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
9113600000037

第37章 心的感恩(3)

她是一位身形瘦小却能干的约克郡女人,天生良好的体质让她保持着健康,心中总是为别人着想。她在晚年遭受严重的疾病侵扰,但都能战而胜之,最后康复过来。她的脸庞透出坚毅丰富的内涵,给人一种苛刻的错觉。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感觉她一脸严厉,日后才发觉,这张脸展现出这个世上最为甜美与亮丽的表情,无言中饱含着默默的深情。她晚年的时候,已无须再担当任何保姆的工作。她从生活中一些让人惊奇的小事中培养了获得快乐,甚至还养成了孩童般热情的习惯。她喜欢与别人开玩笑,拿出一副过往严厉的表情,吓唬大家。与人谈话时,她时常能睿智地加以反驳或是道出一些朴素的醒世之言。她为人很有原则,是非曲直绝不混淆。但面对那些所爱的人,她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倾注全身心的爱。她不会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除非别人征求她的意见。即便在此时,她也是会举例说明,而不纯粹说教。在当保姆的那段日子里,她也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即使真的遇到了,她也只是默默忍受其中的委屈,不与外人诉说。若某人之前所说的话或做过的事让她觉得十分委屈或不满,之后也是可以很容易重获她 的好感。她从不责备或干 涉我们,甚至很少与我们 玩耍。有时,我们恳求她讲 一些小故事,但她说的基本 上也只是生活一些真实的 片段而已。她总是为我们 着想,时刻准备为我们服 务,或是为我们扫除所有 琐碎的事情。若是我们的喧闹让人难以忍受,她也只是说句话让我们消停而已;只有当我们言语不善或是蛮横不听,她才会罕见地发火。她从不给我们讲什么大道理或是进行道德的说教。她会给我们做很多礼物,喜欢给别人带来欢乐,这似乎能让她感受到最大的快乐。她不会吹嘘自己的成就,也不与任何人进行比较。我想,在她眼中,别人的自私、虚假或是不善等行为都是难以想象的。她喜欢自己的工作,似乎永不感到疲倦或是烦恼,总是勤勤恳恳的。她年纪渐渐增大,忙完工作之后,就会在家里溜达,整理那些碰巧待在家中她儿时带大的孩子的衣服。要是有什么破烂之处,贝斯时常会亲手缝好。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去了。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忠实的服务,从不祈求别人的感激或是尊敬——只要能照看她所爱的人就很满足了,全身心地照料他们。他们感到高兴,就会让她感到无比快乐。

她的待人礼节与说话都含有某种不卑不亢的自尊。无论在兰贝斯或是阿丁顿的大房子抑或之前古朴的老房子里,她都一样自如。别人对她也怀着天然的敬意与尊重。她曾接触过很多著名人物,依然表现出有节有度的简洁与礼貌。她曾在威灵顿学院的接待室里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以简明的语言回答女王友善的提问,尊称她为“女王陛下”。在她晚年的时光里,主教或是院长都会来她的小房间来看看,她依然表现出一贯的友善与自然,不卑不亢,视他们为常人。她从不占有别人的时间或希求别人关注的目光。若是家里有人,她就会过来说句话,看到那些她曾照股的孩子又回到家,这带给她无限的满足。很多年前,当我要离开家到外地工作,最后回眸的情景让我至今难以忘怀:贝斯在她房间的窗扉前挥舞着手帕,向我道别,然后又怀着爱意重返工作,默默地为我的远行祝福。家父去世后,有段时间家人都各奔东西了,她也待在约克郡的亲戚家里,忍受着思家之苦,见不到过往熟悉的脸孔,让她深受折磨。听到我的弟弟赴任助理牧师时要经过她所在的镇,她竟独自一人来到伦敦的终点站,只是为了见一下弟弟,含泪说着几句祝福的话语,最后依依不舍地回去。

这一切是多么的让人感到惊奇呵!她仙逝时,我内心那种无所依靠的感觉仍然深刻清晰。感怀往日她的爱意与友善的记忆,如波浪般潜入心灵,掀起阵阵涟漪。我不想渲染什么,只想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在我看来,她的一生的确是完美的,满怀着谦卑、美好、奉献、责任及无限的爱!她的一生无所求,身形略显瘦削,人生的价值却是如此纯美与真实。她毫无个人所求的念头,慷慨大度与全心待人的素质,真是让人甚为震撼。在我所认识的人之中,她是极少真正意识到奉献比索取更让人觉得幸福的人。她只求一辈子能去工作,去爱,去获得别人的爱而已。

这一切都是如此静美。她对事物分明的判断力,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丰富的情感与淡定的处事方式,无论身处悲伤或是困顿的情景,都是那么贴心,想着要给别人以安慰,全然没有一丝病态或是自怜的情绪,不汲汲于自身的利益或需求。她不会自我限定工作的范围,让自己忙里偷闲。她只是从未想过自己罢了。要是有事要做,她就高兴地去做;若是有空闲时间,她就想着去逗谁开心。她流露出的简朴之情,绝非一颗真挚之心戚戚于要获得别人的赞美,而只是对生活、朴素的职责以及亲爱之人的自然而然的感激之情而已。她并非没有自己的品味或是偏爱,她喜欢旅行,喜欢风景从眼前刷刷而过的感觉。她曾不止一次随我们到瑞士旅行。第一次看到雪山时,她惊讶地说:“这真是我双眼所见的吗?”她也喜欢语言之美,热爱阅读诗歌与好书。她晚年的时候,当别人朗读书籍的时候,她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想听到任何不善或是悲伤的内容。

我不知她抱有怎样的宗教信仰,她从不谈及这个问题。但她知道生命中诸如宽恕、爱、和平这些宏大字眼的意义。她深深沉浸于基督精神之中,根本无暇顾及教条之类的东西。她最不想听到的,就是那些古老陈旧的赞歌,但还是会跟着读本轻声朗诵,直到我的母亲对她说:“贝斯,你已经很累了,还是去睡觉吧。”贝斯一脸倦容地说:“是的,我想睡觉,忘记所有的事情。”

哎,过往的一切都已成风。她劳累疲倦的身体安躺在苏塞克斯一个小小的教堂墓地里。我再也见不到她弯着身子,迈着蹒跚的脚步,就如车轮在沙砾石上辗转而过的身影了,再也见不到她眼含着泪水,向我挥别的情景了。但我始终不认为她离我远去了。长年累月忠实的工作之后,她还是离去了,但她的心灵与精神,服务他人的愿望与爱意,却仍那般鲜活、那么强烈。她美丽的双手因长年的工作而变得粗糙,在人生最后的几个月里,却显得柔软与苍白。她时常以惊讶的神情望着自己的双手,似乎在感慨它们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与用途。但是,旁人不禁会感想,有着如她一般美好善良心灵的人,在某个遥远的天国里,必然会重新焕发活力,获得新生。若是贝斯发现别人需要安慰与爱意,她都会想办法去尽量给予,让他人获得慰藉与鼓励。

贝斯的一生,让凡夫俗子满怀野心、欲念与蝇营狗苟的一生,显得那么的卑微与耻辱!贝斯的一生,展现了快乐幸福人生的模样:只需简单地生活,关爱于人,莫索于己,从工作中感受纯粹的乐趣,摒弃所有苦恼与单调的念头,心灵自然清明。贝斯的一生,彰显了个人的爱意、满溢的柔情与对他人的奉献,这才是至为重要的。当所有欲念与野心逝去之时,内心依然璀璨。关于这点,无须赘述。要是所有人都能如贝斯一般享受工作,以爱为生,世界将成为一个更加简单与纯粹的乐园。贝斯从不愿忍受悲伤的困扰,也不会因为损失或是烦恼而忧心忡忡。她没有一味沉浸于自己的幸福之中。若是他人处于痛楚之中,她会倾注自己的爱,愈合他人的伤口,消弭心灵的隔阂。她这样做绝非出于正直的考量,也不是奉行什么严谨的原则。她简单的“人生哲理”,绝非用来指正别人或是吓唬别人用的。她所有信念背后只有一个动机——爱!每个人的气质都是多向的,但都能感受到贝斯人生的美好。失去她时内心深深的悲伤以及对她无限的感激,让人可以更接近生活的真谛。

她是第一个让我直接感受到爱意的人。她对我的关怀,穿越了少年与成年时光,让我铭记一生。在我这一生里,她是最有爱的保姆,也是最亲切的朋友。正因有了她的榜样与人生鼓励,我立志成为一个更加优秀、更加纯粹与简单的人,怀着必定的希望,盼望有天能重聚。她的精神始终会找到我们的,哪怕是跋山涉水。关于她,我想到了约翰·韦斯利对他朋友怀特菲尔德的评语。当韦斯利似乎在布道错误的信条时,一位贫苦的门徒问:“先生,你觉得当我们上到天堂的时候,能见到怀特菲尔德吗?”,他希求得到一个糟糕的回答。韦斯利,这位年老的福音传道者只是淡淡地说:“我不觉得我们能见到他。因为他是如此接近宝座,而我们却离得那么远,根本见不到他。”

平和的心

某天,我坐在教堂聆听牧师就“上帝的平和”这一主题作的精彩布道演说。原文是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平和赐予你,我的平和属于你,即便世界并非如此,我依然如故。”我觉得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的布道演说,句子清晰语义明朗,蕴涵的思想如此细腻内敛,演说洋溢着优雅的情感。牧师说,基督徒要尽力找寻并创造平和的心境,但绝不能因此而牺牲原则,或是背离自己所笃信的东西。他举了一个刚果暴行这个例子,并说这个例子很好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基督徒必须抵抗专制与错误的行为,即便他们的反对危及整个欧洲的和平。接着,牧师继续谈到关于信仰的教条,并说人们绝对不能因为安抚反对者而掩饰或是假装放弃自己的立场,尽管这可能会引致冲突或是争执。

牧师继续讲到问题的另一面——真正让信仰者内心感到的平和,是源于忠诚完成工作的感觉,在某种祝福的心态下,静待上帝选派给自己的任务。此时,我一如往常那样希望向这位牧师提出一些问题。要是他可以的话,就可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的棘手之处。因为,在我看来,他似乎将“平和”一词的语义压缩了。这也是在使用一些语义模糊词语的难点所在,因为这些词背后蕴涵着很多模糊的引申义。首先,我觉得自己对“平和”一词缺乏清晰的概念,要是单纯使用牧师定义下的语意,可能会招致一些人的不满。我首先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讲一下自己对“平和”定义。就其普通含义而言,“平和”一词蕴涵着争执与敌意的消停或终止。这是一种让人沉静下来的安全感,时常降临在处于不可开交的争论或是你推我攘的相互敌对之人身上。“平和”的本质内涵似乎是,人们能够持久地感觉到一种安全休闲的感觉,内心充满善意,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与思想之中,而不干扰他人的权利与乐趣。更进一步,“平和”就是一种不惧怕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不怕暴力与威胁的心态,认为自己的邻居也怀着同样的善意与仁慈来对待自己。因此,我以为,“平和”从根本上就是事物的一种状态——让人们不止愿意放下分歧,本着彼此的怜悯与善意联合起来。

但我觉得,要是敌对双方互不相让,就很难称得上“平和”。当某人说:“谁谁谁是一个蛮不讲理、错误成性的人,总是固执于自己错误的想法,无法看到事物的另一半。但是,与他打嘴仗或是就此进行攻击也没有多大意义。他迟早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在我看来,这根本就不是平和的态度!我觉得,平和的态度至少应该是,某人说:“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与人产生什么敌意。很明显,别人是以不同的观点看待事物。但这也只是观点上的不同而已,这些都很难完全凭科学去证明对错。别人与我一样都有权利去坚守自己的观点。我自己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但这是我所能想到最好的,日常的观察让我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我必须根据自己的感觉走,正如别人也是如此。关键的是,我们在重要的原则性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就可以在和睦友爱的氛围下继续生活啊!”要是看到两位善良、积极、无私与具有美德的人在一些事情的细节上争论不休,一般而言,我们都可以肯定这些细节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或是他们两人都可能是错误的。让人忧伤的是,细节上的分歧破坏彼此间的合作,要远胜于彼此原则上的一致让我们团结起来。我还记得,教堂的信众就是否应该在教堂里竖立十字架而产生了分歧。其中一派坚称,十字架是获得救赎的一个美丽、高尚的象征,另一派则更为强硬地声称,这个象征只会鼓吹偶像崇拜。诚然,双方都有些道理。就这个例子而言,我觉得那些持赞成的人应该向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让步。因为在教堂里,没有十字架也是可以进行礼拜的。但是捍卫这个十字架的人们则认为,反对之人是在亵渎主的荣耀。所以,双方一直在延续着不愉快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