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皇权的战争
8889100000043

第43章 明朝(4)

史书上还记载说,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曾命建文帝以月为题赋诗,建文帝有“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之句。复令对句,出语“风吹马尾千条线”,建文帝对以“雨打羊皮一片膻”,太祖闻言色变。时燕王亦在场,见帝不乐,乃上前对曰“日照龙麟万点金”,太祖脱口而出:“对得好!”但随即默然不语。知子孙莫如父祖,许是太祖当年已料到建文帝难保帝位,燕王有可能夺位吧。所以才弄出“铁匣子”的故事来。

燕王赶走侄子建文帝,率军入京城就帝位,下令革除建文年号,用“永乐”纪年,号成祖。

3.斩草除根:明成祖穷追二十年

朱允炆倒台,朱棣继位。他可以说因祸得福,如果不是削藩,他不过仍是亲王。但他对力主削藩的黄子澄一批人,并不因此而予宽恕。他效法朱元璋的手段,大肆屠杀。在这次屠杀中,大搞“株连法”,逮捕行动像瓜藤须蔓一样,向四面八方伸展,凡是能攀得到的,就攀住不放,辗转牵引,除非当权人物主动停止,否则就把天下人都网罗俱尽。

黄子澄当时担任太常卿,处斩,全族被杀。前任兵部尚书齐泰处斩,兄弟全体被杀;侍讲学士方孝孺,朱棣对他特别厌恶,屠杀十族,连朋友学生都包括在内,873人死亡。户部侍郎卓敬,处斩,灭三族。兵部尚书铁铉,磔死,儿子们全体被杀。礼部尚书陈迪,磔死,儿子们全体被杀,亲属180余人廷杖后贬窜蛮荒。左金都御史景清,磔死。

查访建文帝下落的行动一直没有中断,不到水落石出,朱棣是不会罢休的。

礼部左侍郎胡滢肩膺重任,他于姚广孝去世后第二年出巡南方各府,一去便是4年。当他还朝奏事时,国都已从南京迁至北京,当时朱棣为征蒙古事正出驻河北宣府行宫。胡滢披星戴月,驰赴谒见,当他出现在宣府时,已是深夜了。

朱棣业已就寝,闻听胡滢赶到,知必有大事,急忙起身召见。君臣两人密谈到次日凌晨,等更夫鼓打四更时胡滢方才告退。这次谈话的内容已无从知晓,但从两个月后,朱棣便下诏赦免建文朝遗臣家属,还给田产一事来看,他从胡滢处肯定得到了可以放心的情报。建文帝要么已经死亡,要么已表示甘心让国。

20多年的索寻建文帝追踪之事竟这样悄悄了结了。此时距朱棣去世还有8个月的时间。这个夺位的皇帝在登极的22年中,竟被建文帝疑踪搅扰了21年。

有关朱允炆的争议直到民国才渐渐平息,但是建文帝到底是以何种方式谢世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朱棣当年攻入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后,除大肆杀戮建文诸臣以外,也销毁了一切不利于己的有关档案资料,致使建文一朝史实,几成空白,给后世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

永乐朝的官方文献又竭力诋毁建文帝及其朝廷。在那些文字中,朱允炆被描述成一个数典忘祖、丧失人性、荒淫昏聩的帝王。诬蔑他曾亲手焚毁朱元璋及马皇后遗像,拆毁后宫,掘地三尺,大兴土木。生活上,朱允炆也遭到了无以复加的丑化,说他经常服用春药,药发后,血气狂乱,身边数名妇人尚且不足用,又与母羊母猪乱交,等等。

朱棣此举不惜歪曲当朝事实,敢冒为天下人耻笑之险,无非是为其“靖难”夺位寻找合法性而已。

同样,在建文帝下落上也试图大做文章,下令假造了一个建文自焚的结局。自焚既能解释为朱允炆对自身的否定,又能为朱棣登位扫清道路,在舆论、实际两方面使燕王应付裕如。

其实明朝官修史书对建文帝下落含糊矛盾的解释,直接为建文帝并非自焚提供了佐证。史书上一会儿说不知所终,一会儿又说在火海中发现了尸首,令人疑窦丛生。这种隐晦的记史方法现在可被解释为出于史官的传统正义感,以曲笔之法保存历史的真实面貌。

关于朱允炆逃亡的说法,大抵出于民间传闻,被一些朝野人士采辑入集,广为传播,为人津津乐道。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出于对朱棣虐杀建文诸臣的暴政的反感,以及对朱允炆这一仁柔敦厚皇帝的无限同情。

奇怪的是,这种与官方说法唱对台戏的出亡说,朱棣并没有严厉禁绝,连他的后世子孙们对此也是抱着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以至该说越演越盛,越传越玄。追其根源,完全可以解释为朱棣借民间传闻为政治烟幕,掩盖其弑君夺位、逼死建文的罪名,以挽回民心。

朱棣以建文帝自焚结局寻找登基天意,又以建文帝出逃来挽回民心,一张一弛,一明一暗,充分显示了这位雄才帝王的政治手腕。难怪朱允炆会失去江山。

那么朱允炆到底是何结局呢?他只能有一个结局——死。不论是逼杀、刺杀还是毒杀,反正他死在朱棣手中。

叔侄二人之争,是政权、帝位之争。他们之间,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势不两存。朱允炆一即位就向叔父们开刀,不到一年,先后废黜五王、逼死一王。燕师称反后,朱允炆在北伐诏书中语气十分强硬,大有灭此燕地之概。朱棣也多次在正式文字上表达对天下是太祖之天下,并非你朱允炆一人之天下的意思,无非是说皇帝轮流做。燕王入南京登上帝位后,立即废朱允炆为庶人,取消建文年号,一反旧制,复用洪武年号,并将朱允炆之父兴宗孝康皇帝朱标降为懿文太子,表示朱标、朱允炆一系无权统位。朱棣之所以这样做,其意在于表明他之有天下,乃是直接继承朱元璋的帝位,是正统皇帝。

明成祖朱棣除杀朱允炆外,已别无选择。

三、明成祖:多疑好杀,创大明盛世

1360年12月,明成祖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互相征伐。在成祖出生时,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以至于连给儿子起个名字的工夫都没有。1367年12月,朱棣和诸王子才正式有了父皇所赐的名号。

明成祖朱棣创造了明初盛世。但是,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也沾满了鲜血。致使他的名字也和“诛十族”、“瓜蔓抄”之类的残暴行为联系在一起。

1.发动叛乱,抢夺侄子江山

明成祖朱棣在宫廷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朱元璋首次分封诸王,朱棣受封为燕王,洪武九年魏国公徐达长女被册封为燕王妃,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朱棣正式受命就藩北平。

朱棣在北平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诸侯,令众皇子刮目相看。后来,三位皇兄相继病逝,朱棣成为诸子中最长的一个,且是众藩王中军功最大、战绩最多、最具势力的一员。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驾崩。太祖对崛起的藩王尤其是燕王朱棣不是没有警觉,遗诏诸子不得进京奔丧。皇太孙顺利继位,史称建文帝。叔父们虽心怀不满,尚无人敢向正统挑战。

燕王朱棣没有被立为皇帝,非常不满,常常想推翻建文帝,自己做皇帝。当时建文帝还没有削藩,他心里很空虚,为了向建文帝表达他没有反心,就将三个儿子派往南京。但均被建文帝扣押,这使他夜不能寐。当他知道一母同胞的弟弟被削时,他的精神完全摧垮了,他知道下一个开刀的就是自己。朱棣很是恐慌,不知怎么样才好,忙请属下们出谋划策,属下们劝他举兵造反,推翻建文帝,继承帝位。朱棣听后,很符合自己的想法,就马上采纳了。

建文帝为防范燕王,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外部形成包围;二是削弱燕的护卫;三是将北平驻军都督调防,将蒙古族得力骑兵指挥观童调入京师。

朱棣暗中招兵买马。为怕朝廷发觉,他们在元代旧宫内院深邃处挖掘地穴,建造重屋,围以高墙厚壁,工匠在地下日夜赶造兵器,怕声音被人发觉,故意在宫内畜养了大群的鸭鹅,用噪声掩盖打造军器的响声。

不久,这事还是传到建文帝那儿,建文帝决定派大臣讨伐朱棣。朱棣见事不妙,为了保全自己,就想出一条妙计:装病。

朱棣上奏朝廷,声称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建文帝就派大臣去探视虚实。朱棣装疯卖傻,满街乱跑,在盛夏的烈日之下,穿着皮袄围着火炉烤火取乐,还乱喊乱叫。建文帝派来的人回去报告说,朱棣确实病得不轻,于是建文帝便不再注意燕王朱棣了。

尽管朱棣已做了充分准备,但奈于兵力所限,难以成事。建文帝却错走了两步棋:一是行动迟缓,使朱棣能有充裕的励兵时间;二是放回了朱棣的三个儿子,满以为能麻痹朱棣,出奇制胜。其实朱棣等的就是这一天,当他发现三个儿子回来时,大叫:“天助我也!”

过了些时日,建文帝批准了大臣齐泰上奏逮捕燕王的请求,还要秘密派人来杀死朱棣。朱棣得知此事,就与属下按事先定下的计谋,等建文帝派来的谢贵等人来抓拿自己的时候,先行下手将其擒住,举兵起事。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援引“祖训”,以“清君侧”为名,发书讨逆,举兵反抗,自称“靖难”之师。

燕王是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起兵后以旋风般的速度,在不到一个月内,攻占了北平北部的一些军事重镇和沿边州县,既解除了沿边驻军南下讨伐的后顾之忧,又补充了兵力。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朝廷已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在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

燕王朱棣十几万大军,包围济南城三月有余,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死守,燕军连攻不下。诸策失效之后,燕军便堵堰城外各条溪涧及河流水源,准备积水灌城。济南城内守军、人民大惧。铁铉镇定自若,说:“别害怕,我有计破贼,不出三日,贼兵必遁!”

铁铉安排“诈降计”。他派壮士安装大铁板在城门圆拱上端,又让守城士卒大哭哀嚎:“济南城快被淹了,我们就要死了!”不久,尽撤楼橹防县,派城中百姓长者代替守城军做使者,到燕王大营跪伏请降:“朝中有奸臣进谗,才使得大王您冒危险出生入死奋战。您是高皇帝亲儿子,我辈皆是高皇帝臣民,一直想向大王您投降。但我们济南人不习兵革,见大军压境,深怕被军士杀害。敬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我们恭迎大驾!”

燕王朱棣不知是计,闻言大喜。出征数日,燕兵疲极,如果济南城降,即可割断南北,占有整个中原地区。因此,朱棣忙令军士移营后退,自己高骑骏马,大张黄罗伞盖,只带数骑护卫,过护城河桥,径入城内准备受降。

城门大开。守城明军都齐聚于城墙上往下观瞧。燕王朱棣刚进城门,众士卒高呼:“千岁到!”预先置于门拱上的大铁板轰然而落。幸亏朱棣命大,铁板稍落早了零点几秒,正砸中燕王所骑马头。燕王滚落于地,大惊失色,身边卫士忙给他换一匹新马,一行人掉转马头就往外跑。济南守卒连忙牵挽护城河浮桥,可惜年久桥重,费了牛劲只拉挽起一米多高,朱棣和一行卫士纵马腾逸而去。

狂怒之下,朱棣又挥兵攻城。铁铉伏于城头,大骂朱棣反贼。燕王大怒,搬来数门火炮对城内一顿狂轰。危急关头,铁铉亲书高皇帝朱元璋神牌,悬于四城之上,燕兵不敢再用炮击,济南城得以保存。相持之间,铁铉又常常出其不意,派骁勇军卒白天黑夜从城内突出,骚扰袭击燕兵,搞得这群疲惫之师无可奈何,多被杀伤。

“燕王愤甚,计无所出”。遂撤回北平。

李景隆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代之以盛庸。

明成祖时期建成的故宫燕军夺得的城池虽多,但由于兵力所限,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不能巩固,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

正在双方展开了拉锯战,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一路势如破竹,渡过淮水,攻下扬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十三日进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开门迎降。

朱棣攻占南京时,城内尤其皇宫内起火,内宫被焚毁。26岁的青年皇帝建文帝去向不明,查找到一具烧焦的尸体,宫内宦官认定这就是建文帝,朱棣他哭诉到:“果然是痴呆耶,我来扶翼尔为善,尔竟不亮,而遽此乎!”

这具尸体显然不足为据,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但要哭出来给众臣看,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意义有三:一是想让人们都知道他是“仁义”之人,是“真心”辅佐建文帝的;二是让人们知道他并非弑君篡位;三是建文已死,“国不能一日无主”,他登基是名正言顺的。

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朱棣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2.以酷刑镇压建文朝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