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少充满想象与美感的铭言。艾格顿斯家族的铭言是“即便如此,但……”,这其中蕴涵了一个语言上的顿绝。葛弗爵士有一句关于取得伟大胜利的铭言“勇士们,向前冲”。我想,这是他在战场上指挥士兵所说的一句著名话语。还有一句是“一步一步地征服”,下一句对称的是“假如天助吾以力”,威廉·莫里斯将后者采纳为自己的座右铭。奥斯特鲁德斯家族的铭言是“要是我不能坚持的话,就会灭亡”,抑或是表明另一种意思“要是我没有失去的话,就会失去生命”。哈利法克斯爵士有一句颇为安于现状的铭言“我喜欢自己的选择”。马斯威尔斯有一句很具美感的铭言“思考”。蒙特菲欧莱斯则有一句更具美感的铭言“思考与感谢”。拜伦的铭言则是一句充满豪情的战争呐喊“要相信拜伦”。雅尔德·布勒斯也有“苍鹰不捉苍蝇”这样一句有趣的铭言。德·巴特斯家族有一句充满犬儒意味的铭言“吾不固执于琐事”。马斯里斯家族有一句很有哲理的铭言“狼的死亡预示着羊群的生存”。皮克斯家族有一句很优美的铭言是“大师来了”。德拉摩尔爵士的铭言则暗指自己擅长挥球。多宁顿爵士有一句很悲情的铭言“点亮黑暗”。敦肯贝斯家族的铭言是“这并非我们独自的功劳”。埃勒斯弗德斯家族也有一句很美的铭言,但是很难将其翻译过来,大意是“在纯然的真诚中生活”。莫尔伯勒公爵的铭言是西班牙语,大意是“虽受辱,不改忠诚”。卡莱尔爵士也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想,但却做不到”。卡多根斯家族的铭言是“羡慕他人之人,自降身价”。
①“狼”的意思。
②大宪章(拉丁文Magna Charta, 英文Great Charter)是英国于1215年订立的宪法,用来限制英国国王(主要是当时的约翰)的绝对权力。
在我所提到的饱含基督教义的铭言里,巴兴爵士有一句格言是用古希腊文书写的,现在这种语言早已没人使用了,大意是“从十字架中获得救赎”。现在,人们所理解的意思大约是“上帝冥意,吾将荣耀”。莱奇米尔家族的铭言也是与众不同的,大意是“基督耶稣在鹈鹕”,稍微涉猎到鹈鹕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喂养年幼的它这一古老的传统。卡拉轮敦爵士有一则很古怪的铭言‘Fidei coticula crux’,意思是“十字架是对信仰的考验”——其中‘coticula’一词是指一块用来锤炼金属的石头。
我希望上面所举的例子足以表明一点,这些美妙的铭言凝结着生活与希望的结晶,充满着趣味与启发的意义。我并没有过分地看重其存在的意义,但却真切地重视这些古老而神秘的家族铭言。在心力交瘁、欲呼天抢地或需要振作之际,这些铭言的确能带给内心某种安慰。家父年轻之时也曾有一句很优美的铭言“以光为我的指引”。但在担任特鲁罗的主教时,他戴上了新的徽章。因为有些人对他佩戴这个徽章颇有非议,于是,他又以一句法国的家庭铭言为指引,意思是“从善如流,无所畏惧”。这句话刻在那枚伴随我多年的金戒指上,现在这些字迹差不多都被擦去了。我相信,要是有一句伟大、睿智或是鼓舞人心的铭言能流传下来,让后世人能以此作为行为准则,这是让人振奋的。这些铭言所代表的情感也许有点脱离常识,但是心智与灵魂都被这些象征真理的话语所震撼,让人以一种古老的骑士风度来升华自身的希望。我觉得,在这个世上,情感所起的作用甚为巨大,虽然大多数人都不愿承认这点。很多善男信女的人生支柱,就是自己家族与其他家族相比所带来的微茫的优越感。要是别人直言指出这些,他们一定会矢口否认。事实上,他们暗地里总是认为,自己的做事方式、打扮的衣着、举止的风度、就餐的食谱、摆设的家具,无一不彰显出一种自尊,而这是外人所难以理解的。因此,虽然家族的荣耀可能只是一件范围狭小且不带怜悯的事,但却是这个世上一种颇为积极的力量,引导人们出于某种高尚的原则,饱含尊严,极具风度地生活下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受直觉支配,而不是理智。但让人感到庆幸的是,在公共场合,我们都会贬低这种家族传统,称之为一些多余的情感。但世人却被直觉所控制,因为直觉会让人们觉得,家族的传统要求自己要有高尚的举止,要是我们的行为不能达到自身教养所要求的标准,就会暗地里谴责自己。
岁月的胜利
不久前,我参观了英格兰东部一座极有特色的教堂,让人觉得非常有趣。教堂的官方名称是卡梅尔高地教堂,但附近的人则有一个更富浪漫色彩的叫法:高地上的圣·安东尼。教堂离肯德尔不远,这一带地势渐趋向海平面下降。教区里可见离离青草,树木繁茂,还有那古老而似梦境的农舍——竖框的窗子,石块覆盖的地板,表层抹着粗灰泥,圆圆的烟囱,木制的长廊,一一进入眼底。峡谷的一边,是石灰岩的断崖,沿途有一些荒凉的梯地,一些碎石堆;而在另一边,峭壁并不壮观,高地上石南丛生。
教堂本身坐落的位置极佳,就处于地势低矮的灌木丛与牧场往开阔高地延伸地带之间。地势向四周倾斜,望过去,映入眼帘的,是隆起的田埂与突出的岩石露头,稀疏的灌木环绕期间。在苍翠的峡谷中,泉水从灯芯草间冒出来,气息间仿佛洋溢着滴滴水声的乐音。教堂建筑所处的地势很低,几乎有一半隐藏在地面之下,覆盖的毛坯饱经风雨。塔楼上的窗户,衬着造工粗糙、歪斜的石板,相得益彰。教堂在形式与设计上美感不多,但却像一个从此处土壤中自然生长起来的活物,充满生气。从门廊到教堂耳堂的距离间,摆放着矮矮的石板长凳。在夏季安息日的早晨,想必有不少人在这里八卦闲谈,还有牧羊人坐在这里“用乡野淳朴的粗言,谈天说地”。教堂散发出古色古香的味道。东边有一扇宽大、多竖框的窗户,玻璃是14世纪遗留下来的,锈迹斑斑,乍看不那么的牢固,在拼凑的过程中似乎没有多少艺术上的考量。环视教堂,可见深红、浅蓝的混搭,这一块,那一块。一个十字架,一两个斜接的圣人像,其中一个是圣· 莱昂纳德,他手里拿着锁链,另一个是圣·安东尼,一只爱玩的小猪弯曲着身子,蜷缩在他手中牧杖的底部。还有一些画面似乎只是表示一种坚信礼,还有各种有趣而奇怪的场景,诸如布帘覆盖着祭台,上面放置一些圣酒瓶,而在圣餐杯里则有方形的亚麻制的卡片。在祭具室里,我发现一大堆造工一致的玻璃,尖顶饰物与圣体龛虽然制工粗糙,却也有一种生气。教堂地面铺着形状不规则的石板,地势向西缓慢下沉,顺着山丘下陡的方向。东墙上悬挂着一幅画工粗糙的十诫图像。综观来看,这个教堂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就是里面的长凳了。长凳形状大小各异,有的高高竖起,就像单厩间;有的小凳子是用粗糙的橡树制成,上面还有朴素的尖顶饰物。为了彰显此教堂的与众不同,在近东边的一角,是货真价实的詹姆斯一世时期的长凳,凳子上还有镶板的华盖与壁柱;而在另一边,应该就是被遮蔽住的小礼堂。小礼堂的长凳无论在制模与镶板上,都可谓雕刻精美,颜色艳丽。雕刻的圣人头像显然被人用削尖的工具细心打磨掉了,这样只是为了新教徒可以进行更加虔诚的祷告。
这是一个小地方。但从关于此地的历史文献来看,由肇始到今世,此处的新奇、有趣、美丽,走过了光阴的流逝,人事的变迁,仍然新鲜。诚然,这里也需要重修,但时间甚短,这才是真正的难点所在。一方面,为毁掉教堂里面那些不搭调的附属物感到遗憾。再者,要是那样的话,这里也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圣堂了。其实,真正所缺乏的,是细如发丝般的修复工作,将任何有趣与富有特色的事物保留下来,同时让它显得温馨如常,给人家一般的感觉,亦不乏应有的肃穆。当然,最让人担忧的,就是那些热心的捐助者或是野心勃勃的建筑师想在此“大展身手”,将之改建成与其他教堂无异的建筑,这才是英国教堂建筑的真正可悲之处。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参观了很多教堂。虽然这些教堂很多独特之处以及有趣的细节都得到了细心的保存,但很多教堂实际上都已重建过。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眼前的这些教堂都是新建的。因为无论模仿的多么逼真,这也只是一份复制品而已,最多也只能算是精美的赝品。其中所真正流失的,是岁月流逝之美——原先的半色调,随意的不规则,凹陷的表面,细微的沉降,风雨的痕迹,正是这些让古老的建筑显得和谐、静美,尽管原始的设计是那么的简朴与平实。
真是众口难调啊!让教堂成为其所处村落的象征性建筑,兼具实用与舒适,代表某种明确的宗教传统,这是极为自然且值得赞许的。最后一点,也是最让人恐惧的,就是这个并非顺应自然与进步的传统,而是中世纪主义的死灰复燃,只能是一堆死水。但当一切尘埃落定之时,人们将乔治王时代甚至詹姆斯一世时代的所有痕迹都从教堂中扫荡出去的本能,的确显示着这些东西正在走向历史,至少有这个征兆。虽然这有点冒犯且显得不雅,但这正如人类的感恩之情会让哲学家们捶胸顿足,忧伤不已。
也许,修复教堂的正确的原则应该是这样的:任何坚固、昂贵或造工精美的东西,无论是纪念碑、窗户或是教堂的家具,都应该保留下来,即便这些东西可能与我们现在鉴赏品味并不搭调。转移一些不搭调的东西的最大限度,也应该是将它们从一个显眼的位置挪移至不显眼的角落。但即便一些物品造工低劣,或是现在为大众所批判,都应该去细心地保存起来,等待人们日后鉴赏品味的变化。
19世纪初修复斯基普顿教堂时,教堂里壮观的都铎时代屏风被人视为是粗俗的,给人不安的感觉。我的一位远房亲戚居住在教堂附近,过去央求教堂将这些拆掉的材料送给他,教堂方面很爽快地答应了。他就将这些材料装在箱子里统一存放在仓库中。多年以后,当基督教会的传统再次占据上风,这座教堂再一次被翻修。此时很多人就埋怨当年丢掉的屏风材料。这位亲戚很谦虚地交出了这些材料,宣告了自己的某种胜利。当年都铎时代的审美风格才得以完整地重现出来。那些狂热的教堂建筑改造者总是昂着自信的头颅,毫无顾虑地说“这些让人恐惧的东西理所当然应被清除掉”。对他们来说,这不吝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乐极生悲
我曾在诺森伯兰郡待过一段时间,看过那里晨曦的荣光,徐徐升起的旭日,感受冷风绕过古罗马城墙嗖嗖袭来。这的确摇荡着心绪。古罗马墙沿着山峦山谷,穿过悬崖旷野,延绵60英里,直到大海,这可算是一道双层的屏障了。北有巨石墙,南有土方工事。而在这两道屏障之间,陆地条状的宽度也是相差各异。每隔三里,就有一座巨大的堡垒营地,上有高塔、守卫室,下有帐篷、军营;每隔一里,就有小堡垒;每隔三百码,就有放风塔。很多这些建筑现在都已不见,被用来改造成农场、城墙或是用来筑路了。但仍有不少迄今仍存在着,还有一些则是被挖掘出来的。事实上,整个地方以前就是一个巨大的营地,60多英里长,却只有数百码宽。没人知道是谁下令建造的,可能是哈德良①,也可能是塞维拉斯②。此处至少曾被洗劫过一次,后来又重修了一番。这些建筑无疑是为了抵御冷血好战的皮克特人的侵略,使南方一带免于他们的洗劫。
①古罗马皇帝。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公元117—138年在位。
②古罗马皇帝,公元461—465年在位。
拂晓时分,我前往波尔克维库斯,那里有一座营地伫立在旷野上最为荒凉与贫瘠的角落。之前,整个地方都被挖掘了一番。当年宣读日常命令的柱廊,长长的通道,大门的枢轴孔,偶尔会被炎热空气温暖的守卫室,为汲水所做的烦琐细致的渠道,还有处理污水的排水系统,都已经无法分辨了。最近,这里的监管人又挖掘了一些雕塑的碎片,其中一个是尼普顿赤脚躺在海豚后背休息的雕像。
放眼望去,此处的生活给人繁忙而催迫的感觉。那些曾居住在此的人们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眼中只有生与死这两个严肃的目标。这些城墙是由巨大的石块垒筑而成,当年必然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首先,需要有一个天然石场,工人们在石块、柱形物或是飞檐上雕刻,然后沿着旷野,一路跋涉数里将建材运到此处。这里的建筑曾见证着人类无穷的智慧。但对那些长期禁闭在高山驻营的罗马士兵来说,他们的生活该是怎样的单调!不禁想要知道他们是如何消磨无聊的时光。
在波尔克维库斯,城墙外面的草地上曾有一处被挖空的剧场旧址,有一扇特别的门可进去。我敢说,当年这个剧场必然见证了人性极为丑恶与野蛮的一面。在这里,不时会发生一些小冲突。罗马士兵们曾在灌木苍翠的峡谷中驰马狩猎,极尽探险之能事。人们在废墟里时常发现一些野猪的长牙。当年的生活想必也没想象中那么惬意吧!冬天,他们大费周折让房间保持温暖取暖,彰显了古罗马人是多么害怕高海拔刺骨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