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春的足迹—燕园里的成长故事
8870500000014

第14章 人生三维:兴趣、坚持和平常心——记生命科学学院毛希增

人物简介:毛希增,男,河北人,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999级本科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3级研究生、2005级博士生。他开发了用于生物信息学代谢网络自动化注释与分析的KOBAS算法和Web服务器,相关论文分别在生物信息学领域最高水平杂志Bioinformatics和Nucleic Acid Research上发表。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玉贤教授、白书农教授的两个实验室合作,成功地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植物基因组学研究中。2006年8月,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毛希增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曾任生命科学学院2005级博士班宣传部长等职务。先后获得杨芙清—王阳元院士奖学金、东港博奖学金;2008年,荣获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

学术研究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很辛苦,面对全新的研究领域,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是错。没有别人的鼓励,只能自己鼓励自己。

——毛希增

每个人都要面临选择,有的选择轻松而明确,有的则意味着责任和割舍。毛希增是一位做选择题的高手,无论处于人生低谷还是高潮,他总是能够理性地剖析自己和看待周围的环境,同时,不放弃追随内心的激情,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保持着一种平常心作出漂亮的选择。

兴趣:既是感性的萌动,又是理性的追求

“我曾经读过‘高四’,就是说高考落榜了。”毛希增淡淡一笑,饶有兴趣地回味那段“高四”的经历,“复读那年,我也没怎么复习,倒是读了很多科普书,也就是在这一年,我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是生物学,这是很重要的收获啊。”在人生的低谷阶段,毛希增为自己接下来的发展道路做出了选择。

第二年,他考入了兰州大学,学习生物学。本科阶段,他在潜心研究本专业的同时,对计算机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起了计算机理论。计算机理论多枯燥啊?毛希增却认为,“我喜欢纯理论的东西,喜欢就不觉得枯燥,就会很享受。”

在他看来,选择是个既需要感性又需要理性的事情。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兴趣能给人激情,这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尤其重要。毛希增说:“学术研究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很辛苦,面对全新的研究领域,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是错。没有别人的鼓励,只能自己鼓励自己。这种时候,如果没有兴趣,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不过,只是感性地追随兴趣是不够的,还要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兴趣。”毛希增在报考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的时候,就分析了自己对生物学和计算机的兴趣特点,把生物信息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志愿。“生物信息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与计算机科学、数理科学、化学等领域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显然,既感性又理性的毛希增找到了兴趣与研究方向之间最好的结合点。

当毛希增最终选择生物信息学作为兴趣的时候,当他坐在北大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场的时候,他是最自信的,也是准备最充分的。毛希增说,和其他学校不同,北大的考卷没有一道选择题,只有15道开放式的问答题,“但是这15道题的内容足足能涵盖15本书。”毛希增笑着告诉我们。考场上的毛希增游刃有余地进行答题,这张没有选择题的考卷显示了他坚定而成熟的学术选择,北大,也因此选择了他。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毛希增发现自己的计算机理论虽然有一定的深度,但毕竟理论性太强,没有经受过现实的检验。为了能够快速掌握真正实用的企业级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他决定到计算机软件公司实习。经过两轮激烈的面试,北京轩辕互动网络公司(Exoweb)先后给他提供了两次去公司实习的机会。Exoweb开放自由的企业文化、浓厚的开源技术(Open Source)氛围、与国外一流程序员工作的机会,使他迅速从一名靠自己摸索的学生转变为技术过硬的程序员。虽然实习时间都不是很长,但是他坚持做公司独立的小型研发项目,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远程调试开发,赢得了公司老总和同事的一致信任和肯定。正是这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为他构建KOBAS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浓厚的兴趣和理性的锻炼方法引导着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坚持:让你的选择变得不同寻常

“一旦明确了选择的方向,剩下的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了。”毛希增继续谈着关于选择的话题。

“什么叫‘自然而然’呢?”

“有了兴趣做动力,自然就会以最大的激情投入其中,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他解释道。

他坦言,读硕士时的研究经历很艰苦。没有明确的思路,没有可参考的程序,只有枯燥的实验和繁琐的数据,但是“激情”给他坚持的力量,让他一路坚定地走了过来。他说:“最开心的时候其实就是这最艰苦的时候。”所以,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二点全都泡在实验室的日子也变成了一种享受——他享受科研的过程。

毛希增说,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住。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就像带孩子一样。生了孩子,就不能扔下他不管,我的课题就像我的孩子。”在研究最困难的时候,他坚持了下来,就像父亲无法抛弃自己的孩子。

在着手开发KOBAS算法程序前,由于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毛希增需要先学习别人的程序和思路。“我花了整整两个星期看别人的程序,竟然一个程序都没看懂!”但是他坚持了下来,“我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计划,我知道我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关键是看我能否坚持下去。”

毛希增的坚持最终获得了回报,开发近两年的KOBAS算法和Web服务器终于诞生。如今,该项课题研究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困难将会更大、更多,但他很坚定地说:“我会一直把‘孩子’带下去。”

坚持,会让你和你的选择一起变得不同寻常。毛希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

选择平常心

“我比较清楚自己的情况,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我很清楚自己的选择。”一路走来,毛希增始终用一颗平常心面对成功和失败,荣誉和遗憾。这让他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走得踏实而坚定。

2007年8月,毛希增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上,中央领导同志为获奖者颁奖。面对荣誉,他平静地说:“优秀的人很多。我能获奖,真的是很幸运。”毛希增认为自己只是在科研领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很幸运地得了奖。他所想的是如何向其他获奖者学习,如何让自己的研究继续进行下去。只有这样才赶得上荣誉对于自己的期望。

科学是无止境的,而一个人的智慧精力毕竟有限,要想获得更大的进步,必须与其他优秀的科学家交流。2006年6—7月,毛希增参加了第四届国际生物信息学研讨会和在上海举办的首届计算系统生物学国际研讨会。与会期间,他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开阔了科研的视野。经面试和选拔,2007年7月,他与其他23名中国优秀博士研究生代表赴德国林岛参加第57届诺贝尔医学生理奖获得者大会,与来自全世界的医学领域专家学者交流,进一步拓宽了知识视野,同时推广了KOBAS系统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

平常心使得在毛希增眼中没有所谓偶像,他从不崇拜什么偶像。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道路,都是自己道路上的主人,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后,一路上需要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方向,不要因为仰视偶像而迷失了自己。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阶段都面临着选择,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高中的时候,他认真学习,希望考上理想的学校;本科阶段,他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明确了生物信息学作为研究的方向;研究生阶段,他又面临选择,最后选择去开发没有人做过的算法和程序。

然而,在每个阶段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善于研究算法和程序的毛希增用自己的成长故事总结出了做好人生选择题的三个关键词:兴趣、坚持和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