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控制力
9196000000023

第23章 中国式“控人”的法则有哪些(2)

陈平初来乍到便带兵攻打项羽,不料大败而回。照现在的规则,试用不合格,应马上解聘为是。谁知刘邦不仅不怪罪,反晋升他为“亚将”。一帮和刘邦出生入死的铁哥们如周勃、灌婴等出于责任感、事业心,一齐向刘邦打小报告。这个小报告打得可真是功夫到家。先针对陈平个头高、人漂亮,说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看不中用;接着又搬出更厉害的三条:盗嫂——作风有问题;屡次易主——品节不忠,立场有问题;受金(接受贿赂)——经济有问题。这三件事可是件件都上纲上线。那么,刘邦是怎么处理的呢?

《史记》里记载刘邦并没有因此而把陈平冷落于一旁,而是与陈平当面交换意见,给陈平以解释的机会。最后,这场风波以“汉王乃谢(道歉)厚赐,拜(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监督)诸将,诸将乃不敢言”而告终。

正是由于刘邦待陈平以诚,陈平得以日后屡建奇功,为开创和稳固汉王朝统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刘邦与陈平这段“著诚去伪,无欺无隐”的佳话则流芳史册,足为后人师。

现代企业中,对下属以诚相待也是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石。

一般地说来,用人者与被用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对弈关系,疑与不疑其实就是对弈的内容之一。用人者在揣摩着被用者是可疑或不必疑,被用者也在观察着用人者是否多疑,对自己是否放心,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思虑着是勇往直前还是给自己留条后路,或者干脆就表现出一种自知之明,自觉告退。作为领导者,如果想让自己的权力得以有效行使,必然需要下属的不欺不瞒,坦诚相待,那么你就应该对下属报以十二分的信任,真诚地对待下属,使他感觉到你的真实无伪。

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在《领导力》一书中这样写道:“合作的核心是信任。信任是组织内部和内外人际关系的中心课题,失去信任你不可能当好领导,失去信任你不可能取得非凡的事业成就。作为个人而言,难以信任他人就不可能成为领导者,因为他们不能容忍要依赖别人的话语和工作,所以他们不是亲自动手做完全部工作,就是严密督促别人工作而变得控制过头。他们明显缺乏对别人的信任,结果将导致别人也不信任他们。”

可见,“诚”是古今中外所有领导者管人的有效方法。

张弛相宜,审时度势的中式控制力招数

不墨守成规,不拘泥定法,审时度势,一切因时而移,因事而异,在变中图存,在变中求进,是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赋予的中国式管理独特的控制力招数。

打一棒揉三揉,恩与威兼而用之

在企业管理中,人这种“资源”——特别称为与物的资源有别的“人力资源”,它不仅仅具有一般“物”、“有理性的动物”所具有的规律性,更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性——人性。因此,要想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关紧要的就是依照人性来管理,发挥人力的关键性作用。管理哲学观念的变化,正在还“人”本来的价值和尊严,不再本末倒置,仅仅把人当成“物”或者“动物”来加以管理,而是还其本来面目,首先把人当成人,依照人性来管理。一味的以权压人,让人惟命是从的管理方法已被时代淘汰。

因此,从传统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军队式的单向指挥过程,到现代管理的有序化、目的化、自动化、合理化、人文化的双向交互过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大转变。企业管理者要明白,自己“在企业中的最大作用是带动一种风气”,而不是操纵一部机器。传统的管理过程就像是在操纵一部机器:计划,给机器制定一个程序;组织,把每个人像螺丝钉一样安置在机器上;指挥,拉动操纵杆,使机器运作起来;控制,纠正每一个偏差,确保机器运作正常。这种管理,目的是要“保持平衡”:计划,使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平衡;组织,使职、权平衡;指挥,使作业过程协调平衡;控制,使全面的平衡得以维持。因为企业这一部机器一旦失衡,就要出事故。

然而,人毕竟不是“螺丝钉”,企业也不是赚钱的“机器”。人就是人,由人组合起来的企业是一个市场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活的有序的系统。领导者对它的所谓管理,无非是在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促使企业组织有序化、协同化,成为有目的、能适应环境的自组织。因而,管理者的管理作用就是带好这个队伍,而不是操纵它。他带动的首先是一种“向上的风气”。他通过有序化、目的化、自动化、合理化、人文化的双向交互过程来引导这种风气,促进协同化过程,营造一个具有目的性的自组织。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呢?

中国式管理主张,一个真正具有威信的领导必须和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让员工对你如避瘟神,也不能让员工在你面前举止轻浮,没大没小。身为领导者在注重感情投资的同时,也要该唱黑脸就唱黑脸,不可心慈手软。在管理过程中讲究软硬兼施,恩威并济,双管齐下,对员工打一棒揉三揉才是管理员工、进行有效控制的无上妙诀。

我们说管理的艺术往往可以粗略地分为“打”的艺术和“揉”的艺术,前者是一种强迫措施,被管理者的行为必须遵照公司的制度规范来执行,是“硬”的管理措施;而所谓“揉”的艺术,则是通过有效的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引导、激励机制的驱动,使员工自动自发地按照管理者所期望的行为方式和目标开展工作,这种管理艺术是一种“软”的管理措施,施于无形而成效不可忽视,在企业管理中,实际效果却并不比硬管理差。而且,软管理通过员工的内化作用所驱动的行动,常常比被动服从的硬管理更具有持续性。

这可从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帝折服姚启圣之心的事例上,看出“打一棒揉三揉,恩与威兼而用之”的管理控人手段的高明之处。

早在顺治2年,姚启圣即官至福建巡抚,然此人自恃才高,能言善辩,屡屡与上司争吵,被一再降职,康熙5年又遭裁撤,被贬至盛京(现沈阳)郊区一马场任九品“司厩”。不过,康熙帝重用的盛京提督周培公对姚很赏识,他临终前向康熙帝力荐姚启圣。

康熙帝找人打听姚启圣详情,待查明底细后,他下令关姚入牢:“好吃好喝供着,3个月任何人不得同他说一句话,朕要把这只能言鸟憋个半死。”由沈阳回京途中,康熙帝让姚在冰天雪地里坐在四处漏风的囚车上,待其吃尽苦头,才让其进入龙辇,赏点心吃,又让其读御书。在行营一侧的简易牢房中,黎明时分,姚仍在读书,忽听一声咬牙切齿地诅咒道:“朕真想杀了你!”姚抬头一看,康熙帝正隔栏站着,姚慌忙叩首,康熙帝接着说:“你心中仇满,因而几十年来,故作愤世嫉俗之状,嘲骂达官贵人,讥讽皇亲国戚,以大清之矛,击大清之盾,却又屡屡游离法网之外。你并非不能做官,而是蔑视满清官员,故意不守常道,情愿在荒原饲马,不愿入朝为官……朕最恨的就是你这种人,在心里已把你杀一千次了。”

长达3个月的幽禁,回京途中的一冷一暖,特别是这番“黎明谈话”,让姚启圣着实领教了康熙帝的驭臣之术,也体会了康熙帝的“知人之深”。康熙帝一行进京时,姚启圣已学会了奉承:“皇驾进京,好比雷霆万钧,却又寂静无声,难得啊!”康熙帝笑了:“这马屁嘛,拍得朕很舒服。”第二天,养心殿“经筵日讲”上,姚侃侃而谈,纵论宋明理学和安邦治国之道,而后献上收复台湾的“三必剿与三必抚”之策。虽然大臣们不满姚之“轻狂”,康熙帝却十分赞赏姚“见解深远”,“封姚为福建总督,专务平台政略与战略”,执行“迁界禁海”之大政方针。姚连连叩首,自此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命,后来果然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立下大功。

康熙帝对姚启圣简直痛恨到了极点,在心里居然将姚“已杀了一千次”,即使对郑经和噶尔丹,康熙帝也没有如此深仇大恨。为什么呢?因为未从内心归顺朝廷的姚启圣,代表的是一种知识者的清醒,是一种对满族皇权的轻蔑和对官场陋习的厌恶。这种“明道救世”、“从道不从君”的清介之气,对于专制统治者来说是很不舒服的,而如姚启圣之巧舌如簧,冷嘲热讽,擅议朝政,在康熙帝看来便是妖言惑众,扰乱臣子之心,有动摇朝纲之害,他怎能不觉着如芒在背?康熙帝的内心想法是,天下士子应尽归朕用,不归朕用之士子,不如没有,或者干脆除之。可偏偏姚启圣的确才华超人,又熟悉福建情况,康熙帝正在筹措平台大计,此姚又非用不可,真让康熙帝烦恼不已。为了能让自姚身心俱归朝廷,康熙帝很是动了一番脑筋,软硬兼施,冷暖交加,恩威并用,多管齐下,最终将姚启圣整治得服服帖帖,甘愿效犬马之劳。

因此,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光有恩或威似乎都不妥,最高明的则是软中有硬,打一棒揉三揉。中国式管理就十分注重在管理过程中采取“恩威兼施,双管齐下”,因人因事而采取相应措施的管理手段。领导者用“硬话”发威后,给员工一段时间检讨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失,然后领导者就可以有计划地逐步做收服人心的工作。

领导者可以从为员工考虑的角度出发,“恩威兼施,打一棒揉三揉,”进行深入地长谈,用词也不妨恳切些,态度要真诚自然,让他感觉到你确实是为他们着想,这就可以在一种“软”性气氛中真正感动员工。可见,领导者的“硬话”发威是强硬的一手,镇住了局面,再通过“软话”把意图缓缓地传递下来,浸润到各个员工的心中。

从康熙帝收服姚启圣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成功的领导者通常决断力比较强,办事爽快果断,常常是“恩威兼而用之”,对下属“又打又揉”,因此常可以使员工折服,员工也会因佩服他而自觉地向他靠拢,全心全意地接受他的领导。另外,采用此种控人手段,也要注意把握分寸,防止过犹不及情况的出现。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阳,强势管理;阴,柔性管理。一阴一阳才成其为执中的管理模式。阴阳互动交感,软硬两种管理并用,恩威兼济,企业才能生生不息。硬管理有利于建立秩序,软管理有利于推动协同、和谐和发展,企业管理才能得以完善。偏向硬管理或者软管理,而不是两者互动交感,就都会出问题。惟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性兼顾,才能形成整体性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之道,也就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之路。

以诚克刚,笼络人心

激烈的竞争中,管理者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求得贤臣良将,有精干的下属辅佐。但大多数有本事的人大都个性十足,不会轻易为人所用。根据文人这一特点,历代封建帝王将相总结了这么一点经验,认为管理者要给足他们面子,给他们架好台阶,让其在清高的名义下缓缓走下,来为你服务。对于领导者来说,拿出诚恳的姿态,求得贤才,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给部下面子,自己也赚到面子,更重要的是,你获得了他们大脑中的智慧。

《中庸》也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只要有至诚之德,万物都可以被感化,何况于人呢?“至诚如神”,只要以至诚行天下,就会如有神助,以之育物,则万物兴盛;以之取人,则人人尽其精诚,倾其智力来辅佐。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领导只要有至诚之心,即便是顽石也点头,人心都是肉长的,有才华的高傲之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又怎能不对领导倾心相待呢?

春秋时期,秦昭王每遇到这样个性十足的人,总是恭恭敬敬地对待,从来不倨傲于人。所以手下聚集了一群人才,让他有了傲视群雄的资本。秦昭王诚心求贤,以帝王之尊,居然屈膝五跪,以求范雎进言的事例,不可不谓有远见卓识,也颇能说明他对待人才的态度和高超的控人收服之术。

秦昭王为人开明,雄心勃勃,欲建立宏图大业,一统天下。然而,这并非易事,凭他一人单枪匹马,显然不行。因此,秦昭王一心招揽天下贤才。范雎原为一隐士,广读诗书兵法,颇有远略,为当时著名的贤人,远近闻名,周游列国,以求明主。来到秦国后,被秦昭王所知,准备将其召为属下。

秦昭王很快便驱车去请范雎,一见到他,便摒退左右,单独说话。秦昭王走上前去,跪而请教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由此可见秦昭王的一番苦心。屏退左右为范雎畅所欲言创造条件;屈尊而跪,则表明自己对范雎的尊敬和求贤的诚意;称其为“先生”,则表明自己谦虚求贤,以能者为师;“何以幸教”,则表明自己求贤心切和欲图治世救国的雄心大略。

这一跪,虽将秦昭王的诚恳之心表露无疑,但范雎仍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复跪而请教”,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这是二跪,且态度上更加恭敬,丝毫没有不满之神色,但范雎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秦昭王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雎开始说话,道出了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

针对范雎的顾虑,秦昭王第四次下跪,说:“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省,先生乃幸辱至于此,是天以寡人恩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人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秦昭王意思很明确,他要让范雎进言,必先消除其顾虑,才能令他言无不尽,对自己一统天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