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分北宋、南宋两朝,历310多年,18位皇帝。
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自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宋太宗(939~997)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祖弟,976~997年在位。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废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废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997年,病逝于汴京万授殿,终年59岁。
宋真宗赵恒(997~1022年),原名赵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后立为太子。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进犯澶州,真宗亲征,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质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期任用王钦若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1022年病逝,终年55岁,在位25年,葬于永定陵。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原名受益,真宗子,1022~1063年在位。即位时只有13岁,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十余年后亲政,他的统治开始较为节俭。但对西夏战争屡败,被迫以“岁赐”银、绢、茶妥协,对辽也以增纳岁币求和。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虽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结果失败。总的来说,仁宗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1063年,仁宗病逝,终年54岁。据《宋史》载,其母李氏生仁宗后,被刘德妃窃为己子,仁宗即位后,仍认刘后为生母,李氏临死也没敢母子相认。刘后死后,仁宗才知道内情,追封李氏为皇太后。后人根据这段历史编写了《狸猫换太子》。
宋英宗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宝。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4年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
宋神宗赵顼(1067年~1085年),英宗长子,英宗弥留之际,立他为太子。20岁继承皇位。神宗登位时,北宋建国已过百年。社会问题已经比较突出了。主要的问题是冗官和冗兵。神宗决定起用王安石变法。随着变法的推行,保守派的反对,新法问题多多,王安石的两相两罢。最后神宗厌安石所为,主要原因是王的心胸狭窄,且神宗对王手下人的不满意。元丰年间,神宗继续变法,就没有再启用王。当然主要原因是王身体不行了,但还有神宗自己已经能娴熟地领导变法了。永乐之战后,神宗一病不起,不久就死去了。
宋哲宗赵煦(1085年~1100年),原名佣,神宗第六子。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被立为太子。哲宗即位后,年仅9岁,由高太后执政,1093年亲政,任用主张变法的大臣,对守旧派、中间派进行打击。追贬司马光,并将苏辙等人流放到岭南。恢复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终止与西夏的谈判,加强边境防御,屡败西下,迫使其求和。1100年正月,病逝于汴京,在位15年,终年24岁。
宋徽宗赵佶(1082~1135),l100~1125年在位。统治期间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臣权阉,贪污横暴,掠夺民财。又尊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兴木土、广建宫观庭院,设局搜刮奇花异石,称“花石纲”。于京师筑“艮岳”,导致农民起义。1125年传位给钦宗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为金兵俘虏北去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至死不得归。工于书画,楷书瘦劲峻丽,有“屈铁断金”之誉,自成法度,世称“瘦金体”。传世书迹有《真草千字文》、《临写兰亭绢本》等。
宋钦宗赵桓(1100~1156),1125年金兵南下时受父徽宗之禅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战派李纲抗金,斩杀罢黜了蔡京一党。但仍以赔款、割太原等三镇乞降求和。汴京城破后,降金,北宋灭亡。靖康二年与徽宗同为金兵俘掳北去。1161年,在金国被马踩死,终年57岁,葬处不明。
南宋开国皇帝是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徽宗子。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南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权。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韩世忠等三大将兵权,杀害岳飞。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南侵。高宗以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强烈反对。1162年传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1187年病逝,终年81岁。
宋孝宗赵昚(1127-1194年),宋高宗养子,宋太祖七世孙,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由于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其他宗族中选择后继者。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孝宗登基后,定年号“隆兴”,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恢复名将岳飞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剥夺秦桧的官爵,并且命令老将张浚北伐中原,但遇金军阻击,大败,南宋军队损失惨重。1164年,被迫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次年改元“乾道”,并又任用王淮理财备战。乾道年间,由于没有战事的干扰,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1187年10月,高宗病卒,孝宗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敦参预政事。1189年2月又禅位于太子,太子即位后,是为宋光宗。孝宗自称太上皇,闲居重华殿,继续为高宗服丧。光宗与孝宗不和,长期不去探望孝宗。为此,孝宗闷闷不乐而起病。1194年6月,逝于临安重华殿,终年68岁。
宋光宗赵敦(1147~1200年),1189年,他受父宋孝宗禅位而登基时,已经43岁。宋光宗体弱多病,沉湎于酒色之中,由李皇后执政,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朝政从宋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光宗与孝宗不和,宋孝宗逊位后他长期不去探望。1194年孝宗得病,宋光宗既不请人看病又不去探望,孝宗病逝他也不服丧。因此,大臣韩侂胄和赵汝愚经过太皇太后允许,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让位于太子赵扩,自己称“太上皇”。赵扩主持完宋孝宗的葬礼,就登基做皇帝,是为宋宁宗。在位5年,1200年春,光宗过于闷闷不乐去世,享年54岁。
宋宁宗赵扩,1194~1224年在位,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宁宗罢免赵汝愚,韩党专权,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这就是“庆元党禁”。1202年,才宣布弛禁。宁宗还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封爵,大快人心,打击了投降派。1206年,韩侂胄冒然北进而大败,被杨皇后所害,主和派把持了朝政。1208年,与金订立屈辱的“嘉定和议”。1224年,死于宫中。在位30年,终年57岁。
宋理宗赵昀,宁宗养子。1224年,宁宗病死后,宰相史弥远拥立其为帝,年号宝庆。理宗沉湎于酒色,史弥远专政,朝政昏暗如故。1233年,史弥远亡,理宗亲政。1234年与蒙古军联合灭金。理宗崇尚理学,任用奸臣。1259年,蒙古军攻打鄂州,奸相贾似道称臣纳贡,划长江为界国家败亡之势已成。1264年10月,理宗病死于临安,在位40年,终年60岁。
宋度宗赵禥,理宗之侄,被收为养子,1260年立为皇太子,理宗死后继位。即位后昏庸荒淫,重用奸臣贾似道,封其为太师,倍加宠信,朝政统统交给他。襄阳被困两年,贾似道密而不报,还骗度宗说元兵已经退去,此时的南宋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1274年7月,度宗病逝于宫中,终年35岁,在位10年。
宋恭帝赵隰(1271~1323年),度宗子。恭帝即位时,年仅4岁,由谢太皇太后主持国政,实际上仍由贾似道专权。1275年,贾似道被元大败,宋军主力尽丧,元军势如破竹。1276年,恭帝随谢太皇太后投降,被押离临安北上。1282年12月,又被迁居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石别苏克),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1288年,恭帝已经18岁,元世祖担心留着他将成为后患,准备除掉他。他得知这消息后,请求脱离尘世,永生为僧。元世祖应允,从此,他长期居住于西藏萨迦大寺,潜心于学习藏文,研究佛法,被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之列。1323年,恭帝因诗文而遭受文字狱之灾,被屈杀。终年53岁,葬处不明。恭帝又史称少帝、幼帝。
宋端宗赵昰,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哥哥,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5岁的小皇帝被俘时,赵昰和母亲杨淑妃、弟弟赵昺由国舅杨亮节等护卫出逃,定行都于福州,改年号景炎,时年只有7岁。在元军的追击下,端宗东逃西避,疲于奔命。1278年3月,为躲避元将的追逐,上船避入广州湾,龙舟倾覆,端宗溺水,虽被救起,但可怜一个不到10岁的小皇上,经此颠簸,惊病交加,几个月后便去世了,葬于永福陵(今广东江门)。
宋幼主赵昺(1272~1279年),度宗幼子。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赵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兴。他在位时,以厓山(今广东新会崖门)为据点,拜张世杰、陆秀夫为左右宰相,并起用张世杰抗元,陆秀夫整顿内政。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杨太妃等人也相继投水殉国。在位2年,享年8岁。宋王朝灭亡。
一、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即使略通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仁慈、开明的君王。究其因,盖出于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过去,汉高祖包括后来的明太祖等开国皇帝大都屠杀功臣,以巩固自己的皇位。而宋太祖则不然,他没有杀功臣,只是要他们交出兵权,不要在皇帝身边做事就行。他在一次宴请功臣的酒会上,如此开导他们:
“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各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好便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于是,石守信等开国元勋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纷纷交出兵权,以表明自己没有任何野心,以免惹来杀身之祸。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确实是“权术”的一种最高境界,历史上除了他,再也没有第二个人敢于效法,这也为宋太祖赢来了“仁君”的好名声。据说,被他征服的小朝廷的首长,也受优待,无历朝的疑忌杀戮情事。
那么,宋太祖赵匡胤是不是历史上真正“干净”的“好皇帝”呢?
不是,他的污点在欺主幼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1.制造舆论:“点检作天子”
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少时骁勇异常,擅长骑马、射箭。在后唐作战时有功,深得唐庄宗信赖,后汉时官拜护圣军都指挥使。后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后汉建立后周。赵弘殷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柴荣手下效力,先后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检校司徒,统率禁兵。
陈桥遗址赵匡胤是赵弘殷的第二个儿子,据说,他出生时身带异香,三日不散。因此,乳名叫“香孩儿”。
公元947年,赵匡胤21岁。史书说他“容貌雄伟,器度豁如”。学习骑射武功,常常出类拔萃。有一次,他飞身跃上一匹没上笼头的烈马。马狂奔,跃上城墙斜道,将他在门框顶上迎头撞了下来,观者皆以为那脑袋必定已经撞得粉碎。片刻,此人徐徐起立,腾身跳上马背,复驰骋如电。人皆异之。
当时,他父亲过去的一些好朋友已经相当有权势,赵匡胤去投奔时,时常遭遇白眼冷遇。其中最好的一位算是凤阳节度使王彦超,给了他10贯钱,把他打发了。最惨的时候,曾经靠在街边设赌局来维持生计。
公元949年下半年,赵匡胤流浪到了汉水边上的重镇襄阳,没有钱住店,栖身在一座寺庙里。寺庙的住持年近百岁,饱经沧桑。老和尚与他谈古论今,点拨他说:汉水以南社会稳定,北方却兵荒马乱。乱世才能出英雄,你何不北上建功立业?赵匡胤一听,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他也不客气,拿了老和尚赠送的一大笔重金厚礼,骑上寺庙里唯一的一匹毛驴,拜别老和尚,雄赳赳地就奔北方来了。
公元950年,赵匡胤来到河北邺都,投军在后汉枢密使郭威手下,当了一名普通士兵。当兵第二年,郭威发动兵变,作了后周太祖。赵匡胤也因军功被提拔成了禁军东西班行首,大约相当于警卫队队长。
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病死,他没有儿子,由养子柴荣继位,史称周世宗。这位周世宗柴荣在历史上口碑不错,赵匡胤当兵后一直跟着他干,此时成为他的亲信,被调到中央禁军中任职。
同年,北汉趁后周太祖刚死,发兵攻打后周。赵匡胤随柴荣出兵迎敌。两军在高平,即今天山西晋城东北部发生激战。这场战役对赵匡胤影响巨大。当时,北汉军队占据上风,后周的两员大将见势不好,临阵脱逃。导致整个部队阵脚大乱,极为危急。赵匡胤临危不乱,高喊“主危臣死,拼死尽忠的时候到啦”,带领所部骑兵直冲敌阵。北汉军队经受不住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一败而不可收拾。后周军队居然扭转败局取得大胜。
战后,赵匡胤被周世宗柴荣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柴荣委托他整顿军队,组建殿前司诸军。据说,赵匡胤平日为人质朴豪爽,重朋友、讲义气、慷慨大方,因此结交了一大批朋友。他与10位中、高级将领结拜为著名的“义社十兄弟”,从而形成了在后周军队中极大的潜在势力。
石守信赵匡胤不光江湖义气豪迈依旧,还结交了一批文人雅士,如赵普、王仁赡等。后来,此二人分别成了大宋帝国的宰相与副宰相。赵匡胤还酷爱读书。有一次,他跟随柴荣攻打淮南,有人私下里到柴荣那儿告状,说赵匡胤打下寿州时,私运极重的财货,达数车之多。柴荣半信半疑,派人去查看,结果发现所有箱子里全部是书籍。柴荣大不解,问他:你刚刚担任高级职务,不好好收拾甲兵舞枪弄棒,要这么多书干什么?赵匡胤顿首道:“皇上重用我,我常恨自己没有奇谋襄赞皇上。看书就是想找到这方面的智虑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