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在3岁后,还频繁尿床,那么建议家长马上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首先,看看是不是病理性尿床。如果父母都有尿床史,孩子很有可能遗传到尿床。如果是病理性尿床,也就是“遗尿”,家长也不要过分担心,勇敢去面对、积极治疗。
现代医学一般采用下面3种方法治疗尿床。
排尿训练:使用尿湿报警器或者闹钟:将湿度感应器放在患儿内裤上,孩子只要一排尿就会报警唤醒患儿,以训练患儿对膀胱膨胀的敏感性并及时苏醒。这种方法安全有效、无副作用。但短期内不能立刻见效,须长期坚持使用,治愈率达70%,复发率低。不过如果湿度较大,报警器常常会失灵。所以华南地区的家长也可以选择传统的闹钟来代替报警器。
药物治疗:去氨加压素(D D.VP,商品名:弥凝片)有改善睡眠、促进觉醒的作用。口服0.1~0.2mg,每晚1次,3个月1个疗程,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用药时须限水以防水中毒等副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小剂量长疗程(6~12个月)远期疗效较好。
中西医结合治疗:D D.VP与中药合用,疗效优于单用D D.VP,如中药遗尿合剂。
晚饭后减少喝水,不喝含有咖啡因或具有利尿作用的饮料,为宝宝制作“不尿床日”的记录本,庆祝“干爽日”,叫醒熟睡的宝宝如厕,并故意让他多走几步、醒一醒后再小便,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改善宝宝尿床现象。
六、孩子为何爱吃手指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吃手指的经历,他们有事没事就把手指甚至整个拳头放到嘴里吮吸。吸吮手指对于宝宝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许多妈妈因担心而给以纠正,但经常是收效甚微。到底要不要让宝宝戒掉呢?一般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容易做到。3个月前的宝宝为了满足吸吮要求,尤其是饥饿要吃奶时,常会把手指当作乳头放到嘴里吸吮。特别是人工喂养的宝宝,吸吮手指的现象较母乳喂养的多。3个月内的宝宝吸吮手指不必在意,也不要去终止它。一般在6~7个月时,吸吮手指的现象会自然消失。
为何宝宝有爱吃手指的习惯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1.口唇期的生理需要。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0~1岁是口唇期,这个时期婴儿通过口唇部吮吸活动来获得快感,可以由此来解释婴儿期宝宝吮吸手指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对口唇期不满足的补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6个月之后,宝宝经常会把东西放到嘴里尝一尝,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
2.对陌生环境或陌生人的恐惧。除了生理原因外,有些宝宝会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感产生恐惧。婴幼儿时期,情绪的发展尚在确立中,有些宝宝对环境的改变十分敏感,如果对环境或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陌生,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得很完整,就会常出现吃手指的现象。这时宝宝吸吮手指不再是吸吮需要,而是自我安慰的表现,这个月龄的宝宝与妈妈、爸爸以及周围较为亲近的人已建立起了比较密切的亲子依恋关系,对这些人特别依恋,尤其是在宝宝疲劳、要睡觉、不舒服的时候或者感觉到这些亲人不在自己的身边时,就会出现吸吮自己的手指,以得到安慰,因此,通常把宝贝吸吮的手指称为安慰物。安慰物对宝贝的心理发展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宝贝长到4~5岁时,由于活动增多,兴趣广泛,接触的人也多了。这时,对自己的安慰物会逐渐忘掉,直至不完全依赖安慰物。因此,妈妈不必急着将安慰物拿掉,更不能采取强硬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会适得其反。
3.无聊时的消遣。有些宝宝吃手指是因为无事可干,不自觉将手指放到嘴里就吃起来。这样的宝宝,可以说已经养成了“吃”手指的坏毛病。
4.缺锌。缺锌会引起异食现象,也会造成孩子吃手的现象。如果孩子过了口唇期吃手现象还是很严重,甚至出现把手咬伤的现象,父母就要注意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是否缺锌引起的异食癖了。
如果你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吃手指的习惯,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可也确实有一些孩子快上小学了还没戒掉。不管你曾经是否努力想帮他改掉这个习惯,到5岁的时候,无论如何该引起重视了。
一个原因是四五岁的孩子基本已经明白有些需要应该放弃,而且他们的自制能力比较强了,能够明白事情的重要性,并愿意执行。还有,5岁以后,乳牙开始脱落,恒牙开始萌出,新长出的恒牙非常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一旦因为受到手指的压力而发生方向改变,牙齿的排列就不整齐了。以下九个对策教你戒掉宝宝吃手的习惯:
对策1:让宝宝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
如果宝宝吃手指是因为满足其生理需要,父母不需要多虑,只需要注意玩具的清洁和手指的卫生,也就是要经常清洁玩具和宝宝的小手。所以,父母要从小让宝宝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一旦发现不良习惯要随时提醒,父母本身也要以身作则,让宝宝有好的模仿对象。
对策2:给宝宝提供多元的感官刺激。
父母应在婴幼儿时期就要注意宝宝的发展,如尽可能在宝宝出生时母乳哺育,使宝宝得到很好的口腔经验。或提供一些替代品(如奶嘴或其他无毒大玩具)让宝宝去“吃”,以丰富宝宝的口腔经验。此外,父母还要给孩子提供多种不同的玩具或教具,让宝宝用手玩,用感官的接触视、听、嗅味觉的经验来丰富宝宝的生活视野。
对策3:给予宝宝安定健康的环境。
理想的成长环境应该是使环境单纯安定的,使宝宝情绪安定、容易专心的环境。经常搬家会给宝宝带来不安定感,所以父母最好不要经常搬家,变动环境,这样才能使孩子得到安定健康的环境。
对策4:父母应抽取时间多陪宝宝。
宝宝恐惧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宝宝的安全感主要来自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应多和宝贝在一起玩耍,给宝贝准备一些喜欢的玩具,抽空常拥抱一下宝贝,讲讲故事或一起听听音乐、念儿歌、看画书等,让宝贝的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情上来,情绪趋于稳定,得到更多的爱,生活在一个温馨环境中,逐渐减少吸吮手指的次数。决不能用生硬口气训斥宝贝,使其产生恐惧感,这样反强化了吸吮手指的需求,导致吸吮手指的次数增加。应在宝贝4岁前矫正这个习惯,否则会可影响牙齿发育,使上颌向前突出,下颌向后退缩,造成上下颌不能正确咬合,对吃东西、讲话发音和面部形态有一定影响。
对策5:教会宝宝说完整的话语。
宝宝吃手指是因为恐惧而无法说出来,如果我们教他将心中的恐惧说出来,也许他就不会“吃”手指了。所以,父母要教会宝宝说完整的话语,让他学会把心中的恐惧用语言表达出来。
对策6:让宝宝双手不空,有事可做。
要想让宝宝改掉“吃”手指的坏毛病,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双手不空,充分发挥他的创造性,让他有事可做。这样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让他淡忘这个习惯,改掉这个毛病。
对策7:给宝宝找个伙伴一起努力。
告诉你的孩子,很多小朋友小的时候都喜欢嘬手指,甚至爸爸妈妈小时也会这样做,但这只是一段时间,很少有人像他这么大还喜欢吃手。同时爸爸妈妈也知道不让吃手有时比较难受,而且改掉一种习惯对许多人来说都不容易,所以你们要一起努力,让嘴和小手指说B.E-BYE。
对策8:正面引导。
不停唠叨、笑话或者威胁孩子再吃手指就要怎样等等,都不是正确的做法,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孩子更想嘬手。不如这样对他说:“你嘬手指的样子就像一个小婴儿,可是你已经这么大了,我可不愿意别人笑你还是个小宝宝。”
对策9:恰当鼓励。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特殊日历,如果他减少了吃手的次数,就用贴纸或划星星的方法来鼓励他,然后在他彻底告别手指后,举行一个小小的“告别宴会”作为奖励。
特别提醒:抛掉老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可能在你小时候你的父母尝试过,那就是在你的手指上抹上各种可能引起你反感的物质,但最好不在你的孩子身上实验,因为不确定里面的成分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你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他最喜欢的布带把手指包起来,开玩笑说小手害羞了,这样一来,就给他设置了自然的障碍。
上小学啦
一、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
“今天在学校学什么了?”
“不知道。”
“那么,上了几节课呢?”
“不知道。”
“老师布置作业了吗?”
“不知道。”
“……”
以上是一位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和家长的对话,从对话的内容可以看出孩子对学校生活“一问三不知”,如家长所说“简直没想到他居然会这么酷!”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较大的跨度,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家长应该提前做一些适应性的正确引导,让孩子对新的学习生活有一些初步认识。
1.利用孩子平时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孩子平时喜欢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在给孩子解答时,可以对孩子说:“你问的这些问题,妈妈也不完全懂,等你上学了,老师会告诉你的,因为老师知道很多很多的事情,你想问什么,老师就告诉你什么。”“到学校上学,你会学到很多知识。”这样做,孩子对上学就会产生兴趣,“上学”在她的脑海中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2.提前带孩子到新学校参观、熟悉环境。开学前,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学校参观,让孩子认识上学的路线,以及学校位置,然后告诉她学校的一些设施和活动场所,学生在教室上课的情况与课外活动的种种乐趣,逐步培养孩子对学校产生好感,熟悉环境。
3.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具,并教会使用方法。父母为孩子准备的学习用具有铅笔、橡皮胶、钻刀、作业本、尺子……教会如何使用钻刀,以及笔断以后如何处理,还有作业本封面的填写、格子的作用等,教育孩子要爱护学校的课桌椅、门窗,不得乱写乱刻。但是文具不要太花哨。带吊坠的自动铅笔、可以变形的文具盒……临近开学,家长已开始给孩子购买学习用品了。其实,家长不必给孩子买过于花哨的文具,这有可能干扰孩子学习。小孩子本身就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一个功能齐全的文具盒,可能就是他一堂课的玩物,家长万不可把这样的“隐患”放进孩子的书包里。
4.培养学习习惯。孩子在幼儿园以玩为主、以学为辅,到了小学就不同了,变成了以学为主。刚上小学孩子对学习充满了渴望,对老师发给她的各种书本感到新奇,对课堂上的学习兴味盎然。家长抓住孩子的这种新鲜感、好奇心,强化孩子的求知欲,尽量在家中把孩子的学习搞得丰富多彩,给孩子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要求先做作业再去玩,并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做作业,并制定一个时间表,培养时间观念。完成作业后,也让孩子自由活动,做她喜欢的事情。
5.培养学习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贪玩并不奇怪,对这一点,父母不要惊慌,要动脑筋把玩与学习兴趣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为她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或活动,在游戏与活动中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引发兴趣,比如孩子不肯读书,可以找几个小朋友到家里和孩子一起读。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吃饭时可以从餐具入手,认识餐具名称,上公园玩时,教孩子认各种植物,花草以及各种类型的建筑物……让孩子学得轻松有趣。
6.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刚进入小学,孩子与同学相处不习惯,有些性格内向的更加不愿与同学交往,对学校生活就产生恐惧感,这时候,父母应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如文艺演出、运动会、游戏,或者到同学家去玩,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交往,逐渐适应校园生活。
7.调整时间,防止孩子打瞌睡。从幼儿园到小学堂,孩子首先要面对的就是40分钟的课时。有些小孩刚上学不适应,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打瞌睡等情况,其实课上打瞌睡是可以“预防”的。小学和幼儿园从课程到生活都有很大区别,在幼儿园没有严格的上、下课时间规定,比较自由,中午还可以午睡,而小学生上学和放学时间都是固定的,而且长于幼儿园。另外,小学课堂上是不能自由活动的,长时间坐在椅上学生有可能注意力“溜号”。对此,专家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在家里学习,可以以15~20分钟为一个学习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内让孩子专心做功课。同时,家长不能一开学就逼孩子加班加点学习,一年级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8.家长老师要鼓励孩子。“咋就你坐不住呢!”“这道题你在幼儿园都做过!”……这样的话家长千万不要跟孩子说。受新环境的影响,刚入学的孩子会出现对新知识接受较慢的情况,这时家长就应该多鼓励多帮助,绝不能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专家建议,有不少小孩子适应环境能力较差,会出现情绪低落或是厌学的情况,家长可以先降低要求,耐心地鼓励孩子。家长要学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多表扬。平时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多和孩子聊聊天,问问孩子今天课堂老师都教了什么,学会啥新内容了等等,这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