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916400000020

第20章 《有闲阶级论》凡勃伦

一句经典

一件美丽的东西若价格不昂贵,便会被视为不美丽。

——凡勃伦

作者简介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1857 ~1929),美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生于威斯康星州,就读于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曾在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密苏里大学和社会研究新学院等校任教。

凡勃伦的主要著作有《有闲阶级论》(1899)、《企业论》(1904)、《工艺本能和工艺状况》(1914)、《帝国主义德国和工业革命》(1915)、《关于和平性质的研究》(1917)、《美国的高等教育》等。

成书背景

凡勃仑的《有闲阶级论》成书于1899年间,其有着特殊的背景。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后的125年当中,经济学家们探访了所有与经济学有关的领域:这个世界的辉煌壮观与它的污秽贫困,它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就或是它在人性价值上的缺点;金融界的互相残杀,被描述为“节约与资本累积”的过程,最无耻的骗局被称为“自由企业”,挥霍无度被视为正当的消费。

而这一时期的经济学著作却根本无法反映美国的经济生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学家们“囿于情势与利益的不自觉偏见”,它需要一种异乡人的眼光,这种眼光有一种独特的清晰性与透视性,而凡勃仑正好具有这种眼光。

凡勃仑的《有闲阶级论》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人手一册的风行之作。当时一位社会学家告诉凡勃仑:“这部大作引起了东海岸的震惊。”这本书引起广泛的震惊与其独特视角及行文风格有极大关系,因为在此之前从未有过一本书以如此尖酸刻薄的用语,对社会作如此冷静透彻的剖析。

思想品读

《有闲阶级论》是凡勃伦最受欢迎、流传最广的著作。作者认为,有闲阶级的特点是“炫耀型消费”,他们避免进行有用的“生产性劳动”,只沉湎于浪费的或无用的事物当中,其目的也是为了炫耀,获得他人的羡慕。同时,该阶级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炫耀性消费必然使他们忙于攫取对其并不起作用的财富,这种财富对于精神或物质以及感官的需求毫无帮助,但财富意味着权势、地位、荣誉和成功。这一消费方式波及了并不富裕的贫困阶级。有趣的是,凡勃伦尤为重视在这一消费方式中女性所起的作用,因为姣好的面容、优雅的举止以及高贵的服饰暗示了她们是由有钱的有闲阶级所供养的。

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作者对自己的相关思想进行了如此论述:

1产业与企业

凡勃伦认为,资本主义体制有两个侧面,即产业与企业。产业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社会需求,而企业的目的则在于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在凡勃伦看来,资本主义初期,手工业主及小企业主身为生产设备的所有人,既追求企业目的也追求产业目的。此时,生产效率是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产业的逻辑与企业的逻辑是协调的。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家的主要兴趣已不在于生产效率而专注于投资与分红,这时,企业与产业分离,产业为企业而经营,而不再是企业为产业而经营。企业为主,产业为从。演化到了现代社会,股份公司作为现代企业主要形态出现,标志着产业与企业的矛盾已到达巅峰状态,因为其使企业逻辑脱离了产业逻辑而自立,并居于支配地位。

2广告

作者认为,现代的大多数广告都是为了突破竞争造成的营利瓶颈,而其服务于社会,向消费者提供偏好满足信息的功能已变得微乎其微。同时,巨大的广告费用也令作者担忧:“现代企业体制下的商品‘生产费’是为销售可能性而花的费用,而不是为人类可使用商品的有用性而花的费用。”

3文化的危机及其未来

从事企业业务的企业家阶级与从事产业业务的产业阶级,在日常生活习惯、推理方法以及对未来的看法等各方面都是迥然不同的。企业家阶级思考的是初级标准,是财产的自然权制度,因袭的事实,因此其态度必趋于保守。相反,产业阶级思考的是终极标准,是机械过程的规律与非人性的物质因果关系,而非置于习俗与惯例的规范,因此其精神态度当然不是保守的。在这两个本质各异而彼此对立的文化之中,前者源自17、18世纪的旧文化,后者则是不折不扣的现代文化,并以不同程度渗入所有阶层的生活之中。现代文化的成长逐渐将以产业文化为基础,企业文化在这场文化斗争中将以失败而告终,这将使营利企业所支配的资本主义体制呈现危机。为了克服这个危机,凡勃伦提出下列拯救办法:通过学校与报纸杂志等教育体系鼓吹保守主义,由企业家来操控好战的攻击性的国家政策即帝国主义政策。他认为后者才是最佳的手段。

凡勃伦提出了几种社会规则:“金钱竞赛”、“明显有闲”、“明显消费”等。他所说的有闲阶级是一个完全脱离劳动的有别于“下层阶级”的阶级,也正是这种有闲方式、脱离劳动的方式显示了他们的身份地位,他们是纯粹的消费者。在金钱竞赛、消费过程中,他们还不完全靠自己的单个消费来显现,而是通过让更多的附属于他们的人来执行“代理消费”,以更大范围的消费来显示自我的地位。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就是女性作为男性的代理消费者,还有仆人等都是他们的代理消费者。例如女性服装的变化(包括高跟鞋等),这种变化是越来越脱离劳动生产的,也正是这种脱离劳动生产的变化显示了她们自己的地位、身份,当然她们是作为代理消费者的。总之,有闲阶级总是通过炫耀性的奢侈、浪费性的消费显示着自己的有闲地位。

凡勃伦宣称,个人和社会的行动都是受本能支配和指导的,这些行动逐渐形成思想和习惯,进而形成制度。其所谓的制度研究中心是两种制度: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的制度;物质生活的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的工具供给。从其言论中可以看出,其思想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取决于主观心理上或精神上的原因,把制度归结为人们主观心理基础上产生的思想和习惯,这是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相背离的。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凡勃伦的制度学说诞生的深层原因是自由竞争下的资本主义出现了种种危机,这是由于垄断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对垄断资本的罢工、示威和饥饿进军活动,而庸俗经济学家所宣扬的自由竞争可以自发调节社会经济,促进财富生产,满足人们的欲望等观点,已然受到了现实的挑战,自由竞争已经被证实了在某些方面并不能如他们所宣扬的那样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社会经济。为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努力寻找可以解释此种现象的学说,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说应运而生。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缺点就是根源于机器利用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对立,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矛盾,只有等待人们的思想和习惯逐渐改变。

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的产生部分导致了危机的出现,这是因为,有闲阶级的一贯示范作用和它所依据的明显消费和金钱竞赛那些广大原则被广泛地接受。在这种原则的影响下,工业效能降低,阻碍了人类对现代工业生活要求的适应。同时,由于生产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目的,而不是满足人们的消费,资本主义市场日益缩小,企业长期开工不足。正是由于整个工业系统是掌握在企业家手中的,因此那种有利于社会福利的顺利无间断的相互配合的工业系统平衡事实上是不可能无阻碍地维持的。

工业中的生产者受到机器生产的训练,养成了用因果关系观察和解释事实的习惯,而企业家则以金钱思想为中心,由此造成的企业经营和机器利用的对立,完全是因为思想习惯的不同。而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凡勃伦看来则是由于消费者对于机器制品和手工制品的偏好导致的,这是由于有闲阶级具有明显的浪费本能。机器制品虽然比较完善,是比较完善的适应目的的手段,但它不能免于受到憎嫌和轻视,因为它经不起荣誉浪费的考验;手工劳动是一个比较浪费的生产方式,因此用这种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物品在金钱荣誉方面具有较大的适用性,手工的生产方式渐渐成了荣誉的标志,此种物品在等级上也要高于同类机器制品。在此,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导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被说成是个人喜好所造成的危机,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本来面目暴露无遗。

凡勃伦还认为,有闲阶级的产生是与所有制的开始同时发生的,消费品的取得是为了满足消费的目的,而在消费的过程中产生了竞赛,在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财富的多少成为判断个人是否博得荣誉的标志。虽然这是一个带有歧视性意义的特征,在对财富的占有过程中,所有制的出现也就自然而然了。整个所有制诞生的过程是:消费→积累→所有制。说到底,凡勃伦认为所有制的产生归结于个人的主观意愿及荣誉感发展的结果,这与马克思所认为的所有制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马克思认为所有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的个人意愿。

《有闲阶级论》这本书的内容一如书名所指出的那样,是针对有闲阶级的存在而产生。在理论探究的终端,凡勃伦阐明了这样一个主旨:什么是经济人的本质?社会为什么会产生有闲阶级?“有闲”本身的经济意义是什么?对于经济人与有闲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们其实也一直在探究。在他们笔下,人类被描绘成一群理性化的人,在生存竞争中,有些人上升到顶峰,有些人下沉到谷底,成功者能充分享受他们的财富与闲暇,失败者因自己的无能而忍受贫穷,这都是十分合理的事情。但凡勃伦却认为这种人类观没有多少道理,他在某种程度上否定将社会束缚在一起的力量是出于“理性自制力交互运作”,他更不认为闲暇本身比工作更为人所喜好。他考察了美洲印第安人等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发现在这种原始的单纯经济形态下,似乎完全不存在有闲阶级。在这种社会里,生存的代价就是劳动,每一个人都必须工作,不管他们的工作是什么,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原始民族经济的内在驱动力不是盈亏上的考虑,而是一种自然的敬业精神及对后代的一种长辈关爱。人人都力求在他们分内的日常工作方面出人头地,偷懒(闲暇)虽不会受到责备,但也绝不会赢得社会尊敬。

影响与评价

凡勃伦的代表作《有闲阶级论》被看做愤世嫉俗之作,而加尔布雷思从中不仅看到对人类消费行为的天才观察,更从“炫耀性消费”模式中洞见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病症所在。加尔布雷思毫不吝啬地赞美“《有闲阶级论》是一篇有史以来论述社会势利和虚伪的内容最广泛的论文”。

凡勃伦不仅被同时代人视为怪胎,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依旧不理解他,但是没有人会怀疑他的著作的影响力。他的文章,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通俗的,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社会学,都充满着进步的观点。他把从其他社会科学中汲取的知识引入经济学,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拓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更具体地说,他阐明了习惯、文化和制度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怎样影响经济。《有闲阶级论》让凡勃伦名扬四海,此书对社会现象、消费行为、人类心理的剖析入木三分,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在社会学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凯恩斯曾说,如果人类日常活动于不知不觉间受一些已故经济学家学说的影响,凡勃伦肯定是其中之一。如果没有凡勃伦,很难说当代的经济学能与过去的经济学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