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控制力
9196000000016

第16章 从“硬”到“柔”的中式控权变奏曲(4)

一天,齐桓公因为管仲劳苦功高,为自己的霸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便想封管仲为仲父。他对大臣们说:“我想立管仲做我的仲父,同意我意见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在右边。”大臣们依令而行,惟有东郭牙站在门中央。齐桓公疑惑不解,就问他说:“同意我意见的站左边,不同意的站右边,你为何却站中间呢?”东郭牙说:“以管仲的才智,能取得天下吗?”齐桓公说能。“以他的决断能力敢干大事吗?”齐桓公回答说敢。东郭牙就说:“大王知道管仲的才能足以谋划天下,管仲的决断能力足以干大事情,您现在又要把国家的大权交给他。若管仲用自己的才能,凭借着您的威势,来治理国家,大王您觉得妥当吗?”齐桓公听后顿时醒悟,对东郭牙的话深感钦佩,便不再坚持立管仲为仲父,也不把所有的大权交给他,而是让隰朋负责内政,管仲负责外交,使他们分权并立,相互扶持。

可见,凡事皆有度,在“度”以内是好事的,到了“度”以外就变成坏事了。集权和分权亦然。分权过多会削弱领导的权力和威信,架空领导的位置,但若不分权,又会影响下属的干劲和工作效率,如何适度安排集权与分权,把握这个分寸,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但无论怎样,身为领导者对下属的信任和分权是要有度的,否则,就会有被下属取而代之的危险。因此,在授权时,要掌握“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这个十六字秘诀,在集中关键权力的同时,要有程序、有步骤地考虑放权。对于授权给什么人、这个人具体拥有什么权力、操作范围有多大、流程是什么样的,都应该有章可循。这种对于权力的制衡,既能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又能杜绝放权后权力的滥用和失控。

高明的领导者在授权时,能审时度势,进退自如,全盘掌握,合理控制,这是分权艺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外礼内仁”式的柔性控权艺术

管理者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权力。有权就有个用权的问题。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法德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德。管理者是百姓的表率,管理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管理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员工的表率。如此,外礼内仁,实施柔性控制,方能令员工忠诚敬业,为企业效力。

用好一个“柔”字可战无不胜

老子曰:“天下至柔者莫过于水,然至刚者莫能御。”人们常说的以柔克刚就是这个意思。柔,并不是惧怕,也不是无原则的让步。为了要成就事业,对同道之人可以用“柔”来团结,对自己的对手可以用“柔”败之,对那些顽固不化之徒同样可以用“柔”来感化。善于使用柔性政策的人,就会在竞争中势如破竹,无往而不胜。

汉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成为后人所称道的仁君。他世家出身,在反对王莽的战争中锻炼成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成功之道不是一味的武力征伐,而是采用柔性政策,善待帮助自己打天下的人,给手下人以恩惠,给对手留下一线生机,收拢了人心,不仅成功地开创了东汉江山的基业,也成就了可以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并称的“光武中兴”,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成就大事后不杀戮功臣的一代明君。

冯异原为颍川人,王莽末年归降刘秀,成为刘秀帐内的主簿,曾协助刘秀镇抚河北,刘秀称帝后,任冯异为征西大将军,派其镇压赤眉起义,从而使天下得以平定,冯异功不可没。但冯异归降的这种背景使朝中一些爱整人的大臣有把柄可抓。后来,冯异又长年在外征战,手握重兵,掌权较大,并深得刘秀赏识,这更引起其他大臣心中不悦。

此时地方上还有很多割据势力,刘秀继续派人征伐。当时赤眉军在关中一带拥立了一个叫刘盆子的人为帝,因为关中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刘秀就派邓禹夺取关中。但因赤眉军人多势众,邓禹连吃败仗,只好请求援助。刘秀遂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去接替邓禹。冯异到了关中以后,打败了赤眉军。刘秀认为他很有才干,就留下他镇守关中。关中平定以后,冯异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力,当地经济发展很快。冯异为人稳重厚道,爱民如子。一次,他得知长安县令欺压百姓,就做主杀了县令。谁知此事却被一些嫉妒他的人大肆炒作,上书给刘秀说他专制关中,目中无人斩杀长安县令,笼络人心,要称王关中。

冯异为此深感不安,屡次上书请罪。刘秀听到这种言论,却都付之一笑,心中自有明断。他知道朝中有些大臣嫉妒心强,爱搞窝里斗,而对自身政务却漠不关心,每日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若听了他们无中生有的言论,错怪冯异,不但会丧失良将,更失却天下人心,且冯异镇守关中,平定叛乱,功勋显著,无此人更无益于国土之安定。何况,这种琢磨人不琢磨事的歪风也该煞一煞了。于是便下诏书对冯异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如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冯异见刘秀如此信任自己,心中颇为感激,更加效忠刘秀。

刘秀十分注重观察下属的所作所为,从其行动中见其忠心,辨其恶善,而非听信谗言来判断下属,从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与风波,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下属对这种用人不疑的信任之情也必将知恩图报。冯异向刘秀表示:“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更不敢忘巾车之恩。”所谓“巾车之恩”发生在早年冯异与刘秀共同作战之时。一次冯异私自外出探亲,被巡逻的士兵扣留,怀疑他是逃兵。刘秀知道后在巾车乡将其释放,允许其回家探母。君臣之间共叙往事,以过去相互信任的关系来巩固新条件下君臣之间的和谐。冯异在洛阳逗留的十天中,刘秀多次赐宴款待他,赐予金银财宝,并与其共同商议国事,对其表示充分的信任。

历史上许多功臣到头来都逃不脱兔死狗烹的命运,但刘秀手下的大将是个例外。冯异是刘秀手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功勋卓著。刘秀让他镇守关中二十多年,不论是在战争过程中,还是和平时期,从未听信过对冯异的谗言。他很清楚自己的爱将是什么样的人,没有像有些皇帝那样怀疑大臣,也没有借机敲山震虎,给功臣们点颜色看看。他以柔术治天下,放手使用大臣,给自己的霸业增添了稳定的后援,最终成为一代明君,也因此安然地享受惟我独尊的权力,坐稳了江山。

“外礼内仁”可令高傲的元老安静地走开

大多数企业总有些“创业元老”,他们在公司创业时与老板一起打天下,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企业做得有点像模像样、老板开始注意公司和自己的形象的时候,他们说话办事时常有点“不长眼睛”:对老板直言相谏或“口无遮栏”,甚至是不讲场合的搅局;轻视别人,以功臣自居;蔑视制度;缺乏团队精神,一般很难把团队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一切以我为中心等等诸多行为,会时时惹得老板心中不快,但是碍于情面,以及从大局考虑,又没有法直说;老板不说,其他人更是不敢说,也不敢管。这些“创业元老”实际上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一大障碍,如何恰当地处置和管理这些高傲的“创业元老”,成了许多公司老总的“心病”。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既不伤君臣和气,又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现代企业管理者们可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宋太祖赵匡胤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禁军大权,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改朝换代,为赵姓家族夺取了天下。赵匡胤从自己黄袍披身的经历之中,深知掌握禁军兵权对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后周亡国的教训,加强对禁军的控制,并迅速取消了殿前都点检的官职,从此不再设置此职。

进一步收回禁军兵权行动由赵普出谋划策,待一切安排好后,于公元961年7月初九的晚朝时,赵匡胤把石守信等禁军宿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赵匡胤突然喝退侍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石守信等人说:“我如果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得不到宝座的。但是,你们不知道当皇帝是多么的艰难呀?我自从做了皇帝后,每夜不是睡不着觉,就是睡了后做噩梦,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石守信等人忙问为什么?赵匡胤说:“这是非常清楚的,我这个皇帝的位置,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此话中有话,都慌忙离席下跪说:“陛下何出此言!现今天命已经确定了,谁还敢有异心呢?”赵匡胤马上说:“话可不能这么说,你们虽然没有异心,然而,你们的部下就难保没有异心了。他们想富贵,一旦以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虽然不想当皇帝,能够办得到吗?”一席话,使在席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就有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慌得哭泣起来,求宋太祖为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于是,赵匡胤缓和了口气,开导众将领说:“人生在世如白驹之过隙,只是短暂的一瞬间。所以贪求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金钱,多娱乐,使子孙免致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自己也可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我赵氏宗室也同你们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两下相安,不亦善乎!”

这意思很是明了,这是用经济手段来换取兵权,这样的条件,在当时的情况下是能够使将领们接受的。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的话已经说得这样明白,丝毫没有回旋余地,加之当时宋太祖的权威如旭日中天,不可动摇,于是只得俯首听命。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人都上表说自己有病,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的将领。并将禁军的权力一分为二,设立殿前都指挥使、步兵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三个指挥使互不统帅,都直接听令于宋太祖。与此同时,赵匡胤还在中央设立枢密院,专负调兵权,这样又把三个指挥使的统兵权与枢密院的调兵权分开,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一来,军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杜绝了唐末五代以来的那种“朋党”的官兵关系,防止了兵变的发生。

因此,从赵匡胤笑谈中“杯酒释兵权”这一事例里,我们领悟到可以采取以下几手措施来妥善解决创业元老们的问题,有效地进行控制管理。

1.用诚意进行心灵沟通。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技巧之一,许多企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沟通不够,使矛盾激化,甚至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因此,管理者可以用年龄的关系、知识的结构、事业的需要、企业的前景、发展的问题、共同的利益等等来打动对方,让创业元老理解你的行为,解开心中的疙瘩,心甘情愿地让位于新人。

2.未雨绸缪,搭建桥梁。元老问题是一个深度敏感的问题,应稳妥进行,不可操之过急,应该梯次进行或搭桥前进。可以设置一些位置非常高、薪水非常高但却没有多少实际权力的岗位,实现逐步过渡,或在关键的岗位中实行“掺沙子”的办法,等等。

3.利益到位,令其无后顾之忧。创业元老不愿意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利益问题。比较通行的做法有:给其一定的股份、基金;享受一定的福利;一次性地支付给一定的奖励。

总之,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是以实现平稳过渡、权力交接为目的。

“外礼内仁”的柔性控制艺术,提倡的是一种自律性的管理模式,注重人情,从人与人之间美好善良的愿望开始,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由此,二千多年来的中国传统管理,也形成了一种特点,即通过个体无私奉献的利他行为,从而实现利己的结果;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达成人际信任、而非制度信任;通过个人魅力的影响,让下属忠心耿耿,从而实现有效的管理。这和如今实行的人本管理等有异曲同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