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居住在西海岸的教授,他可以算是最聪明的人物之一。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智力测试当中,他的成绩总是高人一筹,甚至接近打破纪录的边缘。而且他特别善于推理,具有惊人的注意力。他属于那种“一天能坚持工作20小时,第二天早上仍然能照常准时上班”的人物。
但就是这样一个极其聪明特殊人物,至今仍然是一所默默无闻的大学中的一位无名的助理教授。为什么呢?当然肯定不是因为他的脑筋不够灵光,而是因为他未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痴情与冲动。比如说,他要撰写一篇有关经济学的论文,他将会在尝试5种、10种、20种乃至30种不同的方式之后,才开始动笔写论文。但是,又会发现每一种做法多少都有些错误存在,都不尽完善,而他非要寻找到“绝对的完美”方式不可。所以,他就把这项方案暂时搁置起来,又去想一些其他的事情。他总是“不愿意出现任何一种失误,而损害自己的声誉”。所以,他有无穷的烦恼,结果什么也没有做到。
同年毕业的同事们,虽然没有他的那种聪明与能力,但是他们的学术成就早就被人肯定,收入也超过了他许多。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心灵更宁静,都真正地做出了一些事情,而不仅仅是空想而已。
事实上,所谓的完美只是相对的,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也没有将凡事都做到绝对完美的人。所谓“尽心就意味着完美”,是非常有哲理的,做任何事情有疏漏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当你多一分满足,多一分心平气和,你就已经拥有了一份完美。
如果你非要刻意地追求完美,只能是徒劳无功。做人或一件艺术品的失败,往往并不是它本身存在什么缺点。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历史和语法的错误也不是没有,狄更斯的小说更充满了过分感伤、煽情的段落。但是,又有谁会在乎它的不完美?这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依旧流芳千古,长盛不衰。因为他们的缺点相对很少,所以并不影响其伟大。努力做到最好和努力做到完美,两者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是可以达到的,是令人满足和健康的;而后者则是达不到的、令人沮丧和神经质的,而且会极度的浪费时间。
请大家记住:不要等到所有情况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去做。如果你要坚持等到万事俱备,你就只能永远等下去了。另外,对自己要宽大一些,不必要求自己绝对完美,但必须经常保持身心舒畅才好。
完美主义很像罂粟,是一种诱人上瘾却很难摆脱的艳丽毒卉。一旦成为完美主义的瘾君子,很难不越陷越深,最终用自己生命的空耗印证丘吉尔的名言:完美主义等于瘫痪。其实,造物主在创造每个物种的时候,都给了它们别的物种无法替代的天赋。盲目地追求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到头来只能适得其反。人也是如此,只要你愉快地接纳自己,你就能拥有快乐。
有些人总是喜欢与人比较,爱向那些现在比自己处境好的人看齐,在一味盲目的攀比中丢掉了自己的幸福,在别人所谓的“幸福”标准中不明不白地虚度年华。其实,幸福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统一模式,当你有颗自信的心时,你已经同时拥有了一切。但是,如果你不能接受自己,而去刻意模仿别人,那结果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也许你没有聪颖睿智的头脑,也许你没有沉鱼落雁的美貌,也许你没有让人景仰的身份……你的身上可能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地方,但是,这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如果你都不能坦然接受自己,那么,别人会如何看待你?
完美是一种错觉。世间没有绝对的十全十美的东西。完美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有了完美生活也就失去了继续追求的动力。所以懂得简单生活的人不会追求完美,完美是一种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