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
9113600000006

第6章 心的惘惑(5)

我觉得,制定任何文学原则都是毫无意义的。毕竟,这些所谓的原则都只是从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归纳出来的。之后,可能出现了一位新生代作家,他的作品也许将之前的这些原则全部推翻了。那么,文艺评论家又会忙着制定新的原则。就以罗斯金②为例吧。他早年所写的书充满了激烈的辩论与工整的段落,不时可见流畅的语言,就像汹涌的波涛映着日光,翻滚而过。罗斯金早期的作品无疑也是很优秀的,但他的这些作品却根本无法与《手握钉子的命运女神》③以及《前尘往事》这两本书所具有的魅力相媲美。他后来写的这两本书让读者根本感受不到形式的存在,内容跌宕起伏,散发出阵阵幽香,随风飘荡,仿佛作者的真实思想就在读者眼前铺展开来一样。当然,这时的罗斯金已经是语言大师了。他后期所写的书都充满了活力,带给读者强烈的现实感。罗斯金在创作《手握钉子的命运女神》一书的时候,必然曾感到深深的绝望。他将闯入脑海的思想记录下来,随写随停。他坐下来准备创作的时候,不知道这一章的大概布局。我想,他可能自己也不清楚即将要写些什么。

我想,艺术派作家与自然派作家的真正区别在于以下这点:艺术派作家会考虑书的内容、所具有的魅力以及形式结构等方面。我想,在他们心中必然希望获得那些资深的书评家给予的赞美。当然,他们必然也要遵循自己的艺术良心。某位著名作家曾犬儒地说,那些认为作家写作是为了博得读者喝彩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们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而掌声唯一存在的价值,只是说明了读者们可能会去购买这些书。

①俄国大文豪。

②指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英国作家与美术评论家。

③原书名是《Fors Clavigera》。

这就是事实。要是作家总是想着自己的表现,那么他们就会成为如钢琴家、魔术师、舞蹈者这些“专业人士”。对这些“专业人士”来说,取悦他人是最为重要的。他们知道过多的原创是很危险的,因为人们更乐意见到他们所期望看到或是听到的东西,而不是与他们期望相反的东西。但是,自然派作家则更加关注他想要说的话语,以及这些话语对他人的心灵或是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当然,他也必须要研究语言的魅力与感染力。但是,他写作并非为了让作品显得富于魅力或是更具感染力,而是因为他无法抑制内心思想的涌动。也许,他去过一个美丽的地方,希望与别人分享他对美感的定义;抑或某个念头闪过他的大脑,将他很多琐碎的思想连接起来,然后他用文字将这些思想表达出来。他希望别人也能分享直觉灵光一闪的快感;又或者,在蓦然回想过往人生时,突然发觉一些看似枯燥无聊的格言,原来是经历时间考验后的真知灼见,意识到古老的谚语并非沉闷的总结,而是许许多多人凭着无畏的希望去战胜恐惧所凝固的真理。

我觉得,写作就是一个与他人分享欢乐与悲伤的过程。当然,倘若某人性情简朴、为人坦诚,就会与朋友谈论一下这些事情,无论在铁轨旁或是乡间小路上,只要碰到了,都要聊上几句。但是,别人可能根本不理解或是不关心。他们可能认为我这样做是无礼的,甚至是疯狂的。他们的表情与言语会让我惶恐不已,乃至于认为自己真的疯掉了。但是,作者却可以将这些事情的荣耀、惊奇以及所有的悲伤苦楚都写到书中,并寄望这本书能落入“正确”的人手中。当然,这本书肯定有落入“错误”之人手中的“危险”。也许,一些书评家会说出他们的观点,正如不少书评家曾告诉我他们所持的不同观点,虽然表面上带着一定程度的尊重,但他们的意思就是,我之所以承受痛苦,根源只是因为我是一个傻瓜。有时,我甚至准备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了。但这样的批评并不能让那些欲“畅尽心中之言”的作家感到半点灰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无法取悦所有人,只能认为这本书是落入了“错误”之人手中。我之前写的一本书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某天,《卫报》这一份很有内涵与值得尊敬的报纸刊登了一位书评家对我这本书的评论,题目是“本森先生不为人知的那一部分灵魂”。书评的内容称,我的那本书充斥着堕落的文字,简直就是对文学的“犯罪”,这样的书简直就是对读者的一种污辱。要是那位书评家因为这本书为我感到羞耻,我对此说声抱歉。要是我知道他名字的话,也很乐意表达我的遗憾之情。但是,他以后只要不读我所写的书就可以了,而我也不会假装宣称自己日后就不会再写这些内容了。我真的希望他也能告诉我他灵魂“不为人知”的一面。也许,我会被他说服,说不定还会将他那更为高尚的文学理想奉为圭臬呢。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会觉得他为人通情达理,而不像现在感觉他的做法相当粗野。但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我绝对没有质疑他拥有批评的权利。要是以他那些语言来写书的话,估计缺乏教养的人会很喜欢看。

但是,我害怕自己以上关于形式的论述是完全错误的!也许,我没有恰当地应用材料,人物也毫无形象可言。我想,就一本书而言,我更为看重书中透出的活力与真实感。我喜欢与其他人心与心交流的感觉,我甚至以为《卫报》上的那篇书评也是具有价值的,因为作者无疑说出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当然,谁都希望与自己交流的人都能友好相待。对生活始终保持孩童般好奇与神秘感的人,是我期望与之交流的。虽然,这可能有点压抑甚至让人不解,但是捕捉美感,让自己以平和的心境去工作,这些才是重要的。我不介意与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接触,虽然这些人将世界视为他们可以肆意沐浴阳光的舞台,讪笑一些人不敢从软弱或是腼腆之人手中抢走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然后尽情享受。我本人一生都比较幸运,收入要比自己本应得到的高一些,尽管我希望这些都不是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前提的。但在我的人生里,不止一两次遭遇到悲伤乃至危险的事情,其中一些事情让我受益匪浅,但一些遭遇则差点毁掉我的整个人生。对于很多事情,我一直都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只是傻傻地笃信一点,即无论前景多么黯淡或是让人恐惧,人生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我也见过不少可怕的悲剧发生在他人身上,这一切显得那么无缘无故,让人无法从中汲取哪怕一丝的希望。我最想看到那些遭遇过苦难并目睹过别人忍受绝望痛苦的人,仍能够找到对此乐观与美好的解释,真希望他们能与我们分享一下这些乐观美好的感念。

我的脑海里盘旋着这些思想,因此对形式、行文布局乃至很多文学家们所重视的其他方面不予理睬甚至漠然相对,这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漠然这样的一种思绪是无法为自身开脱的。

一天,我读到苏埃托尼乌斯①写的一段关于古罗马皇帝尼禄②让人惊讶且有趣的描述。尼禄是一位骨子里流淌着艺术血液的人。就我们目前所知,他的表达能力很差,患有遗传精神病。大家都知道,他的一生乃至整个罗马帝国都被他搞得一蹶不振。但这段描述讲述了尼禄对发生在高卢的叛乱所作出的反应。尼禄以纯艺术眼光看待叛乱这件事。晚餐后,他与他的一些精神不正常朋友舒适地坐在一起。尼禄神态迷离地说,他已下定决心,马上就前往发生叛乱的高卢行省③。当他一到达那里,就手无寸铁地站在叛乱军队面前,什么都不做,只是哇哇地哭,这样的话,叛军就会深为感动,马上缴械归顺了。翌日,叛军都将聚集在一起欢庆感恩节,高唱由他创作的颂歌。他说,自己马上就去写颂词。

我不知道尼禄所想的计划是否实现,颂歌是否写好。但在我看来,这个例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某些人更看重展现出的艺术性,而不那么重视所取得的结果。这就是艺术家眼中只有艺术性念头所具有的危险。虽然,我真心喜欢苦心孤诣写成的著作,也会因一首赞歌而内心雀跃,但我并不认为这就是艺术的终极意义。所有的故事都必须要以美丽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传递出去,否则一般人不愿意去听的。但是,艺术的意义在于对生活的批判、阅历的比较以及欢乐的分享。

①古罗马历史学家,生卒年不详。

②公元37—68年,古罗马皇帝,以荒淫无度而著名。

③现在的法国地区。

八卦怎么了?

据一位对维多利亚女王①有所了解的人称,女王陛下所喜欢的谈话,是那些虽亲密但却不带八卦色彩的对话。女王陛下在生活中拥有着区分两者的直觉,作出正确的选择,此人的话语就是一个明证。只有那些将健全的心智与正常的常识完美的结合的人方能做到这点。在谈话这一问题上,关于如何区分八卦的界限,甚是模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听到什么与说了什么的问题,而是听谁说与对谁说的问题。制定一个总体的原则,规定我们不能去谈论别人,自以为比他人道德高尚,这是很荒谬的。若是人类对彼此的行为与话语都不感兴趣,那么很难定夺他们所要说的话语。认为每个人都不应在朋友背后进行讨论,或是不能说一些在朋友前不敢说的话,而给出的道理却是:无论真相让人愉悦或是苦涩,都最好让他们知道。这样的说法同样是毫无道理的。这个问题最大的难处在于,所有人都会去做或去说一些本不应该去做或去说的事情,抑或一些让自己之后感到羞耻的事情,一些我们不希望他人就此形成不良印象的事情。另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就是很多事情可以大方地说,而很多则不该一味地重复。因为有些听者天生就容易嘴漏。这些人可能听到一些原本私密的事情,虽然他们没有势必要讲出来的欲望。但是每个人都喜欢说些让他人震惊或是惊奇的事情,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这是不可对他人说的,然后很自然地跟他人说起这些事。

①即(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英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达64年。在她统治期间,英国达到了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这个时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我们都过着一种社会化的生活,这是每个人都所共享的,每个人都是有权利去讨论的。而至于一些私人生活的事情,我们则会与一些亲密的朋友来分享。但要说我们没有权力将一些私密公布出来,这是不对的。一些人给他人的印象很不错,但是在朋友眼中则是很糟糕。若是朋友们不努力去改变或是提升这种印象,那么,他们之间友谊的意义不大。我听一些名人说过,若是每个人都只谈论他人好的一面,这不仅沉闷,而且显得不真诚。有时,若是逐渐了解一位涉世未深的人,发现他身上有不少缺点,那么给他一点劝告,这似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缺点与瑕疵,即便不是很严重,但也还是会被朋友或是反对者津津乐道,视为谈资。也许,不论是出于恶意或是无心,假定所说的都是事实,这样做都会让被谈论者要比他们显得可憎与荒唐。倘若以为当一位因虚荣或粗野而臭名昭著的人被谈及,人们就绝不该列举他们虚荣或粗野的典型例子,这一想法是不符合人性的。而一个天性善良之人在此时,就会举出一些例子,说明这些特点更为温和的一面,以免纠缠于此。而最难以原谅的,是在当事者面前,告诉他批判者与反对者所曾说过的话语。当然,这样做可能是出于良好的动机,或是某位好事者自觉是出于良好的动机。但上天都不准我们这样去想!我知道这些事情经常出现,而且这只能带来痛苦、猜忌与屈辱。就个人而言,只要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批评话语,那我就不怎么关心所有人,不论是朋友或是反对者在我背后所说的话。我深知自己的缺点,也急切希望去加以改变。但是知道自己的缺点被别人说三道四,只能平添耻辱。相反,若是毫无察觉别人的想法,或是感觉到别人有宽容的眼光,反而会鼓励我做得更好。当然,世上肯定会有一些性情早已灰暗的人,但这并非他们的过错。有时,健康不佳是原因;有时,则是因为沉闷与无聊的环境;有时,则是因为缺乏与他人亲密的人际关系或是正常的社交活动。无疑,在此等状况下,八卦只会逐渐蜕变为一个具有腐蚀与充满恶意的过程。某天,我坐在一间酒店的椅子上,旁边是三位年长的女士与姐妹的聚会。我想,她们也许是身在旅途之上,似在搜寻着谈资。但在那个特别的晚上,她们却赤裸裸地将一些八卦抖搂出来。在朋友背后,说了一些毫无保留与极为琐碎的八卦。她们的谈话展现了人性很丑恶的一面。当我看到这些女士们,想起一位诗人所说的:“真不希望这发生在自己身上。”

但说了这么多,这更多还是一个直觉与风度的问题,而非原则与努力的问题。一位心地善良与宽容的人可能不带任何冒犯语气说了一些事情,但在一个心怀恶意的人看来,就像是下了一阵泥雨。总而言之,所谓八卦,不过是自己对他人产生兴趣之后的自然过程。我们还是最好对彼此产生兴趣,即使有时要抵挡一些尖锐的批判。有一句很不错的格言可以概括这个议题。在本章行将结束之际,请允许我引用这段话,虽然我不知道其出处——

最坏之中存最善,

最好之中存最恶。

人非圣贤谁无过?

泯然一笑是非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