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愿授权和不会授权的管理者,将给自己积聚愈来愈多的工作决策事务,使自己在日常琐碎的工作细节中越陷越深,甚至成为碌碌无为的“事务主义”者。由于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管理者最后不得不分给别人一点权力。到此地步,有些事已一拖再拖,另一些事可能根本无暇顾及,而许多需要管理者亲自处理的大事却搁在一边。另外,下级的积极性也受到压抑,工作失去了兴趣和主动性。所以,作为管理者,通过“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对下属合理的授权,能使自己重在管理,而非从事具体事务;重在战略,而非战术;重在统帅,而非用兵。如此采用“分身之术”,有利于管理者议大事、抓大事,居高临下,把握全局。
控权贵在“大权独揽,小权分散”,把一部分小权授权给下属,既可以“笼络”人心,又可以成就大业,何乐而不为?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想“日理万机”,把所有的事都照顾过来,都办好,是不可能的。高明的管理者总是善于用巧劲儿,拿出一部分权力分给属下,他们做的只是以权统人。集权而不专权,放权而不放任,这才是使用权力的最好选择。
分权制衡,内部竞争
“不肯久居人后”是古代中国对有作为的人的赞美,历史的朝代更迭都是以这些英雄人物为核心完成的。在企业里,不少人的理想也是这样。用李朝晖先生的话说,就是搞公司诸侯割据。这些英雄人物的存在无疑使现存的合法权利主体陷入了一种两难之境:弃之不用不行,取而用之又时时威胁自身权力。
“不肯久居人后”是古代中国对有作为的人的赞美,这一富有英雄主义的话激励了无数豪杰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动乱和朝代更迭都是以这些英雄人物为核心来完成的。在企业里,不少人的理想也是这样。用李朝晖先生的话说,就是搞公司诸侯割据。
这些英雄人物的存在无疑使现存的合法权利主体陷入了一种两难之境:弃之不用不行,取而用之又时时威胁自身权力。如何才能在安全状态之下使用这些“危险人物”呢?封建统治者的经验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也就是找准权力的制衡点,令他们互相牵制。刘备托孤唱的就是一出分权制衡的样本戏。
刘备弥留之际,一手掩泪,一手握着诸葛亮的手嘱咐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卿可自立为成都之主。”这句死前嘱托简直比曹操的那句人生哲学“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更加奸诈狡猾,不仅笼络了诸葛亮的心,使其六出祁山、鞠躬尽瘁,誓死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更巩固了刘禅的基业。
刘备深知诸葛亮有能力声誉又颇佳,缺了他,偌大的西蜀集团将无法正常运转,但若不把他安抚了,万一他设计对付阿斗,那就惨了。诸葛亮是可托孤之人,只要把他的位置摆正了一切都好说。刘备对于自己的儿子刘禅怎样的懦弱无能已经很清楚了,正基于此,刘备干脆把刘禅“不才”这个事实明摆了出来,却要让诸葛亮以为是刘备对他的信任。这样而来即便刘禅以后真的到了不可辅佐的地步,诸葛亮也不会效法伊尹、王莽,而会甘心当周公、萧何。果然,当愚蠢无能的后主妄信谗言,将胜利在望的诸葛亮招回的时候,诸葛亮所做的仅是苦口婆心地劝诫。这种既不符合他的智慧也不符合他的性格的做法,直接来自于刘备在幕后设置的那双黑手的操纵。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诸葛亮身边的黑脸大臣,这就是千夫所指的李严。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第五次出祁山,就是因为此人谎报军情而丧失了又一次宝贵的机会。但少有人知道李严曾经也是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的权臣。刘备托孤时,文托诸葛亮、武托李严,实际上是一手很险恶的招数。他怕诸葛亮暗中操纵西蜀政权,为了稳妥起见,又令在川中自成一系的李严掌管内务,协助诸葛亮,实际上是让他们相互制衡。李严的人品刘备也是相当的清楚,将内务托给一个奸佞小人,这里有一个微妙的道理:一忠一奸、一贤一佞,相互掣肘,组成了一个稳定的架构。对比魏、吴两国,我们不得不赞叹这是非常高妙的政治手段。魏国是能人司马氏专权,结果能人及其儿孙把曹家取而代之了;吴国是小人专权,结果两代小人把朝廷弄得帝位更易,内讧迭起。而刘备的这种安排和上面提到的那句话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双保险,使得蜀汉绵延数十年而内部不乱。所以说刘备的宽厚仁慈不过是表面现象,所谓“刘曹原是一路人”,是十分中肯的。
中式控制告诉我们,当公司诸侯割据现象出现时,作为领导者如果一时无法消除这些势力或其对立状态,那就必须凭借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制造出能与之相抗衡的力量,以控制对立的双方,并使他们在同一体系内共存,相互制衡,以达到权力的平衡点。在权力纷争中善于制造矛盾和利用矛盾,这就是政治上的平衡点,和防止大权旁落的秘诀。
比如很多企业老总担心副总背着他搞小动作,或者难以控制。于是,华为老总任正非就干脆设立十几个副总,明确规定各个副总的权限,使副总的权力分散,并形成互相牵制之势。这种状况虽然是华为的用人特色,实际上正是历史经验的巧妙借鉴。
“诛贵大,赏贵小”方能严以立威
“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诛大赏小是一个屡试不爽、十分有效的控制手段。“诛大”是最大限度地体现惩罚的作用,“赏小”是为了实现激励效益的最大化,这两者可谓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实现了它们价值的最大化。
《吴子》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武侯问曰:兵以何为胜?吴起对曰:以治为胜。又问曰:不在众乎?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讲的就是赏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跟员工讲道理,但是,有时候,千言万语抵不上一个行动。身为领导者,该出手时就出手,赏罚分明、赏罚有信,这是管理公司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如何做到赏罚公正呢?太简单了,只要做到诛大赏小就行了。
中国人讲究上下有序,尊卑有别,要求人们畏惧权威,对权威的命令无条件的服从。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许多中国人的依赖思想十分严重,没有主见。针对这种心理,领导者可以对属下诛大赏小,从而树立自己的权威,让部下服从指挥。诛大赏小让部属们看到了法规的威严和领导者坚决执法的至公之心,以及领导者明察秋毫的至诚之心。
所谓“诛大”,也就是擒贼先擒王,重罚领头人。孙武奉吴王令训练吴王后宫嫔妃,在三令五申之后,吴王的两个宠妃仍不以为然,孙武便下令处斩,众女骇然,无不听孙武号令而动,此时,孙武对吴王说,即使现在让这些女兵赴战场打仗,她们也不会有所犹豫。我们在处罚员工时,也一定要把事实了解清楚,板子一定要打在为首者的屁股上,否则,处罚便不能服众。
驱利避祸乃人之本性,没有一个人是喜欢受罚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怕被惩罚,更不用说是重罚了。而重罚的结果不但要使当事人再也不敢犯这样的错误,更要使其他人不敢效仿。用杀鸡儆猴来描述,是再准确不过了。
而“赏小”,是指要奖励普通士卒。抗金名将岳飞,非常善于治军。军队将士即使冻死也不拆百姓房屋,饿死也不抢劫百姓,因为如果有士兵拿了老百姓几根麻绳的,立刻依军法处死。但是对于朝廷的奖赏,岳飞都分给士兵,自己丝毫不取。每立战功,都归于将士,自己毫不居功。所以他的军队令出如山,勇猛善战。敌人哀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是很重要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但是奖励必须达于组织的全体成员,让他们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组织重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行为被认为有特殊的重大意义时,他的主观能动性便能够被充分激发,潜在的能量才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运用。
诛与赏是对立的统一体,怎样诛和赏,体现了领导者的控制力艺术。“诛大”是最大限度地体现惩罚的作用,“赏小”是为了实现激励效益的最大化,这两者可谓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实现了它们的价值最大化。“诛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诛大官,因为大官重权在握,一举一动能影响全局;二是指诛大失误。如果大的失误都不受到处罚,那就可能什么事也做不成。“赏小”,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奖赏小人物,如普通士兵、平民百姓;二是奖励小进步、小成就,对待个人或团体取得的小成绩,要注意及时给予奖励,使其再接再厉。
另外,诛大赏小的计策只能在少数人身上实施,而对这少数人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局的成败,因此必须谨慎行动。
在实施诛大赏小的计策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抓对典范,奖惩的对象必须有示范效应,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这样才能在全体部下面前树立你的威望。
罚要罚首恶。“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先惩处为首的违纪者,其他部属才会有所收敛。
赏要把重点放在第一线的员工,这样就能鼓舞士气,调动部属的工作积极性。
除了赏罚之外,树立权威还有其他的手段,比如说加强领导,言传身教等手段都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