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姚磊,男,中共党员,上海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级博士生。曾荣获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光华奖学金、明德奖学金等多项荣誉。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课题“固定化微生物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研究,于2007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社会工作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曾担任班长、学院学生会主席等职务。2008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如果选择做了,就要做好。
——姚磊
立足学术科研,实现自我超越
在专业学习上,姚磊刻苦努力,积极探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本科期间撰写的实验论文《生物絮凝法深度处理成熟污水研究》获得同济大学创新实验一等奖。2004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攻读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的直博研究生,成为当年同济大学保送北大仅有的两位同学之一。进入研究生学习后,他在学习和科研上更加努力。研究生第一年,凭借过人的勤奋与毅力,完成了博士阶段所有课程的学习,并取得平均92分的好成绩,列专业第一。此后,在导师倪晋仁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先后多次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完成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参与完成的国家863项目——“北京市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为有效解决我国河流污染提供了重要技术参数,部分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中国给水排水》上发表;2006年,他作为课题组组长开始着手“好氧颗粒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经历长达两年的实验摸索与验证,发现一种新型生物吸附材料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该成果已成功发表在国内引用率最高的顶尖学术期刊《科学通报》的中英文版(SCI收录);此外,他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课题“固定化微生物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2007年该成果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年的学术思索,造就了他严谨的思维与缜密的逻辑,更让他拥有了一颗坦然的心态。同一课题组的余红艳同学曾这样评价他,“他在科研上执著、充满韧劲,当他遇到不顺的时候,总能很冷静地面对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年来,姚磊一边做好学术科研,一边不断思索。他把做科研的过程看做是自我超越的历练,把科研中的每一个难题看成是即将面临的一个个挑战。他细心观察、慢慢体味,思索如何突破科研的极限,做出实用性强、创新性大的成果;思索如何将四年来学到的科研方法进一步升华指导实践。
创新支部工作,带动党团共建
从博士第一年起,姚磊就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四年。四年中,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他尽职尽责、乐于奉献、善于创新,并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博士班党支部发展的基层党建创新之路。
2005年2月,他组织支部党员与团员代表开展“树党员形象,展党员风采”的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播放奥运短片与先进人物事迹介绍,在支部中倡导党员先进模范作用。活动之后,支部还将大家的心得体会整理成长达40多页的文集,作为学习资料,长期保存。由于成果突出,该活动被学校评为优秀党日活动二等奖。2006年至今,党支部与团支部共同举办2004级博士班学术沙龙,已有十多位同学作为主讲人做主题报告。通过活动,大家不仅了解了当前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更是在支部党员与团员之间构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作为党支部书记,他的事情尤其多,不仅自己要参加各项参观学习活动,还要组织策划本支部的各项活动。鉴于博士生的实际情况,他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途径,包括通过网络进行问题调查,采集支部党员的看法和建议选取主题,受到大家一致好评。此外,他充分认识到吸收高知群体,尤其是博士生加入党组织的重要意义,他身体力行,带动身边普通团员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他的培养下,支部共有十多名同学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支部党员李晓倩这样评价他,“姚磊对待支部同学和蔼可亲,对待支部工作一丝不苟,对待支部活动勇于创新,我们都很信任他,也很热爱这个支部”。
由于姚磊在支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2006年他所在支部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党支部,其个人被评为环境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他被推荐为学院唯一的学生代表参加了北京大学第十二届党员代表大会。此外,他曾受北京大学学工部邀请,为全校的学生党支部书记做“如何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主题报告,为全校学生党支部树立了良好榜样。2008年,姚磊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而且是学校十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一名学生党员。
积极回馈社会,赢得广泛赞誉
在姚磊眼中,理论学习是基础,学术科研是本职,服务同学是责任,回馈社会是追求。四年来,他积极组织班级及支部回馈社会,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2006年5月,他带领支部党员来到北京市实验外国语中学与中学师生交流、互动,拉开“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系列活动的序幕。2006年9月,他带领支部党员来到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开展“红色1 1”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计献策。2006年10月,他带领支部党员来到北京市东城区九道弯街道,在社区开展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2007年5月,支部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与九道弯社区街道以及北京吴裕泰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共建关系,以共建基地为平台,回馈社会,奉献智慧。姚磊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也赢得了学校、社会上的广泛赞誉。学校与学院相关领导曾多次参与实践活动并给予高度评价;中学、社区、企业、政府代表也曾多次来到北大回访,表示感谢。2007年,为了表彰他在社会实践中的突出贡献,学院授予姚磊“吴裕泰奖学金”。
服务广大同学,提升研会形象
从本科到博士生阶段,姚磊一直从事着学生干部工作。他在工作中善于以小见大,突出创新,服务意识强,奉献精神足。他常说:“学生工作教会了我很多,它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同济大学就读本科时,他曾担任班长、协会会长、院生活部部长、院学生会主席。多次策划、组织同学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曾被评为“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和“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进入研究生学习后,凭借他在支部工作中积累的广泛的赞誉与极高的威信,于2006年被推选为环境学院第五届研究生会主席。上任伊始,他便敏锐地观察到研究生群体人数多、分布广、任务重、压力大的特点,果断地提出将传统“活动型研会”向“服务型研会”的转变,坚持“一切活动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力求将研会塑造成研究生温馨的家。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低年级研究生刚进校还不适应的情况,他组织研会同学编制生活手册并逐一发放寝室,为新生尽快适应北大校园生活提供便利;针对部分研究生同学丢车严重的问题,他组织研会为同学自行车统一刷上印有“环院标志”的车漆,切实保障研究生个人财产安全;针对毕业班面临的毕业与就业双重压力,他组织研会积极联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通过讲座、座谈以及建立研会就业部等多种形式,为研究生同学的择业、就业问题排忧解难。在此基础上,他还组织了“学院新生文艺汇演”、“卡拉OK大赛”、“就业系列培训讲座”、“学院名师系列讲座”、“研究生体育联赛”等一系列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他曾作为学院篮球队和乒乓球队的主力队员,分别夺得北京大学“硕士杯”篮球赛季军和乒乓球赛冠军。他还作为主持人,成功主持了2007年度环境学院元旦晚会。在他的带领下,环境学院研会在不断完善的同时,迅速在全校成为一支极富战斗力、凝聚力与感召力的研究生组织,研会“干实事、重关怀、讲奉献”的作风得到学院师生的广泛认同,极大地提升了研会形象,真正成为研究生同学温馨的家。由于他在研会工作中的优异表现,2006年被授予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荣誉。
心系绿色奥运,奉献青春热情
具有八年环境专业功底的他,充分发挥环境学科的专业优势,积极投身环境教育,服务校园文化建设。2006年12月,在学校与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姚磊带领环境学院研会同学与相关部门团结合作,经过数月奋战,完成了“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项目申请书的起草。该项目得到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的高度肯定,并获得第二届“丰田环保奖”的特别奖(奖励资金100万元),这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颁发的第一个特别奖。为了进一步在校园中掀起“关注环境,迎接奥运”的时代风尚,他带领研会同学于200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成功举办了主题为“关注全球变暖——青年的责任,我们的行动”的北京大学第二届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通过研讨全球变暖这一焦点问题,探讨解决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的理念、方法和途径,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在同学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此外他还积极加入奥运志愿者服务,为2008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奥运会奉献青春热情。
永不停息的思索者
在学生工作和学术研究上卓有成果的姚磊,在平常的生活中十分注重思索。思索是姚磊永不停息的“现在进行时”。他做学生干部喜欢思索,思索不同群体的同学有着怎样的需求,思索学生干部该如何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实在的服务。姚磊做学问也不停地思索,思索如何突破以往实验的极限,做出实用性强、创新性大的成果。思索成了姚磊做事前必做的功课,他会想到各种可能的结果,然后判断自己是否应该做这件事情。“如果选择做了,就要做好。”选择前,姚磊会透彻地思考,果断选择后,就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好、做扎实。这是姚磊做事的风格,也是他为人的态度。
其实,思索的目的还在于让自己学到新的东西。姚磊说,他喜欢看人物访谈节目,因为每个主人公都有成功的道理,能为自己提供鲜活的学习材料。在姚磊眼中,不仅成功人士值得学习,师弟师妹们也是他学习的对象。姚磊说他总能看到周围朋友和同学的优点,然后尽力去学习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闪亮。
姚磊也把自己作为思考的对象。他常思考这几年在校园里都收获到了什么。姚磊说,他最大的收获便是在导师、同学的帮助下,得到了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严谨务实的思维方式,这是研究生必备的应对学术和社会要求的素质。“一个博士生辛苦奋斗三年五载,如果最后只是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掌握了一些以前不曾掌握的技能,那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在姚磊看来,相对于学会某些知识或掌握某种技术,能够相伴终身的思维方式更为重要,这是永不凋谢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