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
9113600000031

第31章 心的顿悟(15)

接着,我们前往切斯特斯,那里有一座专门收藏挖掘出来的珍品的博物馆。博物馆陈列着造工精美的青铜器与瓷釉。显然,这些物品当年是从罗马带过来的。本地制作的物品显得相当的粗糙,无论是祭台、墓葬用品、圣物雕塑,都是如此。在此处,我的内心升起一股苦乐交集的感觉,无力去穿越数个世纪时光的阻滞。有一个向西凡纳斯①还愿的祭台,是由“班纳的猎人”所制造的。祭台上有一段写给一位重获自由的摩尔人的深情铭文。这位摩尔人只活到了20岁。铭文上方,斜倚着他雕塑的优雅身姿。据说,他生前的主人努梅里亚努斯怀着悲伤的心情送他最后一程。还有一座精美的纪念碑是献给某位年轻军官的英国妻子。这位军官是巴尔米拉人,他将自己的爱意都倾注在这座纪念碑上。

①自然之神。

还有一些箭头、剑、矛,造型有趣的皮革鞋,造工复杂的皮带,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残迹,无一不散发出往昔生命与活动的气息。倘若沉醉于此,内心不禁泛起一丝忧郁,对逝去人类未竟事业的嘘唏,对战争与暴力由来已久的恐惧一一染上心头。心中怀着莫名的感伤,我离开了这里。河水泛漪,流过圆石;凉风袭来,树丛婆娑。越过山峦,左右对望,可见深深的壁垒,城墙坍塌后残留的碎片,荆棘丛就在那里扎根。1500年前战争的影子,残酷的杀戮,都已成过眼云烟。现在,眼前一切显得那么的平静、恬淡。

可能上天不想让我这一天乐极生悲吧,于是就在欢乐的酒杯中滴下苦液,让我感受一下粗野。没有比这更刺激人的神经了,因为这教人懂得适时奉承的价值,以此获得别人的好感。他人不会因为你的衣装(尽管我穿得很普通)或是你口袋里的钱而对你有问必答的。诺森伯兰郡人都非常的友好善良,他们会以一种体面的方式来迎接来客,以致来者有时忘记了自己应有的分寸。他们说话的时候一般都表现得很大度,面带微笑,似乎对双方首次见面感到荣幸与欢乐。在他们语气轻柔的说话声中,会有一阵很柔顺的爆破声响,似乎有某种丝绸质地的东西轻抚着耳朵。他们没有一味地屈尊,而是在平等与友好的气氛中展开交流,就像朋友与兄弟之间。

但我却遇到了一个特例。在我经过农场的石门柱的时候,看到一个牧羊人在附近的田野里驱赶着羊群。前往四石村的道路需要绕过一座小山丘。在我遇到牧羊人的地方,有一条宽阔的道路,直直地通往悬崖边。但手中的地图显示的,却是一条布满青草的小径,标示显示可以继续往前走。我一直都将牧羊人视为天使的化身。之前,我与许多牧羊人交流的时候,他们都很友善,声音洪亮,似乎在高山上与烈风进行着斗争。他们表情冷淡,缄默不语,似不多与凡人交流。但他们却极富耐心,举止绅士。诚然,若是在山丘上牧羊都不能让人获得这种品质,那么单靠个人的自律都难以获得的。

但眼前的这位牧羊人脸色苍白,貌似凶悍,显得很警觉,富于侵略性,脸颊上蓄着浓密的胡须,眉毛甚粗。最让我觉得诡异的是,此人的相貌竟与罗斯金有几分相像。因此,了解此人及其思想的过程,感觉很奇怪。

我问:“是不是有一条小路可以越过这个山丘,到达四石村的?”

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从头到脚打量了我一番,似乎觉得我这样唐突的问话是无礼的,所以就没有回答。于是,我再问了一次。

“我听到了。”他说。

我有点恼火了,第三次重复了问题。

“这就是通往四石村的路。”他说。

“嗯。我知道,”我说,“这里有指示牌。我想知道前方是否还有路。因为地图上标明有一条路,但我不敢确定。”

“我不知道什么地图,”他皱着眉头说。

“没关系,但是否有穿过这个山丘的小路呢?”我问。

“我想是没路了。”他回答道。

“嗯,原来你也知道前方没路啊?!”我回应说。

“我告诉过你,没有路去那里的。”他愤怒地提高嗓门。

“我想你之前也说过这样的话。”我说,“我想跟你说,在诺森伯兰这个地方,你是我遇到的对陌生人粗野的第一人。”

他凶凶地看着我。我想要是他够胆的话,就会用手中的棍杖来打我。努力了一番未果,我也只能继续往前走。在自己的地盘,谁都不想被陌生人说自己是粗野的。那些居住在卡林塞的乡下人,面对无家可归的陌生者关闭自己的家门,他们更应获得这样的“辱骂”。走了一大段路,我转身回望,那位牧羊人还站在原处,狠狠地盯着我的背影。我想,此人无疑是皮克特人,身体流淌着憎恨被冒犯的血液。我甚至敢断言,1500年前,他的祖先曾与装备精良的罗马士兵有过交锋。他不喜欢陌生人问一些涉及地理方位的问题,可能感觉别人动机不纯。我要感谢上帝,他是一个老实之人。

但运气最终还是选择站在我这边,似乎决心要给诺森伯兰郡人为他们的礼节正名的机会。当我来到四石村,这个依傍在泰恩河边的小村落时,感觉很荒凉。工厂高高竖起的烟囱,到处是成堆的火山岩烬。我向一位身形矮小、须发稍白的路人打听前往火车站的路。

“就在附近。”他气息喘喘地说,“我带你去吧。”于是,我们就一起上路,聊了一下天气的话题。“是的,我们都祈求下雨,河床的水位已经很低了,土地都快要干涸了。但我们还是要为自己没有身在南方而感到幸运。”他这样说。我说自己就是来自南方的,那里牧场上的青草都被烤成了棕色。“真的吗?”他很关切地问,“也是啊,在南方,夏日的确很难熬!”我们边走边聊,离车站越来越近了,他给我指出火车站的方向。我问他是否很快就有一班前往吉尔斯兰的列车。“是的,”他迅速地瞄了一眼手表,“准确地说,火车还有30分钟就到站了。”“我可以趟过这条小河,去等这列火车吗?”我问道。“当然可以,”他说,“无论怎样,跟你散步很有趣。我将给你引路吧。我和你一起走到河的对面吧。”他快步上前,引我走到了火车栅门。“你可以从这里过去,”他看了看手表说。“你还有20分钟。”他挥舞着食指说:“你要注意一下,快车是首先进站的,当它经过时,没必要惊慌。你要等的车是慢车,可能要在第一辆车过后八分钟才到。很高兴为你引路!”

这位充满活力与友好的人修正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身处乡间,我感到温暖自在,身心毫无拘束。在我这位留着白胡子的朋友身上,看来没有流淌着皮克特人的血液!我走到火车栅门的时候,他正在那里等着我。“你一路过来还玩得开心吧?”他说,“这里就是火车站了!快车马上就进站了。当你越线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啊!”

牧师的救赎

我以为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批评,是很有趣的。某天,当看到一篇在上议院发表的演讲——我忘记了确切是谁写的,似乎是温斯顿·丘吉尔所作的一篇安抚众人、调停矛盾的演说——丘吉尔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唯一感兴趣的人群,就只有大学老师,以及那些时常阅读《旁观者》的读者。对此我不以为然。因为我知道,虽然我是一位大学老师,但却能超脱出这个阶层所具有的偏见与癖好。所以,站在一个门外汉的角度来写牧师,我并不感到担心。因为我觉得,没人会觉得这是对他们具体某人的伤害,我也没有什么好讽刺揶揄或瞎折腾的。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牧师堆里,而且生活中很多时间都与牧师圈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一些最为要好与亲密的朋友都是牧师。因此,公允地说,我还是认识不少风格迥异的牧师。身为校长或是大学老师,我都主要是与牧师之外的人打交道。但人还是难以脱离他所在的阶层。今天,当我遇见了一位牧师,心情就像华兹华斯所说的“马上跳跃起来,甚为欢愉”。我更喜欢将之称为“牧师商场”,我喜欢谈论牧师服饰,教会音乐、家具,神学政治及其擢升体系。我也算是一个能深感牧师幽默之妙的人,当然这种幽默是很善意的——如一杯清淡、不甜的饮料,带有一点伦理说教的味道,夹杂着巧妙的讽刺,揶揄着圣公会的会吏长与乡村教会的教长,但这都是无伤大雅的。正如肖特豪斯在写信给圣公会高层里面所谈到的,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的熏陶,才能深谙其妙处。只有从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方能意会到独特而有趣的幽默。

世俗之人对牧师所持的观点,时常让我深感意外。牧师给他们的印象是缺乏男人气概的,观点狭隘,官僚气味重,性情乖僻,癖好甚多。一些人的想法更加偏激,认为伪善已成为牧师的第二天性,觉得牧师们身处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位置上,不得不要去布道,被迫接受一些他们并不真心接受的教义与思维模式。某天,我与一位持这样观点的学界朋友发生了争执。最后,我不得不说,对他所持观点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完全不了解牧师,就草草作出这样的看法。外人对某个阶层的观点,几乎都是滞后与陈旧的。即便在40年前,这种观点也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的。诚然,在我所熟悉的三个专业——牧师、校长以及大学教师——情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事实上,这三个职业的专业味道比之前都淡化了不少。牧师们再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想法或是妄想着去改变世界;大学老师们再也不会去嘲笑别人的无知了;校长们也不再汲汲于向学生灌输基础的知识了。在过去三四十年里,牧师这个职业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民生活的一部分了。无论是在小说、漫画报纸或是在舞台上,都会对牧师进行着某种无伤大雅的揶揄。但牧师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无疑在表明一点,即他们已成为社会上真实存在的一股力量。事实上,随着牧师们影响力及地位的提升,他们肩上也承担着沉重的压力。我深信,他们能发挥更加积极的影响,并能以更为谦逊与柔和的手段去实现。外人时常抱怨牧师数量的稀缺,这是因为牧师这个职位对品格与责任感的高标准所必定造成的结果。在担任伊顿公学的校长时,我常为父母们表示希望自己的子女未来担任牧师的想法而感到惊讶。但是学生们却几乎不愿意去选择牧师这个职业,因为他们觉得没必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

现在,也有一些专门的牧师培训机构。在过去40年里,这样的培训将过往这个显得很业余的职业转变为一门真正合乎情理的专业。现在的牧师要远比之前的牧师更加专业,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当某个外行人在某地遇上一位牧师,他该有怎样的期望呢?我将坦诚地说说自己的期待,以及在一般情况下的发现。首先,我觉得他们是怀抱着真正善意、礼节以及细心的人,这当然是牧师们最为显著的特点了。我之所以要强调这点,是因为事实正是如此,而且这点很重要。看到牧师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展现出极为优雅的礼节,不禁深感震惊。诚然,这些良好的礼节也并非他们独有的。但普通英国民众的性情都是比较乐天、直率与讲理的,所以牧师通常会给人某种孤高的感觉,似乎他们对你的事情并不怎么关心。但牧师们的善意却是发自内心与深切的,希望能与人为善,为他人分忧解难。他们并没有强而为之,以唐突的礼节或是功利的欲念去获得他人的认同;反之,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善意,认为帮助与服务他人是自己的职责,并想着要全身心地去做好。在我认识的牧师中,很少存在例外的;即便有,也是少得可以忽略不计。我想,以上的这些品质也许就是牧师们最为显著的性格特征吧。不论他人的请求多么琐碎或是烦人,牧师总是准备着尽全力去给予帮助。我想,他们这般举止带来了另一种品质——常识的美德。之后,我准备举一个这方面的反例。而一般而言,他们对人事所展现出来准确与宽容的判断力,乃至对人性的深刻的了解,常常让我深感敬意。这种认识只能靠人生的阅历来获得,这本身就是他们为人类默默与辛劳工作的明证。我甚至觉得,一般而言,牧师们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他们后天接受了良好的教养。从与形形色色的人——无论是身居高位或是一介布衣——密切的交往中渐渐形成的。牧师们都能保持良好的教养,甚至能给人朴实、毫无造作之感。他们不因他人的社会地位而改变自身的举止。他们为人真诚、尊重他人,作风简朴。当然,也有某些牧师未能做到这点的。但我敢肯定一点,任何人要是了解牧师们之后,都会认同我所说的话绝无夸张之嫌。

前面说了那么多发自内心对牧师价值真诚的赞美之后,我想提出一点批判。就我所见,牧师们在两方面上做得不足。第一点比较复杂,也是比较难做到的,就是他们在探讨宗教问题时表现出某种羞怯之情。对一般信众而言,关于宗教的观念正越发趋向自由。一个有趣的故事可以论述我的这个观点。据说,当人们编纂一些关于《圣经》字典时,编者邀请一位著名的神学家撰写关于“大洪水”的一篇文章。结果,文章迟迟交不上来。当文章最终送到编者手中,却发现文章所表达的观点过分前卫,乃至有点异端意味。所以,为了缩短时间,他在“大洪水”一词旁边加上注解“参看水灾”,然后匆忙地从其他撰稿者手中征用另一篇文稿。当编者看到这篇文稿,发现内容的倾向过分自由了。所以,他在“水灾”旁边加上注解“参看诺亚”,然后再慢慢地加以考虑。但当他编到“却发现了诺亚”这一章时,却发现舆论的倾向已经发生了变化,关于“大洪水”的原始文稿已经变得相当正统了,也只能按此来加以注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