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说过:“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一个人的价值需要在为世界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一个人的幸福需要在为世界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这是同样的道理。要想索取,必先付出,如果每个人都去索取,那么我们向谁索取。只有懂得贡献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幸福的回报。
做人应当先学会贡献,正是因为有了贡献,人类才会不断进步,不断创造;正是因为有了贡献,社会才不断发展。如果没有贡献,我们的祖国就不会有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中华民族也不会有今天的繁荣昌盛。懂得无私贡献的人,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关爱,付出真情才能收到真情。
古代欧洲有座城要铸一个大钟,要外观美丽,声音清脆,好叫民众一闻钟声就被吸引前来礼拜堂敬拜神,所需款项由市民自由奉献。居民中有一位极贫的小姑娘名叫安纳提,她父亲去世了,母亲是佣人,生活窘迫,但是安纳提诚心爱主,想在铸钟的事上有所贡献。
一天,因为帮助他人搬运杂物,人家送给她一个铜圆。她起初推辞说:“请你收回,我并不是因为要钱才来帮助你。”后来因为推辞不掉,她就征得母亲同意,持往献金处,献上作铸钟之用。她见别人都在献上大笔款项。当收款人看见她光着脚,穿得又破,并且仅持一个铜圆,羞羞答答地在那里递上之时,收款人说:“什么,一个铜圆?我们这里不要铜圆,快拿回家去吧!”
安纳提只得又把铜圆收起来。钟铸好后,经过多次的修整,所发声音总是不和谐。铸钟的技工,虽然都是名匠,也没有办法。有的人说,是手艺不佳;有的人说,是天气不合。最后有一人问:“请问铸钟的款全用上了吗?”收款人说:“所有奉献的款都已用在这事上了,不过有个贫穷的女孩子拿来一个铜圆,我没有收她的。”那人说:“啊,我们若是不收那个奉献,我敢相信,这钟声永远不能和谐。”
群众都说:“我们该把那女孩子找来。”于是有人立刻找到安纳提,对她说:“你快快拿着你的铜圆去献上吧。”安纳提不懂是什么意思,可是她就照所说的献上了她的铜圆。当人再敲那钟时,钟声真的和谐了,极其好听。民众十分欢喜,同声说道:“安纳提的奉献最多。”
诗人裴多菲说过:“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以贡献来计算。”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作出的贡献。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有没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不是赚钱的多少,而是对需要帮助的人所作的贡献。财富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有懂得无私,懂得贡献,互相扶持,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快乐。
热衷慈善是一大乐事
慈善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正如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经济学提出“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同一般商品一样,人们从一单位财富中所获得的满足感随着财富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财富也是一样,对一个亿万富翁和一个普通人来说,同样的100元,意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慈善可以说是财富的再分配,当一个人付出慈善的时候,全体人民的福利增加了,慈善可以带给更多的人幸福。
李嘉诚说过:“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现在,我的金钱犹如金字塔,越聚越高,只要从中挖出一小块就够我享受一辈子了。但作为企业家,我仍要赚钱,为我的公司赚钱。我有时好像坐在塔尖上,也不是好受的。”但他强调如今赚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他的心愿是“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废及贫困的人”。还说,他在世界各地赚的金钱,都会用于社会,特别是在教育及医疗方面。
李嘉诚一直以来都热衷慈善事业,1981年创立汕头大学,至今对大学的投资已过31亿港元,其中包括长江商学院。1987年,他捐赠5000万港元,在跑马地等地建立3间老人院。1988年,捐款1200万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并对香港肾脏基金、亚洲盲人基金、东华叁院捐资1亿港元。
1989年,他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11界亚洲运动会。1991年,李嘉诚向英国保守党捐赠10万英镑作竞选费用,引发英国两大政党争议。2004年的印度洋大地震曾捐助300万美元赈灾。1997年,北京大学100年校庆期间,李嘉诚基金会向北京大学图书馆捐赠1000万美元,支持新图书馆的建设。
1999年,李嘉诚基金会捐款4000万港元予香港公开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将设立信德中心的持续及社区教育中心,并命名为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2002年用李嘉诚海外基金建立了长江商学院,是中国第一所也是唯一的实行教授治校的商学院。2003年11月MBA第一批学员入校,MBA学员GMAT入学成绩高居亚洲首位,现在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分校,目前是中国最著名的十大商学院之一,目标是用10年的时间进入世界十大商学院之列。
2004年南亚海啸,李嘉诚通过旗下的和记黄埔及李嘉诚基金会,共捐出300万美元予受灾难民。2005年5月,李嘉诚向香港大学医学院捐出10亿元港币以资助医科学生及医学研究用,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称将重新命名香港大学医学院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2005年10月10日基金会与和记黄埔合共捐出50万美元予巴基斯坦地震灾民。
在新界粉岭的东华三院李嘉诚中学,亦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内不少设施的建设费用亦是由他捐赠的。其中包括学校礼堂的冷气系统和建造校舍新翼之费用。2008年5月19日,李嘉诚致函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高祀仁,再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为汶川地震灾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
中国从古至今,关于有钱人的名声都不好,虽然中国富豪人数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中国富人参与慈善的比例非常低。据统计,我国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企业参与捐赠慈善事业的只占1%。不过慈善并不在乎财富的多少,只要有能力就应该去做一些慈善事业,这是一个人该做的。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一句话:“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圣经》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富人死后想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富人进天堂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散尽钱财。持有更多的财富并不能使人更快乐,更幸福。只有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幸福,这样的人才会更幸福。
听到要举行慈善活动,众多体育明星纷纷积极响应。当然,作为“带头大哥”姚明更应该亲力亲为,在北京五洲皇冠酒店举行的慈善之旅起程发布会上,姚明非但毫无怨言,而且还表示他还会在慈善的这条“不归路上”走下去,并且让妻子孩子都加入其中,因为他觉得这样很幸福。
当有人问到姚明这么多年的慈善公益事业,主要付出了哪些,又得到了哪些的时候,姚明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的确很累,但这让我感到非常满足,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对子女很好的教育,将来我会鼓励我的女儿也投身慈善事业当中,为中国最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尽一分力。”
由于姚明在中国体坛的地位和名声,在2007年的慈善活动就募集到了1700万善款,这么一大笔数额的款项,是否真能用到实处也非常值得关注,对此姚明承诺道:“在姚慈善的官方网页上,你绝对能够看到每一笔款项的用处,这是对所有人都完全公开的。”
姚明对于自己热衷慈善事业这样解释:“小时候没什么零花钱,的确贡献不了什么力量,但家长和老师的确教育我们助人为乐,算是栽下一颗慈善的种子吧。至于在休斯敦的经历的确对我影响很深,每当我参加慈善晚宴的时候,总能感受到一种集体的力量,一种集体为社会作贡献的共鸣,大家都会彼此受到感染,同时影响到更多的人!”
有能力付出的人才是幸福的,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自己获得心灵上的快乐。热衷慈善可以说是一个人值得做一辈子的事业,因此慈善带给我们的精神慰藉,要远远大于我们所付出的财富。一个慈善的人,即使是面对死亡,也能从容,因为他已经帮助了很多很多人,人生的价值已经实现了,心中已经没有恐惧和悲伤,只剩下幸福和满足。
成名不求回报
一个人做了很多慈善事业,不可能完全不为人知,面对迎面而来的名利,要正确把握自己。可以建立自己的名誉,这代表大众的认同,但是不能通过名去追逐利益,否则我们做的慈善就成了一种交换,而不是真心帮助别人。名利可以分为“名”和“利”,它们都有各自的意思,于谦说过:“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人们在做慈善的时候,要注重名与利的把握,这样才是真正的慈善。
对于人而言,名利就是荣誉,荣誉就是生命。中外许多贤人都十分重视名誉。莎士比亚说:“我的荣誉即是我的生命,两者同步成长,带走了我的荣誉,我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名,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就像一个人的影子。
李嘉诚一生做了无数的慈善事业,虽然很多都没有标明身份,但是大家心知肚明,很多人熟知李嘉诚的乐善好施。不过,李嘉诚从来不会刻意利用自己用慈善得到的名誉去帮自己获得任何利益,对于李嘉诚来说,他已经有了足够的钱,也有足够的能力做善事,而他只是想尽自己的能力。李嘉诚一直认为,名誉,那是大家看得起他,是他受之有愧的。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好的名誉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值得珍惜的幸福。人生追求名誉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名誉表明这个人在很大范围内得到了公众的关注,这是一种成功,是一个人价值的关注。
1964年,瑞典文学院碰到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尴尬事情,诺贝尔奖是每个学者都向往的名誉,但是当他们宣布诺贝尔文学奖时,这一次的获得者竟然拒绝领奖,此人就是法国存在主义大师保罗·萨特。
因为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巨大意义,瑞典文学院决定将文学奖授予萨特。不过萨特出人意料地拒绝了,众人哗然。他在写给瑞典方面的信中说,签名为“保罗·萨特”是一回事,签名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特”就完全成了另一码事。“无法想象谁有权给康德、笛卡儿或歌德颁奖”,“我拒绝这样做,拒绝一切荣誉”。尴尬的瑞典方面宣布,诺贝尔奖一经宣布便无法更改。因此,该年的记录上写着:“文学奖得主保罗·萨特”。保罗·萨特拒绝的不是名,而是利,他认为得到了名誉即可,不需要什么奖励。
拒奖后的萨特生活依然如故,思考哲学问题、出版著作、与爱侣波伏瓦体验着世人难以理解的关系。进入暮年的萨特身染多种疾病,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但依然以口述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思想。对当年拒绝诺贝尔奖,他毫不后悔,重申自己骨子里没有丝毫改变,他并不需要诺贝尔奖带来的巨大利益。
1980年,75岁的萨特在争议声中病逝。赞誉他的人将他奉为“20世纪人类的良心”;诋毁他的人将他视为放荡不羁甚至道德败坏的人。其人虽已远去,但直到今天,萨特的哲学思想与特立独行依然被世人铭记,以不为利益所累名誉受人敬佩。
成名但是不追逐利益,这是一个人的理性。人生在世,有进有退,有得有失。盲目的沉溺在名利之中,会令人迷失方向,从而口是心非。人生需要通过名誉去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不需要利用名誉去追逐利益。就好比慈善,慈善是通过真心去帮助别人,即便获得赞美和感激,我们也不需要以此获得回报,因为慈善的本质在于无私,而不是交换。
很多时候,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是我们是否做了什么,而不是我们是否得到了什么。“名声躲避追求它的人,却去追求躲避它的人”。然而名誉又是个十分奇怪的东西,有人一生追求它,死了却身败名裂;有人一生没有追求它,死后却名垂千古。很多人做慈善,甚至弄虚作假,想得到好名誉,最后事情败露却引来骂名,慈善并不是刻意追求名誉,而是发自内心的。
季羡林是人所皆知的鸿儒,曾在一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季羡林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光环。说到国学基础,季羡林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季羡林说:“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季羡林昭告天下,请从他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有一次,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有人说季羡林做出了极大的成绩,将季羡林称之为泰斗。季羡林说:“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最后,季羡林又被尊奉为“国宝”,所到之处,“国宝”之声不绝于耳,让他感到很疑惑。季羡林拒绝道:“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一个人的名誉来源是多方面的,可能来源于成就、道德、人格、慈善。但是为了利益而过度追求名誉因而丧失人生的自由,甚至违背自己的原则,那又是大可不必的。很多时候,我们出于简单的心态做某些事情,而为自己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名誉,我们应该感到庆幸,但是不应该有利用名誉为自己博得利益的想法。
我们应该本着慈善之心,本着付出之心。不管做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对别人、对社会有什么好处,而不是想着为自己博取名誉,博得利益。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品德名誉,犹如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它不是买来的,而是自己修炼来的。一个懂得付出的人,才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