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公元前4000年前到公元16世纪为古代时期。在原始社会中破土而出的生产技术和自然知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人类同自然界长期斗争积累起来的经验开始被记录下来,经过整理,逐渐系统化。在整个古代社会,即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后期的几千年里,人类创造了比原始社会几百万年创造的还要多得多的科学技术成果。如果按照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来划分,原始社会属于木器和石器时代,而古代社会则已过渡到铁器时代。尽管这个时期的科学比原始社会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仍然处于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这个时期正在形成的科学,也还没有从技术中分离出来,其特点表现为实用科学的形态,只有个别的科学(如欧几里德几何学)开始相对的独立,表现为理论科学的形态。整个说来这一时期的科学是属于经验的形态。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有:埃及的几何学、天文学、历法,巴比伦的冶炼铁术和铁器、数学、航海、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动物学、心理学,中国的“四大发明”
。埃及金字塔的建筑,是古代科学技术的纪念碑。
近代科学开始于15世纪下半叶。其主要特征是把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同严格的逻辑推理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近代理论科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理性认识的阶段已经到来。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古典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出现了蒸汽机,引起了第一次技术革命;二是19世纪中叶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等一系列理论突破,促进了许多科学部门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三是19世纪电学的建立和发展,由此带来了电力时代,引起了以电力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步入现代文明时代的大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发生了物理学革命,自然科学便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现代科学技术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由于出现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开始了影响深远的全面的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它正在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继续发展。现代的科学发展方兴未艾,各门学科日益广泛地相互渗透,正走向整体的综合研究,成为综合形态的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最突出成就是相对论、量子力学、遗传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视野。从微观上说,人类能“看到”小于10-13(十万亿分之一)厘米的基本粒子的内部;从宏观上说,人类的“眼界”已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宇宙。现代科学技术将使人类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纪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着名论断。这一论断的基本内容是: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现代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不仅是当代世界重大科学命题,而且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教兴国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做出的重大部署。
科学精神
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社会概念,它代表了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执着敬业的献身精神。科学精神有五大要素,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科学精神最本质的内容是实事求是。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是指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研制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在为“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中,研制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弗里曼对日本成功经验的总结,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政府等组成的网络,它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
技术创新系统
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组织和实现条件所构成的网络体系。它包含技术、环境和社会三大领域,由主体、环境和联结三要素构成,具有输出技术产品、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技术创新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为主体的微观技术创新系统,中观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和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宏观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
关键技术创新
现代高技术通常是由多种技术形成的技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某些技术决定着整个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功能,通常称这些技术的创新为关键技术创新。在我国,由于在高技术方面受到一定的国际技术封锁,也包括一些打破国际技术封锁和瓶颈制约的单项技术创新。
稳住一头,放开一片
中共中央确定的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方针。稳住一头,是指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研究开发,形成精干高效、具有前沿性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力量,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和创新,提高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科技水平和发展后劲。“放开一片”是指大力推动科技机构以多种形式进入市场经济,引导一大批科技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推行多样化经济模式,走社会化发展道路。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发展战略为主导推进改革,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发展,把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贯穿在宏观决策、政策制定、计划实施、成果推广、产业发展以及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各项重大改革的始终。
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精神
江泽民同志在《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当具备四种精神,这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这四种精神,是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崇高品质的结晶,也是科技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要作为科技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扬光大。
科技人才流动的政策规定
为了促进科技人才合理流动,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规定。第一,积极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发展科技人员交流服务事业,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要积极向社会提供人才供求信息,疏通渠道,在供需双方之间牵线搭桥,调剂人才余缺。第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所需科技人员,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有关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筹划。第三,对用非所长、用非所学或在本单位不能发挥作用的科技人员,允许本人按有关规定应聘到可以发挥作用的单位工作;允许本人向本单位提出书面辞职,单位在接到申请的3个月内应予答复。第四,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单位,在确定人员结构、定编定员的基础上,可以有领导地对内聘用、对外招聘科技人员。第五,边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及艰苦行业,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专业技术人员种类
在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后,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批转了30个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在此基础上归并了20个专业技术职务类别: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教学人员、民用航空飞行技术人员、船舶技术人员、经济人员、会计人员、统计人员、翻译人员、图书资料人员、档案人员、文博人员、新闻出版人员、律师和公证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工艺美术人员、体育人员、艺术人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及海关专业人员。
两院院士
“两院”分别是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是全国自然科学领导机构和综合研究部门,1949年11月在原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国家调集一批优秀科学家成立。1993年10月,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并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1994年6月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批9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也于1997年设立院士制度。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技和工程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资深院士
为奖励对我国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而确定的一种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都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人才。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7月1日起,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实行资深院士制度。对年满80周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或“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资深院士将继续享有咨询、评议和促进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权利和义务。资深院士不担任两院及学部的领导职务(在获得资深院士称号前,担任两院及学部领导职务的院士将继续担任现职务到本届届满为止),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提名(推荐)和选举工作,但可以自由参加院士会议。
“863”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