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对于做人十分重要,古圣先贤认为信用乃为人之本,孔子就说:“无信不立”,这包括个人和政府,没有信用就站不起来。个人没有信用,就没有人相信,不被人相信的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干不出什么大事;政府没有信用,人民就不相信,不被人民相信的政府,政令就不能施行,国家就治不好,终将会垮台。
孔子将“无信”形象的比喻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辄,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做人而不讲信用,那是不行的,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辄,又怎么能走动呢?
当然,讲信用要讲原则,不能违背公利,即不能违背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利益。孟子就强调一个“义”字,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所说的不一定都守信用,办事不一定都落实,只是本着“义”去行事。孟子这么说,并不是与孔子唱反调,否认信用的重要意义,而是要求讲信用要在“义”的基础上,这是符合孔子对事物的是非评判原则的,即将之纳入道德的规范,以道德行为评判事物是非的准则。信也如此,不符合道德也是不足取的。如果社会上的人,也很讲信用,他们守信而做的事都是非道义的,也就不值得颂扬,而且必须予以否定和反对。
古能成大事大业者,大多以信义于天下。信与义相结合,就大得人心,故得人信任、支持和拥护。齐桓公、晋文公能称霸于天下,就是因此。齐桓公得到诸侯的归附,是因能遵守所签订的盟约,且能扶弱救弱;晋文公就以“尊王”相号召,并能以信服人。诸葛亮一生以信义为其做人行事的准则;他治军也如此,因而得军心,为之出力效死,故能以五万兵力抗击魏国三十万大军,使魏主帅司马懿畏蜀如虎。
信用如此重要,故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诺千金”之誉。这典故来自季布,因其重言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那时人称他“一诺”值“千金”,形容其“一诺”之可贵。商鞅能变法成功,明太祖能取得国治,都因言既出一定照办,而得到人民的信任。唐初出现贞观之治,是因其君臣以信为治国之纲,唐太宗主张待人以信,反对行诈,他说:“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浊源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魏征认为要管好国家在于“上下相信”,因“上不信则怃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东汉的范式为人重信义,因而为时人所信赖,认为是可以托生死的人。
个人没有信用,就没有人相信,不被人相信的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干不出什么大事;政府没有信用,人民就不相信,不被人民相信的政府,政令就不能施行,国家就治理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