏草响螺炖蚬鸭”为9字。

宫廷菜“烧狍肉锅鸡丝晾羊肉”竟长达10字,这就太繁琐了,不好记。

《满族食俗与清官御膳》书中有清朝皇帝的大批膳单,内有一款精美的汉菜,菜名为“燕窝鸡丝香蕈丝火熏丝白菜丝镶平安果”,竟长达17字!这是把所用原料都罗列进去的结果,如果福建的名菜“佛跳墙”也学它的样,那么20多种原料一一写出该有多长呵!

野菜大全:《救荒本草》

中国历史上有一部专门记载野菜,以供人们饥而择食的专着是《救荒本草》,明永乐三年(1406)最先在开封刊印。全书分四卷,共记录野菜414种,每一种都配有插图,十分实用。

着这书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此人对草药、医学有特别的爱好和研究。他居住在封地开封时,目睹旱涝灾荒频繁,人民挨饥受馁,遍野哀鸿的惨状,便决心编纂一部野菜记录,以帮助民众度过饥荒难关的着作。他查阅古代本草着作,又遍访野老田夫,寻求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而且不惜亲口尝试。所以《救荒本草》在古代佐饥度荒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后世研究可食用植物,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筵席的起源与变迁上古时代,社会生产力很低,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神农憔悴,尧瘦癯”,王天下的“圣人”饮食简单,健康状况也不佳,当然谈不上什么筵席、宴会。

筵席宴会是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积余产品,人与人之间有了“礼”的关系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一种就餐方式。起初,人们祀天神、祭地祗、享祖先,首长或首领把祭祀的食品分给部族人(后来是君主把祭品分给臣下)食用,家长把享祖的祭物分给亲属食之,称之为“纳福”,其实这就是筵席的雏形。

一个部落举行重大的集会、典礼,会后要聚餐,也是一种宴会。

什么叫筵席?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铺在地上的坐具。《周礼·春官·司几篷》贾公彦注云:“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礼记·乐记》云:“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也是指的铺在地上的筵席,后来则专指宴饮酒席。筵一般用粗料,如蒲、苇编成,较长些,周尺一丈六尺,席一般用细料,如萑草编成,周尺八尺长,席的四边围缀以帛。有莞席、藻席、次席、蒲席、熊席五种。莞、蒲都是草席,前者细,后者粗,藻是用柔弱的小草织成的草席,竹是用桃枝竹制成的席,熊是用熊皮制成的席,此外,还有用其他草、竹、兽皮制成的席。商周设席有严格的等级,据《礼记·礼器》载: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度三重,大夫再重(再重即二层席)。至于寻常人家,婚嫁喜庆,款宾待客,有一筵一席足矣。

一般人认为筵宴大致起于夏代。但据《礼记·王制》篇所载,可能还要早些。《王制》篇有“养老”之礼,此礼一年要举行七次,每次都有典礼,并且每次都有燕飨(即宴享)。这种燕飨之礼,历代是不同的:“有虞氏以燕礼”,燕礼就是“一献之礼既毕,皆坐而饮酒,以至于醉,其牲用狗,其礼亦有二,一是燕同姓,二是燕异姓也。”既然说这种礼参加者(老人)“皆坐而饮酒,以至于醉,其牲用狗”,无疑是一种聚餐,也就是一种筵宴,可见,至迟我国在虞舜时即有筵席宴会了。

古代筵宴总的趋势是越来越方便进食。

升始时,大家席地而坐,上至天子,下至庶民,一概如此。在筵席边列案。如果进食者身份高贵或年龄大的,可以凭食几而食。有的筵席是站着进食的,比如乡饮酒礼规定;六十岁的人才可以坐席而食,而五十岁的只能站着侍候长者,站着饮食。在许多场合下,贵客和尊主进食,均由自己的妻妾举案献食或用仆从进食(汉代仍是如此,如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吃一味,献一味,一味食毕,再献另一味。也有是主人献食的,如乡饮酒礼规定“工人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人三终,主人献之,闲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主持筵宴的人是要向乐工献食的。但更多的是奴婢臣仆把盏献食。天子膳食,由膳夫献食,还规定膳夫要先尝食,为的是表明食物无毒,可以献食,周秦两汉南北朝以来,一直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