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出生后的第二年(公元990年)父亲范墉去世,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将范墉灵柩安葬在老家苏州天平山范氏祖茔后,暂住附近的咒钵庵内,想要守灵三年。却因苏州范氏家族不接纳范仲淹母子,弃之不管,孤儿寡母,贫苦无依。万般无奈之下,谢氏改嫁给了时任平江府(今苏州吴县)推官的朱文翰。朱文翰是淄州长山县(即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人,于是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山东《邹平县志》记载:“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河南村。”范仲淹随继父和母亲回到了长山县河南村,此后范仲淹就在长山县读书。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范仲淹知道了自己身世的秘密。原来他们母子俩这些年一直靠继父的照顾生活。范仲淹不顾朱家和母亲的反对,流着眼泪,辞别母亲,毅然离开长山,外出求学去了。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读书。他读书非常刻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那时,生活很艰苦,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等粥凉了以后凝固在一起,就割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和醋汁,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划粥断齑”。不过,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并不在意,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争取早日学有所成。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春,范仲淹二十七岁,科举考试高中进士。虽然比滕宗谅等人年纪大了些,不过想想自己那些苦读的日子,已经心满意足了。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官衔从九品),很快又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仕途有了起色,经济上也能够支撑生活,范仲淹把母亲接到身边赡养,并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开始了一段近四十年,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与李氏结成良缘,后生三子名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他成婚的年纪大概是三十四岁。这位先立业后成家,自认“有客狂且淳,少小爱功名”的第一流人物,为官还真有些建树。在兴化知县任上,他与好友滕宗谅协力修筑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海堤,虽然颇多曲折,但是在二人的坚持与努力下,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最终横亘在黄海滩头。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回应天府宁陵县守丧三年,守丧期满后,在晏殊的推荐下,他被授予秘阁校理一职,可没过多久就被贬为河中府通判。仁宗皇帝亲政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师担任言官右司谏。范仲淹又因为郭皇后求情,被贬出京为睦州知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的诏书。一年多后,他改任苏州知州,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与吕夷简发生激烈争执,吕夷简指范仲淹及其支持者为“朋党”,最终吕夷简遭罢职,范仲淹也再次被贬知饶州、再贬润州,又贬知越州。就这样,范仲淹的政治生涯就在贬谪与回迁的往返中前行。
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而宋军也是军备松弛,一败延州,再败好水川,三败定川寨。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仁宗皇帝把范仲淹调自越州调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协助主帅夏竦平定叛乱。人们总是幻想着理想中的人物可以战胜岁月,永远保持着热血和激情。可是,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范仲淹同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且作为诗人,他的情感更加敏感细腻。数十年的仕途蹉跎艰辛,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霜染鬓发。范仲淹在戍边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渔家傲》(见开篇)。
边塞生活异常艰苦,敌人就在不远处,随时都要戒备。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随着号角声响起飘荡。低沉婉转的声调带动复杂苦闷的心情,才有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好水川一战宋军遇伏大败,对西夏的军事战略也由进攻转为防御。先是在延北筑城,后又在两军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同时,淘汰老弱士兵,强化对士兵的军事训练,提拔狄青、种世衡等有才干的将领。对沿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严立赏罚公约。逐渐在西夏防线建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最终,西夏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与宋达成和议。
再说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九月,范仲淹与富弼、韩琦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建议,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轰轰烈烈的新政改革,并没有持续多久。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仁宗下诏废弃新政,范仲淹被外贬谪出京,辗转于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近花甲之年的范仲淹深知,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经破灭,人生的终点也在不远处向自己招手。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公元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病逝在从青州调任颍州的途中,终年64岁,后被追赠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安葬于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
54.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千古情爱李清照与赵明诚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曾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家学渊源,饱受书香熏陶。特别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李清照很早便展现出了工诗善词的天赋和才华。她是在东京长大的,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虽然守着各种礼俗的约束,但是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和都市的繁华。这一切不仅拓展了她的精神视野,更为情感的细腻与丰富奠定了基础。
通常谈论李清照,很多学者将其一生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实际上,莫不如以她的丈夫赵明诚生死为界。这个女人固然了不起,文名流传千古,词作照耀古今。不过,在那样一个时代,她的生活幸福与否,身边的男人更为重要,也更为实际。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记载:赵明诚小的时候,有一天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听来了一首诗,其中三句是:“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醒来后百思不得其解,还向父亲讨教。他的父亲微微一笑:“吾儿得一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故事虽是附和之词,却能看出人们对这对情侣的爱情寄予了很多浪漫与期望。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这时,赵明诚虽然还是一个太学生,不过他家道殷实,父亲已经官居宰相。因此,二人婚后生活比较富足,而且都喜欢金石书画,文学歌赋,可以说是“夫妇擅朋友之胜”。平日里,赵明诚自然还是要以学业为重,早日博取功名,李清照在家无事,就把全部心思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李清照作词的才华是胜过丈夫的,广泛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以表自己思念之苦。据《嫏環记》记载,赵明诚收到后,除了感念妻子的浓浓情思,更为她的才华叹赏不已。既是回复爱妻的思念,也是想看看自己能否写出这等好词,于是他闭门谢客,反复用笔,整整三日三夜,写了五十阙词。为了比个高下,他将妻子的这首词掺入其中,请朋友陆德夫品评。陆德夫仔细揣摩,认为只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二人互相砥砺,她的创作技法也日臻成熟。
李赵的生活与爱情当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跌宕起伏。大观元年三月(公元1107年3月),赵明诚的父亲突然病逝。宰相蔡京落井下石,暗下杀机,诬告赵明诚父亲,使得朝廷追回了对他的各种赠官和称号。赵明诚兄弟三人,也因为“父罪”而统统免职。赵家开始走下坡路,生活的变迁渐渐靠近这对还没有准备好的年轻人。
北宋靖康二年,即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朝攻破汴京,俘获了徽宗、钦宗父子,赵构南逃,建立南宋王朝。李清照夫妇只好随难民迁徙江南。在避难漂泊的路上,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大半遗失。动荡的年代,爱情变得珍贵、浪漫、理想,也变得脆弱、浮躁、短暂。每个女人都幻想着依靠的男人是英雄一样的人物,是顶天立地的豪杰丈夫,然而,大多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而已。南迁后,赵明诚曾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却在一次叛乱中,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十分失望。在逃亡江西的路上,李清照写下了《夏日绝句》,赞扬项羽,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却刺痛了赵明诚,爱情的热度渐渐冷却。赵明诚自感羞愧难当,心情郁郁。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六月,赵明诚被旨知湖州,赴南京行在面见皇帝,却于八月十八日病死在建康。也许生活的平静使得爱情变得寡味,也许丈夫的不够英勇使得浓情蜜意变得平庸淡然,但这个男人真的不在了,生活必将遭受重创,她失去了最后的依靠。
斯人已逝,而生活还要继续。孤苦无依的李清照曾嫁给张汝舟,而张只是想要骗取她的钱财。婚后,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有钱,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都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感情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段婚姻维持不到百天就结束了。多年的漂泊无依,又遭改嫁波折,使得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受到了更严重的伤害。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但却无法改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废寝忘食,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国破、家亡、夫丧、物尽,李清照陷苦痛与灾难……看来自古以来,天总是嫉妒红颜的,要有一个完满白头的爱情总是如此之难,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向往李赵二人的爱情传说。也许,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本身就是爱情无法避免的特征,最后就让我们重温他们的爱情传说。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55.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王禹《点绛唇》)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王禹偁(公元954~1001年)北宋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做官期间,他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被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