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为何美国是老大:美利坚200年改革实录
8948400000004

第4章 《独立宣言》和美国国父

第一节 “签字的都是国父”

美国独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早期暴动,主要是几次抗税斗争;二是战争初期;三是法国介入阶段。

在早期暴动阶段,比较典型的是1765年的反抗《印花税条例》。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认为英国议会无权向殖民地征税,愤怒的人们袭击了代销印花税票的官员,殖民地商人签署协议,拒绝进口英国的产品。在这种形势下,英国议会于1766年取消《印花税条例》。《印花税条例》仅仅是一个缩影,还有1764年的《食糖条例》、1767年的《唐森德税法》也引起了殖民地人们的反抗。

革命的导火索,是1773年初英国议会通过的《茶税法》,美国近几年兴起的茶党,也是追溯到这个暴动的。《茶税法》允许东印度公司把该公司的茶叶直接运往北美,这样英国政府可以得到一份适中的税收,北美人可以喝到便宜的茶叶,本来无可厚非。但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比当地商人从荷兰走私的茶叶更便宜,将严重打击北美当地的茶叶商;而且喝英国政府含税的茶叶相当于向英国政府缴税,缴税问题通过10年的斗争已经非常敏感,于是掀起了民众反对茶叶倾销的风暴。一群波士顿人跳上一艘东印度公司的货船,把价值1万英镑的茶叶倒进海里。反抗行动发生后,英国政府很生气,立即通过了《强制法案》,要求关闭波士顿港口,禁止航运,赔偿东印度公司的损失,马萨诸塞议会改人民选举为总督任命。但他们低估了殖民地人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随着矛盾的加剧,英国议会不得不通过对北美出兵的决议,美国独立战争就要开始了。

1756—1763年,英国和法国为了争夺在北美的主导权,展开七年战争,最终英国获胜,签订了《巴黎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将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土地让给英国。

英国在战胜法国时花了很多钱,也借了很多钱,而英国并不想独自承担这些钱,也想让他的殖民地一起分担,主要的分担方式就是征税。北美殖民地并不愿意,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北美殖民地在英国的议会中没有代表,提出了“无代表不缴税”的要求,但遭到了英国议会的拒绝。于是北美殖民地与英国进行了10多年关于纳税问题的斗争,这也就拉开了美国独立的序幕。

独立战争开始后,英国派了2万名士兵来到北美。13个殖民地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组建了一支2万人的军队,授权华盛顿将军指挥。华盛顿在打了几场败仗之后认识到,打阵地战是打不过英国人的,于是把队伍分拆开来,利用地利和人和的优势展开消耗战、游击战,袭击英国军队。其间,发布了《独立宣言》,制定了《邦联条例》,甚至还试图与英军实现和解,但英国人要求美国人收回《独立宣言》,于是战争不得不继续。

战争中,北美殖民地处于不利局面,后来不得不向法国求援,法国的介入直接导致了英国的失败。1781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

《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起草的立国文书之一,杰斐逊是主要起草人。大陆会议对杰斐逊的草稿作了重大改动,特别是删去了他对英王乔治三世允许在殖民地存在奴隶制和奴隶买卖的谴责。

《独立宣言》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政治哲学——民主与自由的哲学,内容深刻动人;第二部分列举若干具体的不平等事例,以证明乔治三世破坏了美国的自由;第三部分郑重宣布独立,并宣誓支持该项宣言。

《独立宣言》作为美国立国精神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未来的发展。自1776年以来,“人人生而平等”作为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作为人们的信念和理想,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因为美国独立比法国大革命早,所以《独立宣言》比法国的《人权宣言》早13年,因此也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宣言虽然指出“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但直到“二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之后才得以实施。

《独立宣言》与国父。

所有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人都是国父,美国人谈到国父时用的是复数,这是因为美国国父不止一个。在中国通常会认为美国的国父就是华盛顿,其实这是错误的,华盛顿只是美国第一任总统而已。在独立进程中,华盛顿的贡献仅限于军功,而且他并没有签名于《独立宣言》之上。对美国独立贡献比较大的有自由之父杰斐逊、《宪法》之父麦迪逊、革命之父亚当斯、独立之父潘恩、金融之父汉密尔顿等,在美国的国父中,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等更有名。

目前富兰克林的美钞面值最大。书籍中提及“开国三杰”时,富兰克林总是被写在第一位。其实在美国华盛顿的名声并不好,他让妻子焚毁所有的通信、用印第安人皮做长靴、拔黑奴牙齿、蓄养白奴,并因下令摧毁20座印第安人的小城市而得名“摧毁小城者”。而富兰克林开启了废奴运动并担任主席,是主张一切平等的,是开国三杰和先驱中最伟大的人物!

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地位也并不高,独立战争时大陆会议本来准备撤换他,且战争部长盖伊的职务高过他!军队主力都属于议会并不听命和属于他!他派密友汉密尔顿盗取了盖伊的秘密公函公之于众,才使大陆会议代表为了维持团结而没有撤换他,而总统职务在早期的权力设置中很小,是事务和典礼官。华盛顿的反对派一直都很强大,这也是华盛顿一度归隐的原因。

在后面的章节,我们会分别介绍几位国父。

附录《独立宣言》全文。

1.序文

1776年7月4日,于国会内

北美十三合众州全体一致宣告:此时此刻,于人事发展进程中,斯属必要者,业为解消一群人民与他群间之政治捆缚,并视其地位——基于自然法与造物主之赐——于尘世诸政权间为互不隶属且相互平等,适切尊重人类宣告独立的目标理想之需求。

2.前言

独立宣言我等之见解为,下述真理不证自明: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赐,拥诸无可转让之权利,包含生命权、自由权与追寻幸福之权(原意为:拥有私人资产之权)。兹确保如此权力,立政府于人民之间,经受统治者之同意取得应有之权力;特此,无论何种政体于何时坏此标的,则人民有权改组或弃绝之,并另立新政府,本此原则,以成此形式之政权,因其影响人民之安全幸福至巨。深思熟虑后,当得此论,即建立长久之政府,不应以无足轻重之理由改组,而基于已知之过往,世人宁可容忍积重难返之邪僻。然当连串之滥权者与篡夺者执迷不悟,迫人民屈服于绝对专制下时,推翻此政府,是其权利,是其义务,并为未来之安稳提供新保障。

3.控诉

此限制已令各殖民地长久不堪,此事现今亦已成为必要,即由人民改变过往政府体制。大不列颠今上长久以来剥下益上,直接导致遍及各州之专制暴政。为证明斯言属实,且将事实呈交公正之世间。

他拒绝批准,裨益最深且对公众利益至关紧要之法条。他禁止辖下总督们通过当前迫切而必要之法条,延宕法条直至得其恩准;而于留中不发期间,他彻底置之不理。

他拒绝通过其他法条以调解广大行政区内之人民,除非人民放弃独立宣言于立法机构内之代表权,此为人民至高无上之权,唯暴君畏之惧之。

他于异常、不当且远离公共纪录保管之处所召集民意代表与会,唯一目的为使其因疲于奔命而屈从于他个人之意旨。他反复解散议会,因其勇于坚决反对他侵犯民权。

他长期拒绝——于议会解散之后——使其他人当选以让立法权——无可消灭者——回归由多数民意行使,国家长期暴露于一切可能导致动乱之中国综合征。

他力阻各州增加人口,为达目的而阻挠外籍归化法,拒绝通过鼓励移民内附之法条,并提高拨用新土地之门槛。他拒绝通过建立司法权之相关法条,借以妨碍司法。

他置司法于个人意志之下,独断决定其职位与薪资之数目与款项。他设立大量新机构,送来成群的官吏吸取民脂民膏。

他于吾民之间维持常备军——于承平时期——不经议会同意。他酬庸军权,使之自外于,并超逾民权。

他勾结他人,使我等隶属之司法体制,既逾越于《宪法》,亦未经律令之认可。御准虚有其表之议会所炮制之种种法案;于吾民中驻扎大军;以伪审判卵翼杀人犯逍遥法外;切断吾民与他方之贸易往来;不经吾民同意即开征税赋;多次剥夺吾民由陪审团听审之权益;押送吾民至海外,审以罗织之罪名;废止英式自由法制于一邻省,立专制政府于其中,并扩展其疆域,作为样板与便宜行事之手段,用以推行相同之威权统治至各殖民地中。

夺吾民之宪章,废止我最具价值之律法并根本改变我政府体制;中断我之立法职能,而声称他们有权为我一切大小事宜立法。

他抛弃此地之政务,声明吾民不在其保护之下,对吾民强加战争之重荷。他掠夺我海域,践踏沿岸,焚烧城镇,残民以逞。

他刻正运来大批外籍佣兵以恣意屠戮、蹂躏与妄为,其手段之虐酷与卑劣几与最野蛮之时代毫无二致,作为一个文明国家之元首,完全失格。

他强俘吾民于公海且武装之,以对其母国不利,强令其成为亲朋好友之刽子手或被害者。

他煽动内乱于吾民之间,图我开疆拓土之民;众所周知,未开化之印第安野人作战法则为不分男女老幼格杀勿论。

于承受如此压迫之时期吾民谦词请愿兴革:吾民一再之请愿遭回以反复之伤害。一国之君,其品格已然烙下可称为残虐之措施时,已不配作为自由民之统治者。

4.谴责

并非我等未曾顾念我不列颠之同胞。我等曾不时警示其企图,即外延立法权以将非法之司法管辖权笼罩吾民。我等曾提醒其民,我移民与垦殖者之状况。我等曾吁其天生之正义感与雅量,我等曾求其以同文同种之情一改前非,其作为,无可避免地影响双方之关系与往来。他们对情理之声充耳不闻。我等必须因而顺势宣告与之分离,并待之如待其余人等,敌视我者敌视之,睦我者睦之,友我者友之。

5.总结

领衔签署者们主张(现时人民须改组政府之态势,不列颠致之),各殖民地有必要推翻与不列颠主权之政治束缚,成为独立国家。结论之核心,包含于7月2日通过之李氏决议文。

我等美利坚合众国之代表,召开全员大会,为吾民之公正意向世界最崇高之正义吁求,以各殖民地正直善良民意之名义,及其授权,郑重发表与宣告,团结之诸殖民地为,亦有权是,自由独立之国家,有权宣战、媾和、缔盟、建立贸易关系、从事其他独立国家有权行使之事务。为支持此宣言,以神赐之洲之屏障为坚固依靠,吾等相互托付生命、财产与荣誉。

第二节 美国国父之一:自由之父杰斐逊。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之一。1776年,他与约翰·;亚当斯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一起起草了《独立宣言》,杰斐逊是主要执笔人,其他两人只是修改。此后,他先后担任了美国第一任国务卿、第二任副总统和第三任总统。他从法国手中购买路易斯安那州,使美国领土增加了近乎一倍。他被普遍视为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同华盛顿、林肯和罗斯福齐名。

托马斯·;杰斐逊为人正直,其名言是:“维持公正,哪怕天塌下来!”他秉持古典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他制定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成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创设条文的基础,“杰斐逊式民主”因他而得名。他创立并领导民主共和党,成为今日民主党的前身。

杰斐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独立宣言》中。自1776年以来,《独立宣言》就一直在全世界为人传诵。美国后来的改革大多是依据“人人生而平等”的条款,比如废奴运动、民权运动等;而当人民同不民主的统治作斗争时,他们也要用杰斐逊的话来争辩,“正当权力是经被治者同意所授予的”。客观地说杰斐逊虽然在美国威望很高,甚至被看作美国精神的代表,但是回到现实中杰斐逊的话也不灵,毕竟决定社会现实发展的还是利益而非理念。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白人和黑人仍然不能同乘公交车、同上学。

他是美国人心目中的伟大英雄。他起草的《废止限嗣继承法规》,沉重打击了从英国带到美洲的封建主义残余。他起草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实现了政教分离。可惜的是他好多充满正义的思想并没有被完全接受,特别是《独立宣言》中删去的他对英王乔治三世允许在殖民地存在奴隶制和奴隶买卖的有力谴责。被删除的内容:“他向人性本身发动了残酷的战争,侵犯了一个从未冒犯过他的远方民族的最神圣的生存权和自由权,他诱骗他们,并把他们运往另一半球充当奴隶,或使他们惨死在运送途中。”

华盛顿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时,杰斐逊担任国务卿。在华盛顿总统任内,杰斐逊通过了保护创新和发明的专利法,从此美国成为世界上保护创新最严格的地方。不过杰斐逊在任期间,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施政方针上发生了分歧。1793年底他辞去国务卿职务,建立和领导民主共和党,与汉密尔顿领导的联邦党相抗衡,对日后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1800年3月4日,杰斐逊再次当选美国总统。1808年宣布禁止奴隶贸易。1819年,亲自筹划并建成弗吉尼亚大学,担任了该校第一任校长。他为自己设计的墓石上刻有墓志铭:“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建人埋葬于此。”可见他对自己起草的这两个法案是何等看重。

杰斐逊是美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思想家,他所创造出来的民主思想体系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他是18世纪启蒙思想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一切压迫,仇视君主制和贵族特权。他最反对暴政,为防止暴政的出现,他设计出周密完善的机制,并且把普及教育和发展教育看作防止民主蜕化为暴政的最重要的手段。

他特别强调思想自由,反对任何钳制和束缚思想自由的东西,不管它是教会还是政府。他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主张消灭贫困,反对社会不平等。他重视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在他看来,人的生命安全、自由及幸福是目的,财产不过是手段,甚至政府也是手段。

他说:“关怀人的生命安全及幸福,而不是破坏他们,应该是一个良好的政府首要的、唯一的正当的目的。”他所谓幸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丰富舒适,也包括健康的精神生活。他反对自私自利、尔虞我诈、互相残害的人际关系,他渴望看到的是一种重情谊、互相爱护的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杰斐逊的民主主义是人文情怀的民主主义,他的思想带有明显的“非资本主义”倾向。

他虽然是一位学者、思想家,可一旦从政,他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从事具体工作,真正做到夙兴夜寐、宵衣旰食。他反对摆官架子,反对讲排场。在任总统期间,他提倡平民作风,把前任总统的各种君主制残余一扫而光。他以平等的态度待一切人,在内阁里面,他从不以长官自居,从不独断专行。

作为国家元首,他以维护民主为己任,遵纪守法,一切按照《宪法》规定办事,从来不让行政机关凌驾于人民之上。他清正廉洁、以身作则、禁绝苞苴。终其一生,他从未参加任何投机活动,并且认为参加这类活动是一种耻辱。他从来不玩弄政治阴谋、不钩心斗角,行事光明正大。他一生勤奋不已、自强不息,退休后仍不休息,急公好义,关心国事,特别热心于教育事业,为了创立弗吉尼亚大学,他耗尽了心血。杰斐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国式人民公仆。

第三节 美国国父之二:《宪法》之父麦迪逊。

国父仅仅是与国家独立联系起来的。除了国父之外,美国还有个《宪法》之父,他就是詹姆斯·;麦迪逊,第四任美国总统、美国《宪法》的主要起草人。

他和杰斐逊共同创建和领导了民主共和党,使美国开始形成了两党政治。麦迪逊为人比较正直,在早年的州议员选举中曾因不愿意仿效当时用酒拉票的风气而落选,但当时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已经崭露头角。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执笔的《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而《独立宣言》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麦迪逊先前参加起草的《弗吉尼亚权利法案》。

1779年12月,麦迪逊被选为弗吉尼亚州参加大陆会议的代表,从此正式登上合众国的政治舞台。麦迪逊是大陆会议代表中最年轻的成员,在会议中,他支持美国与法国结盟,并保护美国著名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不受反对美法联盟的亲英势力的攻击。他还为解决邦联岁入,草拟了对《邦联条款》的修正案。当时一位法国部长称他为“议会里判断力最强的人”。三年代表任期期满以后,他又回弗吉尼亚州重任州议员职务。

当时的美国名为合众国,实际上各州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并不能算是一个统一的国家。1781年的第一部《宪法》取名为《邦联条款》,规定美国是由各个独立州组成的邦联国家,各州保有独立性,有权发行纸币,有权征税、保留军队。国会只是接管了原属于英王和英国议会的权力。当时中央政府连偿还国债的钱都需从各州筹集,而各州又抗命不交,邦联政府的弱点日益暴露。麦迪逊早就开始研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至此更加感到如不改变现状,各州的联合就很难持久。

1786年,他再度当选为大陆会议的代表,与汉密尔顿联名向国会建议召开13州全体会议,进一步拟订必要的条款,使邦联政府有足够权力应付紧急事务。在他的推动下,1787年2月21日,国会邀请各州派代表,于5月在费城举行制宪会议,修改《邦联条款》。

在制宪会议正式召开前,麦迪逊就会同一些人开了几次秘密会议,拟订了一个“弗吉尼亚方案”。这样,在制宪会议开始的第四天,他们就把方案提出来,作为议会讨论的基础。这个方案包含了麦迪逊的全部政治哲学思想,方案明确规定:设置一个全国政府,由行政、司法、立法三个部分组成,以及设立两院制的国会等。会议用两周时间讨论了“弗吉尼亚方案”,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补充,最后于1787年9月17日为与会各州代表一致通过。

《宪法》虽经制宪会议通过,但还必须得到各州的批准,因为当时各州仍有自己的独立性。这时《宪法》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斗争也非常激烈,他们都到处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中最著名的文章是由麦迪逊、汉密尔顿和约翰·;杰伊三人分别执笔的,使用的共同署名是“普市里厄斯”,这些文章就是后来的《联邦主义文集》,总共有85篇,主要发表在纽约的报纸上。85篇文章中,由麦迪逊写作的共有29篇,其中不少是这部文集中最重要的篇章。制宪会议期间,麦迪逊的会议记录《麦迪逊笔记》也被作为制宪会议的重要档案保存了下来。

麦迪逊等人的宣传影响很大,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就有9个州批准了《宪法》,《宪法》开始生效。1789年9月,主要由麦迪逊起草了10条有关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的《宪法》修正案,并获得了各州的批准,至此美国的第一部《宪法》确立了。因为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麦迪逊付出的努力最多,所以他被人们誉为美国的“《宪法》之父”。

麦迪逊和杰斐逊两人都具有学者和政治家气质,他们与汉密尔顿一起,被称为“弗吉尼亚三杰”,可见在美国早期历史中弗吉尼亚的力量非常大。麦迪逊和杰斐逊初次结识是在1776年弗吉尼亚会议上,当时麦迪逊只有25岁,杰斐逊已32岁,麦迪逊在与杰斐逊的交往中受到很大启发。麦迪逊参加起草《弗吉尼亚宪法》时曾得到杰斐逊的帮助,杰斐逊执笔的《独立宣言》也吸收了《弗吉尼亚宪法》中麦迪逊提出的《弗吉尼亚权利法案》部分。

1792年,麦迪逊在创立民主共和党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该党的建立使美国开启了两党政治制度。翌年,杰斐逊辞去国务卿职务,退出华盛顿内阁,这时麦迪逊担负起领导民主共和党的全部责任。在麦迪逊的鼓励下,杰斐逊参加了总统竞选。杰斐逊就任总统后,麦迪逊被任命为国务卿,忠实地为杰斐逊政府工作了8年,他支持杰斐逊采用和平手段解决美英争端,以及向西部、南部扩大领土的政策。1808年,杰斐逊总统任期满,亲自挑选麦迪逊为民主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麦迪逊任总统后,遇到大事总要和杰斐逊商谈。杰斐逊返回故居后创办弗吉尼亚大学并任第一任校长,也得到了麦迪逊的大力支持。麦迪逊长期为国操劳,无心成家,直至1794年,43岁时才同多利·;佩恩结婚。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但家庭生活也颇为美满。

麦迪逊对开拓西南边疆也有重要贡献。从杰斐逊当政时起,美国即进入大规模扩张领土时期。1803年,美国利用拿破仑在战争中的困难处境,用1500万美元从法国手中买下了当时叫路易斯安那的大片土地。拿破仑攻入西班牙后,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地纷纷爆发革命。1810年,麦迪逊趁机强占了西属佛罗里达的西部。美国占领西部土地的过程,即屠杀印第安人的过程。

第四节 美国国父之三:革命之父亚当斯。

美国建国初期有两个亚当斯,都有重要成就。一位是约翰·;亚当斯,一位是塞缪尔·;亚当斯,两人来自同一家族,他们的爷爷是亲兄弟。缪尔·;亚当斯年龄稍大,是美国的革命之父,约翰·;亚当斯年龄稍小,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独立战争时对争取法国的援助起到过重要作用。

革命之父塞缪尔·;亚当斯

美国教科书里提到的美国争取独立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在英国议会中没有代表就不缴税,二是英国军队强行征用民房,三是殖民地人民要求成立自治政府。第一条说是要求英国实行宪政改革,其实是给逃税找借口。第二条与事实相差甚远,殖民地人民的权力和自由非常大,这种事情即使存在,也是战争期间发生的少数事件。第三条才是美国的独立的真正原因,美国人要自己说了算,要把制宪权力从英国人手上夺过来。

美国独立中有三大事件:一是反抗《食糖条例》《印花税条例》和《唐森德税法》,二是“波士顿惨案”,三是“波士顿茶叶案”。这三件大事,都是给自己独立找借口,其实客观地说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和英国人相比只好不差,而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统治也堪称仁慈。如果英国实行像对待印度那样的高压政策,美国也独立不了,这一切都是一个名叫塞缪尔·;亚当斯的波士顿人一手组织策划的,所以他是美国人心中的革命之父。

塞缪尔·;亚当斯年轻时进入哈佛学院学习,毕业后的理想是当牧师,或是当律师。在哈佛期间,塞缪尔进行了一次探索人生的思考,而且这次思考改变了他的一生,他思考的结论是“如果他自己不能发财致富的话,便很可能会坐牢甚至没命”。

塞缪尔从哈佛毕业后,先是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决定经商。一开始,塞缪尔在一家财务公司工作,可没多久公司老板就请他走人了。从财务公司出来后,塞缪尔的父亲借给了他1000英镑,让他自己做生意。他把其中的一半贷给一个朋友,血本无归,另外一半很快就花完了。两年后,他和朋友出版一个政治周刊,替辉格党宣传。父亲死后,塞缪尔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三分之一的房产,并负责管理家里的酒厂,经营得一塌糊涂。酒厂破产后,他去做收税官。塞缪尔在这个任期8年的位子上,做了不到一年,就因为账面上的8000英镑的亏空被免职了。塞缪尔并没贪污,但他从来不记账,也就不知道钱去哪儿了。

塞缪尔在事业上虽然一塌糊涂,但在革命的道路上却越走越远,他在辉格党内成立了一个地下组织,常在一家酒厂楼上开会,因为有塞缪尔这个哈佛的高材生,他们的活动有声有色。

1764年,英国公布了《食糖条例》,刚过42岁的塞缪尔终于知道了他具体要做什么,那就是反叛英国,一事无成的他迅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他成为波士顿地区的抗税领袖。由于他在哈佛受过良好教育,所以很快就成了一位革命理论家。他在《食糖条例》的序文里找到了一个暗示,就是殖民地人民“纳税而无代表权”,他据此煽动革命,点燃了美国人民反抗英国的革命之火。

《食糖条例》后,英国又出台了《印花税条例》,这又为塞缪尔的革命增加了筹码,他发表了一个反对英国当局在殖民地随意加税的宣言。包括马萨诸塞在内的37个城镇通过了该宣言,后来又有600多个城镇通过了该宣言。各殖民地纷纷成立组织反抗英国。

塞缪尔是颇具宣传天赋的媒体人,《波士顿纪事报》是他管理下的报纸,他利用该报向英国驻波士顿总督发难,甚至鼓动群众捣毁印花税办公楼,冲击税务官的官邸,还差点杀死收印花税的官员,好在该官员提前逃离了。三天后,该官员宣布辞职。

接下来塞缪尔继续他的报社革命,他将矛头指向了总督,声称《印花税条例》是总督的主意。尽管他也知道这不是事实,但他的目的就是制造谣言,通过媒体的轰炸,很快马萨诸塞人民都认同了他的说法。1765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群人拥进了总督府邸,进行破坏。幸好总督及时逃离,才免遭伤害。

谣言很快被证明是假的。第二天,总督对圣经起誓,称他绝没有参与《印花税条例》的制定,相反,他本人极力反对印花税。但塞缪尔不管这些,他再次利用他的媒体优势,大肆造谣,说那天晚上在总督家抄到了证据,但这证据是什么,塞缪尔从未公开。事情越闹越大,马萨诸塞议会邀请各殖民地代表出席纽约会议,讨论《印花税条例》问题。会议的结论是除了由各殖民地议会自行决定的税收外,不曾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合法的税收。于是英国议会最终只好放弃《印花税条例》。

塞缪尔也在《印花税条例》运动一举成名,1765年被选入马萨诸塞议会,完成了由媒体人向职业政客的转变。次年约翰·;汉考克这位马萨诸塞首富也被选入议会成员,金钱、舆论、政治正式结合在了一起,殖民地议会就成了他们反对英国的工具。塞缪尔继续利用他在《波士顿纪事报》的影响造谣,他首先捏造了一份拥护《印花税条例》的议员名单,在报纸上大肆宣扬,结果这19名议员落选。最终证明这份名单也是虚假的,上面没有一人支持过《印花税条例》,革命原来是可以不择手段的。

《印花税条例》取消后,塞缪尔并没有停止活动,他继续组织集会游行。这是因为,他认为外面的集会运动要远大于他在议会中的宪政辩论。1768年9月,为了颁布《唐森德税法》,英国当局从加拿大调来了两个团的士兵。于是,塞缪尔宣传的“英国专制”就成了事实。塞缪尔开始利用自己的媒体优势发表《事态日记》,报导英军在波士顿的丑行,当然还是利用老手段——造谣。

英国当局很快发现了这一情况,并且指出塞缪尔《事态日记》中几乎没有事实。尽管官方否认,但各殖民地人民仍然喜欢《事态日记》的报导,谣言蛊惑下,各地反英情绪逐渐升级。英国报纸有评论说,“塞缪尔的反英宣传,给‘波士顿惨案’搭好了舞台。他制造的有关英军强奸、污辱事件是造成流血事件的直接原因”。

1770年3月5日,著名的“波士顿惨案”发生。案发前一天晚上,塞缪尔继续散发假消息,声称英军要对波士顿市民动手。市民读后大为激动。5日黄昏,激动的市民与英军起了口角,市民们向英军扔了冰块和棍棒。最后英军开枪,打死三人,打伤二人。

这正中塞缪尔的下怀,几小时后,塞缪尔掌控的《波士顿纪事报》在城内的大街小巷四处散发,他把这次由小小的口角引起的事故描述成一场血案,这就是“波士顿惨案”的原委。当然这一切都是约翰·;汉考克和塞缪尔一手策划的。那些扔雪球的也是他们安排的人,其中一位后来成了美国第一任陆军部长,他就是华盛顿的亲信诺克斯。

案件审理时,诺克斯承认自己是被鼓动去的闹事现场,但他说不清是谁开的枪,也说不清英军为什么要开枪。审判过程中,只有一位叫保罗·;瑞维的人把当时的情况说得一清二楚,而且一口咬定是英军故意开枪,连谁开了几枪都说得清清楚楚。因为保罗·;瑞维是塞缪尔派去现场专门搜集证据,并为以后的宣传和审判作准备的。

事发后的第二天,塞缪尔的行动更加升级,他要求英军撤出波士顿。并且趁此机会建立了民兵,革命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唐森德税法》取消后,只有“茶叶税”成为塞缪尔对付英国殖的唯一把柄。也是他最后可以利用的机会。1773年,东印度公司把它的茶叶带到了北美的四大港口,波士顿人不让茶叶卸船。15日下午5点,塞缪尔带了上百个化装成印第安人的同伴,砍坏茶叶木箱,把300多箱茶叶全部沉入海底。

塞缪尔心想这次肯定能激怒英国人。结果也确实如此,英国议会宣布关闭波士顿港,增派驻军,把马萨诸塞的总督由文官改成武官。而这又一次证实了塞缪尔的“英国专制论”,成为他继续煽动革命的借口。至此,独立革命只差谁开第一枪了。

1774年,在塞缪尔的倡议下,马萨诸塞议会通过决议,决定召开北美各殖民地的代表大会。除佐治亚以外的12个北美殖民地的56名代表,于1774年9月5日,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

这是美国的殖民地领导人首次聚会。马萨诸塞的代表有塞缪尔亚当斯、塞缪尔的堂弟、美国政治学的奠基人、第二届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以及代表团长约翰·;汉考克等人。弗吉尼亚则派出了乔治·;华盛顿等,约翰亚·;当斯是会议的灵魂人物。第一届大陆会议向英国递交了请愿书,通过了与英国断绝贸易关系的决议案。

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的发生革命就必须制造冲突,这些冲突其实都是塞缪尔·;亚当斯等革命者制造的,但必须嫁祸于当局。之后,在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的策动下,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马萨诸塞民兵和英军发生了武装冲突。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要求各殖民地成立自己的军队,而且于1775年5月10日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

这次会议就是动真格的了,在会议上成立了统一的“大陆军”,通过了《独立宣言》,并宣布脱离英国,这时的英国也终于忍无可忍了,战争正式爆发。

其实回头看塞缪尔的作为,实在称不上高尚,核心方法就是煽动舆论,其间用尽了造谣和诽谤的各种方法,一旦舆论造出去了,英国当局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在一次次的造谣中,美国的反英情绪渐渐进入高潮。

而塞缪尔的斗争目标不仅仅是英国人,也针对美国人,属于典型的“小人型政治家”。他的这种作为,与他的族弟约翰·;亚当斯是完全不同的,约翰·;亚当斯是“君子型”的。约翰·;亚当斯在波士顿开枪事件后为英军士兵作辩护。同时指责美国人的挑衅行为,称英国人开枪是正当防卫。约翰·;亚当斯对哥哥塞缪尔·;亚当斯说:“你做的别太过火了。”

塞缪尔·;亚当斯就是这样一位流言家、诽谤家。扭曲捏造作为一种斗争手段终究是为人所不齿的,因为它是利用了人性中的黑暗面。人们总是偏听偏信的,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所以塞缪尔的计谋总是能得逞。尽管塞缪尔·;亚当斯在美国的独立中可以算“居首功”,但建国后并没有获得很高的政府职位,相反他的族弟约翰·;亚当斯成为美国的第二任总统,可见人们从内心深处是不喜欢这样的人的。

第五节 美国国父之四:金融之父汉密尔顿。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也是个比较有思想的人物,他与杰斐逊是美国的两大政治领袖。汉密尔顿是个孤儿,美国独立战争给了他施展才略的机会。战争爆发后,他担任乔治·;华盛顿参谋部的副官四年,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战争中汉密尔顿施展了自己全部的政治沟通技巧,为大陆军争取资助和供给。最新版10美元纸币正面就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汉密尔顿利用在华盛顿参谋部担任军官职位的机会,结识了一大批有钱有势的豪富、社会名流。1780年2月,他与纽约最显赫的望族舒勒将军的女儿伊丽莎白结婚,跻身特权阶级。1781年4月,他向华盛顿要求授予军队要职遭到拒绝,因此离开华盛顿的参谋部。同年7月,华盛顿让他指挥一个步兵营。

为结束联邦时期的混乱,汉密尔顿推动了制宪会议的召开。新《宪法》产生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批准《宪法》的运动中。他与詹姆斯·;麦迪逊、约翰·;杰伊一起,先后在报纸上发表了85篇宣传解释新《宪法》的文章,其中51篇文章出自汉密尔顿之手。后来,这些文章被汇编成为《联邦党人文集》,成为美国“政治理论的经典著作”,是美国政治文献中“仅次于《独立宣言》和《宪法》,位居第三的文献”。

《宪法》刚形成时,司法部门是三权中最弱的一个,与其他两权不能真正构成“三权鼎立”之势,汉密尔顿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制宪会议后,汉密尔顿在对新《宪法》进行解释的《联邦党人文集》第78篇中,详细论述了他对司法权的看法。他宣称:“解释法律乃是法院的正当与特有的职责……对《宪法》,以及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的解释权应属于法院。”“《宪法》与法律相较,以《宪法》为准。”“法院必须有宣布违反《宪法》明文规定的立法为无效之权。”

汉密尔顿支持法官权力,阐述司法审查权的思想,对于完善《宪法》及三权制约平衡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后来,司法审查权的思想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约翰·;马歇尔加以发扬光大。通过马歇尔的判案,使司法审查权真正成为法院享有的一项无可置疑的权力。

美国《宪法》的“暗含权力论”和宽泛解释论,也是汉密尔顿最早提出的,这一理论为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解释《宪法》提供了依据。这一理论认为暗含权力和明示权力一样有效。他指出,必须宽泛解释《宪法》,才能使政府成为强有力的组织,否则是作茧自缚。汉密尔顿的“暗含权力论”后来也被约翰·;马歇尔加以继承和发展,最高法院在以后的判案中反复使用这一理论,从而肯定了它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暗含权力论”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实用价值的理论之一。汉密尔顿提出的这一理论,几乎准确地预见了以后美国历史发展的需要,为美国《宪法》注入了活力。

美国首任财长政策与政绩。

在财经领域,汉密尔顿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789年,他任财政部长,当时国库空空,不堪重负,信用濒临崩溃。他向国会呈交一系列报告,提出了他关于整顿财政与发展经济的纲领。按照这个纲领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政策,使长期积压的债务问题得以解决,重建了美国在国内外的信用,健全了金融体系,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财政管理制度。国家有了稳定的财政收入,从根本上结束了财政混乱的局面,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汉密尔顿最早主张实用主义外交。他告诫国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朋友,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敌人。无论何时,都要坚决把美国的现实利益作为处理外交关系的重要准则。美国还是一个太年轻的国家,它需要时间成长,因此要极力避免卷入欧洲的冲突。他的这些思想被明确地表达在华盛顿的告别演说里,成为美国孤立主义外交路线形成的思想基础。

美国金融战略。

汉密尔顿构建的美国货币金融体系中有五大支柱:其一,统一的国债市场;其二,中央银行主导的银行体系;其三,统一的铸币体系(金银复本位制);其四,以关税和消费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其五,鼓励制造业发展的金融贸易政策。汉密尔顿始终从整个国家信用角度来设计五大政策和制度。他说:“一个国家的信用必须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必须有最精巧的配合和协调,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一样,一根树枝受到伤害,整棵大树就将衰败、枯萎和腐烂。”

在这五大支柱中,国债市场是国家整体信用优劣的最佳指示器;中央银行负责维持银行体系和货币供应量之稳定;统一的铸币体系(即后来的美元纸币体系)极大降低了金融贸易之交易成本,促进金融、贸易、产业迅速发展;税收体系确保财政健全和国债市场之良性循环;制造业(真实财富创造能力)则是金融货币的最终基础。

国债市场是最重要的,但当年汉密尔顿的国债计划在国会四次辩论都未能通过。这时杰斐逊帮了他的忙,不过交换条件是将首都建立在弗吉尼亚,因为当时各州为争夺永久首都已经吵得不可开交。

谁都明白赢得合众国永久首都将带来多么巨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利益。论经济实力纽约最强,当时它已经是临时首都,是北美最发达、交通最便利的城市,而且纽约市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联邦首都,已经投入巨资,自然势在必得。

而论政治实力,却是弗吉尼亚占优。弗吉尼亚不仅为独立战争作出了最大牺牲和最大贡献,而且有数位声望卓著的建国之父来自该州,其中华盛顿、杰斐逊和詹姆斯·;麦迪逊最为著名。这三人都热切期望合众国的永久首都迁入弗吉尼亚州。假如纽约州能够配合,则大事可成,结果杰斐逊帮助汉密尔顿通过了国债法案,汉密尔顿帮助杰斐逊实现了首都定在弗吉尼亚的想法。

今天很多人都对汉密尔顿的金融体系赞叹有加,他究竟是从哪里学到那么艰深的金融理论的呢?他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而且那时也没有金融专业。

汉密尔顿的金融哲学基于他对英国崛起经验的深刻认识。早在出任财长之前,汉密尔顿就写道:“17世纪90年代开始,大英帝国创建了英格兰银行、税后体系和国债市场。18世纪,英国国债市场迅猛发展,国债市场之急速扩张,不仅没有削弱英国,反而创造出数之不尽的巨大利益。国债帮助大英帝国缔造了皇家海军,支持大英帝国赢得全球战争,协助大英帝国维持全球商业帝国。与此同时,国债市场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个人和企业以国债抵押融资,银行以国债为储备扩张信用,外国投资者将英国国债视为最佳投资产品。为了美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从根本上摆脱对英国及欧洲大陆的资金和资本市场的依赖,美国必须迅速建立自己的国债市场和金融体系。”

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最有效的配置资源,配置资源的最佳手段在于信用体系。一个人拥有最高信用,他就可以充分利用他人的资源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一个企业拥有最高信用,它就有无限的资源来扩张;一个国家拥有最高信用,它就能够动员全球的资金和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汉密尔顿早就深刻洞察了金融和信用的本质,历史也很快验证了汉密尔顿的先见之明和高瞻远瞩。18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还是一塌糊涂,到了1794年,欧洲投资者就给美国国债和整个金融市场以最高信用评级。当时的法国外交部长塔列朗宣称:“美国国债运转良好、安全可靠,美国政府对国债市场的管理是如此规范,美国经济发展是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从来不担心美国国债的安全性。”正是国家信用的完善,刺激欧洲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推动美国经济快速增长。

美国两党斗争。

汉密尔顿与杰斐逊是美国的两大伟人,一个奠定了美国的物质基础,一个奠定了美国的思想基础。200多年来美国众多学者写出大量鸿篇巨制,不仅对两位伟人作出评价,也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角度分析两位伟人斗争的实质与意义。

在“进步学派”占统治地位的20世纪上半叶,美国史学界明显存在着“抑汉扬杰”的倾向。“二战”后,“进步学派”的地位发生动摇。近几十年来,特别是美国的金融霸权确立后,有众多美国学者写出赞誉汉密尔顿的著作,认为国债市场的建立,为美国实现今日的霸权奠定了基础。

美国有三种政治传统:一种相信大政府,因为只有大政府才能实现平等和社会正义,该传统体现在民主党身上;一种相信小政府,认为小政府才能保证自由和个人责任,该传统体现在共和党身上;而第三种则主张建立一个有限但有力、善于为个人提供机会的政府,认为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活力及国家的团结,该传统由汉密尔顿建立,可惜目前无人承继。

第六节 美国国父之五:军功之父华盛顿。

与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领袖相比,乔治·;华盛顿则缺乏创新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对美国的建立影响并不大,他的贡献主要是军功。战争年代,老百姓可不管谁起草《独立宣言》,只看谁是总司令。总司令在民众中的知名度高于其他任何职务。当时,华盛顿担任总司令,所以在外面名声很大,但其实当时美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大陆会议手里,军事主要控制在作战部手里,大陆军司令并不是权力很大的官职。

乔治·;华盛顿,1732年出生,弗吉尼亚人,是一位富有的种植园主之子,20岁时继承了一笔可观的财产。1753—1758年期间曾在军中服役,参加过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战争。华盛顿最初的军事目标是成为正规的英军军官——而不仅是殖民地民兵的军官。但他一直未获升迁,因此他在1759年辞去了军职,并与一位富有的寡妇结婚。华盛顿没有自己血亲的小孩。

新婚后华盛顿过着绅士、农夫和蓄奴主的生活,在随后的15年中经营自己的家产,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1774年他被选为弗吉尼亚代表去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时,就已经成为美国殖民地中最大的富翁之一了。

华盛顿并不是主张独立的先驱,但确是参加大陆会议的代表中鲜有的有军事经验的人。1774年,马萨诸塞州的代表约翰·;亚当斯推荐他担任所有殖民地军队的总指挥官,并称他拥有“担任军官的才能”。华盛顿在1776年6月15日经由大会选举成为总指挥官,他宣称除了必要的开支外,不需付给他任何额外报酬。

但华盛顿的战术毫无特殊之处,既无开创性,对军事历史也毫无影响,而且他在许多次战役中犯下大错。华盛顿唯一可圈可点的政策就是变阵地战为游击战,他躲开与英军的直接冲突,避免了美军决定性的战败或投降。因为他知道这场战争必须靠外交、外援才能胜利,而不是靠打仗。后来也确实如此,法国的介入帮了美国的大忙。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能当选美国总统,主要是因为富兰克林与亚当斯的矛盾。富兰克林属于旧政府的开明派,亚当斯兄弟则属于革命党,两派斗争激烈,各不相让,最后富兰克林推荐了华盛顿。这就跟德法两国竞争,总是让卢森堡这样的小国得利一样。

华盛顿建立组织机构精干的联邦政府,颁布司法条例,成立联邦最高法院。他在许多问题上倾向于联邦党人的主张,但力求在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民主党)之间保持平衡。他支持汉密尔顿关于成立国家银行的计划,确立国家信用。批准杰斐逊所支持的公共土地法案,奠定了西部自由土地制度的基础。

后人称赞华盛顿是一位坚定的领袖,无永远把持政权的野心,既不想做国王,又不想当独裁者,其实这是对美国的不了解。华盛顿当时并不具备成为独裁者的条件:首先,美国独立不完全是华盛顿掌控的大陆军的贡献,更多是法国军队的帮忙,因此法国对美国具有重要影响,而跟法国关系比较好的是另外一位领袖——约翰·;亚当斯;第二,华盛顿虽然是第一任总统,但当时总统权力比较小,主权都在各州手里,因此华盛顿也很难实行专制;第三,美国当时都崇尚自由,如果华盛顿独裁的话,肯定会遭遇袁世凯一样的命运。

华盛顿和西奥多·;罗斯福、托马斯·;杰斐逊、亚伯拉罕·;林肯等几位总统一起被卡尔文·;柯立芝选中,他们的脸庞被刻在拉什莫尔山的巨大石壁上,成为美国最知名的雕像群之一。

第七节 美国国父之六:独立之父潘恩。

潘恩也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属于革命类型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名称就出自潘恩,他还撰写了铿锵有力并广为流传的小册子——《常识》。

其实当北美人民开展反英斗争时,大多数人对英国仍然充满感情,也认同英王,只有少数先进分子如本杰明·;罗什、约翰·;亚当斯等人看到了战争的前景是独立,而独立的前景是共和。但他们为种种现实利益所限,不敢公开呼吁。因此就出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局面:战争在持续,但战争的前景却模糊不清。可以这样说,这时的北美大陆只有战争,没有革命。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潘恩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激进小册子——《常识》,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革命的问题,并竭力强调革命之后建立共和政体才是宗旨所在。

那篇惊世骇俗的小册子不过50页,但它却说清楚了当时美国最需要解答的问题:

1.“乔治三世只不过是大不列颠皇家畜生”,他是北美事件的首恶之源。英国王室并不神圣,因为据英伦三岛征服史记载,英王的“始祖是某一伙不逞之徒中的作恶多端的魁首”。

2.“和解与毁灭密切相关”,独立才是唯一的出路。“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本身……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

3.独立之后,实行共和政体,而不是恢复英国留下的制度。“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推翻国王这一称号,把它分散给有权享受这种称号的人民。”“只要我们能够把一个国家的专权形式、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的政体留给后代,花任何代价来换取都是便宜的。”

《常识》一出,立时席卷北美大陆,犹如划破黑夜的爝火,为独立革命的发展指明方向。不出3个月,发行12万册,总销售量达50万册以上。当时200万北美居民中几乎每一个成年男子都读过,或者听别人谈过这本小册子。《常识》流传之广,只有废奴运动时《汤姆叔叔的小屋》才能跟它相提并论。

1777年,潘恩被任命为大陆会议外交事务委员会秘书。但他正直的性格很快闯了祸:他与美国驻法商务代表塞拉斯·;迪安等人发生冲突。他不能容忍那些人利用法国的援助假公济私的行径。1778年12月4日,他在报上公开揭露迪安谋取10万里佛尔私利的丑闻,并引起轩然大波。他的揭露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保守派人士攻击他说,外交委员会秘书一职根本不应掌握在“一个从英国来的纯粹的冒险家,一个既没有财产又没有家庭和亲戚,甚至连语法都不懂的人”手里。次年,法国大使抗议潘恩暴露了法国军援的秘密,最后潘恩被迫提出辞呈。在辞呈中,他悲愤地说:“我并未辜负信任,因为我所从事的一切都是忠诚于公众利益。我并未泄密,因为我并未说出什么在我看来称得上是秘密的东西。我确信迪安犯有罪恶,我唯愿自己恪尽职守。”

“迪安事件”是潘恩在美国命运的转折点。在这之后,他的信誉遭到极大打击,他总是处在谣言包围之中,且再也难以恢复《常识》出版时所获得的崇高地位。美国上层社会讥笑说:“他升起像一支火箭,坠落如一根拐杖。”客观地说,潘恩揭露的事情也许是真的,但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谁还顾得上这些呢?即使美国人有贪污的情况,肯定是与法国官员同流合污,而当时的美国人哪敢得罪那些援助自己的法国人呢?

战争结束后,潘恩由于出身低微,受到了包括华盛顿在内的美国上层社会的排挤和打击,他还因此写了一篇痛斥华盛顿的名文。他为美国作出了很多贡献,甚至美国国名都是他起的,但最后却成了一个可怜巴巴的失业游民。1783年11月,他投书纽约州议会说:“我不谙经商,亦无地产。我从另一个国家流亡出来后,并未置办另一份家业。最可悲的是,我这个难民曾为这个国家竭忠尽智,现在却得不到一丝好报。”经他抗议,国会才勉强同意给他一笔补贴,又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辩论,国会才确定补贴3000美元。潘恩以此款在纽约市郊的新罗歇尔购买了一座庄园。

1788年潘恩回到英国,他密切关注着法国大革命,写了歌颂法国大革命的小册子《人权论》,再次引起海峡两岸轰动,历史证明该书促成了法国革命的转向。这本小册子在英国遭到查禁,潘恩被英国政府追捕,被迫旅居法国,却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他参加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极为推崇潘恩,告诉潘恩自己枕下总放着一本《人权论》,称潘恩为“共和国的火炬,一切传奇中最伟大的人物”。

《人权论》打破了法国对英国君主立宪的迷信,将法国革命的目标指向了共和。在这之前,法国启蒙思想的泰斗伏尔泰主张效仿中国实行开明专制;孟德斯鸠主张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卢梭虽然提出了共和制理想,但由于他片面否定代议制,并希望实行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制,结果却把这一理想封闭在小国寡民的范围内,封死了在大国范围内加以实现的可能。

潘恩说,共和政体已在比英国本土大十倍的美国试验成功,法国人没有必要继续犹豫观望了。他们既不必迷信英国政体,也不必为卢梭式的难题所困惑,应该起而仿效美国,建立大国共和政体。

《人权论》在法国相当畅销,就像《常识》在美国激起的反响。各种专政性俱乐部以自己的经费在穷人中散发了3000余册。罗伯斯庇尔于1792年6月在他自己创办的专政刊物《宪章捍卫者》上,摘要转载了《人权论》,并热情称赞潘恩“是一个人类权力最雄辩的辩护者”。

1792年8月26日,法国议会授予潘恩荣誉国籍。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远远超出法国人之意料,亦为潘恩本人始料所不及。随着革命愈演愈烈,潘恩与后来在法国大革命中掌权的雅各宾派出现了矛盾。潘恩不懂法语,因此很难走出上层去和法国百姓直接交流。革命上层中能说英语的法国人大多是吉伦特派,这些人早年往往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在那个战场上就与潘思结有情谊。而雅各宾派则多是一些土气十足的外省人,既不会说英语,又不关心世界革命,自然不易与潘恩交结。

其中最核心的事件是对国王的审判,潘恩主张废除皇帝建立共和,但是他反对审判国王,因为他感激路易十六对北美战争的慷慨援助。他提出法国革命的高尚之处不在于与一个国王作对,而是与产生国王的那种制度作战。显然他这种理论正确,但在现实中却非常不可行。潘思认为国王早该废黜,但只宜流放,不宜处死,他担心处死国王不但伤害美国盟友的感情,还会激起欧洲王室的联合干涉。1793年1月15日,他在国民公会中公开投票反对处死国王。

他后来又在法制溃坏、限价风潮等问题上,和雅各宾派发生争执。潘恩作为理想主义者,当然不愿放弃自己的见解。后来因其卷入一桩刑事案件,罗伯斯庇尔公布取缔外籍议员的法令,将潘恩逐出国民公会。12月28日深夜,潘恩锒铛入狱。

这时在英国,政府对他和《人权论》进行缺席审判。结果是:潘恩为非法之人,从此不受法律保护;《人权论》被全部查禁。为了法国,潘恩永远失去了回归故土的权利。

在狱中,他历尽磨难,最终由于意外的奇缘,他才逃脱了断头台。这时他又开始写另一部著作《理性时代》,这是一部反对教会的著作。美国公使莫里斯写信给国务卿杰斐逊说:“他在狱中以著书反对耶稣自娱。”

当时潘恩曾向美国求助,要求证实他有美国国籍,否则他难逃一死。而美国公使莫里斯因之前的“迪安事件”与潘恩失和,这时乘机报复,拒绝证明他有美国国籍。华盛顿正暗中与英国商谈“杰伊条约”,不想因为潘恩开罪英国,竟也袖手旁观,故作沉默。这时的潘恩成了真正的“法外之人”。美国曾授予他国籍,但拒绝证明;英国取消了他的国籍,且巴不得他被认为是英国人而被处死;法国仅授予过他荣誉国籍,却借此罗织罪名。他参加过三个国家的革命,最终三个国家同时抛弃了他。

1794年8月,门罗取代莫里斯成为法国大使,潘恩的命运才迎来了转机。门罗惊讶地发现潘恩还在狱中,于是四处奔走,火速营救。多方斡旋之后,潘恩终于获释出狱。潘恩死里逃生,他永远不能原谅华盛顿对他的袖手旁观。华盛顿逝世后,潘恩听说要为他树立雕像,便给受命雕塑的艺术家写信道:

把最冷最硬的石头采出矿坑,无须加工:它就是华盛顿。

你若雕琢,可留下粗陋的刀痕,在他心窝锯刻——忘义负恩。

1802年9月,潘恩应杰斐逊之邀,回到他精神上的故乡——美国。不巧的是正赶上美国革命后宗教复兴,他那本《理性时代》给他带来了严重后果。联邦党人说他是个“无神论者”;塞缪尔·;亚当斯恳求他不要再扰乱人心;杰斐逊这时正为竞选总统苦苦奋斗,为了避嫌不得不回避潘恩,甚至拒绝他在政府中担任公职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