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糊涂大智慧
8907800000002

第2章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糊涂”法则二(1)

中华处世经典

1逍遥似风

长沙禅师有一天去游山,回来的时候,首座问道:“和尚,什么处来?”

长沙答:“游山来。”

首座:“到什么处来?”

长沙:“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首座:“大似春意。”

长沙:“也胜秋露滴芙叶。”

这是禅宗史上被称扬不止的一段话。

在我们俗人看来,这是答非所问的话,似乎文不对题。为什么还被称赞呢?

那是因为我们总是被名利所困,在生活里执着,做什么总有所为,有个目的。

禅师的生命是无限自由的,他像风一样,无形,无色,无所住留,但寒暖自知,若是说风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就落于两边,失去做为风的自由。悟后的人正是如此,他游山,散步,可是他有心境的自由,他没有道理计较,也没有执着的处所,于是他能够随着芳草前行,跟着落花回来。

禅是智者的人生,是大智若愚。

其实,生活中处处含有禅,觉悟了,便可以身心飘逸,在云端观看俗世。达到大智的境界后,还有什么羁绊呢?

一天,法然的弟子问大师:“吃了荤酒之物,如果口中还留有浓味,是否可以继续念佛?”法然答:“念佛时只要专心,自然也就忘了口中的味道。”法然禅师学富五车,深得弟子尊重。他在圆寂前,写了下面一段话告诫弟子:“不要把自己看成有知识的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一字不识的愚者。”

大智若愚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在混沌中与天地一体,是天地间的灵气,为造物主所呵护。所谓“高人”、“隐士”,便具备这一境界。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明白,只是不愿为尘世的事务所缠绕,而宁愿寂然独处,享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在晨曦和晚霞中,在星月笼罩下的夜空中,无牵无挂,无滞无碍,如行云流水。

史载药山和尚登山“经行”(走路的坐禅),突然天空云雾大开,月亮蹦出,面对浑茫的大自然,不觉朗笑一声,传到20里以外。次日,人们争相打听是谁在笑,最终问到这位和尚的弟子们这里。弟子们知道是他们的师父。另有一种人,却是隐士。他们或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者身居闹市,仍心凉如镜。还有一种人,虽然身居官场商界,却能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功名利禄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他们拿得起,放得下。甚至一些武林高手,置生死于度外,浪迹江湖,这都是大智若愚的典范。

庄子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悠悠四处飞舞,逍遥快活不可言说,此时此际,蝴蝶压根儿已忘掉自己原本是庄子。突然,一阵狂风刮来,蝴蝶一惊,突然醒来,又变成忙忙碌碌的庄子了。庄子摸摸脑门,想道: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会儿蝴蝶,一会儿庄子,究竟是庄子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子?

这真是一个旷古奇梦。

这个“庄生化蝶”的奇梦,居然成为数千年中中国文人苦苦欲解开的谜,一个千古情结。

2良贾深藏若虚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坦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签名后,也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转移对自己的注意力。一天,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唯有刘备与他才是。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居然吓得把匙箸也丢落了地下,刚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惊慌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难。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

刘备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张、显炫、吹牛、自大,装聋作哑,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他的种菜、他的数英雄,至少在表面上收敛了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在世上,气焰是不能过于张扬的。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那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作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但是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度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在店面是不陈列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唯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若是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这样。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因而,吃大亏而不自知。因此,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有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

3列子的感悟

当代著名青年作家刘震云在小说《一地鸡毛》中写主人公小林几乎没有什么顺心的事,满腹牢骚,这一天,刚好碰到一个同学外号叫“小李白”的正在卖鸭子。“小李白”在大学里很有才,又勤奋,平均每天写三首诗,诗在一些报刊还发表过,惹得许多女同学追他。先是分配到国家机关,后来做起了个体户,小林问他还写诗不写,“小李白”朝地上啐了一口浓痰:“狗屁!那是年轻不懂事!

诗是什么,诗是搔首弄姿胡扯!如果现在还写诗,不得饿死!混呗!”“看,还说写诗,写姥姥!我可算看透了,不要异想天开,不要总想着出人头地,就在人堆里混,什么都不想,最舒服,你说呢?”小林深有同感。

这些话虽有些玩世不恭,却也道出了一种人生困惑,一心追求崇高或者成功,受罪的只是自己,在人堆里混,混同一般,也就不会有太多的烦恼。这多少有点“大智若愚”的味道。

古时候,有一天,列御寇上路去齐国。才赶了几里路,列御寇突然改变主意,也不知道什么缘故,就急忙扭头跑了回来。因为低着头只顾赶路,居然撞在一个白发老翁的身上。列御寇定神一看,原来这白发老翁正是整日谆谆教诲自己的先生伯昏瞀人。

列御寇赶紧连连弯腰作揖,慌忙地说:

“死罪,死罪,小子瞎了眼珠,可撞坏了先生?”

先生瞧了瞧弟子的神情,见他慌慌张张如同败仗后逃回来一般,就奇怪地问:

“喂,你清晨忙忙碌碌了一阵子,不是说要上齐国去吗?怎么才一会儿,就莽里莽撞地跑回来了呢?”

“唉唉!我刚才猛吃了一惊。”列御寇昏头昏脑,有点答非所问。

伯昏瞀人也吃了一惊,忙问:

“怎么,你碰见什么了?瞧!脸色都吓得发白了,撞见强盗了,还是遇见老虎了?”

“不,不是,老虎、强盗我倒不怕。今天天气很热,我早晨走了几里路,嗓子很渴,就在一个小镇上停了下来搞些水喝,不料这儿开着十家水浆店,看到我来,即刻有五家店主如同熟人似地殷勤地拥上来,要先送水给我喝。”

“这是好事嘛,你吃惊什么呢?”

“唉唉,我吃惊的正是这个呀!那时水浆店前正蜂拥着许多人,男女老少等买水浆。但是我一进镇,几家店主像见了神明似的,老远就拥上来,把水浆敬给我喝。我和店主素昧平生,为何他们会对我这么好呢?我觉得:像我们这一流学道之士,由于肚子里装了些学问文章,平时不知不觉之间就会晃里晃荡地涌上脸来,自命不凡,目空一切,昂首阔步,头扬天外,外表上总是非常矜持,眉宇之间总要露出庄严之气,显出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使得乡野百姓见了总有些害怕,感到‘与其怠慢不如恭敬’,于是趋炎附势地拥了过来。

“我自己呢,内囊里也正有这毛病,因此神采飞扬,高视阔步,浆店主人一见之下,惊魂动魄,匆忙间先抛下门前许多在炎炎烈日下等候多时想要买浆喝的老人,先冲上前来奉承我。这,他们到底差劲些。由于‘拍马急于敬老’了。不过,这一节都是自己造成的,能怪谁呢?我担心照此下去会惹出乱子呢!那卖浆之家只不过是小本经营,利薄得很,在世上无足轻重。可这些无足轻重的俗人,看到我的神采,就赶过来巴结我,奉承我,那么,倘若那些万乘之国的君主见了我的风度,岂不是要死乞白赖地硬拖住我做官吗?做了官,我就脱身不开,日夜操劳,我的清明的智慧就将消耗在他的无穷无尽的国事之中,况且,国主求贤,一旦付我官职之后,则循名责实,铁面无情,国主将要严格地考查我的政绩了。

当然,我也能够作出点成绩,但我的宗旨是明哲保身,与世无争,做一个闲云野鹤的隐士,不愿意绑在一些官事身上。因此,当我发现一些别人崇仰巴结我的苗子时,我仔细想想,不禁毛骨悚然,感到惊奇了。因此当时我连水浆都顾不上喝,掉头就逃了回来。”

伯昏瞀人哈哈大笑,道:

“好!好!这样看来,你是小处糊涂,大处精明。不错,一个人可以深明自己的短处,就是一个人的可贵的长处了。不过,你今后是得好好地改一改,应当韬光晦耀,不必锋芒毕露。有时候,大智是若愚的,而大愚呢,反倒像智了。一个人有本领,不必尽堆在脸上,能够默默地藏在肚里。常言说‘胸有城府’,就是这么个意思。你想想,咱们每个人能有多少可以发挥的精神?是不多的!如果一个人把他有限的精神仅仅使用在风度举止上,平时总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那么用不了多久,他的内囊一定会空虚起来,变得外表锦绣腹内草莽了。人只要到了这种地步,那就无卿得很了。再说,你不是一意要做个无牵无挂的隐士吗?

那么更得改一改,要‘大巧若拙’,混混沌沌,否则的话,如同老鹰叨小鸡似的迟早给哪个国君撞见抓去做官才了事呢。”

“是的,是的,先生的话深刻极了。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要遮掩自己的光芒,把自己和尘世的老百姓混同起来,千万不要露头角。先生,这样讲对吗?”

“不错,话是不错的。可是世上的事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主要的是在‘行’而不在‘言’。好了,我们还是回去吧!”

这是先哲对于“大智若愚”涵意的最好的解释了。同样的话例如老子还说“大巧若拙”,是说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看起来反倒迟钝些。“大辩若讷”,是说具有雄辩之才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木讷。明代作家李昌祺赞叹地说:“所谓寓大巧于至拙,藏大智于极愚,天下后世,知其为神仙而已。”所以一个身怀绝技、大智大慧的人应该不外露,应该“和光同尘”,混同于老百姓。处处耍弄小聪明的人怎么算是大智呢?

洪应明先生在《菜根谭》中说:“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古今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胸有城府。所谓平易近人、胸怀坦荡,也大抵是做给别人看的,也是时势需要他这样,是计谋之一,是装糊涂。在通向权力顶峰的征途上,成功的,活存下来的,常常是那些看来不怎么样的人。他们能够养精蓄锐,能够不露锋芒,能够躲在幕后,也能够不让人注意,能够躲过明刀暗箭,躲过清洗。当别人一个个被清洗,被谋杀,被流放,被废黜,被贬谪,他才会悄然登场。

这就是大智若愚的妙处。所以“大智若愚”从消极讲,可以明哲保身;从积极讲,可以走向成功。

4大事不糊涂的吕端

所谓“大智若愚”,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而作为个人来讲,若愚,正是大智的表征或结果。

宋代宰相吕端是有名的相国,他在小事上很会装糊涂,而在大事上,在需要决断时则又非常聪慧和果敢。吕端小事糊涂,有很多故事。所以,当初宋太宗要起用吕端为相时,有人就向太宗劝告:“吕端为人糊涂,不可重用。”宋太宗则颇为赞赏他,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于是决意以吕端为相。

当宋太宗病危时,内侍王继恩忌恨太子英明过人,暗中同参知政事李昌龄等打算立楚王元佐为王位继承人。宰相吕端到宫禁中去探问皇帝的病情,发觉太子不在皇帝身边,怀疑其中有变,就在笏上写了“病危”两个字,命令亲近可靠的官员请太子立即入宫侍候。太宗死了,李皇后叫王继恩来召吕端进宫。吕端知道情况有变化,立即哄骗王继恩,让他领着进书阁检查太宗先前所赐的手写的诏书,把诏书锁起来才入宫。皇后说:“皇帝已经去世了,立太子应当立长子,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吕端说:“先帝立太子,就在今天。现在天子刚刚离去,难道可以马上就违抗天子的命令,在王位继承人问题上提出别的不同说法吗?”于是就拥戴太子继承王位。宋真宗登上王位后,在进行登基仪式时,天子座位前垂着帷帘接见群臣。吕端平正地站在殿下,先不拜天子,而是请求天子卷起帷帘,他上殿仔细看过,认清了确实是原太子,然后才下台阶,带领群臣拜见天子,高呼万岁。

因此吕端小事糊涂,正是装糊涂,正是大智若愚,正是不耍小聪明,而在必要时,才表现出大智的另一面:见识和决断。

二、忍韧以让百忍成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中,“忍”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也历来被人们所提倡。翻开一部部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关于“忍”的论述比比皆是。先哲们——不管是儒、是道、是佛,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了“忍”对于人生成败、人生幸福、人生安康的重要意义,还有如何当忍,如何不当忍,这就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忍术。一部《忍经》,一部《劝忍百箴》,更是集中国忍术、忍论之大成。每当我披读这两部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孔老夫子所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名言是多么深刻,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六度万行,忍为第一”的话是多么精辟!为使读者诸君进一步理解“忍”的内涵及奥秘,下面再让我们看一看先哲们关于“忍”的经典论述。

成王告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程颐曰:“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

韩琦曰:“欲成大节,不免小忍。”

尹和靖曰:“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不忍,不可不谨。”

《萧朝散家法》曰:“常持忍字免灾殃。”

苏轼曰:“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陆游曰:“小忍便无事,力行方有功。”

紫虚元君曰:“饶、饶、饶,万灾千祸一旦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尽。”

孙真人曰:“忍则百恶自灭,省则祸不及身。”

谚曰:“得忍则忍,得戒则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对人对己,忍与不忍,事关重大,忍则心平身安,不忍则祸及身家。所谓“一忍百事成,百忍万事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忍,也是“糊涂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也可以说是“糊涂学”的核心。

原因是,如果我们不能忍,便不会“糊涂”,不会“糊涂”,也根本就忍不下去。

所以,我们要想贯彻、运用糊涂学的原则,就必须先学会一个“忍”字。

有人会说,我堂堂七尺男儿,你为什么一再要我忍、忍、忍?岂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好男儿能刚能柔,就像该装糊涂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装糊涂一样,该忍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忍。另外,你也要明白,忍,并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忍而消除矛盾,减少摩擦,最终达到成功。

忍让是一种修养,一种德行,一种度量。若是我们人人都具有宽容忍让的心态,那么这个社会肯定会变得更美好,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定会变得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