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控制力
9196000000020

第20章 中国式控衡的有效手段(4)

在国外,比如日本,就有用仁义儒家思想管理企业获得成功的事例,涩谷荣一就是其中一位。他推行“义利合一观”管理企业,一手握《论语》,一手持算盘,使他经营下的王子制纸公司、东洋纺织公司不断扩大发展。松下幸之助又是一位,其信奉“五十而知天命”等话,他经营松下电器公司获得成功,就有儒家思想一份功劳。这种做法,日本称之为儒家资本主义。美国也有人在研究孔子,1985年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的首位,美国著名企业管理教科书,孔茨等撰写的《管理学》一书,对孔子管理思想的论述也占有一席内容。

时至今日,信息经济时代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成为企业领导者工作重心之一,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败。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性、创新性、骄傲性、流动性、成就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因而领导者能否“爱人”,能否为员工提供一个注重人情味和感情投入,给予员工家庭式的情感抚慰的企业软环境,成为领导者提高企业员工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发员工创造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认为“一个日本公司最主要的使命,是培养它同雇员之间的关系,在公司创造一种家庭式情感,及经理人员和所有雇员同甘苦、共命运的情感”。《财富》杂志评出的最受欢迎的100家最佳公司中的大多数都慷慨地为员工提供诸如理发、修鞋和免费早餐等看起来不起眼却充满人情味的“软福利”。

总之,管理者对员工不关心热爱,又怎能要求员工关心热爱公司?一个不尊重“人”的公司,“人”也不会尊重它,很自然的双方都是以利益交换,公司觉得不需要了,自然把员工遣散,员工觉得想走了,毫不留恋地离职,甚至到竞争对手的公司任职,把顾客都带走。中国式的软控制,即“为政以德,控制于无形”的管理手段,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把员工摆在第一位,尊重员工,实行人文化管理,从而赢得员工的忠诚,使其尽心尽职地工作。

权势掌控是中式控制力磁场所在

中式领导力最终都体现在“控制”二字上。对于如何控制,中式领导讲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权变之术,强调找准权力的制衡点,令下属互相牵制,最终达到相互促进,竞相效力的目的。所以,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教授曾说:“全面无形的控制,也是中国式管理的特殊方式。”其中,权势掌控在手,又是中式控制力的磁场所在。

控权贵在“大权独揽,小权分散”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向来都以天子自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家的一切政命皆出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掌握着一切生杀予夺的大权。集权统治,甚至可以说独权统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个特色。当然,所有人都清楚一个领导者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他必然要将权力进行分配,“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以权统人,调动部属”,这就是统治者的授权控制之术。他们既敢于集权,又敢于分权,但是,分配的前提必须是大权在握,能将分配出去的权力最终再汇集到自己的手中。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都说明一条真理:没有权力,就不能驾驭,驾驭和权力不可分离。没有权力,就像鱼龙离开海洋一样,纵使有天大的本领,也无从施展,谈何驾驭?“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尧是古代的圣明之君,可当他没有取得帝王地位的时候,连三个人也治理不了;桀虽为无德无能的残暴之辈,可坐在天子的地位上,却可以为乱天下。中国历代统治者明白,能否驾驭下属,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有没有权势。有权力,就能驾驭人,无权力就不能驾驭人。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达到上令下达的目的,通常都把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因为身为领导者,就必须要大权独揽,才能有效地驾驭下属,如此,方能上令下达,保证命令和措施得以快速的贯彻实行。

与大权独揽相对应,一些高明的管理者也喜欢把小权分散给部下,就如曾仕强教授所说:“中国的管理者善于用巧劲儿,拿出一部分权力分给属下,他们做的只是以权统人。领导应该是帅才,总揽全局;其他管理者则是将才,他们应当各司其职,管好‘线’上的工作;而员工则是士兵,应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点’上的事情。”

现代科学的领导方法,和传统的家长制时代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领导方法是根本对立的。它要求领导只抓大事,不问琐事,或者说“只管两头,不管中间”,还可以说是“抓两头,带中间”,这种方法又称为“黑箱方法”。

家长制时代的领导方法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其根源是家长制只有集权而无分权的体制。而现代领导方法是现代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决策与执行的分工、谋与断的分工、行与评的分工,及其分责分权是现代领导方法现实的基础。现代领导方法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这个“大权”是指决策权,即输入执行部门的决策指令和发出指令的最后决断权。这个权力只能集,不能分。这里的“小权”是指决策权以外的一切权力,如咨询权、执行权等等,这些权力原则上必须分散,不能集中,否则就是专制、就是独裁。

众所周知,楚汉相争的大战中,项羽败北,无奈乌江自刎,霸王别姬,好不凄惨,霸业未成,常使英雄泪满巾。而刘邦却春风得意,登上宝座。按常理,项羽素有威名,骁勇善战,士卒精锐,粮草充足,而刘邦相比之下,实力则十分逊色,无论个人威望还是兵力数目,都远不及项羽,但他却能最后成功,原因何在?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能对部下封赏官爵,适度分权。

韩信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总想着称侯拜将,建立功名。可是在项羽帐下做事却被项羽不屑一顾,只是派给了一个小官,使得韩信郁郁不得志。萧何一再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本来也没放在心上,不觉得韩信是什么奇才。只是将韩信招来,问韩信:“你想要多少兵马?”韩信答道:“多多益善。”于是刘邦就命人拿来一张纸,对韩信说:“你在上面能画多少士兵,我就派给你多少。”刘邦本也就想敷衍了事,谁知一看韩信递上来的画不禁大吃一惊,原来,韩信只画了一个城门,从城门里露出一面将旗,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韩”字。刘邦看出韩信并非一般之人,于是最终将其提升为大将军,授予军权,委以重任,而且建立拜将台,礼仪规格古来罕见。和刘邦的慷慨授权相比,项羽在授权上表现得像一个妇人,他把封赏的印鉴都刻好了,放在手上摩弄得印角都磨灭了,最后还是不舍得交给应该受封的人,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难怪韩信肝脑涂地的最后为刘邦从项羽手中争得了天下。

古今中外不少企业家白手起家,逐步建成了一个庞大的企业王国,但却往往逃不脱中途衰落的命运。这其中的原因有一点就是由于这些企业家自恃经验丰富,能力过人,因此他们的统治欲极强,喜欢包打天下,就跟项羽似的不懂得应适当分权给下属。他们总是认为部下们不如他能力强,老是不信任部下能把事情办好,企业里芝麻大的一点事他也要过问,而且还要“一抓到底”,最后只能落了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

将自己所属的部分小权力授予下属,就是使用“分身之术”,使这部分权力和责任由下属承担,亦即把自身领导活动的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交由下级分担。这不仅有利于管理者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也有利于管理者加强宏观控制,增大领导活动的自由度和准确度。管理者处于指挥、监督别人工作的位置,他的主要职责是协调若干人干好一件事或一系列事,统帅并控制下属实现各个子目标从而达到总目标,即“科学的指挥和合理的调度”。作为管理者,不能只顾去做具体事务,因为单凭自身的力量去办事,能力毕竟有限,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下属在各自能力限度范围内获得最大成果,指导下属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目标。这样,管理者才能“一身变众身”,“一脑变多脑”,使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