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
9113600000007

第7章 心的惘惑(6)

这段话思想很宏大,要比马洛克①所著的《新式共和国》中一个人物所说的那句漂亮犬儒话语更有力量。后者为八卦丑闻正名的理由是:这样做是基于最为神圣的真理出发,然后以最具美感的想象构建而成。

看书很了不起吗?

我想,可能是因为人们知道我的职业是写书的,所以当他们遇到我的时候,可能出于礼节或是善意,就与我谈论起书的问题来了。我想,就是因为自己缺乏应有的礼节与善意,所以我时常发现很难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一时很难去对一些“友善”的问题作出适当的回应。大多数人都以为,只要你读过一本书,就可以谈论这本书。而事实上,虽然我认识的多数人都会去阅读书籍,但真的只有很少人能够去谈论它们。诸如书籍、图画、音乐、风景以及人事都是很难去谈论的,因为它们并不是全然明确与有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观者、听者以及研究者在心中对其价值的衡量与评价。

①即W. H. Mallock(1849—1923),英国小说家,代表作是《新式共和国》。

正如某一化学物质在与某一种物质混合之后,不会发生什么反应,但若是与另一种物质混合的话,就会立即冒出泡沫或产生蒸汽。所以,一本书必须要能触动灵魂的某根弦,才能产生真正的动力或是能量。至少,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抱着某种批判性的目光去看待,发掘书的价值,而不是盲目跟风,只是根据评论或是朋友的推荐。就我而言,阅读一本书总有点像一场战斗,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自问,作者是否会战胜我,说服我,让我赞叹,或是让我感到疑惑。一本书真正重要的,并非它是否写的优秀、内容安排有序或是文笔优美,而是书本身是否具有一种真实的生命力。书的内容没必要就是现实生活的模板。狄更斯的小说就似乎与现实生活一点关系也没有,但却有属于其自身难以阻挡的魅力。书籍的不同之处——此处,我主要谈论的是小说——就是当你说:“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不符合现实生活。”或者你说:“那根本不像是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但这却是存在的,且富有生命力。”我想,很多人都对书籍抱着过分顺从的态度。要是一本书文笔优美或是在封面上印着著名作家的名字,很多读者就会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未作阅读前就心怀敬畏了。我认识一些作家,之前写过一些好书,但后来写的书却是一文不值。但我不会说出他们的名字。有时,内容完全相同的一本书,只是换了一个名字或是出版社,又重新面世了。有时,这沦落为单纯机械式的工作,作者也不再花心思到写作上来了。我个人觉得,怀着一种顺从敬畏的态度去阅读书籍是毫无裨益的。作家的任务就是要让你看你津津有味,心中感怀,让你强烈感受到力量与影响,唤醒内心深处的灵魂,时而发笑,时而沉思,时而心满意足。

我可以肯定一点,阅读的好处与裨益都被过分地夸大了。阅读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而已,当然,我们所消磨的时间的价值比不上充分利用的时间的价值。我也不敢确定,纯粹浪费时间就一定逊于消磨时间,因为前者还存在着某种精神。诚然,阅读被一些勤奋之人视为缓解紧绷神经的“灵丹妙药”。我有一个很努力的朋友,要是辛勤了一天之后还不能入睡的话,就会起身阅读被他称为“垃圾”的书籍,一个晚上一本小说,并且在一个小时看完。但他的这种行为不过是一种倔强精神在作祟,只是在与自己的耐心作斗争。

但真正的阅读就是有意识地让自己与另一个心灵进行交流,就像开展一场聚精会神的谈话。作家就仿佛与人交谈,会忽视所有不成熟或是马虎拗口的句子,似乎一本书就是由很多普通的对话组成的。作家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真正的阅读不可能纯粹是一种享受,必须要包含着某种观察与评判的成分。我们的祖先曾以为,一个人若想成为举止正派的人就应该认真地阅读一些书籍。现在,还有许多尊重传统的家庭在认真地履行着这样的传统,他们觉得将早上的时光用于阅读小说是极为浪费的。我以为,这种想法是过时的。我对这种传统的逐渐淡化也没什么遗憾之情。因为,我觉得要是人们没有真正用心关注,阅读本身也是毫无意义的。值得认真去阅读的书籍类型,包括历史、自传、科学、神学以及古典文学等。有趣的是,莎士比亚的书籍值得认真去研读,而沃尔特·斯科特的书籍则不是。而至于为了解一般知识而进行的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视乎个人去作何利用。若你阅读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了解一些当代问题的发展,或是怀着更高尚的动机,因为你想知道过往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忍受着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去做,为什么要去忍受。那么此时,阅读就成为了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情了。但若是你阅读只是希望让脑海如货仓那样堆积知识,或是因为想让自己感觉更为优越,抑或被他人觉得更有知识,那么这就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

在所有毫无意义的阅读里,最为有害的,当数在没有阅读原著之前,就去阅读对原著进行评价的书籍。这就好比你没有钱,却又去阅读关于股票交易的事宜;或是你总是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却时刻惦记着火车发车的时刻表。我的意思不是说,倘若人们不是出于正确的动机去阅读,就应该不进行任何阅读。因为别人没有任何权利去干涉他人所喜欢的生活方式以及愿望。但我以为,人们模糊地以为单纯的阅读就是具有品格或是富有意义的,或是觉得应该以此为傲的想法是不对的。其实,阅读这种行为本身与吃喝睡觉的区别不大,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现在这个趋势难以扭转,因为充斥着很多关于阅读的愚蠢格言。培根曾说,阅读让人饱满。从某种意义来看,的确如此。我认识一些人却是“饱满”的让人很不满的人,囫囵吞枣地吞食着知识,未加消化,自我感觉膨胀得不行,还扭曲了自己的人生观。培根所言的,其实是一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随时能从正确的“书架”上找到相应的知识。很多人时常会说,作家除了作品之外,就没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传记,这纯属扯淡。政治家、将军以及科学家通常都没有属于自己的传记,因为他们留在这个世上的功绩就是证明,并流芳百世。但作家的称号只属于那些创作出有价值作品的人。要是读者喜欢某个作家的作品,那是因为他的人生阅历让其萌生了这样的想法,以及他如何能以非同寻常的眼光来看待寻常的事物。还有,我经常听到一些严厉的人,特别是一些老师声称阅读杂志是不对的,因为读者只能获得一些片面的知识。但事实上,这不仅正是大多数人所需要的,而且这恰好说明了他们对阅读那些“大部头”所感到的困难。我想,当代的杂志涉及各种题材,内容也通常是很有趣与吸引眼球的,这有助于拓展读者眼界,触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觉得世界是一个很广阔与让人兴奋的地方。

我无意去指摘真正的智趣人生,那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生活在曲高和寡的维度,空气必然甚是稀薄。从这群人身上流传着许多让后代人觉得很有价值的思想。但就一般人而言,只能思想一些很简单与明确的事情,强烈与迫切地感受生活的脉搏。这个世界上很多的麻烦是由那些本意善良而又思想混沌的人制造的,或是一些人温驯地接受某些观点,宣扬愚蠢的传统与常规法则;还有一些更为愚蠢且专制的人,他们显得那么冷漠且缺乏想象,压迫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我们希望人们能够热烈地感受并满怀希望地憧憬那些天才们的高尚情怀,诸如丁尼生、布朗宁、卡莱尔以及罗斯金等等。这些过着勇敢与热烈生活的人,要比那些心智混沌之人更早地看到太阳初生的曙光。但若因为这是正确的事情,或是觉得要是自己不知道拉比·本·以斯拉或是维纳斯之石而感到羞辱,跑去学习的话,这是毫无意义的。诚然,我们都愿意看到大众关注这些方面,但却不愿看到他们这样做是出于一个丑陋的原因。

没有比在阅读方面不诚实或是自命不凡让人接受更为严重的惩罚了。这就好比去践行一种宗教信仰,只是因为别人认为这样做会更好一些。譬如长时间地吸食吗啡,或是为了精神之火而捐献金钱。这样做不仅不能使人变得睿智、宽容以及慷慨,反而让人鄙视真实的情感与美好的思想。因为生活的目的就是能够以高尚的奇趣与勇敢的坦诚来面对。普通人就能做到这点,不是只有智慧之人才能办到。我认识一些性情简朴的人,他们就从来不看书,但却能极为坦诚地面对人生,能尽力去修正错误,帮助别人继续前进,以最大的努力来摆脱朝圣路上的丑恶巨人与野兽。

因此,我想说,要是能以简单之心或受直觉的驱使而进行阅读,这是一件无伤大雅的事情。若是能够满怀热情或是抱着急切的心去做,这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就如聆听杰出人物的演说。不要断章取义,而要让自己深刻地加以领会;又抑或出于狭隘与不可告人动机,阅读就会让我们变得脆弱与危险。生活中那些危险的事情,就是那些让我们感到自满或是洋洋得意的东西,让我们内心泛起邪恶之心,将轻蔑别人视为自然而然。诚然,我们必须要知道周遭的荣光与美丽的事物,而不要为自己狭小圈子里的一些琐碎事情而沾沾自喜。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讲述一位到南美洲旅行的人的见闻。此人在一个偏远的地方遇到一位年长的罗马天主教牧师。他与这位老人进行交谈,因为老人的身体似乎不大适合长途艰险的旅程,就问他要做什么。“喔,只想看看这个世界而已,”牧师一脸疲倦,微笑着说。旅者说:“现在才开始不是有点儿晚了?”“是的,我将告诉你这样做的原因。”这位老人说。“我在一个安静的小地方生活与工作了大半生了。一年前,我身患疾病,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我感到身体很虚弱,但我还是能微笑地离开这个世界。我为自己大半生所提供的平凡服务感到自豪。当我在思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看到身旁站着一个人,一个脸上闪着怪异光亮的年轻人走到我身边。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位天使。他对我说:‘你有什么期望呢?’我说:‘我在等待上帝的降临,我想因为自己已经为祂服务了这么长的时间,祂应该会让我看到天堂的荣光吧。’天使并没有微笑,而是一脸严肃地看着我,然后说:‘不,你并没有努力去看到祂所创造的这个世界的美丽。所以,你也不能期望在另外一个地方看到。’说完,天使就走了。我所有的骄傲瞬间不见踪影。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振作起来,放弃自己原先的工作,决心将之前积蓄起来的一点小钱去欣赏这个世界的美丽。现在,我正走在欣赏美景的旅途上,发现这个世界真是美得让人无法用言语去形容。”

写信有用吗?

我想,在100年前,坎特伯雷大主教每天大约要写6封信,尽管数目可能会在此有所浮动。现在,大主教的信件需要一个专职秘书来负责,每天大约要处理40~50封信,常年都是这样。通信的便利有利有弊。正如我父亲曾说的:“按时回信是我们必须要遵循的一个‘法则’,这是以上帝的名义进行的。”结果,人与人之间信件的往来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加诸人们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会进行更多的拜访,更频繁地看见彼此。所以,过往那种休闲的写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失不见了。读者诸君可从当代的自传窥见一斑。往来的信件越来越趋于商业化,功用更加明晰。在那个书信往来成本高昂的时代,人与人相互间的书信往来不多,信件一般都是思想或是见闻的友好交流,内容涵盖很多现在人们所谈及的事情。当巴尔斯顿博士担任伊顿校长的时候,曾对那些想要请假回家的学生说,要想得到批准就必须要写一封信或是亲自说明,他补充道:“电报太快了。”追求速度,已俨然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要是某人阅读诸如斯坦利所写的《阿诺德的一生》,就会发现斯坦利与阿诺德一样,都是一个大忙人,手头有学校的工作,有一大堆书要去读,还要想办法在闲暇时间回复比现在一个公众人物收到更多的信件。当然,也会有一些休闲之人在一个寂静的角落里,体味着语言表达的乐趣,以古式幽默与娱乐手法去回信,充溢着文学的兴味。但当人们阅读诸如兰姆①、拜伦②、菲茨杰拉德③或是罗斯金④等人的信件,就会深深感觉到,往时信笺中散发出的艺术美感早已被当代的繁忙的生活所扼杀了。逝去的不止语言的品位,更不见了那种为了出版而小心斟酌的念头。现在,很少还会有人如J·A·西蒙德斯⑤那样,在写一封意味深长的信件时,将信件的每个字都复制到笔记本上,然后细细扩充,注意字里行间的语调!毋庸置疑,对一个忙人而言,写信的确是一件很烦的事情。一位很有威望的教会权贵收到的信件实在太多了。所以每当他乘船旅行的时候,都会捎上一部分信件。有时候存放信件的旅行皮箱会丢失,有些人言语间怀疑他是故意的。有人曾说目睹过他双手扶着汽船的护栏,将信件扔进大海。之后,报纸上登出一则通告,声称此人不幸丢掉了那个装载信件的包,要是那些还没有收到回复的人们能够与他再度联系的话,他将非常乐意。此人的脸上会挂着幽默的笑容,说:“到那时,很多丢失的信件都会自然得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