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样的几番大折腾以后,丞相的威望和权力荡然无存,他们完全成了汉武帝的木偶,只能跟着汉武帝的指挥棒行动。当然这也得力于汉武帝的手段高明,在自己的羽翼还没有丰满的时候,任用庸才做丞相,自己不动声色地收权,然后逐渐分权,接着彻底改变丞相的地位,巩固自己的权威,等到有足够的实力的时候,相权再也无法制约了,这才使用铁腕手段,一系列的计划层层推进,丝丝入扣,既冠冕堂皇又很有实效。
拿捏进退分寸,掌握权力
主弱臣欺,管理中不能没有权威。有些下属狂傲自大,没大没小,领导者对这些藐视权威、挑战领导的做法绝不能纵容,一定要巧用心机,剔除刺头,抑制下属的张狂。
康熙即位之时,刚刚七岁零九个月,年龄很小。顺治临死之前,遗诏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性格强暴,为人武勇,极难制服。他把持了朝政以后,便大肆捕杀异己。他在朝廷之上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无一点人臣之礼。他对康熙视若无物,经常当众与康熙大声争论乃至训斥康熙,直到康熙让步为止。鳌拜还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疯狂地扩张自己的权力和财富。他还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以维护祖宗之法为借口,把顺治时期的进步改革措施一个个推翻,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仇恨的种子在康熙的心中滋生。康熙知道,有鳌拜,他就不能安稳地坐在帝位上,于是下定决心要铲除鳌拜这个刺头。康熙的态度十分坚决,但行动却非常谨慎。当时鳌拜在朝中已经培植了一批党羽,弄不好“大虎不死,反为所噬”,因此,他采用了“欲擒故纵”的办法,不动声色地干了起来。
满族人喜欢摔跤,康熙就挑选了一些身体强壮的贵族少年子弟,到宫中练习摔跤。宫廷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后妃太监尽知此事,但都觉得是少年心性,十分自然,没有任何人怀疑康熙有什么其他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中,康熙的这支“娃娃兵”就练好了。在这期间,康熙还依照中国传统的“将欲夺之,必先予之”的做法,连连给鳌拜升官,鳌拜父子先后被升为“一等公”和“二等公”,再先后加上“太师”和“少师”的封号。
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十四岁,按当时的规定,他可以亲政了。但他实行的一些改革措施鳌拜很是看不惯,于是鳌拜自恃位高权重,经常借口有病不来上朝。为了麻痹鳌拜,康熙决定隐忍不发。康熙十六岁时,一切终于准备就绪了。他先把“娃娃兵”布置在书房内,等鳌拜单独进见奏事时,康熙一声令下,“娃娃兵”一拥而上,顿时把鳌拜掀翻在地,死命按住,把鳌拜捆绑牢靠,投进了监狱。在捉住鳌拜之后,康熙立即宣布了他的十三大罪状,并组织人审判鳌拜,把他的党羽也一网打尽。不久,鳌拜死于狱中。此后,康熙又为受鳌拜迫害和打击的人平反昭雪,放还了被鳌拜霸占的民田,又限制了奴隶制度,改革了政府机构。
康熙真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这些雷厉风行的重大举措,使得一些反应慢的大臣们目瞪口呆,但他们很快就回过神来,觉得康熙实在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康熙也从此集中了权力,建立了威信。倘若康熙未能铲除鳌拜,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鳌拜不得不杀。
张狂的下属一般都拥有很大的势力,培植了一批自己的死党和亲信,形成了自己的关系网。所以,身为领导者,在剔除刺头时,措施一定要严密,否则机事不密,可能反为所害。康熙巧运心计,拿捏进退时机,以摔跤为名准备人手,又能运用谋略稳住鳌拜,这是他能成功地一举清除鳌拜、收回权力的主要原因。
大权在握,权力运用才能收放自如,无法控制的权力是最危险的,轻则使人身败名裂,重则使国家倾危。为人上者不但要控制自己的权力,抑制权力欲的膨胀;更要制衡手下的权力。不给权,则下属无法办事,给权太多则尾大不掉。高明的领导者,既要有宽容的心胸,又要有制衡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
总之,私人化的控制管理虽然有利于上令下达,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当管理者的个人地位权威受到挑战时,他完全可能为维护个人地位的稳固而牺牲组织目标或利益,管理的重心,从组织的制度化建设,转向了最高管理者个人,或者说管理的成败,系于最高管理者一人身上。
从“个人统治”走向人性化控制
管理者初任管理职位,不露声色地谋权揽权后,怎样善于用权而不失权,即如何威权固权,便随之摆在了面前。传统统治与现代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统治观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和个人的基业长青;而现代管理观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企业和组织的基业长青。因此,从个人专政统治走向人性化控制就成了必然。那么,该如何做呢?
恩威并举,收服人心
恩威并举是威权固权的法宝。其中,“立威”是威权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的确,身居领导高位,下属每一分钟都在观察你,处理越轨、不良行为的方式妥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你的威信。这时,如果领导是个“软柿子”,就会使人产生懈怠,那么领导也就会成为傀儡,只能任权臣摆布了。中国历代帝王都很擅长立威。秦始皇创立了郡县制的官僚体制,上级命令下级,层层施控,从丞相大臣直到平民百姓,无一不在皇帝的股掌之中。从此,权力万能,官贵民贱,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尽归大大小小的各级独裁者。
追本溯源,领导者立威并不是太难的。鲁迅先生曾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两个时代: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这种根深蒂固的奴性思想使某些国人直到现在还习惯畏首畏尾,唯唯诺诺。不可否认,国人中有血性英雄,有浩然之气,可是还有一些人不可避免地贪图安逸,胆小怕事。因此只要位居高位,手中握有罢免和利益支配大权,想立威就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了。
但是,真正的有胸怀的企望成就丰功伟业的人是决不会仅仅满足于在下属们面前立威的。因为他们希望的是得到下属们真正的拥戴,可以为了他的事业而鞠躬尽瘁的下属。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固权之初以施恩最为有效与稳妥。
田穰苴治军,大体上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立威,对违犯军纪者决不心慈手软;一是施恩,恩威并用,执法严明。司马迁记载说:“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穰苴)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意思是田穰苴对于士卒的营房和饮食以至生病医药之类的事都非常关心,亲自检查、询问,并将自己的粮食俸禄拿出来分给士卒,自己分到的粮食是全军中最少的。这也难怪当田穰苴准备与敌人开战时,连生病的士兵也要求上阵了。三军之士无不奋勇当先,“争奋出为之赴战”。有既爱兵如子又赏罚分明的将军,其部下为之赴汤蹈火,又何辞焉?
孔子也曾说:“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用当今管理学来解释就是:昔日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时,会爱敬他人。即便是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更何况自己的直属大臣呢?因此诸侯不敢失礼,小国都欣然服从,远近朝贡。在企业中,如果管理者能真心感谢所有员工,对供应商、对客户、对消费者、对下属都充满了爱敬,那一定可以换回大家对您的尊敬和效忠,达到威权固权的目的,公司也可以得到良性地长足发展。
只有真正做到恩威并施的领导者,他的团队才是战无不胜的。所谓恩威并施,就是恩惠和惩罚这两手政策并行使用,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统治者,大多会使用这软、硬两手策略。你臣服于我,就施以恩惠,同时又以武力和惩罚对付叛逆行为。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应用范围很广,用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管理者不仅仅局限于立威,真正做到放弃一些现实利益去施恩于部下,恩威并施,不独断专行,实行人性化管理,方能拥有一个忠诚于自己的团队,才能在这个风波诡谲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信守承诺,提高威信
威权固权还需要信守承诺。我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重视诚实、信守诺言的道德修养。“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征,为证明,证验之意,“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就是说人说话要算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古代的圣贤哲人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
对于管理者而言,对员工信守诺言是使企业产生向心力、凝聚力,加强控制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也只有领导者守诺,员工才会对领导者的所作所为深信不疑。而信守诺言也的确好处多多。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也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保国。”可见,守信是驾驭臣属的无价之宝,是重要的领导方略。
齐桓公位列“春秋五霸”之首,他之所以能获得这一称号,就在于他信守诺言,言出必行的做事风格。他的一系列行动使天下人都信任他,各国的诸侯也都愿意推举他为盟主。
齐国与鲁国曾经是世仇,两国交战绵延,实力相当,不分胜负。齐桓公即位之后重用宰相管仲,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项措施走在了各国的前列,经济快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很快就把鲁国远远地甩在了后头。于是齐桓公决定兴兵讨伐鲁国,为齐国报一箭之仇。
由于实力有了相当大的差距,齐国一战就打败了鲁国。双方决定在“柯”这个地方会集天下诸侯,召开一个和会。会议当天,天下诸侯云集于柯镇,鲁庄王同意签署投降书,正当鲁庄王提笔要签字时,鲁国将军曹沫突然冲到台上,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气氛顿时火药味十足,齐桓公也十分紧张,问曹沫:“你想干什么?”曹沫说:“你赶快把从鲁国夺去的土地交出来,否则我要你的命!”说着晃了一晃手中的匕首。土地好歹是抢来的,再交出去虽然于心不忍,但还不会痛彻骨髓,而现在曹沫用凶器逼着他,生命悬于一线,人死不能复生,地去尚可再夺回,还是命要紧。于是齐桓公咬牙答应道:“可以,我答应退地。”曹沫听了齐桓公这句话,当即松开了他,甩手把匕首丢在了地上,退后三步,深深地向齐桓公鞠了一躬,转身便退回到他原来的位置上去了,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
从柯镇回来后,齐桓公越想越有气:“鲁国人太卑鄙了,居然在和会上安排刺客,让我当着天下人的面出丑。我兴师动众才夺得一些土地,他们派个刺客就要了回去,这不是侮辱齐国人么?我决不能答应这个屈辱的条件,地还是不能给!”于是,齐桓公找来管仲,商量如何对待和曹沫的约定。齐桓公的意思是他是在受到胁迫的情况下被迫答应退地的,鲁国使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不能履行协定。要派杀手干掉曹沫,让这事死无对证,不了了之。
没想到管仲却不同意,他说:“您虽说是在遭到胁迫的情况下答应对方的条件的,但您既然已经当着天下诸侯许下诺言,那就必须严格履行,让天下人知道您是讲信用的。”“如果您杀掉曹沫毁约,这就违背了信义。虽然能暂时发泄心中的不满,但会毁坏您在诸侯心中的形象,会让天下人唾弃您不讲信义,不守诺言!这个损失可就大了,要比失掉一块土地严重多了!没有信用的君主,土地再广大也不能成为天下的盟主!”
听了管仲的分析,齐桓公改变了主意,不再坚持己见,履行了与曹沫的约定,把夺自鲁国的土地又还了回去。消息传开之后,天下的人都对齐桓公赞不绝口,把他当成重信义的人,诸侯国之间有什么纠纷,都要他出面解决,许多诸侯国都争着和齐国结盟。短短的一年之后,齐桓公就被诸侯拥戴为霸主。而反思现在,我们一些管理者由于没有兑现承诺,一意孤行,使自己的威信降低的现象,在民营企业非常普遍。
从“个人统治”走向人性化控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办成大事,也是权力的真正价值所在。善用权者,经国则天下治,治民则四海安,滥用权者,行而无威,久之无效,必然失权。如何善用权而不失权,即如何进行人性化控制,正是古今中外都在研究的课题。
对现代企业中的管理者来说,在组织中,领导者必须运用一定的政治手段与策略来实现组织目标和合理的个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拥有相应的权力是必备条件。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是,也必须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谙熟获取权力之道的政治家。
总之,中国的历史和政治自古以来就有不同于世界各国的独特之处,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对政治权力的极端重视,而由此衍生出来的权谋控制之术、王霸之道、帝王之学就极为发达。所谓的人性化的控制之术,其要旨是教导以人为本,知晓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巩固权力,以达到基业常青的目的,这是一门复杂多变、高深莫测、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问。
持经达变,因时制宜的控制之术
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企业应该坚持原则,但却必须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应变,以求制宜。控制之术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