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如何宠爱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
9190100000025

第25章 育儿篇(1)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不要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1936年,心理学家洛伦茨得到了20枚雁鹅蛋。他将其中的10只让家鹅来孵育,另10只放在乌龟身下。当第一只小雁鹅孵出来后,他情不自禁地将它从养母身下拿出来,就近好好地端详了一番。就在这时,新生的雏鹅忽然凝视着他,发出了单音节的叫声,洛伦茨听懂了,这种叫声代表“哭泣”,于是,他立刻发出“安慰”声来回应它。小鹅也听懂了,紧接着发出一阵多音节的叫声,这代表“快乐”。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洛伦茨过足了瘾,他转身准备离去。可是,小鹅却不答应了,还没等洛伦茨走出几步,它立刻“大哭”,并且从母鹅腹部坚决地爬出来,蹒跚地追着洛伦茨而来,他抓起小鹅,依旧将它塞回家鹅的身下,但是,它立刻又追着爬出来。它虽然跑得跌跌撞撞,头重脚轻,但却在明白无误地传达一个信息:它已将洛伦茨这个大男人而非那只家鹅,视为母亲了。

从这个试验开始,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关键期”的研究。关键期是一个特定的年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内,孩子们最容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例如语言、乐器,等等。在这个时期,如果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对他进行及时的教育,孩子学起来最为容易,学的也最快,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时如缺乏适宜的环境影响,也可引起病态反应,甚至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在关键期内,孩子对环境影响极为敏感,对微细刺激就能发生反应。但如果错过关键期再去学,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就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事倍功半。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速率问题”的研究,提出了5岁前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的假说。他指出:“在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智力发展1年的效果超过在其他时期中8年至10年的智力发展效果。在幼儿时期被剥夺或忽视了智力刺激的儿童,将永远达不到他们原来应该达到的水平。”他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儿童进行教育要抓住关键期,特别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

张女士的孩子乐乐今年只有两岁,但是听别人说,孩子学写字学得越早,智力开发得也就比别的孩子好,将来进小学以后,起点就越高,成绩也会比其他孩子更好。所以,张女士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教乐乐写字,但是一个月过去了,却没有一点进展。刚开始,孩子还因为拿笔“画条纹”很感兴趣,觉得很新鲜,但是渐渐地就觉得这件事情太枯燥了,再加上每次都不能做到像妈妈希望的那样,遭到了妈妈的几次批评。所以现在,一到要学写字的时候,乐乐就哭闹不止,不愿意再抓笔。张女士很无奈,难道让孩子早点学写字也有错么?

其实,孩子写字的敏感期在4岁左右,阅读的敏感期在5岁以后,因此写字要早于阅读,1岁半左右孩子很喜欢拿笔纵向划,此时他在发展他肩臂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这时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多画,2岁半左右就可让他拓印了,到了4岁他自然会拿笔开始描字了。但是,像案例中所提到的孩子,在2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规规矩矩”的写字,显然是还没有达到孩子的发展水平。在正式的学习写字之前,可以让孩子多画一些线条(涂鸦),锻炼手的灵活性、肢体运动的能力。也可以学学书法,书法运笔速度慢,字大,好分析字的结构,容易掌握,以后能运用到写铅笔字当中。

古今中外有不少卓有贡献的成才者,都是接受早期教育的。德国法学博士卡尔·威特3岁时开始识字;6岁时能用德语、法语自由阅读;八九岁时已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动植物学、物理、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才。这主要是他父亲老卡尔·威特对他进行早期教育的结果。他父亲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生下来后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老威特的教育是符合儿童可能能力的“递减法则”的,即教育孩子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就是为杜绝这种递减,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老威特就是根据这种理论对小威特进行早期教育的,所以,他最终把小威特培养成为举世闻名的天才。

根据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大脑在儿童出生后5~10个月时发育最快,到第二年末,就基本上完成了它的生长过程。成人的脑细胞大约有140亿个左右,其中70%~80%是3周岁以前形成的,5岁儿童的脑量就已达成年人的90%。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智力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50%,4~8岁时又增加30%,8~17岁又获得20%。因此,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儿童早期智力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儿童的潜能,有关专家认为,做父母的应在儿童出生几个月时便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教育专家把儿童智能发育划分为八个敏感期(即关键期):

1.语言敏感期(0~6岁)。这段时间内,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可以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2.秩序敏感期(2~4岁)。成人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儿童经常感受有序的环境,帮助他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官敏感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6岁孩子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中的事物。家长可以在生活中更多地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大人们常常由于忙碌而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经常能够捕捉到其中的奥秘。因此,当孩子对花瓣上的小昆虫和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或者对一些大人们看来无关紧要的细节提出问题的时候,正是培养孩子具有细心习性的好时机。

5.动作敏感期(0~6岁)。孩子是活泼好动的,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小肌肉的练习方面更应该加强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的训练,这样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运动训练方面

1个月时要让孩子俯卧在床上,短暂地练习抬头。

2个月练习头部直竖片刻。

3个月练习胸部离开床。

4个月练习头部直立。

5个月练习翻身。

6个月练习俯卧时手臂支撑,使胸腹部离开床面。

7个月练习坐稳。

8个月练习爬行。

12个月练习走路。

18个月练习跑步。

30个月练习平衡能力、上下楼梯、跳跃动作、攀登动作、投掷动作和听口令做体操动作等。

精细动作的训练

1~3个月练习抓握动作。

4~5个月练习抓住和抓取动作。

6~7个月练习把弄动作。

7~8个月练习倒手动作。

8~12个月练习用拇指和食指对捏的动作。

15个月后训练孩子的搭积木、翻书、握笔、穿扣动作。

24个月后训练折纸、拼图、使用筷子等。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开始变得更有兴趣。这时候,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明确的生活规范,并且让他掌握日常礼仪,这使他在日后能够很好地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书写和阅读敏感期(3.5~5.5岁)。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发展较迟,但是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所以,父母应该在这个时期多为孩子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和孩子喜欢的书籍,营造一个家庭读书的氛围,这样对孩子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很有帮助。

8.文化敏感期(6~9岁)。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始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关键期是学习和发展各种技能的黄金时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错过了关键期学习就不会再发生,只是学习起来要困难得多。

二、给孩子足够的爱

常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不无道理。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非常脆弱和敏感,很多成人看来不起眼儿的小事,如陌生环境或陌生人群,会给宝宝带来很大的刺激。这个时期孩子的个性虽属雏型,但它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非常容易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

观察孩子是第一步

你有一颗细腻的心观察孩子,这就是正确的第一步。

父母的想法和孩子有差别,所以我们要一步一步地去试探孩子。在情绪教育方面,了解孩子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情绪管理不是去学很多理论,而是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去了解孩子、爱这个孩子。

爱是一种学习过程,在生活片断中,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给他伤害。孩子的成长速度很快,要时时注意他的变化,父母要能有足够的智能去了解孩子是否正常,不要只是给予斥责与处罚,要知道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他,结果反而给了他伤害;孩子是用感觉学习,所以父母要营造情境去学习如何爱人,让孩子去表达要与不要。

如果只是“教”与“给”是不够的,要与孩子互动学习才知道如何适当地给予。世上有许多成功的人,就是因为他对自己充满自信,而犯罪青少年多半没有自信,就是因为父母常跟他们说什么不行、不能要,所以给孩子充分的需要与满足,这样孩子成功的机会就会多很多。

亲子互动影响未来发展

其实父母不难发现,孩子哭闹不见得就是要人抱,而是希望知道父母就在身边,所以到底要不要抱不是问题,而是了解他要什么,有的父母干脆就以塞奶嘴解决,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吗?零岁教育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亲子之间如何互动,对他未来的情绪将有极大的影响。

在零岁之前就做好孩子的人格发展,必须是父母懂得如何用对心、使对力,如此可以使你将来在教育孩子时更加省力。例如你要在上班前叫孩子起来吃奶,但孩子睡得很沉,被吵醒一定会很不愉快,所以你就想如何使他快乐地起床?观察发现,父母当时的情绪如果是急切的、有压迫性的,孩子也会感到不安,所以你决定在他一睁眼时,就让他看到你的笑脸,你可以抱着他去玩玩偶,抓他的手让他去拍一拍,跟他说话,使他了解这个仪式表示要起床了,要知道跟人家问好。所以营造好的起床气氛很重要。另外,挑选保姆也是重要的,要了解保姆会不会笑,是不是愁眉苦脸,这样才不会将负面情绪带给孩子。

传播快乐情绪

大人的笑容对孩子是一个最好的示范作用,你的管教态度也关系到他的顺从与否,例如孩子讨厌洗脸,父母就要懂得先把好的情绪带给他,你可以边洗自己的脸边哼着歌,让孩子觉得洗脸是件愉快的事,之后问他要不要洗,让他产生期待的心理,进而喜欢这件事。

这个过程好像在玩,但也做到了常规该做的事,所以管教孩子不一定要一板一眼,父母不妨学些卡通的话与幻想,让孩子感染到你快乐的情绪。

当父母觉得做这件事是快乐时,你的孩子必然也会快乐;如果你觉得不快乐,孩子也会觉得不快乐,这就是没有用对心、使对力。孩子在快乐的经验中可以奠定良好的情绪及性格的基础,并且得成功的快乐。三岁前的教育取决于父母去观察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到处去听信别人怎么说,只要那个方法是可以带来快乐,那就是可行的;如果你会觉得困扰,那个方法就不要用,因为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父母应专注与用心

专注与用心是最好的教养方法。有的孩子不到一岁就不用尿布,前提是要训练他大小便,如何训练呢?原来是保姆每次带他去厕所,都会在一旁放水,而且每天固定时间坐在马桶上,使他培养便意,久而久之他就知道何时会解出来,或者是放水龙头时,他就会有尿意,而且每次上完,保姆就教他拉水,并学开灯、开门,让孩子感觉是在玩。切记在他学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责骂他,而是让他从愉快中学会上厕所。由此可知,方法很重要,要专注与用心。

如何用对方法教养孩子

例如,当孩子会爬时,你会担心他容易受伤,于是你就围了一个区域,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可是他长大后就会把东西顶开,即使后来你加强围堵,没想到他居然做出更危险的动作。

你发现这个方法不行,就把插座盖子盖上,或是把东西收起来,使他不再那么容易产生好奇;还有他对做饭很好奇,你怕他受伤便把他放到娃娃车里,没想到他的态度变得很急躁,于是你就抱他去参观爸爸做菜,或是给他玩具锅铲让他获得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