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
9113600000024

第24章 心的顿悟(8)

“嗯,”我的朋友终于打破沉默了。“你作何感想?”“我不知道自己该作何感想,”我说。“但我想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不是很了解安森,所以我说的这些都是自己猜想的。我想,这封信可能是他处于一种专注却不自觉的兴奋状态时写的。一个男人可能会对自己说‘我就应该这样想,这就是我应该努力去想的’若事实真是这样,我很担心他之后真的会垮掉。当然,他也没有必要去假装什么。我的意思并非如此。但这源于某种痛苦的痴迷,一种很危险的痴迷。我的猜测到此为止了。我觉得,这封信所真正缺失的,是发自内心的感觉。回信者在信中展现了自己的智慧,不知出于某种莫名的原因,他似乎没有处于一种痛苦的状态。我觉得人类的情感在那个悲伤时刻无法看得那么远。我曾见到某人身处绝望的悲伤之中。我有一位朋友,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一个很有前途的儿子,他的掌上明珠。但是,他却表现得很勇敢。他依然继续自己的工作,对人也甚有礼貌与周到,但他却无法讲述自己的悲伤。他吃不下,睡不着,脸上挂着让人心碎的笑容,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根紧绷到将要折断的弦,似乎一碰就会断。我并不觉得回信者是出于这种心绪写的。虽然,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人在面对让人绝望的事情时,展现出让我们想象不到的勇气,但我却无法与这种高尚的观点产生共鸣。在我看来,这似乎是在刻意逃避与掩盖悲伤的存在。我更愿见他一时难以自持,抱头痛哭,或是大病一场,头发蓬乱,抑或做一些在此时符合自然人性的事情。我觉得,他所展现出来的方式就像戏剧或是书籍里的人物,仿佛悲伤不是真正存在的,而是臆想出来的。我想,人们可以凭借这种方式来获取神圣的耐心与顺从,但他竟然一下子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实在让人觉得可怕。当人生的整个基础及爱意瞬间轰然倒塌,试问谁能以安静沉默的方式去面对呢?我觉得,当事人不应该这样做,无论出于多么高尚的动机。在我眼中,他似乎更在意自己的表现给别人的印象,而不是失去亲人所感到的悲恸。我以为,要是某人失去了财富或是地位,甚至是健康的话,我都不会作这样的想法。因为这些损失还是在我们思想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人们也尊敬或是赞美那些处于逆境仍能微笑并重新站起来的人。在沃尔特·斯科特爵士的日记里,最让人觉得有趣的,就是有一段记载,讲述他失去财富的时候并没有让他如想象中那样影响到他,而当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事实之后,他感到如释重负。但在谈到失去最为亲近、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其中牵涉的所有言语、目光交汇以及拥抱,都显得那么的重要,所有相互交流的思想、希望、恐惧与惊喜——当这些在瞬间陷入到静默与黑暗之时,那般痛苦、那股伤怀、那种叹息以及空虚的恐怖,是让人那么的难以忍受。信念本身是一种必然会胜利的东西,但是人不能将它视为万能药来麻醉自己。人们所需的并不是将逝去的人忘怀,而要在纪念中不断去完成未竟的事业。

“是的。”我的朋友神色凝重地说。“我想,你说的是对的。但安森绝对不是那种自我意识的人。他绝对是一位坦诚与简朴的人。他在回信中所写的并非一些陈词滥调,而是自己的人生阅历,这点我可以肯定。有些东西,诸如一抹希望的曙光,某些确信的念头闪过他的脑海,介乎他与自己的悲伤之间。他根本没有想到过自己。我不是瞎猜或是先验主义地说,你是否觉得他可能让自己对逝去妻子的意识来支撑着自己呢?倘若这是事实,那么脱离了肉身的‘她’能够领悟到逝去的真谛与意义,然后让‘她’自己的精神与丈夫相通,让他感觉到爱意并没有割断,眼前暂别并非永久的分离,这是否算是合理的解释呢?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我们肯定时常会被一些身外的思想或希望困扰过。若是可以的话,我不相信眼前这个世界就那么鲜明地与未来的世界完全隔绝,或是与茫茫的过去与滚滚的未来没有半点牵扯。我深信,安森将会挺过这段黑暗的时光,透过一些我自己不能理解的原因,明白我们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而是必须放弃一些东西,不仅要放弃那些我们觊觎的卑鄙与邪恶的东西,也可能是我们所想的纯美、甜蜜与美好的东西。我无法就这些道理进行辩解,我也无法去加以证实。但是我刚才所说的那个希望,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悖于常理或是显得牵强。我无法去分析、阐述或是证明爱的价值与能量。我只知道,爱是一种全然难以解释的力量,让人从逆境中跃起,去创造奇迹。我始终无法相信,爱的存在是依赖于人类所展现出的某种形式,也不会因死亡而终结。”

“是的,”我说。“你说得对,我说的有失偏颇。我之前说得有点盲目,有点愤怒,所持的立场就像一位傻乎乎的小孩因为一个玩具被打碎了,或是假期因为下雨而搞砸了。当我们见到更为宏大的力量,不应该去怀疑,因为我们自己并没有亲身去经历过,而是应该去等待,内心充满着惊奇与希望。我将试着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我刚才所说的只能说明 ‘眼不见,怎知是真的呢?’;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有某些超乎于这个世界的现实,每时每刻都在告诉着我们一个道理 ‘要是我们不去相信,那将一无所见’。”

像风一样自由

最近,我住在一间古老的房子里,透过窗户,可见过往的梯田已经变成了一片青绿的草地滚球场了。球场的一边,就是一条由一排高高的苏格兰冷杉组成的林荫大道。夏日的晚上,微风从西边拂来,冷杉一齐发出隆隆声响,仿佛将要决堤的拦河坝。某个夜晚,不知从哪里刮来一阵大风。我在拂晓时分起来,周围依然一片黑暗。风势就如汹涌的海浪,突然又跑到山形墙与烟囱上打转了。屋前橡木制造的大门被风吹得嘎吱作响,似乎要变形了。有一种怪异的声音。我承认,断断续续的风,在屋顶间盘旋低吟,给人一种无家可归的旅人感觉,似很不情愿地继续赶路。一想到那些此时正在屋檐下安然睡觉的人,一觉醒来就有归宿感,有人爱护,我就想放声大哭。昨夜,呼呼的风声没有消停片刻,甚是喧嚣,有种横扫一切的味道,似乎要有很紧急的事情。风喜欢刮过肃杀的林地与葱郁的山顶,沿途压弯了莎草的脊背,然后瞬间沉降在深谷里,在寂静湖水里荡起一圈涟漪。这一切让人觉得,原来风也是有生命与意识的,仿佛某种来去无形的存在,享受着法力无边带来的喜悦。

记得在复活节的假期,当时我待在坎伯兰艾斯克代尔山谷一个名叫布特的小荒凉村庄。村庄坐落于斯科菲峰与大海之间,就是从这里开始,我对风的秘密有所了解。一天,我们穿越空旷的荒野,往北方前进,直抵瓦斯特湖。一路沿途,风紧紧地吹着。最后,我们貌似达到了峰顶,放眼眺望,远处是一片茫茫的荒野与低矮的树林,后面还有一片寂寥的小山。毫无征兆地,风戛然而止。至少,我们觉得空气仿佛瞬间静止了一般。要说有风的话,只是一阵很温柔的微风从北面吹来,不是扑面而来。前方堆着一些褶皱模样的岩石,岩石间传来了一阵我从未听过的声音,那是一种尖锐的声响。我们一伙人都为风声突然停止而疑惑不解,也没怎么想,就继续沿着山脊往上爬。

我们登上了瓦斯特山的最高处,双脚踩在碎石堆上。布满沟痕的峭壁岩石显得黑乎乎,倒影在底下的湖水上。刚才风之所以往下吹,可能因为以下这个原因。在悬崖边上,风声鼓鼓,气流被抬高,从我们头顶上呼呼而过,在风吹过后突然安静的地方,就会形成一股回旋的气流,就好像站在瀑布前,看着水流往下滚一样,但最奇怪的还在后面。我们来到悬崖边,往下看到沟痕深深的岩壁,下面是黝黑的湖面,风在那里以惊人的速度往上吹,让人难以抵挡,感觉难以无法直面。我们手中拿的一些纸张都被风吹得好高好高。

我真希望在读书那时候,老师能把空气、光线、冷热等关系解释的更清楚一点。我们的自然课堂通常都非常沉闷,当我们去做流体静力实验时,往往只是利用圆柱里水的重量去做,但没有涉及日常生活所见的一切。我之前还从未意识到,原来产生风的原因只是由于某处地方的空气转移之后,气流就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填补气压,风就这样形成了。我觉得风就是一股难以阻挡的气流。而在拉丁文中,也只有对北风与西风的解释最为靠谱了,其余的都带有一种古怪与虚幻的色彩,虽然那样的理解也具有足够的美感。关于风的记忆,还让人想起一些古老的画面,一张张愤怒的圆脸,就像中年天使的头颅。猎猎的风在汹涌的海洋上肆虐,将船只吹到一边。现在,我不禁会想,在我们这个旋转地球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由阳光的普照才感受到热力的温暖,浩浩海洋,连绵陆地,概莫能外,还形成了风霜雨露等天气现象。人类要开始反思一点,不可将自己视为万物的主宰,而应将自身看成是万物链条中的一环。虽然,人类这种生物有着无与伦比的生理结构,能更好地与自然做斗争,也能比其他生物从大自然索取更多,但人类不能产生错觉,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为我们的存在而存在的,然后骄傲莽撞地闯入地球的历史画面。我们要认识到,人类存在于这个地球上,是多么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与难以置信的奇迹。我们生存的环境具饱含那么巨大的力量与神秘的能量,这些似乎并非造物主的控制范围之内,但世间万物都在它的掌控之中。我想,这些都可能是错误的想法。因为,倘若我们在人生与前途这些重大问题上退缩,就会完全颠覆过往所学的知识。我想,多数人之所以不满或是懦怯,都是源于错误的思想,认为为了自身的舒适可以牺牲其他。我们有权利去让万物为自身的舒适与愉悦服务,而不觉得自身的存在本身也是一场物竞天择的结果,我们只能以平和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物质。

大风在窗外呼呼吹着松枝,屋内燃着蜡烛,我安然静坐,双膝枕着书,手握着笔,思绪已经神游了好远。乔治·麦克唐纳①写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名字好像叫《北风之背》②吧。我也有好几年没有重温这个曾让我内心为之一颤的故事了。我记得,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寄宿在一间阁楼里,晚上睡觉时,风总是从阁楼上的一个穿孔吹进来,这让他感到烦恼。我还记得,小男孩用一块软木塞想要盖住,但当他回到床的时候,软木塞嘣的一声被吹走了。过了一会儿,他的身边突然站着一位极为美丽的生物,原来是一位披着银光闪闪长发的小仙子。她带着小男孩翻山越岭,自如自在,感觉温暖。在每个夜晚都进行这种旅行,小仙子对小男孩说,世间万物都因爱与关怀而聚拢在一起。当然,撇去气压的因素,这不失为解读风之秘密的另一种途径,而且还有它的价值呢。毕竟,重要的是我们要感受其中的惊喜与宏大,体会更为强大与善意的力量,这远远超乎了我们渺小与不安的生活。人们不想埋没这些感觉,而想从中汲取养分。一方面,人要意识到自己只是巨大谜团中极为渺小的部分,另一方面,要因为自己成为谜团一部分而感到荣耀与惊喜。所以,当我们前行的时候,不要趾高气扬或是执守愚昧,似乎自己已经懂得了所有,除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适之外,别无所求。相反,我们要在如此厚重的谜团中成为谦卑的学习者,其中的美感超乎了爱意与希望。我们目前所知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这个秘密就是,世间万物都有属于其自身的位置,从茫茫大地的一端到另一端,乃至空气中肉眼看不到的最微小的原子都在无时无刻地运动。这一切都是无法毁灭的,而人类的精神则是最为永恒的。

①乔治·麦克唐纳(George Macdonald,1824—1905),苏格兰作家、诗人、牧师。

②英文书名是At the Back of the North Wind,乔治·麦当劳所著的一本小说。

这就是风今晚对我所说的话语。当它从一座山丘漫游到另一座山丘,履行着自己本应的职责之时,我愿随风眷顾安静的小村舍与绿色的丘陵,拂过大城市的屋顶,眯一眼闪烁的灯光与徐徐冒出的烟气,刮过荒野与高山,最后又来到了大海,重回北部布满冰川的原野,最后踪迹杳然,不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