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魅力教师的修炼
8881700000028

第28章 如何引导青年学生健康地发展

青年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非正式群体常常包含在正式群体之中,存在于正式群体之间。它既有正功能:有利于心理平衡;有利于克服某些特殊困难;有利于个性发展;又有负功能;容易导致非理性行为;容易产生小团体倾向;容易形成个体角色冲突。它是个体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因此,引导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健康地发展,对于加强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地,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引导工作: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地看待青年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实事求是地分析非正式群体的正负功能,这是有效地开展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工作的基本前提和策略基础。青年学生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是国家的前途和希望之所在。然而他们也有其不足和弱点。他们正处在成长时期,经验比较缺乏,心理尚不成熟,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各种社会思潮辨别能力比较弱,这是青年学生最重要的不足。“抓不紧自己,看不起别人”,也是青年学生的一个主要弱点。只有客观公正地评价青年学生,才能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如果对青年学生估计过低,就会产生不信任,甚至压抑,估计过高,则会发生无原则地吹捧和放纵。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同时对非正式群体的正负功能也应恰如其分地认识,任何肯定一面否定另一面、重视一面忽视另一面的思想行为都是错误的。当青年学生的长处与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相结合的时候,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就会产生相当积极的作用,所以,应力求促成这种结合;如果青年学生的某些不足与非正式群体的负功能相交汇,其消极作用就更加明显,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交汇。

(二)强化非正式群体的观念。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相比,无疑正式群体是青年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环境条件。—方面由于学校等正式群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更为广泛强烈,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青年学生都是特定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强化正式群体观念的教育。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对正式群体的感情,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同时,必须健全正式群体的组织机制,增强正式群体的凝聚力,使青年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能体会到正式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从而做到自觉维护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贴心。另外,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丰富正式群体的活动内容,广泛开展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兴趣活动,常办常新,增强吸引力,尽可能地把青年学生的各种正当爱好、健康情趣纳入正式群体的运行轨道。

(三)重视价值观念的教育。

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有多种成因,其中,感情因素是纽带,价值观则是关键。尽管非正式群体形形色色,归根到底在于价值目标的趋同性。价值观决定着群体和个体一切社会行为的总方向。青年学生比较看重“自我价值”,往往把非正式群体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因此引导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必须十分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教育。要教育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认可,要使青年学生明白,人们肯定个人价值的存在,承认非正式群体对实现“自我价值”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青年学生及其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如果不考虑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其结果必然失败。那种不顾社会和人民需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自我出发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是十分有害的。

(四)做好中心人物的工作。

在非正式群体中,通常有一个或几个处在群体中心位置上的人,充当群众自然领袖的角色。他们的思想情绪、举手投足对其他成员有直接影响。显而易见,做好中心人物的工作,是引导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把握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善于发现中心人物。要掌握中心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他成员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倡正式群体负责人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非正式群体中心人物开展谈心活动,进行面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掌握灵活性,因势利导,和风细雨,以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做好中心人物的工作,使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发挥好的作用,达到引导非正式群体沿着健康向上的轨道发展的目的。

(五)协调各种社会力量。

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社会大环境中的小环境,大环境对小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做好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工作,必须优化社会环境,综合各种社会力量,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作为青年学生教育培训中心的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素质。新闻、出版、文艺等正式群体,应该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高尚情操,为引导青年学生及其非正式群体作出积极的贡献。司法组织应该继续以青年学生为重点对象深入普法教育。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在教育青年学生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社会各组织都要协同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保证青年学生非正式群体发展的正确方向。怎样做好中学生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工作?

中学生中的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是与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相对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表现在这种群体的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有时候一致,有时不一致,或在一些问题上一致,在另一些问题上不一致。对于这种群体的教育工作切忌采取粗暴、生硬、简单化的办法,否则,不仅管不住他们,反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更加强其非正式群体的凝聚力,以致与教师产生对抗情绪。因此,对待这类群体,一方面密切注视,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他们进一步向错误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正面教育,进行综合治理。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他们的兴趣结构,改变他们追求不正当物质利益和各种不健康刺激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转移到对其身心发展有意义的对象上去

2.改变这类群体的消极行为规范

具有积极意义的群体规范,可以使群体成员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因此,要改变这类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必须从改变群体行为规范入手,而不能针对个别学生做工作。因为,只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很可能使该生在群体中处于困难境地,而他为了不被群体大多数人视为异端,会在行为上出现反复。当然,改变这类群体的规范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教师先要了解群体中存在哪些规范,然后将其分类,确定主次轻重,找出与期望的差距,最后确定纠正项目,制定系统的改变方案并着手实施,以期使他们的行为规范接近正式群体行为规范的要求。

3.要往正确的方向加以引导

这类群体的目标如果与学校教育目标基本不一致,且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产生“反社会”的行为。因而要改变其有害目标,消除对立目标,引导他们确立一个既与学校教育目标基本一致又同该群体的切身利益和心理需要相统一的目标,从而增强成员与正式群体成员的接触联系,以便进一步促使其行为的改变。

4.促使他们转向正式群体的角色

这类群体中的成员也是正式群体中的成员,他们担负双重角色。一般来说,他们还是把正式群体中的角色作为第一角色,把非正式群体中的角色作为第二角色。如果第一角色对他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第二角色意识的内聚力就相对减弱。如果能加强对消极非正式群体成员第一角色的吸引,则其目标就会向教育目标趋近。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他们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把班级某些工作安排给他们做,或让他们参加学校、班级的民主管理,使其活动与正式群体的活动协调一致,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友爱的气氛。还可以让他们到社会上做些好事,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和感受到做好事为学校添光彩并受到表扬的乐趣等等。

5.创造有利于发挥他们积极性的环境

这是利用客观环境和心理环境的重新设置,来使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发生变化。优良的群体气氛对个人的思想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调换班、组或创建好的班风校风可以起到教育这类群体的作用。学校、年级、班级也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某种环境,以改变这类学生的心理意识,促使其向积极方面发展。

6.做好“领袖”人物的转化工作

这是做好这类群体工作的重要环节。教育好“领袖”人物,是改造消极群体的关键。对“领袖”人物要积极诱导,既不能摆出一副说教的态度,也不能采取迁就纵容的做法。应该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关心他,爱护他,启发他产生要求上进的思想,或给他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其积极因素的环境,例如根据他的能力和特长,让他担任班里某一方面的负责工作。一旦调动起核心人物的积极性,也就调动了他所代表的那个群体的积极性,对整个群体的教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7.增加师生的情感联系

这类群体的成员大多数是“双差生”,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差,对学习不感兴趣,若对他们采取漠视态度,会使他们背离集体更远,如此下去可能会转化为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所以,教师和同学应当经常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与他们建立起感情,从中施加影响。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已指明,如果教师以善意的态度,有意或无意地对学生寄予期望,就会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应的积极反应。

最后,转化这类群体,还要发挥正式群体——学校、班级、团队组织的作用,对其成员采取关心、友好的态度,与他们交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鼓励和吸引他们参加班级、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使他们感到集体生活的丰富、充实和欢乐,意识到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集体的感化和温暖能促使其中的成员减少甚至中断与其“哥们”的交往。学生集体的力量有时会超过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