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师恩之情动天
8879000000056

第56章 老舍心底的“教师”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的进步作家,擅长于表现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尤其是描写北京城市贫民的生活,表现中华儿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命运。

在他那一幅幅反映旧社会北京贫民悲惨生活的画卷中,饱含着作家苦难童年的经历,饱含着他对自己心底“真正的教师”——寒心茹苦的母亲无限的崇敬和深沉的爱。

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满族贫民的家里,一岁半时,八国联军进北京,当旗兵的父亲在与敌人巷战中,被燃烧弹活活烧死。在这场民族的劫难中,老舍也险些丧命于鬼子的刺刀下。

父亲死后,官府每月只发给他家一两五钱饷银,远远不够维持四口之家的生活。刚强的母亲咬紧牙关,拼命地给人家浆洗缝补衣裳,默默地挑起了抚养孩子的重担。生活的艰苦是可想而知了。

老舍正是这样,从小就学到了母亲勤劳、要强、办事认真、对人宽厚的美德。这些美德是他战胜困难、积极生活、积极做人、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小的时候,老舍看到母亲和三姐做活很辛苦,有时连饭都吃不上,就帮着打下手,递烙铁、看火,送热水和凉水,他为自己能帮母亲减轻一分劳累而高兴。这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好习惯。

老舍爱清洁、爱整齐的好习惯,也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小时候,母亲浇花,他就帮取水;母亲扫地,他就帮撮土。老舍直到成年和晚年,一直坚持自己动手,收拾屋子,取水浇花。他写的稿子也总是清清楚楚,整整齐齐。母亲会为婴儿洗澡,给孩子剃头,给小媳绞脸。凡是她能做的,无论再忙也总是有求必应。谁家有事要帮忙,她总是跑在前头。

老舍从母亲那里学来了这些美好品格,待人热情、诚挚,乐于助人。成名后对青年人尤其关心,总是求访必见,有函必复。

老舍的一家,祖祖辈辈都是文盲,哥哥姐姐也没念过书。老舍7岁那年,要强的母亲省吃俭用,把老舍送进了私塾,而后又上了小学。

老舍深知母亲挣钱供自己念书不容易,上学非常刻苦勤奋。学校里有些纨绔子弟,看不起像他这样的穷学生。老舍就像母亲一样,不顾他人的白眼和冷视,有眼泪往肚子里咽,咬紧牙,发奋苦读,从来不在衣着饮食上有什么要求。

大姐给他做了一双新布袜子,他舍不得穿,总是穿着那双满是补丁的旧袜子。中午放学回家,碰上家里没饭吃,扭头就回校,饿着肚子上课。

正像宋濂一样,不在乎“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把学习看成是最大的乐趣,老舍把书本当作自己的乐园。他偏爱文学,能背诵许多古文和诗词,善于作文和演说,在同学中学习成绩拔尖。

小学毕业后,老舍考入了北京市第三中学,只上了半年学,他又偷偷地报考了北京师范学校。因为老舍想,师范学校的一切费用,包括制服、饮食、书籍,都由学校供给,可以减轻母亲的负担,考入师范学校之后,他才高兴地把消息告诉母亲。

1918年,19岁的老舍以优异的成绩在师范毕业了,被派往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老舍怀着深情对母亲说:“以后,您老可以歇歇了。”母亲看到儿子已长大成人,多少年的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不禁满面热泪。

老舍的母亲一直活到83岁,1941年病故。老舍满怀深情地回忆说:“从私塾到小学、直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这些话充分抒发了对母亲的养育之恩、人格的培养和教育的无限感激,对母亲无比真挚的敬仰和深沉的思恋之情。老舍没有辜负母亲当佣工供自己上学的辛勤抚育,没有辜负母亲对自己身体力行的教育,把母亲视为自己“真正的教师”,一生为像母亲一样受苦受累的人民大众发奋写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其创作上的一大高峰,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名著。

建国十七年间,他先后发表、出版的戏剧、曲艺、论文等作品,总数约300万字,每年为人民贡献近20万字的精神食粮。话剧《茶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他终生艺术创作的结晶,也是人民的宝贵财富。老舍终生以母亲的品格美德砥砺自己,把母亲看作自己真正的教师,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