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爱上学校,不再厌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
9196800000012

第12章 厌学背后的疾病和应对(2)

3.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缺乏兴趣

造成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时间长,引起学生兴趣下降。其次,老师教法陈旧、师生情感不良。学生学习往往源于他们对学科老师的情感。一个教师德高望重,从威信到学识水平、治学态度、教育教学能力等各个方面,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他们必然对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相反,师生情感不良,学生对老师没有好感,他们就会不喜欢这位教师,由此发生情感迁移,学生们很可能就不喜欢这位教师所教授的学科了。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很难说不产生厌学情绪。

4.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很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必需的时间及毅力,目前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处理。所以许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

5.来自各个方面的消极评价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鼓励和被肯定,特别是中学生还处在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更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评价,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得到的少之又少,而消极的评价正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厌学症矫治方法

厌学症的矫治,一方面要借助外部教育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自身的调节和改变也很重要。

①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

②面对学习上的失败要进行正确的归因;

③全面评价自我,恢复自尊与自信;

④扬长避短,重新设计,塑造自我。

⑤能适应环境,不被社会一些不良因素所影响。

青春期要警惕厌学症

资料显示,厌学症是目前青少年的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广泛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从心理医学来说,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那些患有厌学症的学生通病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教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产生厌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庭教育失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拒绝学习不是学生的责任,至少不全是学生的责任,它需要从父母自身开始修正,一点一滴,然后感染学生。

通过心理疏导和家庭治疗,父母和学生共同改变,可以让学生爱上学习。父母可以和学生一起尝试以下的方法:

(1)共同进退。年龄小的学生可以把学习知识融入到游戏当中,而年龄大的学生需要同伴的相互鼓励和促进。在学生们出现厌学,家长们又手足无措时,找同学和朋友来共同帮助,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2)呵护好奇心。父母不要忽视和否定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行为,努力用他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跟他一起去惊异、提问、讨论,共同做出结论。

(3)对儿女多作肯定评价。学习乐器或上兴趣班时,必须要不断地肯定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再引导他找出其中的不足。不断地鼓励才会使学生对所需掌握的内容保持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才会越学越好。

(4)提供和创造环境愉悦的学习环境。这样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取得良好效果。走出户外带学生进入大自然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5)最好还能指导他参加一些实践,如让他自己收集种子、搞发芽的实验等,并鼓励他阅读有关书籍,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到书中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兴趣广泛,知识面扩大了,学习能力会自然地提高。

防止厌学的发生要注意以下3点:

(1)作为学生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要有自信心,要以坚毅的性格、乐观的处世态度为学处世,坚信付出必有收获。

(2)从学校方面来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发现学生潜能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要求,激发他们获取成功的愿望。至于老师,要努力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上课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撑。

(3)家长也要改变育子观念,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要正确估计学生实力,要注意学生的性格养成,不给学生规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同时注意查问题、不迁就,有情况要马上找心理医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否则,也许会引起学生的心理症状加重。

矫治厌学症需注意

帮助厌学症学生矫治厌学症,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耐心引导,三者责无旁贷。厌学症的学生是可以转化的,教育过程中要营造氛围,耐心引导,给其创造一个参与学习的环境,因材施教,帮助他们矫治厌学症。

1.矫正学生的学习心理

帮助厌学症学生矫正厌学症,首先要矫治其厌学心理。教育过程中,老师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深,爱得持久。

2.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中,老师心中时时要装着厌学症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症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习过程中做到:

5个优先,也就是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

4个经常,也就是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

3个辅导,也就是教师辅导,家长辅导,优生辅导;

2个特殊,也就是设计特殊的作业,规定特殊的评比条件。

这样,为厌学症学生营造了一个参与学习的环境。

3.矫正学生的学习行为

厌学症学生因为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从而丧失了学习信心,厌恶学习,老师要矫正其厌学行为,必须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并贯穿于预习、讲解、练习的全过程。

(1)顸习阶段

预习阶段,厌学症学生往往浏览式地预习,很少或根本提不出问题,因而也没有释疑的要求。对此,他们总认为个人学习能力低,看不懂,学不会,干脆等待教师讲解。老师在预习阶段必须设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告诉他们学习新课时全班同学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肯努力、肯参与都能学会,都能学好,鼓励他们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和勇气,并引导他们在预习课文时要依据课后问题这一路标列出提纲,把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作为质疑问题提出来,待听讲后处理。

(2)讲解阶段

讲解阶段,厌学症学生不做笔记,不注重问题的提出,而刻意于固定的做题步骤,不探求问题的思维过程,讲堂上思维封闭,表情木然,思维与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合拍。对此,老师要使用启发性的语言,循序渐进,由易至难、螺旋式上升,坡度要小,要求不能过高,使每一课、每一问、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符号都让他们听明白。讲解过程中,老师要把知识与趣味融为一体,用随时提问促其参与,以拖住他们思维的绳索,不让他们思想分散。教师在讲解阶段要教给厌学症学生记笔记、思考提问、答问的方法,以提高听课的效果。

(3)作业练习阶段

在巩固练习阶段,厌学症学生不积极思考,遇难题而止步,等候教师讲解或抄袭同学作业以完成任务,或干脆不做作业,知识漏洞越积越多,形成愈来愈跟不上学习进度的恶性循环。对此,老师在引导巩固作业时,培养他们先阅读课本,再整理讲堂笔记,最后再做练习的习惯,教师布置作业练习,要体现层次性。

厌学情绪及厌学症的差异

厌学情绪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的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

厌学产生的退避行为,除了因为学校教育要求过高过严,压力过大,学习生活单调,教学方法呆板、内容枯燥不生动多样,难以适应学生特点和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外,因为长期学习失败形成的习得性无力感是重要原因,失去信心、兴趣,进而消极逃避、自暴自弃。发展严重会产生逃学行为。

厌学症与通常的厌学情绪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当成一件痛苦的事情,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会引起辍学。

造成厌学症的原因许多。从外因看,同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失误有关,例如,家长期望过高,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老师态度生硬,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内因看,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无兴趣,自制力较差,懒惰,放纵等。

矫治方法,一方面要靠外部教育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自身的调节和改变也很重要。

①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

②面对学习上的失败要进行正确的归因;

③全面评价自我,恢复自尊与自信;

④扬长避短,重新设计,塑造自我。

与人攀比要有好心态

有一天,家在广州番禺区的王先生送女儿真真上学,却遭到女儿拒绝,小家伙告诉父亲,这是因为她的手机太土气了。

据王先生介绍,女儿真真今年9岁,上小学二年级。早在半个月前,女儿就吵着要手机,还说班里的同学都有手机,没有手机会被别人看不起。在孩子的软磨硬泡下,王先生就将家里多余的一部老式手机给了女儿。

最近,王先生发现,女儿上学之前都显得郁郁寡欢。两天前的早上,王先生让女儿收拾书包准备上学,谁知叫了几遍也不见女儿有反应,王先生便训了女儿几句,谁知女儿满脸泪水地哭道:“爸爸,我不想回学校了。”王先生忙问为什么,女儿委屈道:“爸爸,别的同学的手机都是彩屏的,我的手机是单色的,不能发中文短信,像块大砖头,同学们都笑话我,说我的手机可以砸死人。”

……

人们都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中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情,都会导致每个人的思索,导致每个人的情绪波动。比较是正常心理。人都会与周围的情况、人和事情攀比,有比较才能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也就有了进步的动力。然而,人们不加限制、放纵欲望地与他人攀比也有很大坏处。这样攀比的结果是永无止境的竞争。当你看到邻居家买了5万元的汽车,你买了10万元的汽车;但你行驶在道路上,攀比别人那50万元一辆的汽车时,你的心理还是不平衡。邻居家买了50平米的房子,你买了100平米的房子,但比别人那300平米别墅你还是不平衡呀!

其实这样做更好:

(1)不能无止境、放纵欲望地去跟别人攀比。

(2)自己跟自己比,自己过的生活,现在比过去好了,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知足者常乐的道理。

(3)与别人相比的时候,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凡事尽了自己的能力就行了。