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对名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尤其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的年代。名利,对我辈凡夫俗子,有着太大的诱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追名逐利,劳心费神,蝇营狗苟;沽名钓誉,勾心斗角,机关算尽,还日夜提心吊胆,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此被名缰利锁所累,反倒完全忘却了生活本身的乐趣。心处淡泊、平和安详的人处处表现出一种从容优雅、宠辱不惊的心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了进士,当了知县。他做县令,刚直不阿、豁达开朗、清正廉洁,对人民的苦难生活抱有同情态度,并且不满意那些残害人民的官僚,终因得罪贪赃枉法的大官员和豪绅去职。
郑板桥在官场中出污泥而不染,官职被免回到扬州心扉平静如水,并在心底深深渴望还乡后漫步于一方净土之上,尽情享受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从中感受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惬意和安详,体悟生命的真实,生活的乐趣。这种旷达超然、不为物欲所累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他真正悟透了“不患得,斯无失”的人生真谛,所以,他一生生活得无拘无束,清心自在,惬意安乐。一个差人在漫天风雪中押着一个犯法的和尚往服刑地赶去,差人边走边喝骂,不断催那和尚步子加快些。眼看天马上就要黑了,他们不得不找到一家客栈住了下来。
和尚感谢差人一路忍饥挨冻陪着自己辛苦,遂花银两买酒劝差人多喝几杯。差人酒酣耳热,兴头上解开了和尚的枷锁。
酒一杯接一杯下肚,差人烂醉如泥,和尚和店主将他抬到了房间歇息。
半夜时分,和尚剃去差人的头发,逃出客栈。
差人酒醒,一睁眼不由得大惊失色:和尚呢?他绕屋寻找,又翻遍了所有的角落,可哪儿有半点和尚的影子?直急得他口干舌燥,猛抓头皮。
这一抓不打紧,倒抓了个光头!差人抱头大叫:“和尚倒在,我到哪儿去了?”
这个差人因为没了头发而迷失自我,你会因为没了什么而迷失自我呢?迷失在当今物质世界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你会因为什么而迷失自我呢?如果一个人完全沉湎于对物质的追逐,那么他的生活也就毫无意义可言,物质只是一种没有思想和感情的东西,人们追求物质的真正目的是追求物质带给他们的精神满足感,一旦这种追求超越这种满足感,那么物质就会变成人生的不堪承受之重。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挣扎在名利场上,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能有多少人又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笑看人生呢?司马迁说得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由此可知,淡泊名利甚难,说起轻松做起难,就连儒家大师朱熹也感叹道:“世上无如人陷欲,几人到此无误平生。”没有一定的身心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会去想淡泊名利的做人哲理了。
其实,名利原本无所谓好坏,适时以用,量才而夺才是受用。有道是:“名利高寒阁,冷暖只自知。”无论宦海沉浮,无论商战成败,无论情场生死……就像寒鸭戏水一般,冷暖自知。做到淡泊名利,可以免去精神上的许多痛苦,做到笑看人生有益于身心健康,再说淡泊名利并非是看破红尘之落伍思想,笑看人生中的进步给人恬淡、宁静的生活氛围,在平淡中寻找快乐,在宁静中制造浪漫,这才是至高至上的生活方式。诸葛亮有句人生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的真是这种生活境界。还有,清代艺术家张潮在《幽梦影》中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淡泊既不是没有理想、少有追求,也不是懒散和碌碌无为,而是“明志”和“致远”,是对生命的安顿,也对自己灵魂的升华,使其自由而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