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糊涂大智慧
8907800000003

第3章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糊涂”法则二(2)

“忍”曾被误解过,有人认为它是意志软弱、缺乏斗志的表现。这实在只是皮相之解。忍别人难忍之事,实在是已在精神境界上超出了一般人,恰恰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忍”字心上一把刀,说明在造作这个字时,中国人已对忍字理解得完全准确。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在一个充满忍让精神的环境中,少生多少闲气,少生多少争斗,气氛是多么宽松平和。

“忍”是为了某种崇高的目的而达到的惩忿窒欲、控制自我的精神境界。例如为了顾全大局而忍一己之私,为了社稷、团体的正常发展而牺牲自己;其次,事有可忍与不可忍之分。我们提倡“忍”,可是并不提倡事事皆忍,并不提倡无原则、无目的的忍,如果凡事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忍了之,有时则会既害人,又误己。

那么,我们在何时应当注意“忍”呢?

当你一时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忍!

当你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时,忍!

当你在事业上碰到挫折时,忍!

当你受到朋友的误解时,忍!

当你遭到别人的嫉妒诋毁时,忍!

当你遭到痛苦的磨难时,忍!

当你欲发怒斥人时,忍!

当你窘迫时,忍!

当你功成名就时,忍!

当你受到一切不良之诱惑时,忍!……

总之,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就要做到“忍”字当先。另外,任何人都不是完人,都有犯过失的时候,都有有意或无意中伤害别人的时候,或对不起别人的地方,为了营造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少遭人暗中算计,我们就非懂得忍让之道不可。

1能忍能让

隋朝时,有个大臣叫牛弘,他好学博闻,性情非常宽宏大量。隋炀帝很器重他,曾允许他与皇后同席吃饭,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礼遇,可是牛弘依然车服卑俭,对人宽厚谦让。他不但官场上关系处理得好,并且家庭也搞得十分和睦。他家庭中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说明他的为人。

他有弟弟叫牛弼,时常酗酒闹事。一次牛弼喝多了酒,酒后将牛弘驾车的牛射死了。牛弘从外面回到家后,他的妻子迎上前,对他说道:“叔叔喝醉了酒耍酒疯,将牛射死了。”

牛弘听了,什么也没问,仅仅说将牛肉做成肉脯算了。他妻子做完之后又提杀牛一事,牛弘却说:“剩下的做汤。”过一会儿他妻子又唠叨杀牛的事,这时,牛弘才说道:“我已经知道了。”毫无生气之色,脸色像平时一样温和,甚至连头也没抬,继续看他的书。

妻子见丈夫这样宽宏大量,感到很惭愧,此后不敢再提牛弼杀牛的事了。

因此,牛家门内一片和气,再也听不到闲言碎语,弟弟也由此收敛了不少。

据记载,在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即位后,一直受到皇后武则天的限制,因此抑郁而终。有一天,高宗在巡幸途中,遇到一家好几百人同堂的大家族,大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没有任何风波,十分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这在当时实在少有。

所以,高宗特地去拜访这个家族,向他们请教家族和睦的秘诀。

于是族长取出纸和笔,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给高宗看,意思是讲,大家族和乐的秘诀除了“忍”就没有了。高宗看后深有同感,赐给该家族莫大的褒赏。

看来人与人和平相处的秘诀在于一个“忍”字,俗话说百忍成金。不但如此,“忍”还是收伏人心的好办法。

孟尝君曾经担任齐国宰相,在各国声望很高。他家中养了很多食客。其中有一位食客与孟尝君的妾私通。有人将情况报告孟尝君说:“身为人家的食客,暗中却和主人的妾私通,确实太不应该了,理当将他处死。”孟尝君听后淡然地说:

“喜爱美女是人之常情,不要再提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位食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心里十分不安。现在卫国国君和我私交很好,不如让我帮你准备车马银两,你到卫国去做官吧。”

这位食客来到卫国,得到卫王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紧张。卫国国君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此人于是对卫君说:“臣之所以能到卫国来,全赖孟尝君不计臣的无能,将臣举荐给大王。臣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经相互约定,将来子孙绝不彼此攻伐,而陛下您却想联合其他国家来讨伐齐国,这不仅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同时也辜负了孟尝君的情谊。请陛下打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臣宁愿死在大王面前。”卫君听后佩服他的仁义,于是打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

齐国的人听后赞颂道:“孟尝君可语善为事矣,转祸为攻。”即孟尝君确实是善治政事,居然使齐国转危为安。

这段故事是告诉我们,人必须拥有宽容的胸襟,不要因无关痛痒的小事而斤斤计较,要善于体谅别人,收伏人心。俗话说:“君子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宽容爱护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将心比心,投桃报李,报答于你。

2苏秦纵横

战国时的苏秦,是著名纵横家。为了获得功名,起初用连横的主张去游说秦惠王,建议秦惠王利用地利兵强的优势用武力统一天下。劝说秦王的奏章上了十次,可是他的主张始终未被采纳。他的衣服破了,钱也用完了,只能离开秦国,自己挑着行李担子,面黄肌瘦,灰头土脸,一瘸一拐地回到家里。家里人都看不起他,兄嫂弟妹,甚至妻子都嘲笑他。可是他没有灰心,连夜摆出几十个书箱,拿出藏书,找到姜太公所写的《阴符》的谋略书,伏案诵读,读书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克服困倦继续苦读,一年过后,终于思考推出一个改连横为合纵六国的策略。

于是苏秦去赵国,求见赵王,劝说赵王合纵赵、齐、燕、楚、韩六国攻打秦国。赵王十分欣赏苏秦的主张,拜苏秦为相。让苏秦到各国相约合纵,拆散连横,最终诸侯相亲,诸侯中没人敢于和赵王对抗,都与秦国断绝了外交关系。

这样,苏秦成了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纵横捭阖,威震天下,在历史上留下了智慧的印记。

3忍以持家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家数代居住在一起,或作为邻居。一同住在一个院落,长辈晚辈、兄弟、婆媳、姑嫂……之间,接触最多,利害关系也最多,总有不顺心的事,总会有摩擦。这摩擦不和的原因大概是:财产分配不公,长辈偏向某个晚辈,或者家里有人强占多占公物,等等。人们的心理误区是,总以为多占父母的东西是本事,从没想过不应该占有。过去常常是数代同堂,今天,大多分室而居。然而摩擦最多的仍是家庭。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可以看出家务纠纷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麻儿。家庭中的人应当如何相处呢?

忍让。

忍让,使全家安定无事。

还有一个故事说,潞州有一个农民,他的家中五代人居住在一起。唐太宗李世民攻打并州时,慕名来到这个农民的家,唤来家里的长辈,问道:“他们用什么办法使五代人住在一起呢?”这个农民回答说:“我们没有其他办法,仅仅能忍让而已。”太宗以为很对。

兄弟反目为仇大多是在分割财产时,在这样的时候,应当知道绝对平均是不可能的,知道父母有父母的考虑,知道互相谦让,还要装些糊涂。一个略带些幽默的故事说,兄弟二人分割财产时,看什么都不顺眼,认为对方比自己多,比自己好,结果另外一个人对兄弟二人说,既然你们都不满意,不如把所有的东西一分为二,这样就平均了。于是兄弟二人把房子、家具乃至锅碗瓢勺都砸烂分开。结果呢,二人所得只是一堆破烂废物而已。如此看出,财产的划分绝对不会平均,如果兄弟懂得谦让,懂得忍耐,知道对方多些,毕竟不是外人所得,自己占了便宜,应该设法补偿对方,还有什么摩擦呢?下面的典故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兄弟应如何忍让,以及为了成就兄弟,自己又该怎样做的道理。

东汉时期的许武,被人五次推荐为孝廉。许武想使两个弟弟许晏、许普成名,于是对他们说:“《礼》上面有关于兄弟必须分家的说法,家庭嘛,应该有分开别住的道理。”因而就一起将财产分割为三份,许武把肥沃的土地、宽敞的房子以及能干的奴婢居为己有,两个弟弟所得都是质差量少的一份。乡里人都称赞许晏、许普二人谦让知礼,都得以被荐举。是后许武就请来宗族的人和亲戚,流着泪说:“我作为兄长,做得不够,空担得兄长之名和国家给的职位。两位弟弟长大了,却没有显贵,不享俸禄,因此我与他们析分财产时,自己取其中最大的一份。现在,他们两人已成名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我把原来资产的两倍奉还给他们。”于是就把所有财产都给了弟弟,自己一分不取,郡里的人都十分称赞他。

为了帮助弟弟成名,自己宁可忍受耻笑和屈辱,这种忍耐功夫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但不和兄弟争夺家产,相互谦让,却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到的。俗话说:

“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意思是遇到该忍的时候暂且忍让一下,饶恕别人的人并不是傻瓜,傻瓜是不会饶恕别人的。这也正说明忍耐是聪明人的聪明行为,若事事计较,肯定“聪明反被聪明误”。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环节,都是与忍有密切联系的。

治理家庭要忍让,治理国家也需要忍让。中国古代,儒家的礼让和法家的严刑是治理国家的两大法宝,缺一不可的。秦始皇暴政,国祚短促,所以后世总结历史教训,无不强调仁政。仁政的核心仍是忍耐。上下忍耐,君臣忍耐,爱民如子,使百姓有安全感,才能达到教化和长治久安的目的。《左传》记载,“鲁以相忍为国也”。意思是鲁国以互相忍让来治理国家。《尚书》、《周易》也都强调忍让。

4小不忍则乱大谋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国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做仆役,勾践同意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每一回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意,低头顺眼,始终表现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的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得知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不久就会好的。夫差问他如何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之症’,因此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

果真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以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亲近美色,不看歌舞。他苦心劳力,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养百姓,三年过去,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百姓,每当有甘美的食物,若是不够分,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靠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要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自己的斗志,不过舒服的生活,勾践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的是柴草,还时常预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还时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然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决一死战,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量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考虑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身带佩剑,手举利刃,更改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侍机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很大,要被天下所羞辱,可是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办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逼夫差自杀。灭掉吴国二年后,越国称霸诸候。

5忍胯下之辱

有关于忍韧的例子,最广为人知,最被人称道的就是韩信的例子了。韩信是淮阴人,年轻时很贫困,表面看来,他一无所长,家乡的人认为他很没出息。他既不能做小吏,又不愿种地,也不会经商。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却靠乞食生活。

他曾长期在亭长家里寄食。亭长的妻子后来很反感,就设法赶他,于是每天全家提前吃饭,等韩信赶来时人家已吃完了。他碰了几次钉子,此后就不去了。

后来去河边钓鱼,又不肯用心,还是免不了饿肚子。有一位在同一条河里漂洗棉絮的老太太,瞧他可怜,就连续几十天将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韩信很感激,在漂母做完工与自己分手时,韩信诚恳地对她说:“我将来肯定要百倍地报答您。”

漂母觉得他很不争气,愤愤答道:“你这样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自己不去挣饭吃,我觉得你可怜,才给你饭吃,像你这样没出息的人,谁指望你报答,你还是自己赶快谋生去吧。”韩信心中痛苦极了。他知道好心的老太太不能理解自己,没有解释,可是在心中立誓。后来,他功成名就,果然以“千金”重酬了漂母。可是当时谁知道他的志向和痛苦呢?

韩信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他身材高大,总是随身佩带刀剑,虽贫贱,然而显得仪表不凡,威风凛凛。

他好佩刀剑和出众的仪表与其志向、才能和气质有关,因内符外,他与众不同。

这种社会地位和精神气质的反差最易引起小人的注意和嫉妒,小人们最容不下这类现象,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

有一天,一群无赖拦住韩信,其中一个说:“若是你有胆量不怕死,你就把我杀了?若是你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否则绝不和你干休。”韩信狠狠盯着他,手不自觉地紧握着剑柄,过了许久,他松开手,趴在地下,竟然从那人胯下爬了过去。为此,家乡的人更看不起他了,认为他不但无能,并且是个懦夫。

韩信并不是个懦夫。他忍受那样大的屈辱,是因为他的人生抱负太大了,没有必要小不忍而乱大谋。后来他逐鹿中原,风云际会,先后作过齐王和楚王。他与部下谈起这事时说:“难道那时我没有胆量和力量杀他吗?只是杀了他,我的一生也就完了,而因那时可以忍耐,所以我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和成就。”

像这种忍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古往今来,能忍胯下之辱的故事,唯有一个韩信。

6忍字当先

《童蒙训》中说:“当官应当将忍字放在第一位。忍字是所有好处的关键所在,对于当官处理事情来说,尤其重要。如果在保持廉洁勤劳之外,又能忍让,什么事情办不成呢?”事实证明,当官的人不能克制自己,有怨必报,必定会失败。当官处理事情,不与别人争利益,得到的往往更多;可以首先退一步的,往往能进百步;现在克制,将来必有回报。那些不知道克制自己的,一定要失败,这其实是不知道好坏的不同和聪明、愚笨的区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