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皇权的战争
8889100000033

第33章 宋朝(2)

公元959年春天,周世宗柴荣在进军契丹的路上,莫名其妙地拣到一块木头牌子,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的字样。点检是个职务名称,这个职位掌握的军队人数虽然不是最多,但是在几路大军中,装备最好,也最精锐,而且就在皇帝身边,地位极其重要。一般情况下,这个职位只能由皇帝最为心腹的人物担任。如今,看到这么一块东西,不由得让柴荣心里七上八下。回军的路上,柴荣突然生病。于是,他立即下令将目前的点检撤职,换上他信得过的赵匡胤。

当年六月,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7岁的皇子柴宗训继位。一时间,人心惶惶,觉得自己和偌大个中国突然没有主子了。随后半年,军队的各级将领陆续换成了赵匡胤的亲信。

半年后,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的君臣正在庆贺新年,在赵匡胤的指使下,镇州和定州(现在的河北省和正定县和定县)有人到开封谎报军情,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声势很大。后周的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不辨真假,急忙派赵匡胤带领大军,前去抵抗。立刻,京城里谣言四起,到处哄传:“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当年,太祖郭威就是借口“边防有警”而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政权的。如今的情形与当年几乎一模一样。赵匡胤的机会来了。

2.赵匡胤是被逼当皇帝的吗

公元405年晋朝盖州(四川省)发生兵变,拥戴一位谨慎小心的中级军官谯纵,成立西蜀王国。谯纵听说要拥戴他称王时,吓得要死,跳到河里自杀。被救出来后,又向变兵磕头乞命,但变兵不接受他的要求。

公元950年,后汉大将郭威也发动兵变。据《资治通鉴》卷二八九记载说:“乾祐三年十二月癸丑旦,将发,将士数千人,忽大噪,或裂黄旗以被威体,共扶拥之,呼万岁震地,因拥威南行,威乃上太后笺,请奉宗高,下书抚谕大梁士民,以昨离河上,在道秋毫不犯,勿有忧疑。”

看来,郭威兵变,发生在凌晨,事起仓猝之间,不得已只好裂旗为袍。赵匡胤曾是郭威帐下亲兵,对这位后汉大将一举一动都刻意模仿,对于兵变的举动,自然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据正史记载,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大军出爱景门,“纪律甚严,众心稍安”。军校苗训号称素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荡”,便对赵匡胤幕僚称“这是天意”。傍晚,大军到达陈桥驿。

部队宿营后,将士聚议说:“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令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赵匡胤的另一幕僚李处耘即将此事报告给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又立即同李一道找到赵匡胤的掌书记赵普共同计议,话音未落,诸将突然蜂拥而入,赵普等人劝说不听,只得顺从诸将士意志,进行“周密谋划”,妥善安排。据说,这天夜里,赵匡胤却一反常态喝得酩酊大醉,躲在自己的军帐中一夜没有露面,对此间发生的重大变故一无所知。

第二天一大早,“四面叫呼而起,声震原野”,赵普和赵光义这才入室向赵匡胤报告消息,两人刚入,诸将“已擐甲执兵,直扣寝门,称诸将无主,愿策赵太尉为天子”。

赵匡胤大吃一惊,连忙披衣下床,还没来得及答话,即被将士扶拥出门听事,这时有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部将一齐跪拜在地,三呼万岁。

北宋文官谁知赵匡胤执意不从,坚决拒绝,诸将士均不答应,不由分说即将他“逼扶上马”。赵匡胤被逼无奈,只好答应,同时宣布几条纪律。几万大军听了,一起磕头表示服从。于是,整军返回京城开封。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当年,赵匡胤33岁,改国号为“宋”。原因是,在此之前,赵匡胤所领归德节度使的藩镇在宋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

我们都知道,历史往往被篡改。尽管正史为赵匡胤粉饰太平,但事实上,种种迹象表明,陈桥兵变是赵氏集团蓄谋已久的有组织的篡权行动。

郭威兵变是郭威扯黄旗当龙袍,赵匡胤则显得从容得多,黄袍都已事先准备,否则,深更半夜,这黄袍又如何准备呢,没有现成的黄袍,就只得学着郭威的样子裂旗为袍了。

可见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应该绝非仓促之举,而是蓄谋已久。

从赵匡胤对家人的安排上也可看出其决意兵变的用心。出征之前,赵匡胤将母亲和妻子预先送到一座禅寺以防万一,兵变成功后,其母杜氏脱口而出,称儿子“素有大志”,则隐约可见杜氏对赵匡胤的兵变意图早就了然于胸。而且此次赵匡胤出征,带去了他的幕府主要班子,也带去了他的弟弟赵光义,这在赵匡胤已往的征战生涯中是前所未有的。事实上,赵匡胤率军一出开封,这个参谋班子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发动工作,成为陈桥兵变的实际组织机构和指挥机构。由此可见赵匡胤的安排的确是狠下了一番心思的。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来书写。宋朝廷如果如实记载“陈桥兵变”等于把赵匡胤置于“乱臣贼子”的地位而遗骂于后人;略而不书,则无异于向世人以另一种方式通告事实真相,效果没有区别。唯一的办法就是歪曲和篡改这段历史,为赵匡胤洗刷一切可能引起的罪名。结果,经过煞费苦心的设计,这段历史便变得面目全非起来:赵匡胤的谋士们被推到了前台,变成了上蹿下跳的人物,赵普、赵光义、楚昭辅等人对军士软硬兼施,诸将士刻意要赵太尉作天子的种种戏剧性场面跃然纸上,而真正的当事人赵匡胤则被写成事先一无所知,而且当天晚上大醉一场酣然入睡,直到被军士拥戴才恍然大悟……

3.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宋朝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原先各地的一些割据势力依然存在。北方有契丹建立的辽国和盘踞太原的北汉;南方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荆南)等国家。在湖南和泉州等地方,也还有人拥兵自立。宋太祖做皇帝以后,就进一步考虑如何消灭这些割据势力和赵普商量后,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就正式确定。

盘龙灯盏台公元962年,割据湖南的周行逢病死了,他的儿子周保权继位。大将张文表不服周保权,起兵反抗,割据潭州(现湖南省长沙市)。周保权派人向宋朝求援。宋朝出兵湖南,一举占领了南平,平定了湖南。

公元967年11月,赵匡胤派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等人带领大军,又平定了后蜀。后蜀国君孟昶生活腐朽,据说他大小便用的马桶都是七彩宝石镶嵌的。屁股如此尊贵,脑袋却尽是垃圾。孟昶居然任命其眉清目秀的家童掌管大权。这家童才20岁出头,读了几本兵书后,自称要为诸葛孔明出口气,完成他老人家六出祁山没能完成的事业。结果,碰上赵匡胤比他少得多的军队后,仅仅66天就亡了国。

赵匡胤见到孟昶那著名的马桶后,很奇怪地问:“拉屎用这玩意儿,吃饭该用什么?”左右回答不出。于是,赵匡胤就亲手把那马桶砸了个粉碎。

公元970年,宋太祖命令大将潘美带领大军征讨南汉。南汉建都广州,占有现在的广东和广西南部。南汉国君刘钅长,生活极其奢华。小小的一个岭南王国,王宫里的宦官居然有7000多人,而且广州城里的宫殿多到了数不清有多少房间,里面装进了上万名各色各样的美女。其中,最受国主宠爱的则是一位来自波斯国的女子,名叫“媚猪”。这位美女“媚猪”有一个奇特的嗜好,她住的宫殿必须用一种产自五百尺深海底的珍珠装饰。为了满足这个高品位的爱好,南汉国民葬身海底者不计其数。据说,赵匡胤听说这位国君与“媚猪”的事迹后,当时连说了几遍“我要救这一方的百姓,我要救这一方的百姓”,随后,决定灭掉南汉。

这场战争进行得相当顺利,从公元970年九月到第二年正月,5个月时间就宣告结束。那位国君的结局极有戏剧性:他本来准备了几十艘大海船,停在珠江口,委托自己最信任的一个大宦官乐范负责把金银细软和“媚猪”等两百个美女通通装上了船,预备着打不过时就走。结果,等到兵败如山倒,他真的跑到海边准备走时,才发现乐范已经带着全体海船走得无影无踪。据说国君知道这个消息时,根本就不信,随后几乎昏厥。最后,万般无奈地投降了赵匡胤。

公元974年9月,赵匡胤命令大将曹彬出征江南。宋军很快就打到了金陵。南唐国主李煜是一位天才的文学艺术家,很会写词,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绝对辉煌的篇章。不过,作为一位政治领袖,他又是个绝对低能、弱智。南唐政权曾经长时间在宋朝面前奴颜婢膝,以求苟延残喘。但是赵匡胤准备完成后,还是毫不犹豫地发动了毁灭南唐的战争。战争开始后,李煜派来的使节质问赵匡胤:南唐有什么罪过,要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对待。赵匡胤毫不掩饰地说出了那句直到今天还左右着许多中国人头脑的著名格言: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这年11月,宋军攻进金陵,李煜投降了宋朝。南唐也灭亡了。

占据现在浙江、江苏一带的吴越国主钱俶不断向宋朝进贡。南唐灭亡以后,宋太祖让钱俶到开封来,钱俶连忙去朝见,过了两个月,钱俶要回杭州了。就在他动身的时候,赵匡胤送给他一个黄包袱。钱俶打开一看,里面都是宋朝大臣请求赵匡胤扣留他的奏疏。他非常恐惧,回国后又派人送去大批财物。到了宋太宗的时候,钱俶又去开封朝见,被宋太宗扣留下来,被迫献出了全部土地。当时,只剩下留从效割据的泉、漳等州。留从效死后,部将陈洪进夺取兵权,他派人向宋朝进贡,并献出了泉、漳等州土地。江南最后一个割据势力也被消灭了。

赵匡胤从公元963年起,只用了10来年的时间,就消灭了南方各地的割据势力。

二、宋太宗:疑点重重的“兄终弟及”

按照古老的皇位继承法则,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历代皇帝的传位都应采取“嫡长制”,即由皇帝的嫡长子继承皇位,以保持皇帝血统的纯正和避免可能发生的内部争斗。

然而,公元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年仅50岁的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年十月猝死于万岁殿,由他的兄弟赵光义即位。这一结局是不是宋太祖按照其母杜太后遗言所作的安排?费尽心机智计才得到皇位的宋太祖是否愿意舍弃已成年的儿子而立自己的兄弟为继承人?关于这一有悖“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的事件,由于官修正史和私人笔记的记载互不相符,因此不能不让人对宋太祖之死和太宗即位的合法性产生怀疑。

于是,宋代史书和笔记中便有所谓“斧声烛影”的传说。那么,何谓“斧声烛影”?宋太祖猝死和宋太宗继位之间有何关系?透过这一谜案,我们又能看到什么?

1.斧声烛影:皇兄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

关于宋太祖之死,《宋史?太祖本纪》中只有“上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共9个字的简短记载。而在当时关于宋太祖之死的说法,最流行的却是野史笔记中记载的“斧声烛影”的传说。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十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就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只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司马光的《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更。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

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一是赵匡胤死时的“斧声独影”。

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都一一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二是王继恩假传圣旨。

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

三是“金匮之盟”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